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涯海角景区的由来古时候交通不便,此地远离中原,是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古代帝王往往将这里作为流放“逆臣”的地方。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来到这里,面对着茫茫大海,他们发出了“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叹。清代康熙盛世时期,曾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版图皇舆全览图的测绘活动,位于海南岛南端的天涯海角景区所在地,成为这次测绘中国陆地版图南极点的标志。负责主持测绘的钦差官员们在此处剖石刻碑镌书“海判南天”四个大字,“以为标志,并须永久保存”。由此“海判南天”成为天涯海角游览区内最早的石刻。清代雍正年间,崖州(也就是今天的三亚)知府程哲在此镌刻了“天涯”二字。1938年,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在另一块巨石上题刻海角二字,从此以后,这里就成为一处天下闻名的风景点了。2、天涯海角的故事传说故事一:“天涯”和“海角”这两块大石头也是有来历的,传说一对热恋的男女分别来自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他们的爱情遭到各自族人的反对,于是被迫逃到此地双双跳进大海,化成两块巨石,永远相对。后人为纪念他们的坚贞爱情,刻下“天涯”“海角”的字样,后来男女恋爱常以“天涯海角永远相随”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故事二:一个年轻的猎手在追赶一头鹿,鹿就不停的向南奔逃,最后在山崖边突然停步,前面已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它回过头,用那渴求生命的目光对着猎手,清澈而又美丽,无奈而又凄凉,猎手被这种光彩镇住了,刹那间两相沟通,这头鹿变成了一位少女与他成了婚。 这个山崖就得名“鹿回头”,山崖前言就叫“天涯海角”,这里已是中华大地的最南端。故事三: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因触犯当朝改革派的利益,被贬谪到偏远的海南岛任职.那段日子,他心中忧闷,常到海边散步.一日,正在散步时,突遇狂风暴雨,他连忙躲在一块巨石之下,只见海面波涛连天,汹涌澎湃,不一会儿,风停雨消,天气转晴,海面上波光粼粼,白帆点点,格外好看.诗人受到感染,诗兴大发,随手在这块大石上题了天涯海阔天空六个大字.后来,一位石匠发现了苏东坡写的字,就把它刻下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地方称做天涯,这块大石头又被称为天涯石.还因为这里原来叫角岭,又紧靠着海边,人们又把天涯和角岭结合在一起,起了个新名天涯海角。故事四:“天涯”、“海角”两块石头本是一对男女所变。古时,内地有一男一女,自小青梅竹马,相亲相爱。他俩长大后更是形影不离,并在月下盟誓:若生时不能结为夫妻,死后即变为石崖,也要比肩并立。可谁知双方家长并不为此所动,硬要“捧打鸳鸯”,为他们另寻配偶。于是两人携手私奔,从大陆来到这个南海边上。岂料后面追赶的家丁也来到海边。面对茫茫的大海,已无路可走,这对青年恋人悲伤流泪,只能紧紧相拥,欲双双投海。一帮家丁横冲而来,将两人冲散。此时,天空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轰的一声,这对被分开的恋人立地变成了石头,屹立在海岸上。那帮家丁也被雷击成小小的碎石,散落在“天涯”、“海角”石头中间3、关于“南天一柱”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安海域一带恶浪翻天,人民生活困苦。王母娘娘手下的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当地渔家指航打渔。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雷母抓她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在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1986年版的两圆人民币的背面图案采用的就是这南天一柱的风景图。4、天涯海角与贬官从唐朝起,被朝廷流放到崖州的副宰相以上的高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名相韦执谊、唐瑗,宋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个、赵谦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谪臣都是周礼所称的“天官冢宰”之属,明国朝典汇记载:“嘉靖元年,钦天监副韩昂奏:乞令如顺天间例应科举礼部议,太祖著令:钦天监人员别习他业,不学天文历数者,俱发海南充军,明律不可违,上是之。”可见,朝廷流放这些官员,是因为他们大都是司天的官。另据史记天官书云:“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礼失,罚出荧惑,荧惑失行是也。出则有兵,入则兵散。以其舍命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疾、兵”。集解引天官占云:“荧惑方伯象,司察妖孽”,这些流放的官员的治罪都属荧惑范围之列,符合上观天文、俯察地理、推诸人事的儒家思想。谪居在远离京城的天涯海角的朝廷天官们留下了不少流传于世的诗句。曾先后辅佐宋太祖、宋太宗的北宋开国宰相卢多逊(934年985年),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七年,以交通秦王廷美得罪,流配崖州。寓居水南村三年,客死崖州。其水南村为黎伯淳题对崖州水南村赞美倍加:一簇晴岚接海霞,水南风景最堪夸。上篱薯蓣春添蔓,绕屋槟榔夏放花。狞犬入山多豕鹿,小舟横港足鱼虾。谁知绝岛穷荒地,犹有幽人学士家。在文学上为王禹偁推崇为“其文类韩、柳,其诗类杜甫”的曾辅佐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的宰相丁谓(966年1037年),如其表所云“臣有弥天之罪,亦有弥天之功”。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丁谓借诛宦官周怀政罢寇准相,把他贬知相州,再谪道州、雷州司户参军。两年后的乾兴元年(1022年)七月,王曾如法炮制,借诛宦官雷允恭事,罢丁谓相,分司西京,继贬崖州司户参军。所不同的是谪寇准,天下冤之;谪丁谓,确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天下快之。谪居崖州五年,留下大量诗句。其有感诗道出了崖州虽居华夏之风,却与京城的天壤之别的朴实景象: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夜听猿啼孤树远,晓看潮上瘴烟斜。吏人不见朝中礼,麋鹿时时到县衙。赵鼎在行香子中,抒发了沦落天涯的悲怆心情:草色芊绵,两点阑斑,糁飞花,还是春残。天涯万里,海上三年。试倚危楼,将远恨,卷帘看。举头见日,不见长安。漫凝眸,老泪凄然。山禽飞去,榕叶生寒。到黄昏也,独自个,尚凭栏。继赵鼎之后,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因不满秦桧主和,上疏请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因而谪居新州。因填“好事近”词,末一句“欲贺巾车归去,有豺狼当道”。被新州太守张棣告发,秦桧为此大怒,于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再把他流入吉阳军(今三亚市)。胡铨路经临高县城,县令谢渥恭请他宿于“茉莉轩”,胡铨题了“茉莉轩”匾额,并有诗云:“眼明渐见天涯驿,脚力行穷地尽州”。胡铨行临高道中买愁村,曰:“古未有对”。马上口占云:北往长思闻喜县,南来怕入买愁村。区区万里天涯路,野草荒烟正断魂。元朝参政王仕熙,致和戊辰秋,燕帖木儿谋逆,执仕熙下狱。迎怀王入京。九月流吉阳军。其边城斜照诗云:炎州此去更无城,薄暮天涯倦客程。残日尚浮高岭树,悲笳先起土军营。沉沉碧汉归山鹘,灿灿晴霞射海鲸。明月照人茅屋上,与谁藜杖听江声。5、郭沫若与“天涯海角”郭沫若老先生分别于1961年2月8日至3月18日、1962年1月12日至2月12日两次来到海南。在两次海南之行期间,郭沫若曾三次来到天涯海角景区游览考察,并写下了诗三首。游天涯海角之一: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波青湾面阔,沙白磊头圆。劳力同群众,雄心藐大千。南天一柱立,相与共盘旋。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天涯海角的壮丽景色,又抒发了郭沫若这位诗人的宽阔情怀。此次游览考察,郭沫若还应邀题写了“天涯海角游览区”的景区名称。游天涯海角之二:海日曾相识,重逢已隔年。字蒙刀作笔,诗累石为签。红豆春前熟,青山天际燃。临风思往事,犹有打渔船。游天涯海角之三:去年助曳网,今日来何迟?访古字方显,得鱼人正归。点头相向笑,举手不通辞。有目甜愈蜜,惠予以此诗。前后三往游览,时经一载,郭沫若把这段生动的经历写在了他的游记散文天涯海角中。以下是摘录的文段: “海水呈深蓝色,近岩处则青如翡翠。帆船三五,在远处如画中点缀,寂然不动。空中有白云呈波状。岸上细沙如银,滨海潮湿处色呈微黄。奇石磊磊,纵横成聚落。石身多呈流线形,顶秃而圆,如馒头,如面包,如蹄膀,如复舟,如砗磲贝壳,如大弹丸,如巨炮弹。时或判而两之,啮而巉之,不可名状。石高低不等,高者可逾四丈,低者才仅尺许。” 其间有蓝色的水、青色的岸、白色的云、银色的沙、各异的奇石,动静结合,若非静观默察,会心于此,何能致之?! 6、天涯海角边上有个“黎陶村在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海边,有个天涯镇,天涯镇有个黎族村庄黑土村委会布曲村。世代变迁,但有一项东西却代代相传传统的黎陶制艺,至今村子里仍有近百名陶艺老人。 这是一个面向大海、背靠大山的黎族村,全村近2000人。据了解,布曲村现有近百名老年妇女掌握烧陶技术,她们不但能烧出坛、盆、甑等日常用品,还能制作形象的猴子、乌龟等摆设装饰品。村民说,凡是60岁以上的妇女大都懂得烧陶技术,但这项技艺只传女不传男,年轻女孩都不太想学,认为太麻烦了。黎陶不仅是黎族人民重要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装饰物件和祭祀用品,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都有自制的陶罐。而且,布曲村里现今还保留着伴随黎陶制作全过程的“黎陶舞”,这是一种祈求烧陶顺利、祈福同族村民的古老舞蹈。7、天涯歌女天涯呀 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爱呀爱呀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家山呀 北望泪呀泪沾襟小妹妹想郎直到今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爱呀爱呀 郎呀患难之交恩爱深人生呀谁不惜呀惜青春小妹妹似线 郎似针郎呀 穿在一起不离分爱呀爱呀 郎呀穿在一起不离分8、请你到天涯海角来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花果遍地栽百种水果百样甜,随你甜到千里外柑桔红了叫人乐,芒果黄了叫人爱芭蕉熟了任你摘,菠萝大了任你采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呀来9、爱情石“爱情石”座落在天涯海角大门正对面的海上,两块石头像“日”、“月”重叠交叉,心心相印,日月相伴,朝暮相随。它与前方爱情广场上的天涯海角星遥相辉映,集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演绎着陪你到天涯海角,爱你到海枯石烂的浪漫爱情故事。10、历史名人雕塑园黄道婆: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从海南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上面的折枝团凤棋局图案,“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人民为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便开始为她立祠,岁时享祀。林缵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亚人,他的籍贯是海南省三亚市崖城镇,生于1852年,死于1922年。他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光绪元年(1875),他曾向来这里巡视工作的工部右侍郎汪鸣銮上崖州利弊书,提出改良吏治的主张。并书一联以自勉:“国有宁日当学包拯诛奸宄;民得安时应仿海瑞正纪纲。”并对官府加征民间钱粮,据理力争,深为官府所恶,讥为“疯缵统”。光绪十九年赴广州广雅书院求学,结识了康有为、梁启超,为康、梁“变法兴国”思想所折服,遂追随变法维新。在震惊中外的“公车上书”事件中,他为发动外省举人参与其事而奔走呼号,是海南唯一参加维新变法的人。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百日维新”运动开始。林缵统被保国会推举为负责“条陈时事奏缮具”的领衔人,成为康、梁的得力助手。后来慈禧将光绪帝幽禁,废除新政,谭嗣同等六君子遇难,康、梁出走日本,变法失败。林缵统也悄然回到海南老家,从此闭门谢客,潜心向学。虽赋闲乡里,却不忘报国,曾多次约友人到万宁、琼海等地召集商贾议事,筹划开发西沙群岛,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冼太夫:冼夫人生活于梁、陈、隋三个朝代,是我国闻名的俚族女首领,她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叛乱掠夺和贪暴,高瞻远瞩,有勇有谋,是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和军事首领,她保持了岭南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称她是“我国历史上巾帼英雄第一人”。被当地百姓称之为“圣母”,死后更追封她为“诚敬夫人”。冼夫人与海南的关系,最早见之于隋书的记载:“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每劝亲族为善,由是信誉结于本乡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而冼夫人对海南的最大贡献,是她于梁朝大同初年“请命于朝,置崖州”,恢复中央政府对海南的直接统治。有资料说,冼夫人曾五次来海南,最后一次巡视海南,病逝于此。这里的冼夫人像,塑得十分有气势,她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顶上有盖,两侧有士兵跟随,呈扇面展开,威武雄壮,气势非凡,有如千军万马,紧随其后。鉴真: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得以渡成。他东渡日本,先失败了四次,于是他又开始了第五次东渡。他们在东海上,遭到了强大北风的吹袭,连续漂流了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只好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鉴真北返后,于公元753年,开始了第六次东渡。这一年的12月20日,他们一行抵达日本萨摩,终于东渡成功。鉴真像是一尊立像,身后是浓密的树木。像的前方有一方水池,池上有亭二座,一为“踏浪”,一为“逐波”。“岭南巨儒”的钟芳:明弘治十四年(1501),25岁的钟芳考取举人第二名。正德三年(1508)进京应试,被录取为进士二甲第三名,入选翰林庶吉士,授编修。其后,历任户部员外郎、吏部稽勋郎、考工主事等职。正德十六年(1521)以来,历任浙江提学副使、江西右布政使、南京太常寺卿兼国子监祭酒、兵部右侍郎、户部右侍郎等。嘉靖十三年(1534)获准退休,结束了26年宦海生涯。被称为是“上继文庄(丘浚),下启忠介(海瑞)”的重要人物。正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待遇也就不一样,有一个亭子在为他遮风挡雨。李德裕: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是海口五公祠中供奉的五公之一。唐文宗时,由于受牛李党争的影响,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又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的排挤,再次贬官。唐武宗时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后唐宣宗时被贬为崖州(今海口市琼山区)司户,第二年卒于贬所。李德裕在琼期间,著书立说,奖善嫉恶,备受海南人民敬仰。胡铨:他生于国家多事之秋,南宋建炎二年(1128)中进士,授抚州军事判官。绍兴五年(1135)升任枢密院编修官。胡铨得知秦桧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时,便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写下了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要求高宗砍下秦桧、王伦、孙近三贼的头颅,如若不然,他宁愿赴东海而死,也决不苟活人世。秦桧读到“斩桧书”后,诬胡铨“狂妄凶悖,鼓动劫持”,贬到广州监管盐仓。绍兴十二年(1142)又发配新州编管。1148年又移谪吉阳军(今三亚市,现在的三亚,还有个镇叫吉阳镇)。孝宗即位后,胡铨被起用,先知饶州,不久又授予秘书少监、起居郎、侍讲、国史院编修、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要职,以资政殿学士致仕。我们看到的胡铨这尊雕像,虽然腰挂长刀,战袍在身,但却一身的书卷气。他居琼8年,一心传经授课,使当地黎民得以普受教化,成为海南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赵鼎。这尊塑像位于景区通向大海那条路的边上。只见他的头稍稍低下,双目炯炯有神,似喷涌着熊熊怒火,左手紧握拳头,右掌拍案而起,一头长发散乱地披于肩后,其忧愤之心、激昂之情,都写他的在脸上。赵鼎是因反对秦桧专权卖国而被流放吉阳军(即现今的三亚)。即便如此,他依然在谢恩表中写道:“白骨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三年后,赵鼎深知秦桧会进一步加害于己,于是自撰墓铭绝食而死。一代忠臣死得如此惨烈,如此悲壮,能不感动后人吗? “直祷崖州沧海涸,英雄遗恨始消磨!”明朝海南临高诗人王佐的诗,道出了后人对赵鼎一身豪气的赞叹。路博德:西汉平周人,初为北平太守,曾随霍去病征匈奴有功,封邳离侯,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1),南越起兵反叛汉朝,第二年汉武帝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领兵前去平定。路博德兵锋所至,所向披糜,收复了南越诸城,斩杀了叛乱头目,随后在南越设置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两郡即现在海南的儋州与琼山。该两郡的设立,确立了海南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马援: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建武)十六年(40)春二月,交趾女子征侧反。”征侧与她的妹妹征贰起兵反汉,占领了岭南60多个郡县。为了平定“二征”的反叛,光武帝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军南下。十八年夏四月,马援亲率大军沿湘江经灵渠跨越五岭,再沿桂江、北流江、南流江进抵海边,从合浦“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进入交趾,平定了征侧、征贰姐妹的反叛,在今越南北部立铜柱以为界。“二十年秋(44),振旅还京师。”马援因功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石”。(后汉书马援传)正史记载,马援是从今天广西的北海开始,沿海开道,进入交趾,并没有到过海南。但许多野史和民间传说,都言之凿凿,说马援到过海南。海南的许多伏波将军遗迹,都明确标明为马伏波。三亚人雕像:文物部门在1992年对三亚落笔洞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人类活动遗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证明早在一万年,一支古人类的重要支系就在三亚发迹,中国科学院将其命名为“三亚人”。为纪念“三亚人”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艺术家便以“三亚人”为题,在这个人造巨石上,再现了“三亚人”渔猎、采集、农桑、宗教、征战等活动,线条简洁古朴,有很强的表现力。11、天涯幸运石幸运石即“海角”石。1938年11月,指挥海南岛抗战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琼崖守备司令王毅在天涯海角的这块临崖绝壁上题写了“海角”二字,意欲与日本侵略者背水一战、绝处逢生。经过艰苦的七年抗战,王毅作为海南岛的受降将军接受了日本的投降。所以,“海角”石又称“幸运”石。从空中看“海角”石,宛若一簇盛开的莲花,与海中的南海观音共同保佑您心想事成,万事如意。12、天涯财富石“财富石”即“南天一柱”石。耸立在海天之间,顶天立地,充满财富和阳刚之气。其石景被印在第四套人民币二元面值纸币的背面。相传“财富石”有化腐朽为神奇的灵气。曾有一香港富商败落后浪迹天涯,与“财富”石亲密接触后,回到香港重振了事业。因此,“财富石”被当地老百姓和游客们视为财富之石。13、大海之崖天涯平安石“平安石”又称“天涯石”,它四平八稳,雄峙南海之巅,经历着风雨和海浪的考验,它依然坚如磐石,笑傲于蓝天白云之下。相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