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从“亲情”和有利教化的角度.doc_第1页
孔子从“亲情”和有利教化的角度.doc_第2页
孔子从“亲情”和有利教化的角度.doc_第3页
孔子从“亲情”和有利教化的角度.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孔子从“亲情”和有利教化的角度,对孝的动机和必要性进行崭新的诠释,把孝从宗教中解脱出来,为孝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孔子认为:“民、食、丧、祭”这四件事情很重要,他主张:“丧,致乎哀而止。”(八佾)要求祭的态度要虔诚,即“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八佾),并把追思和祭祀祖先作为“孝”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提倡,主张“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但他并不相信鬼神,反对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雍也)。当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说:“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不信鬼神,而又主张祭祀,还提倡把葬祭之礼作为孝的内容,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曾引起墨子的迷惑和反驳,“儒以天为明,以鬼为不神”,“ 执无鬼而学祭礼,是犹无客而学客礼也,是犹无鱼而为鱼罟也。”(墨子公孟)对于这种矛盾现象,孔子本人曾做过明确解释。他的学生宰我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理由是“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宰我认为一年即可。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孔子主张坚持“三年之丧”的理由,就是因为子女生下来,需要父母三年的抚育方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的“三年之爱”。孔子高徒曾子把孔子思想一言以蔽之,认为孔子思想一以贯之,即:“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就是说,慎重地处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老百姓的道德自然趋于忠厚纯朴了。可见,孔子是从“感恩”、“亲亲”这一人类自然“亲情”和“慎终”、“ 追远”这一教化民风的角度来阐释“孝”的动机和社会必要性,这就为孝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为不遗余力、身体力行的提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对原始祖先崇拜或对人死之后有知、灵魂不灭的错误认识,在孔子这里不存在了;而是从人伦血缘关系和德性教化的角度,竭力揭示孝的必要性,从而破坏了鬼神之说,把孝从宗教中解脱出来,将孝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性高度,加以诠释。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的行为,主张“非其鬼而祭之,是谄也。”(为政)人死曰鬼,“非其鬼”,不是自家先人。不是自己的先人而祭祀,是谄媚。然而怎样祭祀父母或祖先哪?就是态度要虔诚,即“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要亲历亲为,不能让人代孝,孝是子女个人的行为。综合看,孔子的孝论不但要有行为上和物质上的赡养、精神上的孝敬,而且要有思想上的思孝,关心父母健康,体谅父母的心思,不让父母为子女担忧。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子女应当知道父母的年龄,为父母高寿健在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要知道父母年岁已高,身体不如以前健壮,而掉以轻心。孔子又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父母年事已高,从心理上很想和子女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性;而子女因工作或事业上必须出远门时,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一方面让父母不要挂念,另一方面万一有特殊情况易于及时联系。俗话说:“子行千里母担忧”,或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吧。孔子又说:“父母惟其疾之忧。”(为政)是说父母只关心子女的疾病,言外之意是指子女工作、学习、生活、交友等其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或许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不是人为可以抗拒的,然后非自然的活动、行为等是人自身可以改变的,子女要真诚处在父母的角度考虑,修养好自身,不让父母操心。孔子认为“孝子”的标准要做到敬、乐、忧、哀、严方面,他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纪孝行章)孔子把“立身承志”作为“孝”的终极目标,他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又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父母有生之年或许有未完成的事,或许留有遗志让子女去完成。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人父母都留有遗志。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的确需要子女们去完成。这种遗志,一方面是家庭的,一方面是国家的。中国古代的社会是家与国一体的,这就是说无论是家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故是利家利国的事业,子女有承担这份责任的义务。如岳飞铭记“精忠报国”的母训,大破金兵,战功显赫,为国家立了功,为父母赢得了荣耀,显示了对父母最大的孝。在当今社会,“始于事亲”,就是孝敬双亲,关心父母;“中于事君”,就是为国家,为民族服务;“终于立身”,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为国家和民族建功立业的人,能“光宗耀祖”,也是值得肯定的人生价值追求。孔子曾赞扬孟庄子不改文之道:“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为此,他把承志立身推向孝的最高标准,作为人身价值所推崇。孔子对“三年之丧”以及葬、祭之礼的维护,对“不远游”以及“承志为孝”的提倡,虽然有落后、保守的一面,但他排除鬼神迷信而以“亲情”阐释,可以说是历史的大进步。一方面,孔子以“情”去释当时社会普遍价值的作为孝之内容的葬、祭之礼,为子女为什么行孝这一伦理找到了“感恩”、“亲亲”这一理论依据,从而为推行孝道从人文方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从人文教化的角度,对孝道寻找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