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创如何读书.doc_第1页
重庆科创如何读书.doc_第2页
重庆科创如何读书.doc_第3页
重庆科创如何读书.doc_第4页
重庆科创如何读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接上期,总第60期) 读书之歌如果人生是一首歌,那读书就是它的主旋律;如果人生是一个舞台,那读书就是你我的“同一首歌”。歌的前奏是儿时的“小人书、连环画”。还依稀记得那些鸡毛信、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等画书,在当时是要拿自己的给别人换着看的,拿到后就会一口气看完,因为还有好多人排号呢(当然今天的孩子和我们的经历不一样了)。不久,就开始读诗啦,那时的我不仅读诗,而且还写诗。难怪梁实秋说:“大概每个人都有做诗人的一段经历。在怨黄莺儿作对,怪粉蝶儿成双的时节;在看花谢也会流泪,听鸟鸣也会心惊的时候。诗就来了。”翻开少年时代的小本子,那青涩的句子还在空中回响。紧接着便是散文。散文是具有情感特质的,需用赤子之心才能体会。只记得当时读的文章都半懂不懂的,有一些在老师讲给我们之后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记住了片言只语的词。等到散文失去了引力,人生的乐章也到了第一个高潮,记录人间悲喜的小说便来找我们了。看,一章一回,悲欢离合;听,一高一低,跌宕起伏。这大部头的小说看多了,世态冷暖也就明白了。可是这一明白就不了得了,这一明白就想表达看法、发表见解了。可能这见解、“看法”就属于哲学了吧,不管那“看法、见解”是否达观或是偏激,都会渐渐的使人透彻。而透彻也会渐渐让人心变得空虚。就会感到孤寂。这时就想该昄依点什么了,该信点什么了,找点宗教读物吧,于是乎向宗教靠拢了。道教?佛教?最后当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时候,也就深浅皆可、雅俗共赏了吧?我想,那时也该曲终人散,就像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了(我崇拜他,他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当然,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却总是在原地打转,就像唱歌只记住了一两句。于是有的人永远只读“武侠”;有的人只看“言情”;有的读读(看看)卡通就够了。贾平凹曾作读书之歌: 仓颉造字开先河,竹帛记事誉古国。 笔墨纸砚传道义,文形书声留诗说。 识字读书明礼仪,启智激情藏书阁。 书里乾坤赛日月,博览群书最为乐。 书到用时方恨寡,腹有诗书气自华。 莫等闲白少年头,古稀回首叹蹉跎。 囊萤凿壁锥刺骨,映雪读书头悬梁。 白驹过隙人生短,学海泛舟前路长。 处处留心见识广,日有所获找书帮。 不读书不知五湖四海七洲九星太平洋, 不看报不晓世界各地南北东西战火忙。 看月刊了解四面八方轶闻趣事风土人情, 读杂志追忆古往今来汉唐风范建安文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山勤为径,学海苦作舟。 天道酬勤是良训,宝贵时光不可荒。 自古英雄出少年,立志读书最应当。 欢迎学子来充电,遵规守纪品书香。 有人仿好了歌作读书之歌: 世人都说读书好,贤士之人早说了! 书中自有颜如玉,满腹诗书充实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热寒酷暑过去了! 桃源仙境韵味长,闲情逸致自有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浮华人生看轻了! 俗事纷争早注定,修身养性就好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真挚友谊忘为了! 茫茫人海遇知已,心灵相通默契了! 世人都说读书好,红尘事非看淡了! 悲欢离合乃常事,换个世界就行了! 还有人作四季读书歌: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读书,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长河,与作者达到共鸣,使自己变得愉悦。 在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司汤达的深刻,杰克伦敦的激情,雨果的忧郁;可以去品味梁实秋的随意,朱自清的柔和,钱钟书的睿智;可以体会李太白的豪迈,杜工部的沉重,李后主的无奈;也可以随李敖一起快意恩仇,甚至像王朔一般着着实实过一把“痞瘾”。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细细品味个中精髓,也可以随性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一次阅读都是与笔者的心灵交流,都可获得心头的洗礼,都是充满乐趣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在书中,我们可以体味俄国人对草原和河流的抚触,印度人对天空和飞鸟的咏叹,日本人对冰雪和草叶的凝眸,以及中国人对松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野渡横舟的快感。我们就像那个在海边拾贝的小孩,那么欣喜,那么充实,清晰可见的是自己思想的野马正在那厚实的大地上恣意地奔腾。读书,也可以让我们金榜题名,使自己获得成功,为国家做出贡献。契诃夫说:“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 其实书也是歌,只有热爱读书的人们,才能吟唱如歌。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去吟唱那读书之歌吧! 读书之道读书之道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道路或方法;二是形而上的抽象之“道”。这两种含义往往互相融合,难以分清。下面我取有关读书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来谈这些具体又抽象的“道”。 读书的境界因为读书的目的不同而有高低之分,境界如同山峰,虽然高低不同但都姿态万千各有千秋。现在指出最常见的三种读书境界: 利的境界:为功名利禄而读书 这是古往今来大多数读书人的读书境界。孔子的学生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古人要想当官就必须一级级应考(童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生殿试进士)。要考好就必须要苦读,头悬梁锥刺股什么的,于是就有许多脍炙人口劝勉人勤奋读书的句子:“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 现代中国莘莘学子读书好像并不是为了当官,更多的是想着一个“铁饭碗”,终生吃喝无忧。后来铁饭碗被废除后,一度兴起“读书无用论”,似乎读书就是为了吃饭。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读书只为稻粱谋,不少大学的教育也沦为职业教育,这些着实令人痛心。 读书究竟有什么用呢?从饭碗的角度来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综合实力,加强人的技能素质,这些都为以后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书是有备之用、无用之用。读书之大用何在?这就进入以下两个读书境界了,一是为了个人内心的充实与快乐;一是为了一种崇高理想的实现。 快乐的境界:为充实快乐而读书 “学而优则仕”被认为是儒家传统,其实孔子认为读书不应只为稻粱谋而应追求快乐,他的如下言论足以证明:“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更有甚者,孔子还将“道”放在首要的位置,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为“道”而读书是又一层境界了,后面再说。 真正把读书的快乐说得让人神往的人可能是翁森的四时读书乐。翁森字秀卿,号一瓢,浙江仙居人,生卒年不详,生活在宋元更替的时代。他学问很好,宋朝灭亡以后,不愿为官,隐居办学,著有一瓢稿。他创作的这组诗在后代读书人中影响深远。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夏:“新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曦。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秋:“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冬:“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听到如此赞美读书的诗句,谁会不对读书充满遐想与渴望呢? 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并参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悟道)。它已经不再是为了一种单纯的求知而是为了一种智慧的富足。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像鲲鹏一样逍遥于天地之间,大千世界皆可阅览,人间万相莫不为书。清代张潮在其幽梦影中说得好:“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法国女作家杜拉斯也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是事物的智慧”。 但是这种读书境界旨在个人的圆满透悟,并没有向外实践的行为。古人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作为补救。把读书悟道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这是更高层次的境界了。 道的境界:为崇高理想而读书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9年3月,周恩来为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大业,毅然决定放弃在日本求学的机会,归国加入革命,回国前夕,赋诗一首赠给为他饯行的同窗好友:“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诗其实也形象地再现了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读书境界。郭沫若、巴金、鲁迅等等,无不胸怀为国家民族繁荣富强、为人类团结友爱而读书的坚强信念。 孔子说:“道不远人”,是说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道,但作为文明结晶的好书更是道的源泉。当我们读书不仅仅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充实与快乐,而是通过书本悟道,进而传道、践道,那么我们的读书就拥有了一份崇高的意味。读书的维度 读书是一个非常具有可塑性、独立性的行为,只要读书的人勇于开拓善于挖掘,他完全可以在三个方面做到与众不同,甚至特立独行。这就是读书的多维度带给人的风采。 广度: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根说:“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人生在世,经验与书本要相辅相成,我们既要强调通过游历阅览世事沧桑,也要重视书本阅读的广博。不同的书带给你不同的收获:“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读书的丰盈还可以使人的灵魂充实气质不凡,此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深度: 真正的读书应该触及所读之书的思想核心而不能浅尝辄止。书如人,是有灵魂的。好书往往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王安忆认为小说写的是作家的“心灵世界”。读小说就是要从字里行间通达作者的心灵世界,才可以说达到深度。比如老人与海,如果我们能够穿透文字的表层意义,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内在而深沉的象征意义:大海如同生活,尽管生活中有些东西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像老人那样反抗,尽最大努力做到成败皆英雄。艺术作品如此,学术著作也是如此。一部学术著作如果满目专业术语,诘屈聱牙,毫无作者性情之文字,也是一大遗憾。因为真正的思想是有温度的,它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充实。 读书必须要抓住书的主题,那么整本书就好理解了。康德的书,难读,但如果看通康德的精神,那就是他要协调人类知情意,让它们和谐统一,你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他的思想。黑格尔的书是逻辑的正反合三段式的演义。海德格尔的书是存在的宣言,存在是他的太阳,一切光辉都是从中发出。如果我们读书能够把作者的思想融会贯通起来,可能就会一通百通了。当然,作者的思想又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前后矛盾的现象也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走向另一个读书的维度高度。高度意味着反思与批判。 高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我们要能出入所读之书。有人读少年维特之烦恼后自杀,就是太耽溺于书的艺术世界了。读书之人必须要做到清醒与投入同在。不投入不能体会书的韵味;不清醒往往堕为书奴。房龙说的好:“艺术只有一个目的,艺术家要为之不倦的努力,不懈的奋斗。这个目的就是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的艺术。”读书也要从这个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出发。 梭罗说:“两种文盲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已经读书识字了,可是只读儿童读物和智力极低的读物。”我们不能满足于浅显易懂的书籍,而要给自己的智力向上登攀的体验。庄子的秋水意味深长:井底之蛙缺乏的不是深度而是广度;北海缺乏的不是广度而是高度;秋水,没有深度没有广度也没有高度,只是拥有流动的生命,这可能就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平凡人。 生命因为有广度才姿态万千,因为有深度才波澜不惊,因为有高度才卓而不群。追求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我们的生命将更加有意味。在此,读书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读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正如饮食何时吃、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才能达到最高效的利用,有益于身体健康,是有科学的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读书之道,读书的基本方法。一个“得道”的读者,必要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进得去出得来”,才能达到我们常说的“开卷有益”的境界。何时读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最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当然也是读书的最好时期,学起来事半功倍、接受起来效果显著,此时应当“狠狠地”读书,而决不要可怜自己。有的人读书时太“理性”、太计划,今天两页明天两页,一页也不多读,读书乐趣荡然无存;读书数量和“强度”不足,思维活跃不起来,效果也不会显著。因而,在状态不好的时候读书,是假读书;一合上书什么也答不上来,更不要说活学活用了。在该读书的时候就一定要下狠心、吃得苦,方能有所收获。读什么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人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也同样造就不同的精神结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书籍数量浩如烟海、品质良莠不齐的时代,有选择的读书之道,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起自己的“小藏书箱”,建立起个人独特的读书体系。人的一生,精力是有限的,在无穷的书籍面前必须作出选择,按有益于自己成人和成才的“读书体系” 去努力。在我看来,大学生有两类书籍是必须的,一类是益于人格健全、素养积累的书籍,二是益于能力提高、事业发展的书籍。有创见的书多读、四平八稳而平庸的书则不必要浪费你的时间。读多少就算是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要有一个度的。这是因为,人的脑量开发虽然理论上可以趋近于无穷,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相对有限的。让过多的信息占据了记忆“硬盘”和“内存”,思维能力往往会下降,行动力和勇气也大降。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读书过呆过多使读书人“元气大伤”。将读书当成了目标和职业,一味地读别人的书,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必然难有成就,这也就是“读书人”为人轻视和诟病的原因。因而,读者需要给自己留足消化吸收、并付诸思考和应用的时间,最好是能提出批判、保持实践的能力和行动的勇气。怎么读“文武之道,亦张亦弛。”读书要认真、用功,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方法要得当。简单地效仿古人未必好,而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的刻苦也未必理想。读书的“战术”,是该快要快、该略要略。10本书可以一天内读完,也可以是一周、一月或一年内读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读法一天内则只读序言提要目录开头结尾和少数精要章节,一周内则可以选择大部分主要内容,一月或一年则是研究型阅读了。有的人拿了一本言情武侠也可以读上一月,一张消遣小报也看上半天;有的人读书只是“看着书”而已,不作笔记也不写写画画;有的人读书同时“多任务操作”,一心多用样样不得这些都是读书不得要领的作法。读书之道,名人大家有许许多多的精辟良言可资借鉴。但无论如何,窃以为最要紧的就是把握一个原则做书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隶,或者用它来奴役别人和社会。读书还要讲究“两到”、“三有”、“三法”与“看、温、习、思”四字。 要手到口到读书中眼到、心到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它可约束人们精力集中,加深理解。而曾国藩且认为读书中眼到、心到是必然的,而手到与口到则极为重要。读书时在书旁圈点评注,既可加深理解,同时也可以将随时闪现在脑海里的心得体会记下,便于记忆。现代心理学家证实,这种读书方法可以帮助记忆。在日后重新翻阅温习时,有所侧重,一目了然。无疑从古至今圈批的方法实为读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平时上课,我会经常提醒学生看书的同时手里一定要拿笔,并且要充分利用。这次放寒假,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记历史复习日记。包括日期、范围、收获和问题四项。一方面是看学生的态度是否认真,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学,学习方法是否科学。结果我发现学生的作业千差万别,有的只是简单的几课到几课写一下目录,有的只是抄两段课文,有的的确是按老师的要求去写的,并且有所创新。完成的情况不同,所起到的效果也就不同。我认为按这个方法认真去做的话会很有效,在开学之后,还要继续实行。有效体现在:使学生对复习过的内容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性,节省时间,通过发现问题、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对所学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