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智力及智力测验的反思.docx_第1页
对于智力及智力测验的反思.docx_第2页
对于智力及智力测验的反思.docx_第3页
对于智力及智力测验的反思.docx_第4页
对于智力及智力测验的反思.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于智力及智力测验的反思【因由】根据本章的学习,结合两次智力测验实践及测试结果,谈谈你对智力测验的测验内容、测验形式和结果解释等方面的认识。【我的管见】经过了一个多月的书本学习,并实际经历了几次的实际施测,广泛参考了近百年来诸多先哲的观点,我对“智力”和“智力测验”,以及“智力测验”的广泛实际应用,是抱有怀疑的态度的。以下我将从几个层面,来阐述我的看法【从智力定义说起】这里先引用一些先哲的看法:一) 我国心理学界的学者认为: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思维力是其核心。我见:从其所概括的四个方面来解读,起码是遗漏了不少的关键侧面(例如适应力,决策力,反应度,敏感度等等),以及诸多协同后的作用效果,并且其所分类是否存在重叠。二) 斯腾伯格(R. J. Sternberg):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学概念象智力概念那样如此广泛地被接受和运用,同时又是如此难以捉摸、令人困惑。我见:其实此先哲所言,既非定义,也绝非局限于心理学,只是间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情况,1,智力能被定义之困难程度;2,“智力”其实并非如他所言乃是来自心理学一个层面,早在东方世界的史前(公元前),就有“道”(来自老子)、“摩诃”(来自梵语)、识(来自佛学)等等词汇。三) 斯腾(L. W. Stern):“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维活动适应新环境的一种潜力。”我见:此位先哲从其措词来看,乃是属于非常小心谨慎的说法,其着重点在于“个体”、“有意识地”、“思维活动”、“潜力”,但我觉得他只是把这一能力局限在“适应新环境”似乎过于狭隘。四) 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智力是一个假设的结构,它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并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整体能力。我见:此位先哲的定义,更趋向于社会的实际情况,与(三)相比,同样强调了“个体/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思维活动/合理地思维”,其不同点有两处,一个是强调“新环境”,一个则是“周围事物(环境)”;另一个不同是,先者强调是“潜力”,后者强调是“有效处理的整体能力”。比较而言,韦克斯勒的说法,更为周全。但两位先哲的落脚点,始终没有超出个体,以及利用思维处理食物能力的范畴。五)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这本书里提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1. 逻辑 (logical/ Mathematical); 2. 语文 (verbal/linguistic);3. 空间 (Visual/ spatial);4. 音乐 (musical /Rhythmic);5. 肢体运作 (Bodily/ kinesthetic);6. 内省 intra-personal /Introspective,其他学者从中分拆出“灵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7. 人际 (inter-personal /Social);8. 自然探索 (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我见:当然从中文译文来看,同样的“intelligences”,被中译者采用了不同的对应词,很容易引起误解,这且不论。至少从他所分离出来的八个范畴来看,起码有五个是传统智力以及智力测验里所忽略的(48),当然原因可能很简单,因为这些范畴在当时的测试技术层面,无法做到“标准化”和“量表化”,或者说当年的学者们,他们对于这几个范畴里的“智力”程度的了解为“零”。其实,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所想测验的“智力”,是否真的就是“智力”的本身和全部。这是存在着很大的疑问的。如果我们尝试细细辨之,例如逻辑和数学,其实还是属于不同的领域和范畴的,数学能力强者,未必逻辑能力强;逻辑除了数理逻辑外,还有纯哲学逻辑的存在。再例如当今多媒体的应用,也不能单纯从音乐和肢体来分离式对待。不过总体而言,我还是比较倾向于这位先哲的观点,即使很多范畴在当今的智力测验里,由于受制于研究者的感知局限以及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失,无法被实际应用。当然就我们所知的情况,在西方社会,加德纳的这个理论,也是受到广泛的争议,例如在Intellectual relativism,Lack of empirical evidence等方面,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六) 智力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Intelligence is a property of mind that encompasses many related abilities, such as the capacities to reason, to plan, to solve problems, to think abstractly, to comprehend ideas, to use language, and to learn.)。大英百科全书当概括“动物智力”时,使用以下的词汇:“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见:这个定义,似乎有“唯心”的倾向,不过却是非常踏实而简约的说法。不过当今的主流智力测验,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特质“creativity, personality, character, knowledge, or wisdom.”。我这里不欲翻译成中文,以免转换中的偏差。七) 1995年来自“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的一份报告“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中,提及了“Individuals differ from one another in their ability to understand complex ideas, to adapt effectively to the environment, to learn from experience, to engage in various forms of reasoning, to overcome obstacles by taking thought. Although thes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an be substantial, they are never entirely consistent: a given persons intellectual performance will vary on different occasions, in different domains, as judged by different criteria. Concepts of intelligence are attempts to clarify and organize this complex set of phenomena. Although considerable clarity has been achieved in some areas, no such conceptualization has yet answered all the important questions and none commands universal assent. Indeed, when two dozen prominent theorists were recently asked to define intelligence, they gave two dozen somewhat different definitions.”我见:个体的差异,种族的差异,遗传的差异,以及成长文化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研究者的种种的偏视,其他还有社会的复杂性、综合性,个体的或然性、不可预测性,也大大提升了学者们对于智力以及智力测验研究的困难。八) 1994年来自“Mainstream Science on Intelligence”,有52位“intelligence researchers”认为:“a very general mental capability that, among other things,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reason, plan, solve problems, think abstractly, comprehend complex ideas, learn quickly and learn from experience. It is not merely book learning, a narrow academic skill, or test-taking smarts. Rather, it reflects a broader and deeper capability for comprehending our surroundingscatching on, making sense of things, or figuring out what to do.”我见:他们很明显地意识到从前“书本学习”、“学业能力”、“考试能力”的狭隘性,并提出了他们的三大范畴,这样才能使得智力的研究,和发展的世界和社会更为契合。九) 最后为了不偏颇所见,一并罗列更多先哲的看法(部分著名先哲的观点,已经预先罗列),但并不一一展开讨论:Carolus Slovinec: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connections.Alfred Binet: .judgment, otherwise called good sense, practical sense, initiative, the faculty of adapting ones self to circumstances.auto-critique.(此人为著名的智力测验量表的编制者)David Wechsler: . the aggregate or global capacity of the individual to act purposefully, to think rationally, and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his environment.(上面已经独立讨论,这里谨引原文)Cyril Burt: .innate general cognitive ability.Howard Gardner: To my mind, a human intellectual competence must entail a set of skills of problem solvingenabling the individual to resolve genuine problems or difficulties that he or she encounters and, when appropriate, to create an effective productand must also entail the potential for finding or creating problemsand thereby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e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同样,已经在上面独立讨论,这里谨引原文)Linda Gottfredson: .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cognitive complexity.Herrnstein and Murray: .cognitive ability.Sternberg and Salter: .goal-directed adaptive behavior.(同样,已经在上面独立讨论,这里谨引原文)John Kotter on Leadership Intelligence: A keen mind i.e., strong analytical ability, good judgment, and the capacity to think strategically and multi-dimensionally.D. Samuel Nuessle: A minds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to a problem-solving situation.以下两位来自“Mathematics and Engineering”领域Alan Turing: To respond like a human being G.N. Saridis: The entropy of control responses(熵的概念,更能体现他的思考)我见:来自不同的领域的知识和智慧,会导致对于“智力”这个本来模糊而具总体性的概念,变得丰富多彩,我们会发现,只有当你尽可能多地了解你的自身、你的世界,才能对“智力”有一个更符合其本位的定义或者解释。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觉察到,单单从“智力”的定义出发,我们就能看到,无论从百年多的心理学本身研究得出的定义,还是来自其他学科的进展而促使研究的扩展。就“智力”本身而言,当代心理学的“智力”认识是何等的浅薄和粗糙,甚至还不如印度两千年前的一本佛家经典瑜伽师地论所阐述的博大精深。从智力定义的纷繁,我们再去理解我们现在所施测的“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一般智力,流体智力以及晶体智力(其中斯腾博格和加德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研究闪光点,并没有在已有的测验自陈量表里,得到足够的运用和体证)。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 factor)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an early psychometrician)在1904年提出了,百年多来,争议无数。就我所见,其研究的初衷,并无差谬。但后世的广泛运用,却是大大的谬误。此概念,从今日看来,只是一种假设的结构(如韦克斯勒的措词),诚如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哲学的“唯心、唯物”之争议故例。某个学者偶然的灵光假设,却被奉为“学术圭臬”,不遑为一大悖论。至于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l)所设计的“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和“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更不过是一种研究过程中权宜的称谓。只是把研究过程中某些不合常理的现象,尝试给予一些理论上的假设罢了。而始终没有来自“神经科学”的直接根据和解释,也根本说不清,为什么在人类的“智力”层面上会有如此的现象的根本理由。乃至到2006年,在“Adult development and aging (5th ed.)”里出现了这样的文本“many authors have noted an apparent interdependence of the two (Cavanaugh, J.C., & Blanchard-Fields, F, 2006)”无论是定义之艰难,到理论之缺憾,导致了“智力测验”长时间以来的诸多争议。不过心理学们长久以来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只是在具体的施测应用方面,大有商榷的余地。【我的智力测验结果】下面我们且抛开很多理论层面上的讨论,尝试从有关实际的施测过程,来体味“智力测验”的成效以及不足。总体上,我们了解了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个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四版(198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R. L. Thorndike)、黑根(E. Hagen)和沙特勒(J. Sattler)等修订的;和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当然以斯比量表第五版为例,研究者他们所建立的常模,是在分配2000次美国人口调查4,800个体有层次的随机抽样的基础上有效的。就斯比量表为例,他们的五次修订(现在能比较详尽了解的限于前4次),其修订的理论,百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修正,只是在操作手法,习题,样本标准化等细节层面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使得此类智力测验,从根本上就难以得到绝大多数业外人士的普遍认同(主要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与其他学科与时俱进的变更)。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所施测的主要有两个测验,一个是瑞文智力测验,一个是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我自己的测验结果是:瑞文智力测验的IQ是117118;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根据1991年上海市区17岁的常模)的IQ是110。从实际的施测经验来看,前者虽然设计者声称是避开了语言的障碍,但1938年所创制的这个测验,就是在测试“观察”和“图形逻辑推理”能力,和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测验”有着范围上的绝大区别。其测验结果之解读,实际上,会存在着绝大的误差,很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情况。后者由于常模的无法匹配,以及试题的过于学生化、学业化,使得其测试的结果,更象是学校的一次综合测验,和我们心目中所谓的“智力测验”的地位,根本无法匹验。【智力计量的可能性】一般理解层面,我们都认为智力是一种模糊而整体的概念(其实我们上面所引用的部分定义内容,已经可以看出这个端倪)。但在心理学研究的历程里,百年来,研究者们,总希望可以解读它,分离它,量化它。当然这是受到西方科学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暂且抛开“智力”的难以定义,学者们已经尝试地去细分它,例如一般智力和流体、晶体智力的概念产生,乃至多元智能的体系建立(如上所述,不再赘引)。心理学者们总认为可以将人的大脑功能可以一一分离成(当然这个也和当年的脑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例如脑科学尝试将大脑的功能区分成52区等),例如语文能力、逻辑能力等(采自加德纳的理论体系),然后将其逐一量化,以便比较使用。但实际上,很明显,从我们当今的科技手段,以及我们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世界的认识,乃至人类改变环境能力的认识,都是尚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很多现象,我们无法明白其机理,无法从实证的角度,得到印证。从而导致了“智力测验”设计上,理论的缺失,内容的狭隘,和方法的局限等诸多不利状况。就我们现在所能体会的“智力测验”中的“闪光点”,主要来自统计学的一些数学方法,学者们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下,所产生的假设和试验。而这些成果远不足以,建立起成熟的理论体系,以及实验手段,来解读人类的“智力”之谜。但“智力测验”实际的情况,却是西方社会商业化的运作开始介入,当然这个对心理学范畴的“智力测验”是有正面的推动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商业化背后的负面作用,例如可能会片面地夸大“智力测验”的结果,片面地解读其测验数据,导致人类伦理上不公平。(这一点将在后面文中详述)由于理论和计量方面的困难,使得“智力测验”一直陷入在“智能商数学说”的巢臼里,结果解读也基本局限于“学业成就”。使得当今的“智力测验”的目的和那些先哲们(例如比奈,例如韦克斯勒)最初的初衷,大大背离。【广泛应用之谬误】经过近百年的心理学发展,原本在“象牙塔”里做小范围研究的“智力测验”,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当初比奈们的初衷例如当初他们是研究小学生的智力缺陷,而给予适当的辅助教育。他并警告在测试上这些得分不应该太逐字地被采取由于智力和固有误差幅度可塑性(Binet cautioned people that these scores should not be taken too literally because of the plasticity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inherent margin of error in the test . Fancher 1985) 。开始渐渐地被异化,可能最初上善意的帮助,开始脱出了比奈们的预想,乃至日后有一位Stephen Jay Gould在他的作品The Mismeasure of Man这样说到:“比奈最初构想他的测试是被执行的一对一与一位稽查为查出问题范围,而不是线性地排列学生一般智力的手段。(Binet originally devised his test t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