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docx_第1页
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docx_第2页
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docx_第3页
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对元青花瓷表象的分析和理解(简述)大多数元代青花瓷所使用的瓷土中都含有较高的铁元素,铁元素在高温烧造的过程中,受窑温气氛影响出现了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坯胎中的氧化铁向外作用,在外罩透明釉阻碍下产生气泡,此时气泡有三种情形:1、气泡破溃,称之为棕眼,如果,棕眼显现在白胎部位(青花纹饰以外),其棕眼边缘露胎处一般会出现一圈红线(即火石红,或称之为红眼圈);棕眼在进口青料部位(青花纹饰中),冲出的氧化铁与进口钴(青)料中的铁元素汇合,形成铁锈斑,棕眼连片,铁锈斑连片,反之亦然。2、气泡鼓起后,没有破溃,而且,冷却后瘪了,这个瘪了的气泡被称之为缩釉,缩釉多少决定器型表面凸凹不平的程度,缩釉成片,用手轻轻上下方向抚摸,会感到胎体的不平整,俗称“橘皮纹”;3、正常大小不匀的气泡会造成屈光度或者折光度的曲线变化,而大小气泡在受到外界光线的照射后,形成了光线、气泡及光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使得元瓷釉面呈现不同程度的光亮。大器型元青花瓷,特别是盘、碗、罐、壶、瓶等造型瓷器,之所以烧成后,相当规整不变形,是因为这些大尺寸的器型或样式的瓷器参合了粗松的含铁元素较高瓷土,这一结论,是我们经过多年对此类器物的瓷片进行对比分析而得出的,因为,通过显微镜下观察瓷片断裂处或者说胎体断面部分的气孔很多,其中比较大的气孔肉眼就可以看得到。其二,在观察青料表面时,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棕眼所渗出的褐色氧化铁痕迹,(类似老年斑);这都是大型元青花瓷器混用含铁成分较高且又比较粗松的瓷土的佐证。另外,有很多元青花瓷大型立件必须或至少有一处接胎,或者更多处接胎,由于混用不同性质的瓷土,导致参合不佳,往往出现伴生,进而在烧造中也会出现意外,1、窑裂;由于窑裂出现的部位不同,同样,也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种情况:在青花纹饰以外白胎部位,窑裂边缘也会出现红线;第二种情况:如果,窑裂在进口钴料(青花)部位,当然也会是铁锈斑,值得注意的是,窑裂可能是横向,也可能是纵向或任何方向;2、叠胎,由于胎土的参合,有时会把不和伴生的表现通过窑烧后留在瓷器的里侧边口或器内,因为,瓷匠在修胎时只注意了胎体的表面质量。叠胎的表现与我们包饺子和面“没醒好”的情况差不多一样;3、接胎处断裂,一些大件元青花瓷,特别是大罐类器型,由于接胎不牢,罐里侧可见到接胎处的横向一圈凸出表面胎泥条,所对应的外侧器物表面,你通过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细小的横向断裂纹,这种接胎处外表断裂是因为坯胎焙烧过程中,坯胎的瓷化程度欠佳所造成的,器表接胎处出现的断裂纹显现的部位和结果与棕眼、窑裂的情况是相同的。另外,许多元青花瓷的贴塑(兽耳、铺首、盖纽等)与胎体之间也常出现贴胎处连接断裂,这种贴塑连接处断裂出现的部位和结果与棕眼、窑裂、接胎处外表断裂出现的部位和结果完全一致。(现藏于英国博物馆的象耳瓶的象耳贴塑部位也有贴塑耳的断裂情况)。在此,还需要强调一点,元青花瓷接胎处外表出现断裂现象是所有元瓷特有的现象,换句话说,明、清时期的瓷器就没有这种接胎断裂的情形;4、由于胎土含铁元素较高,加之进口钴料的使用、或外罩透明釉的结果,窑内各区域温差等条件不同,会使胎体各部位的膨胀系数变化不一,坯胎里的氧化铁在高温的焙烧过程中,表现相当活跃,一部分造成棕眼;一部分造成窑裂;一部分造成缩釉,剩余一部分拟向器内冲击,但瓷器内高温的不流动的气体阻止了氧化铁的作用,致使氧化铁只能向足底进发,并冲出无釉的足底,为我们留下了块块黑铁斑和干涸状的裂纹或孔洞。5、由于胎体在焙烧过程中,各部位的膨胀系数不同,但器型表面总体是青花纹饰部位的胎体表面略高于白地部分,用手就可以感觉到。正是以上的各种缺憾存在,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个依据。另外,大部分元青花瓷足底本来无釉,但是,绝大多数的元瓷足底都会留有釉斑,釉斑边缘加湿后,肉眼可以看到红色的边线,也同样成为我们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表象。关于元瓷足底留有釉斑,通过观察总结和釉斑形状归类,认为应该是订货商的标记。关于青花纹饰中的黑斑,元青花瓷如果使用的是进口青料描饰纹饰,会在青花纹饰中显现黑斑,通过肉眼和使用各种辅助图像微观设备,发现青花纹饰中的黑斑有两个特点:其一,黑斑浓淡变化的方向是向下;其二,晕散中的色线浓淡方向也是向下,这两种变化共同特点是具有流淌状,而且,有色差的变化。这足以说明黑斑出现的原因是由于青料中的铁在高温中的流动并且重叠所致。这一现象同时也说明了窑温对钴料中铁元素变化的影响很大,我们观察了许多元青花瓷,即便是使用进口青料,青花发的也不尽相同,分析其影响发色的原因很多,比如:进口料的产地、画技、纹饰、用料多少、稀释或浓淡程度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进口青料入窑后所获得的温度差异,特别古时候的窑火掌握靠的是窑工的实践经验,没有温度控制设备,因此,温度是我们探讨和解释使用同样青料却获得不同的发色的根本原因,目前,手中的大量藏品显示:窑火温度过高,青花呈褐色闪显咖啡色,窑火温度过低,青花呈黑灰色,只有一定范围内的窑火温度,才可出现幽蓝艳彩。由此可见,坚持以藏于英国的“大维德象耳瓶”作为元代“至正型”青花瓷的唯一的发色标准的观点确实应该值得商榷。最后,有网友问:在个别元青花瓷的青花纹饰里,显现的黑斑中闪烁有锡光问题,本博通过观察认为是部分进口钴(青)料中含有杂质锡金属残留所致。综上所述,简而言之,鉴赏元青花瓷时,须大致考虑如下13个方面内容,但不绝对,个案很多,仅就总体概论。1、器型是否具有时代性或民族特色;2、多层纹饰,繁而不乱,反映元代风格,纹饰线条流畅、笔画娴熟自然:3、器物釉面多数光亮;4、胎体厚重,其声不脆;5、器表有棕眼、缩釉、气泡;6、蓝釉下棕眼显现铁锈斑;7、白釉下棕眼显现红眼圈;8、黑斑、晕散有流动感;9、器物表面窑裂,且不规则方向,窑裂在白地,其边缘出现火石红线,在蓝地出现,有蓝色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