关于呼市及街道名的探讨.doc_第1页
关于呼市及街道名的探讨.doc_第2页
关于呼市及街道名的探讨.doc_第3页
关于呼市及街道名的探讨.doc_第4页
关于呼市及街道名的探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为一个呼市人,每天走在大街上,就不得不发现些呼市的特色。我偶然注意到了呼市大街小巷都有自己独特的名字,我就想刨根问底一下,讨论讨论这些名字的由来。首先来谈谈呼市这个城市。三娘子在明代建呼和浩特城的时候,最早就起名为“库库河屯”城。库库(呼和):青色的;河屯(浩特):城市。很快由于明朝廷赐名“归化”城,“库库河屯”的称呼便销声匿迹;清代雍、乾年间由于归化城东五里建“绥远城”。所以明清及民国呼和浩特便以“归化”、“绥远”、“归绥”为名,其间不知蒙语是怎样演化的,是否“浩特(hot)”确由“河屯”音变而来。直到日军占领期间成立的伪蒙政府改归绥为“厚和豪特(后简称为厚和)”,“河屯”才以另一种读法“豪特(浩特)”重见天日,但其音显然大有变化。日军投降后,“厚和”市又改回“归绥”,1954年绥远省并入内蒙古后“归绥”最终被呼和浩特(Hohhot)取代。下面是些老照片。2010-3-10 21:24 上传下载次数: 0旧城?可能。2010-3-10 21:24 上传下载次数: 0我也不认识。自从明朝万历年间建立了归化城后,归化城作为北方重镇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成为当时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归化城的周边至少是数百里之内还没有更大的城,在以游牧业为主的草原上,归化城成为北方牧区到中原农区的过渡地带。这里人来人往,成了热闹非凡的城市,吸收了各方来此经商做工的人员,操各种语言的各族人群,穿各类服饰的过客,使这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皇帝又赐名的城市,成为当时最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一片热土。 各族人群、各方客人的到来,使这里变得热闹起来,得以迅速发展。多元化文化的涌入,注定使这个城市中的地名、街名、巷名变得十分有趣并“热闹起来”。 在归化这个以汉族和蒙古族为主的城市建立160多年以后,其东北方向5华里的地方以满族驻兵及家眷等为主的另一座新城绥远城建成。两个城市共同存在一地,使得呼和浩特成了“双子城”。“双子城”既为独立存在的城,又同属一城,过去有人说“旧城到新城,正好五里整”。 说起两个城就自然会想到这两个城里的事来,由于生活在这两个城的人来源各不相同,因此生活习俗、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自然就会形成各种风格的城市布局,以至于在呼和浩特有许多东西是“双份”的。如在旧城有文庙,新城也有文庙;旧城有城隍庙,新城也有城隍庙等,这是双子城最为有趣的事情。 多民族为街道起名增添趣话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旧城已经很古老了,新城相对旧城而言是新了一些,但实际上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新城正式建城开始也有近300年的历史,可以说这两个城都已经老了。根据建城的年龄讲,哪一个都应该属于旧的城。城老了,自然城中的字号也就多了。从旧城即归化城字号来看,主要是汉族人从事商业经营,只有少部分的回族、蒙古族人员从事商业活动,而新城则是汉族人及少部分满族、回族人从事商业活动。由于都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在旧城还是在新城,各类商业字号基本上都以汉字、汉意冠名。据分析,这是由于旧城原本建城时引入的商业、手工业人员几乎都为汉族人,当时明朝赐名归化城,可见汉语的主导地位在归化城中是不言而喻的。 从蒙古族的习俗中可以知道,商人在蒙古族的心目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对于这个马背民族来讲,他们崇尚的是英雄,是跃马横刀驰骋沙场的勇士,而并非锱铢必较的商人。因此,当时即使是蒙古人开的商业店铺也大都冠以汉字的招牌,而用汉字招牌就是和当时归化城主要使用汉语交流有关。对于新城来讲,当时住在城内基本上都是属于贵族的满族人,满族人由于一降生享有颁布俸禄,自然对从事商业这个本来在心目中地位就不高的行业就更不屑一顾了。只有汉族人以及以商业为生存之道的回族人才从事商业,至于极少数的满族人从事商业经营,也只是局限于作财东或股东的,或为生计奔波而又无依无靠的极个别人家了。因此,不论是新城还是旧城,门及街道都用汉字汉名,或者是汉字加蒙古文、满文,体现出这里与其他地区的不同。 在归绥县志中写道:“归化城,俺达建。明万历年间赐名。周二里,砌以砖,高三丈,南北门各一。清康熙三十三年土默特左右两翼及六召喇嘛、台吉等增土郭、筑东、西、南三门,合旧有之北门为四。东日承恩,西日柔远,南日归化,北日建威。旧南门改鼓楼,言曰威固。乾隆、道光、同治时,相连重修。”从这段历史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清朝时期还是明朝时期,起汉名用汉字在这里已经十分普及了,为了方便和汉族地区的交流,当时蒙古族首领组织建造的归化城普遍使用汉字,绥远城更是普遍用汉字起汉名。 军事重镇为街名丰富内容 到了康熙中期,北方地区总体进入了半稳定时期,作为一代英明帝王的康熙皇帝以战略家的眼光来注视边疆,把归化城作为军事重镇,这是因为归化城是当时蒙古草原的中心,加强对蒙古地区的控制与管理的重心当然也要放在归化城,于是,他构想如何在此地设置军队驻守。1692年,康熙曾派官员到归化城考察用以屯兵的地方,来此考察的官员回奏皇帝说,归化城有3个弱点:第一,疆域太小无法进驻大量的军队;第二,附近的土地大都荒芜,即使重新开垦也无法生产满足军队所需要的粮食,而且本身这里是牧业为主,农业并不发达;第三,若另建新城,又恰逢西北地区军事紧张,作为草原地区中心的归化城不仅离京城近,而且属于战争的前沿地带,因此只能先备战,等战后考虑建城事宜。当时的归化城虽然很繁华,但只是作为商业的重镇和草原文化的中心,在军事上讲只是当时塞外一个暂时的军事据点,而真正意义上屯兵和积粮的重地设在东南200里左右的右卫(在今山西省右玉县)。虽然说皇帝早有在归化城加强军事力量、新建一座城市的打算,但是真正建城却是十分复杂的一项工程,就如同今天一样要层层上报等待批准,而且清朝有着严格的限制,决非想建就建,想拆就拆。所以,这个建城计划直到1335年(雍正十三年),也就是说到了康熙驾崩十三年后才被批准。由此开始建设到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经过2年零4个月的施工,一座城周1960丈,高二丈四尺的新城,方告建成。城内将军、副都统官员用瓦房3083间,土房1653间,八旗兵丁土房有12000间,迎街的铺面房有1530间,耗资约124万1900百两银子。 据史料记载,建新城时,从山西、陕西等各地招集了大批的民工,人数达二三十万之多,考虑到这些民工的吃饭问题及以后新城驻军的粮食问题,清政府又从长城沿线(主要是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召集大批农民来归化周边开荒种地。移民的进入不仅使这一地区成为半农半牧区,也使许多牧民从畜牧转向农耕。外来人员不仅有汉族人,而且还有满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来自不同地区的人给街巷起的名字也就各具特色了,不论是街道还是商号无不带有明显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各种语言的各种称呼在这里出现了。于是,归化城形成了依据姓氏、商号、籍贯、行业,官职、名人、建筑物、自然景观来冠名街巷的格局。 街道名称五花八门 由于是同一地区建成的两座城而又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因此在归化和绥远的地名、街名巷名中名称虽然大都称为街、道、路、巷等,但是这些名称叫法,却颇为有趣。这里除了有街、道、路、巷之外,还有湾、桥、滩、井、营、坊、栅、板、召、庙、寺、沿、楼、同、庄、仓、里、内等等,有如天上的繁星。据久居旧城和新城的老人们讲,归化城这些冠名并不都是建城时由官方定的,许多是由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及来往的过客,根据那里的主要标志,居住的人群,经营的店铺,地理环境,自然景观等相传而成,人云亦云尔后约定俗成了。当时,亲近民意的归化城官方也就认可了,久而久之便被冠名了。而对于新城绥远城来讲,这座由官方建造成的城,为了加强管理,除和归化城一样由民间叫出来的名字以外,还有官方在建城时就给冠名了,这就和旧城有许多不同之处也就不奇怪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一座城市两个城,风格习俗各不同。这些街巷地名则在历史的进程中大多被延续至今。 归化城和绥远城虽然都不是很大,但街巷名称却极富特色。除前面说的有各族语言外,还有以下的特点:一是单街道来讲均称为街。如在旧城有大南街、大北街、大东街、大西街、德胜街等,而新城则有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新城南街、新城北街等,这些冠名为街的道路其共同特点是较为宽阔,人来人往,商号店铺林立,是两座城的主干道,这些名称表示地位突出;二是以对称形式划分而冠名的街道。如在旧城有东五十家街、西五十家街等,在新城有东落凤街、西落风街等,这些街道对称呼应;三是按照数字序号冠名的街道。如在旧城有大南街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小召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县府街一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四道巷、五道巷、六道巷等。而在新城则有曙光街头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等;四是以地形地理特点来冠名的街巷。如在旧城有后沙滩、马莲滩、西河沿等,在新城有水源街、二跟井巷等,这些街道特色鲜明;五是以召、庙、寺等而得名的街巷。如在旧城有大召前街、大召后街、城隍庙街、观音庙街、喇嘛庙巷、东寺巷等,在新城有关帝庙街、南马神庙街、北马神庙街、家庙街等,这些街道位置明确;六是因象形的物品或器物而得名的街巷。在旧城有剪子巷、胳膊湾、棋盘街等。在新城有辘轳把巷等;七是以该地集中的行业而得名的街巷。如在旧城有石头巷(即从事石材加工行业)、草市街(从事草料经营)等;八是以店铺商号而冠名的街巷。如在旧城有公义店街(煤炭)、长胜街等,在新城有日盛茂街、聚隆长街等,这些街道商号远近闻名;九是以汉语、蒙古语、满语或方言的谐音而得名的街巷。如在旧城有东兴旺巷,原为东鞋袜巷后取其谐音东兴旺巷;坚强巷,这里在清代有一座巡检府,即监狱,因围墙很高且坚固俗称监墙巷,后取其谐音为坚强巷。在新城则有仁普巷,原为任肉铺巷,据说是一户姓任的人家在这里开有一家很出名的肉铺,因此叫任肉铺巷。由于这名字一听起来有“人肉”之嫌,不吉利也很吓人,后改为仁普巷:十是以名人、官员、职务等而得名的街巷。如在旧城有大玉石巷、小玉石巷,其实应该是御史巷,但字写起来复杂,于是改称玉石巷,在新城有粮饷府街,是因有领取官饷的衙门而得名,这些街道寓意明确;十一是以特殊的标志或建筑物而得名的街巷。在旧城有席力图召、议事厅巷、大召东仓、大召西仓等,在新城有塞北关街(因民国时驻有塞北关监督公署而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