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含义.doc_第1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doc_第2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doc_第3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doc_第4页
文言文虚词含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1、【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桓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桓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这”或直译事物名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属予作文以记之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作“的”。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意。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三、动词,作谓语,译为:到、去、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辍耕之陇上。送杜少甫之任蜀州2、【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些”、“那里”。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其一犬坐于前(狼)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而】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泉香而酒冽。溪深而鱼肥。(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太守归而禽鸟乐。游人去而禽鸟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温故而知新。(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可是”。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例:三月而后成。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4、【则】一、连词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 劝学)2表示顺承关系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3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4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按: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例: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5、【乃】(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乃入吴寻二陆。(周处)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6、【且】1、连词(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2、副词(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7、【若】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 如: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高帝记) 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食货志)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8、【所】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连用、表原因,译作“的原因”。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 如: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4、名词: 表处所,地方。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9、【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10、【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11、【以】1、作介词,译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据 按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由于因) 醒能述以文者(用)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悉以咨之(拿)必以分人(把)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咨臣以当世之事(拿)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2、连词(1)表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彰其咎以告先帝之灵故为之文以志将以攻宋(2)表结果: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3、其它(1)以为: 译为:认为例,或以为死(2)所以: a、用来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12、【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 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3、【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14、【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 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 吾与点也。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15【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16、【或】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或以为死或以为亡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17、【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