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平衡(完).doc_第1页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平衡(完).doc_第2页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平衡(完).doc_第3页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平衡(完).doc_第4页
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平衡(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提纲二: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平衡一、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一)知情权的概念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它包括公民对政府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知晓,即政府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表现1、官员的隐私权保护与公众的知情权要求2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公众的社会知情权要求二、如何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一)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处理原则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权利协调原则;人格尊严原则。(二)我国协调两权的措施(三)新闻媒体的平衡者角色1权利冲突的平衡者:既要尽可能采集到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保证其实现其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又要做到在采写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尽量不侵犯被报道者极其相关人员的隐私。2.新闻媒体的道德约束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信息的报道者,要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报道,作为信息搜集者,将主客观分开,避免“媒体审判”;作为舆论的监督者,要有较强的侵权后的补救意识,及时进行更正与答辩。三、结语在我国未来的立法中,尤其是在具体案例的裁判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对不同的权利的保护平衡,坚持权利协调原则,以尽可能地满足双方的权利要求。而作为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则要求他们在冲突和矛盾中进行传播活动时,要以法律精神、法制原则及自己的良知把握好尺度,既要讲出事实真相,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促进法律健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要游刃有余。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平衡伍思霖(西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重庆 401120)摘要 在社会传播体系中,以媒介报道为中介的公民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往往由于各自的利益取向而存在多方面的冲突。立法亟待完善,媒体致力冲突平衡者的扮演:一方面,职业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者尽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法律和社会道德要求新闻作者尊重公民的隐私权。新闻媒体夹在本身就处于对立地位的两权之间,像是一个天平,左右晃动,依赖法律协调,依赖道德约束,在两权的冲突中找寻平衡,寻求安身立命的缝隙,促进我国的法制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 隐私权;知情权;传播活动;权利冲突;冲突平衡 一、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一)知情权的概念最早提出知情权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瑞典。1776年瑞典新闻法中提出“公开原则”,要求政府文件应向公民公开。1945年前后,美国记者肯特库伯(Kent Copper)最先使用“知情权”一词。他针对当时美国政府权力不断膨胀的状况,呼吁官方尊重公众的“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并建议将之推升为一项宪法权利。按其给出的定义,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它包括公民对政府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知晓,即政府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不包括依法应保密的信息)。尤其是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重要信息,公民都有权利知晓,政府也有义务将其披露公开,使公民得以了解或知晓。1闵政知情权的认定和保护J新闻与传播,2003,(05)1而法学研究者们则认为,知情权通常是指一个人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包括知道与自己有关的事务(如自己的档案资料)或自己有兴趣的事务(如新闻)。“知情权主要属于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公权),但也具有一定成分的民事权利性质,尤其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更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不可缺少的民事权利(人格权之一部分)。”且知情权通常应该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与个人信息知情权三种。2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902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认为,知情权涵盖了两个视角:一是从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出发,主张公众有从政府获知各种公公信息之权利,二是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者哪里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3米克尔约翰论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制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783在我国尽管知情权还没有规定为一项法定的公民权利,但是我国的宪法却对知情权有着保障。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的这条权利规定,显然包括作为权利主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实现其他民主权利的基础。如果人们连知情权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行使其他权利了。而新闻媒体也具有知情权,它们的权利不是天生就具有,而是公民赋予的。换句话说,新闻媒体是公民知情权的载体。通过它们,公民才能更好地实现了知情权利。(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4杨立新人身权法判例与学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604隐私权的立法宗旨在于公民有权隐瞒、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并予以法律保护,放置任何人非法侵犯。知情权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知的权利,有权依法知悉和获得信息,满足其知的需要。依据这样两个权利,人民一方面希望知道更多别人的事情,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两者之间,即产生相当的矛盾与冲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隐私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概念,而是通常被纳入名誉权进行保护。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民法通则没有直接规定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但规定的公民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为司法解释留下了较大空间。一般认为,隐私权应当属于人格尊严的一部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第一款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中再次强调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把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围,使得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显得先天不足。(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表现1、官员的隐私权保护与公众的知情权要求国家官员的隐私权由于担任公职而受到限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判例就已指出,“公职候选人私生活状况对选民公开,乃为公共利益所必需,在此种情况下,该权(即隐私权)并不存在。献身公共事业,其私人生活无法与其所从事之事业完全分开者,则该权利亦不存在。” Cal.App297(1931)丹尼尔法官在 Melvin v.Reid 一案中的判词。 5薛雯雯试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学历、行为背景、个人品德及工作能力等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普通公民知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隐私权应受到限制是由于他们的许多隐私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已成为自然人的民主权利(包括知情权)所指向和要求披露的对象。6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第二版)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162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公众的社会知情权要求公众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例如著名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著名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家、皇亲贵族等。按照张新宝教授的观点,公众人物可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自愿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自愿公众人物是指那些主观上直接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此种主观状态可以以明示方式也可以以默示方式即其知悉自己或应当知悉其活动、职业的后果必然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的方式表示。非自愿公众人物,其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往往不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由于某些重大事件的偶然性介入造成的。他们的公众地位一般而言有一定的时间性,即当一定的新闻热点降温后,这种公众地位也可能丧失,此时非自愿公众人物是否继续延续这种地位的变化可以取决于自己的意志。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国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公民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方面,表现得尤为强烈。然而,现实生活中,隐私权和知情权又常常会发生激烈碰撞,一部分人要求保护隐私权,另一部分人却要求揭开隐私,满足公众的知情愿望。比如,工人日报日前发表了一则大众话题让病人反感的床头卡,文章指出:在病床前的一张小卡片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护理级别、疾病名称等一目了然,病人毫无隐私可言。病人病情是否需要保密,值得商榷。是的,如果病人得了不治之症,抑或急性传染一类的疾病,肉体已经受到折磨,不希望再遭受精神创伤,病人的这种隐私保护需求可以理解。但这种保护却是建立在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试想,一个人得了肝炎甚至艾滋病之类,如果保护其隐私而不让他人知晓,一旦被其传染,这种保护岂不有失公允,保护了这一方而坑害了另一方吗?2008年年初发生的香港“艳照门”事件,是典型的隐私权侵权案例。当然,这个案例中的侵权主体和被侵权主体都有其特殊性,被侵权的自然是公众关注度极高且历来是要求隐私权呼声很高也是历来容易与媒体发生侵权纠纷的“明星们”,而就艳照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来看,其侵权主体则应该不仅仅是艳照最初的发布者,还应该包括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以及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艳照的各位网友们。但鉴于其波及范围之广,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我们姑且只将侵权人看作是那个至今不为人知躲在网络世界中的“奇拿”吧。该案所涉及的隐私内容应该是“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者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 7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77可是,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艳照本身、涉案明星的反应以及对“奇拿”的猜测与寻找上,而忽略了法律规范对此做出的相关规定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来解决这件事情。只听说陈冠希开记者会公开道歉,阿娇暂时退出娱乐圈,却没听说艳照事件的哪一个主角站出来说他要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隐私权。笔者只是想借此案讨论知情权与隐私权在社会实践中的冲突形态的表现,而其中涉及到的香港法律与大陆法律的某些差异,本文对此不多做叙述。美国的詹姆斯希尔诉生活杂志发行人时代公司侵犯隐私权案,就体现了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1952年,希尔及其家属在费城郊区的家中,被三名逃犯软禁达19小时。事后,希尔告诉记者,那三名逃犯很有礼貌。1955年,剧作家海斯将希尔一家的类似痛苦经验,改编为绝望的时刻剧本,对希尔用希利尔德一名代替,剧中逃犯有殴打希利尔德,并以真正的罪案,记起紧张的喜剧表演为题,报道该剧的演出,且毫不保留地描述该剧为希尔一家悲惨经验的重演,致使希尔一家遭受精神痛苦。故希尔一家向纽约州法院起诉时代公司侵害其隐私权。生活杂志的作者指证,他诚恳地相信“希利尔德”是反映了希尔事件的内心和灵魂,否认其侵权。纽约最高法院审判此案时,陪审团认为,生活杂志在审查能显示希尔家人未受虐待的新闻报道时,至少有所忽略,甚至轻率或故意的不细心,因而判决希尔胜诉。时代公司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联邦法院则改变纽约法院判决,以生活杂志文章的内容,牵连着一个喜剧和一件真实事情,是一件合乎公众兴趣的事件为由,判决生活杂志胜诉。8杨立新人身权法判例与学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66很明显,在这一判例中,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冲突表现得十分明显。而这种情况,并非只体现在这一起案件上,而是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一个缩影。在社会生活中相对消极、被动的隐私权就可能受到积极主动的知情权的入侵,一方权利(知情权或隐私权)的增加,则意味着另一方权利(隐私权或知情权)的减少。这样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就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冲突,社会现实冲突更是激烈。在社会传播体系中,以媒介报道为中介的公民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往往由于各自的利益取向而存在多方面的冲突。一方面,公民作为个人信息的源头和承载者,要求保护自己私人信息和私人事务不被他人接近、侵入、知晓、公开、传播,从而形成隐私,而主张自己的隐私权;另一方面,公民又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要求了解自己应当知道的一切,要求社会多一些公开性,增加透明度,以体现公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其结果是公民尽力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而这也可能包括对他人的私人事务的介入。知情权保障权利人对其他的信息空间进行介入,而隐私权则防止他人侵入自己的私人领域。尤其是,在我国,隐私权是作为人格权的一种而存在的,是一种民事权利,而知情权则带有公权性质。虽然二者的权利主体都只指向公民而非法人或国家机关等其他社会团体,且体现的都是精神上的利益而非物质上的,但事实上,隐私权是一种静态的消极的权利,其权利主体享受权利的方式是十分被动的,而知情权则是相对积极的权利,其权利主体都是主动的通过自身行为行使该权利。正因为如此,积极的知情权稍微行使过头,就很有可能对消极的隐私权构成威胁。二、如何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在如何平衡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的探讨中,许多学者一再强调规范法律的重要性。其实就笔者看来,法律的规范、针对性的单项立法等都是必然的结果,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的是,知情权与隐私权的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的规范,只要给出定义和解释,列出条款和处理办法便可以处理周全,因为这两权的平衡,难就难在当权利双方同时主张各自权利而导致两权相遇且对立时,法律的天平应该向哪一方倾斜?(一)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处理原则恩格斯曾经提出一个处理个人隐私与新闻报道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隐私一般应受到保护,但当个人私事甚至阴私阴私主要是指男女性关系方面的秘密,此外还包括有关人体的秘密。阴私作为私生活秘密的一种,包括在隐私之中。与最重要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 也称公共福利、公共福祉、社会福祉等,一般理论认为,“公共利益”通常指一国之内没有特定对象的人群的共同利益,与当今词汇里的“广大人民利益”大致相当。政治生活发生联系的时候,个人的私事就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私事,而属于政治的一部分,它不受隐私权的保护,应成为历史记载和新闻报道不可回避的内容。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8卷225这一论述,说明了个人阴私与新闻自由之间的一般关系,可以作为处理隐私权和知情权冲突的一般原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希尔案件的判决中,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划出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界限:新闻事业在报道与公共利益或公众兴趣有关的事务时,必须证明此项报道有故意或轻率错误,才成立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这样一个界限,对于处理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但是,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判定故意或轻率的错误?无故意或轻率的错误而侵害他人隐私权就不构成侵害隐私权了吗?这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情况,参考国外立法和理论,在处理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上,应该遵循三个原则: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个人隐私原则上收到法律保护,但如果涉及公共利益,则要个别情况加以对待。权利协调原则。在隐私权与知情权发生一般冲突时,应进行某种适当的协调,而通过在较小的范围内公开隐私,以满足知情权的需要。张新宝先生于1990年曾第一次针对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矛盾提出了权利协调原则,阐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知情权虽然存在对立,但涉及具体案例和具体人事时,他们之间又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协调。10张新宝法学研究J1990,(03)而这一处理原则确实有助于处理具体的案例。因为,权利协调原则是通过一种权利在某保护的范围或程度上做出的让步而使另一种权利得到基本满足而得以实现的。11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108隐私权和知情权这两种权利都很重要,需要在使其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的情况下得以实现,所以,这种权利协调原则应该得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认可,并切实付诸实践。人格尊严原则。新闻报刊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揭露,必要时可以涉及某些个人的隐私,但不得以伤害其人格尊严为目的。(二)我国协调两权的措施我国尚未对新闻进行专门立法,唯一可以支持新闻自由的法律依据来源于宪法对于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显然这一规定太过于抽象,不足以保障新闻媒体的采、编、播活动。但国家为此所做出的努力也不可忽视,立法是一个过程,我们应该承认其前期准备的努力,即使它存在很多需要完善之处。本文以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为例,阐述我国为平衡公民知情权与隐私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同时指出其有待继续完善之处。新闻媒介在实现其“环境检测”功能同时,重点帮助人们检测社会环境的社会新闻和实用咨询,以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条例的颁布确实扩大了新闻媒介对政府信息公开报道的范围,但是其作为条例法律的位阶较低,权威性不及全国人大代表会颁行的法律,在调整范围上也不及法律。且该条例的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对新闻报道保护的力度不够。美国信息自由法、隐私法、阳光法三法并行,相辅相成的立体式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使得美国新闻媒介在政府信息公开报道上呈现出全方位的特点,公民知情权得到充分保障。而我国在简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除了一个作为行政法位阶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外,其他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还不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隐私立法、政府回忆公开立法的关系十分重要,而我国在这两方面的立法却基本上属于空白,这使得新闻媒介在对政府信息报道方面缺乏有力的保障。12孙怀君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报道的影响J新闻记者,2008,(05)Privacy and the right to know the balance of the conflict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Wu SilinAbstract: In soci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media reported as an intermediary in the citizens right to information and privacy are often their own interests as a result of the existence of orienta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conflicts. Need to improve the legislation, the media to balance the conflict in the play: on the one hand, professional ethics require journalists to protect citizens right to know as much as possible, on the other hand, legal and ethical requirements of social news Author respect the privacy of citizens. The news media in their own folder on the status of the two against each other between the right, such as a balance, sloshing about, rely on legal coordination, reliance on the moral, in the conflict to find the right balance, settle down to find the gap,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legal system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Key words:Privacy; the right to know;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the right to conflict; conflict balance尽管我国宪法尚未对公民的知情权做出明文规定,而旨在保护公民知情权的条例也并未明确提及“知情权”,但值得欣慰的是,十七大报告对公民知情权做出了肯定,提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这使我们对我国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等方面,拥有希望。(三)新闻媒体的平衡者角色1权利冲突的平衡者不可否认,立法是平衡知情权与隐私权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则是新闻传播媒体在这两权平衡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作用。新闻传播事业中所涉及的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其隐私权的主体通常是那些被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公众人物,不管他是自愿的公众人物还是非自愿的公众人物,都因其公众人物的身份,而在隐私权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公众人物”身份,从社会获得了较常人更容易得到的物质和精神的利益,所以牺牲他们的部分隐私利益,可以当作是对于这种物质和精神利益的交换。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我们有必要强调对非自愿公众人物且已退出社会关注焦点,过着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的人的正当隐私利益的保护,区别于自愿公众人物。就目前社会舆论传播体系的现状来看,媒体在此种冲突中所扮演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中间者、一个传播媒介的角色,他还须承担起另一个角色冲突平衡者。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这是一项艰巨一万倍的任务。既要尽可能采集到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保证其实现其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又要做到在采写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尽量不侵犯被报道者极其相关人员的隐私。新闻报道虽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周期,但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系统的、有助于帮助新闻工作者平衡报道的职业义务和被报道者隐私权不受侵犯的运作机制,法律上对此中情况的着墨也甚是模糊。所以稍有不慎,一条新闻即可能酿成一起媒体侵权事件。拥有信息搜集者和信息传播者身份,媒体必须清楚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不是一味地迁就、迎合公众的喜好,尤其是公众对于个别人事的“窥私”兴趣,而是对于社会上大多数公众的普遍的、合理的兴趣的满足,不仅要考虑公众“有需要”知道,还应该考虑他们是否“有必要”知道。不仅要考虑到新闻对于媒体自身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还要更多的考虑新闻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公器就应当公用,决不以公权谋私利!2.新闻媒体的道德约束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采集到符合受众需要以满足其知情权的新闻,且既能实现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