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doc_第1页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doc_第2页
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版本介绍 书名: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作家:孙玉胜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03年8月ISBN号:7-108-01926-4分类号:G222.3字数:399千字开本:635*965毫米1/16页数:523页2 作者介绍孙玉胜,吉林敦化人,1960年生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同年入中央电视台工作。历任新闻评论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3年以来,参与创办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1997年以来,参与策划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国庆50周年、相逢2000年等大型直播报道;2009年7月,参与组织策划中央电视台新一轮电视新闻改革。1993年获首届“韬奋新闻奖”,1995年当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3 学术界对此书的评价 这不是一本纯写实的书,那是些关于历史的回忆是对于一个创业时代的诚朴记录;这也不是一本叙事的书,虽然书中记载了作者亲历的许多实验过程,讲述了那些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于奉献中所得的安抚与满足,但穿越这些故事,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一个群体所倡导的、有分量的情感与精神,以及作者内心对于十年电视试验的观察与反省。 白岩松曾在十年的读后感中写道,“无论是作为他的老部下,还是作为一个和他从未谋面的读者,翻开十年这本书,第一印象,可能就是无处不在的人字。如果你愿意寻找,就还能看到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理想主义。” 这本书不仅对当代新闻业者有共时性价值,而且对下一代新闻从业者,即新闻传播学子更具历时性意义。胡正荣(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 身为一线的实践者和领军人,十年作者为央视新闻改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留下了完整、生动、有理论思考、难能可贵的记录。他本人也已经成为这段历史重要的一部分。徐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十年,不仅是往事回忆,更是前路求索;走近新闻常识,重装出发再十年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4 内容概要这本著作是以时间顺序讲述了中国电视的改进历程。 从1993年起,伴随着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而中国电视新一轮的改革也正是发端于此时。中央电视台开始开办早间节目,东方时空成为了改革的特别标志。亲和的话语,亲民的内容成为了当时最时尚的节目。 焦点访谈的诞生出自央视新闻评论部,随着它的发展逐渐为观众所熟悉,它舆论监督的发力令政府重视,而这都源自背后记者制片人艰辛的付出。虽然这不是焦点访谈的全部内容。 谈话节目实话实说借鉴欧美新闻理念,观点的碰撞与思维的表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为主持人的崔永元也为人熟知,他的幽默与机智为节目增色,以至于他的退出“就意味着实话实说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中国的电视直播在当时还很稚嫩,香港回归的72小时直播给作者和当时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出了很多岔子。但是之后的澳门回归,迎接新世纪则逐渐体现了直播技术的成熟。 媒体开始对突发事件有所应对,人们会感到事故发生的更加频繁,只因报道的增加。人们的知情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理念与激情始终围绕在优秀节目的制作中,通过作者的回忆,我们看到了10年间中国电视的进步和未来的光辉前途。 5 评价 我看十年这本书,首先要感谢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栏目,感谢他们乃至传媒业对创新的赞颂。在1993到2003这段时间里,作者与许多有着同样抱负的年轻新闻人,带着共同的认知,创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段时间里,许多重大的新闻改革发生了:中国开始有了早间新闻节目,传媒人意识到,早上看电视将成为人们巨大的需求;东方时空改变了电视的语态,让节目语言更加亲民、平民化,大受欢迎;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焦点访谈栏目,成了电视舆论监督的开拓者,直到现在依旧生机勃勃。那个年代,首批通过招聘进入中央电视台的年轻人被形容为就像八九十年前在延安的年轻人那样: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风餐露宿千里跋涉,以极大的热情、勇气和毅力投身到自己所热爱的新闻理想信念之中。是他们成就了电视后来的创新。 其次是决策者对新闻权利的诠释。作者当时已逐渐成长为所在栏目的负责人,可以说也算是新闻的决策者,他和她的同事们对新闻的选择,节目的“审判”,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都显得谨小慎微,他们把依据新闻让事实说话作为判断的尺度,决断的依据,认知的理念;例如一次焦点访谈的节目河道里建起商品楼,这次舆论监督不同于以往,矛头指向直指当地政府,作者决策者不“愤青”,首先通过分析确认事实无误,而后判断节目播出后的社会效果,穿插对时代观念变化理解的点评,最终决定播出。节目最终播出后,效果震撼,收视喜人,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焦点访谈为之骄傲的点睛之笔,高度的大局意识加上对新闻权利的充分诠释,使焦点访谈目前依然是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 第三则是对电视的理解和未来电视变革的展望。在我们国家,电视的发展始终是与改革同步,与开放同行,不管是当初开创了谈话节目,早间节目,还是重新拾起现场直播;不管是从制片人职能中分出了监制,还是结合中国国情学习欧美新闻理念,作者从字里行间处处都在表达对传媒理念的求索:舆论生态平衡、主持人媒体、建立媒体权威.他始终关注人、细节、故事、戏剧化等等这些,这些都在有意无意地指导着、影响着后来的电视改革。今天我们可以看出,从电视媒体角度来说,中央电视台再次让舆论监督回到新闻本身。舆论监督就是新闻的一个属性,可以看出站在新闻第一线的作者,依然充满信仰地参与后来的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变革之路。 6 对读者的启发 作为一名刚刚进入传媒大学的学生,我对作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他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被分配到看似与专业毫无关系的中央电视台;而我则从一名比较“纯正”的理科生步入了一个偏向文科的传媒大学。所以了解到作者的过往后,我觉得无论从学业要求上还是个人感受上,我都应深入研究这本书,我对作者有亲近感、敬佩,想知道电视的种种和他是如何诠释电视的种种。我想从这本书里入手汲取有用的营养。为此: 首先, 我想要踏实肯学,要有想法,也就是创新意识。现实的节目栏目是如此,对于将来的工作也会是如此。也许将来从事传媒行业的我们,无论身处何处,都会感受到各种无形和有形的压力,当很多人与我们做相同的工作时,我想应该尝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工作中加入新的元素,使自己的人生能有更多的闪光点,同时,还要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和开放的心灵,“新闻”是我矢志不移的目的。学哥白岩松讲“中国的改革有多难,舆论监督之路就有多少坎坷需要征服。”有了这些思想上的准备,也许对我人生之路的发展有所助益。 其次还需要锻炼自己的气质、勇气,能随机应变。书中我能感到,做记者需要勇敢地面各种复杂的局面,面对腐败,揭露黑心商人的嘴脸,需要担当正义,好的节目往往是思想碰撞或交锋的结果,可以想象,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不仅是制片人面对压力,记者更会直面现实,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与威胁,而社会的支持往往来自于报道之后,舆论气场形成之时,所以采访时的压力是无人分担的。同时,现场直播手段已经度过了初生期,走入成熟。看来我需要克服面对镜头的恐惧感,这是必须的,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 同时,还要打理好自己的文笔,学好语文、语言功底。“节目的深度来自真实”,而真实来自于对事实的表述、书写,所以好的文笔必不可少;读万卷书,肚里有墨水才能真的下笔如有神,在这方面还需做得更完善。 在这本书里我不仅能看到各种专业的描述,更能看到年轻人创业时的激情与活力,以及前辈长者对他们的鼓励与支持。 也许有些东西我现在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我真切感受到了电视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年轻人无限的活力与创造性。我相信,电视自身魅力,加上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会有更加无限美好的未来! 7 精辟段落摘要“我们每一次都在认真回答着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深知,焦点访谈已经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电视栏目。一方面,它肩负着沉甸甸的舆论导向使命,他要符合政治和政策导向的要求;另一方面,它承载着厚重的观众期待和观众对媒体的正义寄托,它要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能;同时还有作为一个电视新闻栏目所定义的属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