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doc_第1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doc_第2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doc_第3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doc_第4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寻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共赢【摘要】由于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而不可能避免地造成了错位、抵触,甚至对立。“25”的尴尬现象成了一种社会悲哀。如何整合两者的教育功能,扬长避短、步调一致,促使孩子健康发展,它不光是一个教育问题、家庭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关键词】开放 合力 真实 健康 【正文】家庭教育的消极抵触:先说一件十分平常的案例:放学回家后,妈妈发现小明脸上有一个包,心痛在问:“这是怎么回事?”小明满不在乎地说:“让同桌给打的。”“那你还手了吗?”“没有,我告诉了老师,教师批评了他。”“笨蛋,你怎么不还手呢?他怎么打你,你也怎么打他。批评有什么用呢?以后要是有谁打你,你一定要狠狠地打他!”妈妈急得跳了起来这个案例太普通了,几乎每天都有差不多的版本在上演着,几乎一半以上的家长也会选择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教育与要求自己的孩子:打在自己孩子身上,多心痛啊!小小的例子,说明了学校教育与家庭对话的对立。其实,类似的情形是数不胜数的,比如:学校要求学生学会自立,家长却给孩子穿衣穿鞋;学校教育学生拾金不昧,家长则要求灵活变通:多了不要交;学校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家长只求望子成龙,等等。于是,许多教师都有了这样的感触:自己辛辛苦苦地教育了学生一周,结果只要消极的家庭教育一天时间便完全抵消。学校教育在很多时候成了一种无效劳动。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教师面前一套,家长面前一套;学校里一套,社会上又另一套。这是教育的失败与社会的悲哀。学校教育的功利负面:同样,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存在在许多功利与虚伪,许多不当的方法,错误的方式,直接或简接地误导了孩子。请看又一个最为平淡的案例:做一个诚实的人的公开课教学片断:在明白了何谓诚实之后,教师问学生:“我们班里有许多诚实的学生,他们实事求是,不说谎话。谁能举例来说说。”可能是由于听课者众多,学生没有积极响应,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笑容可掬地走到班长李坚身边,摸了摸他的头说:“我们的班长学习好,品行正,谁能来夸夸他?”一生站起来说:“有一次李坚在我家玩时不小心打破了我家的花瓶,他自觉向我妈妈承认了。”“李坚小时候在路上捡到一元钱,买棒冰吃了,后来他告诉了妈妈。”“有一次”学生回答开始热闹起来。此时,只见李坚涨红了脸,小声嘀咕:“我才没呢!”教师可能是没听见,继续发问:“你自己在以往有过不诚实的行为吗?”学生纷纷回答:“我有一次考试不及格,骗了爸爸妈妈。”“我有一次睡懒觉迟到了,撒谎说在上学路上做好事。”学生说了许多,内容大致相同,都是检讨自己曾经的不诚实作为。回到家中,一位学生将此事告诉家长。家长说:“聪明的孩子应该这样,要学会迎合老师,讨老师的欢心。实事求是早不值钱了。会察颜观色才是聪明人”这是反教育的!教育责任的推诿失责:很多家长都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送到学校来了,自己就不用过问了,出了什么问题,都怪罪到老师的头上,认为老师不负责,而自己却在家里打麻将,自己孩子回家的饭盒没有洗,也从不过问。更不用说学习了,当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就对着老师大吼大叫,其实老师在学校尽心尽力的为他的孩子,他不管不问,回过头来还怪老师,这让教师心酸,使学校无奈。教育责任推诿的开始,正是教育失败的起始。其实,现实中可例举的现象真是太多太多。反思现实,批评不足,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所以,如何寻求合理的教育,谋求家校教育的合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 打造三维立体空间,在开放中整合教育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单一、封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人们的需要,也无法胜任教育的重任。人们希望教育是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教育。从小教育转向大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大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最终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使教育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与发展方向。现实警示我们,独立的,封闭的教育方式,带来的只是极端、虚伪、消极、错位。其实说到底,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全社会协同、步调一致的。学校、家庭、社会构成学生成长的三维空间,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无时不在地从多角度作用于少年儿童,影响着少年儿童。而且,请多来自感官与亲身体验的信息,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刺激与榜样作用。在它们面前,学校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更相信所见所闻,而对学校的教育与教师的说教,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丝保留与疑义。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信息世界,有的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它的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趋于一致,是培养人才的积极因素;有的信息则对少年儿童的生活起着消极作用,甚至抵消学校的教育功能。这是新世纪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现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无法回避。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这样写到:“我想把我们开始教育和培养的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几个雕塑家带着自己的刀子同时来到它身边,要把它塑造成一座雕像,使它具有灵性,体现出人的理想。这些雕塑家是谁呢?其中,第一是家庭,而家庭中最细致和最有才干的是母亲;第二是教师个人,他有精神财富,智慧,知识,能力,爱好和生活经验”诚如期,斯,家校共同努力,各自开放,在开放中寻求整合,那必定是教育有福音与孩子的期盼。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三者之间要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理念合拍、方法相容、经常沟通、形成合力。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设的“生活教育”,实践和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教育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担任,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相互协调。也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会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最为的社会氛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试图维护学校这方净土的纯洁,以免学生受到诸多社会不良现象的干扰,在封闭的空间里进行理想化的德育教育。且不料反被学生当作是一个不真实的世界,一个虚拟的空间。学校本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有机地融入社会,而不是人为地封闭孤立。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道德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而不可能地真空状态中练就。如今德育的致命缺陷是过于大包大揽,把本该属于全社会共同分担的德育任务,独揽到学校教育门下,闭门造车,以致于付出巨大,却收效甚微。正如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直言快语:“当今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德育建设,谁会相信学校德育的鬼话?”封闭德育还表现在将德育从智育、美育、体育等其他诸育中脱离开来,成为一个单独的领域,孤军奋战。德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的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可能离开智育、美育等其他各育的。它必须依托其他各育而存在,以其他各育为载体。封闭的德育,注定是劳而无功的德育。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学校教育向社会、家庭转移。德育与人的生活,与各种社会现象紧紧地交织、渗透、融合在一起,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的德行产生直接而恒久的冲击力,并最终决定与左右一个人的品行。人们常说的“25”就是这个意思(即5天的学校下面教育不及双休日2天的现实冲击)。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一位母亲去探望在加拿大留学的女儿,星期天俩人划着游船在公园里游玩。一会儿,母亲把喝完的可乐瓶随手扔进了湖中。女儿显得十分紧张,连忙划过船去把瓶子捡了起来,并悄声对母亲说:“这是不文明的行为,在这里会被人瞧不起的。”第二年暑假,女儿回国看望父母,母女俩同样去公园观光,只见女儿比谁都要自然地将空矿泉水瓶子扔到了旁边的池子里。母亲一脸的惊诧,女儿说:“大家不都在往这里扔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见,决定一个人的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不是学校的说教,而是环境的影响与社会风气的感染。我们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混乱无序的售票窗口,你了情不自禁地插队,在秩序井然的售票大厅,你便会自觉列队等候;在喧哗吵闹的场合,你也便大声交谈,反之,你则轻声细语所以要将德育真正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必须化大力气整治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让一个经过十多年学校教育的孩子在面临社会是进行重新选择,并在同化中前功尽弃。这一点美国的做法便利我们借鉴,他们没有所谓的专门道德教育课,而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处处去感受德育教育。好在我们也有所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把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能分解到保有关部门,使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这真是一个可喜的转向与过渡。二、 追求德育教育真实,在返朴中归真真实,是教育的生命;真实,是感动的前提;真实,是德育的追求。教育,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孩子们把自己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喜悦与苦恼,收获与困惑,通过各种形式与同伴、与教师、与父母进行思维、情感、方法等多领域的交流和探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真实,是教育的生命。 说真话,道实情,需要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经历过文革浩劫的人都有过深切的体验: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谁人敢说真话?哪个敢表真情?当孩子们假话连连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是责怪,首先应该是反思,反思是否给了他们能够自由言论的土壤,营造了为他们可以真情流露的环境?构筑了一个可以尽情倾吐的温馨的巢? 1尊重孩子真实的意愿孩子们在对待物质诱惑的时候,或多或少地有着自己的主观看法和本能意愿,这些发自孩子内心的要求往往是孩子们最为真实的愿望和要求。虽然他们也有心理矛盾的斗争过程,在思考自己意愿能否实现,但他们在第一意识里往往会做出最为本能的反应,那是多么的合情合理。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儿童的真实意愿。 2.和孩子们成为朋友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一丝不差地推进,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而教育教育中,则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变。特别中爷爷奶奶,唯孩子是命,把他们视为命根。所以,只要当教师走下讲台,蹲下身子,和孩子成为朋友;家长摆正位置,与孩子畅开心扉,换心体验,那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3.淡化说教与灌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提耳听命式的灌输,居高临下的说教,使教育的功利色彩暴露无遗。有时,家长的苦口婆心,反而引来孩子的厌恶。高境界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是渗透的,是润物无声的。能让我们的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熏陶,有所感悟,产生心灵的震动,从而由内而外地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得到升华。三、 以孩子健康为根本,在实践中建构在促进孩子的素质全面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一最终目标上是统一的,是一致的。既然让孩子来到世上,我们的任务就是和孩子手挽手、肩并肩地走下去,用我们的传、帮、扶、带去伴孩子的一生,靠我们科学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尽心竭力的尽父母、教师这份责任,认认真真的教育好孩子。如果两者的教育方式、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孩子的健康第一。即以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宗旨。成功的家庭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催生孩子成长;相反,失败的家庭教育阻碍学校教育,甚至毁了孩子一生。最重要的是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心里健康很重要的就是心态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是行动。古人云:“行为德之基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