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何福华主任).ppt_第1页
课件: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何福华主任).ppt_第2页
课件: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何福华主任).ppt_第3页
课件: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何福华主任).ppt_第4页
课件:中医辨证施治之看肤色察病情技能(何福华主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辨证施治之 看肤色察病情技能,培训师:中医主治医师 何福华,在中医诊断学中,望诊是四诊(望、问、闻、切)的重要部分,位居四诊之首。望诊,是指医生通过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泄物的形、色、量等具体情况,从而了解病人人体内发生的变化,并判断其是否患病以及患疾病具体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一、望 诊,望诊的内容包括: 望全身 神、色、形、态 望局部 头面、颈项、五官、皮肤、 小儿络脉 望排出物 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 望舌 舌质、舌苔,望色,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和全身皮肤的颜色、光泽,从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色与泽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不同的色反映不同的病证,而泽则反映机体精气的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意义。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情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没光泽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望色要分清常色与病色有别,1、常色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出现的面部色泽变化,即健康人面部常见色泽,称为常色。我国大部分人属黄种人,其正常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这是精 气内充、脏腑气血调和的外在表现。但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环境不同而有差异,有时也可能偏红、偏黑、偏白等,但不论何色,总以明润含蓄为正常。 2、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称为病色。病色可分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这种根据患者面部五色的变化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亦称“五色主病”。,二、望面色,1、五脏应五色 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 见下图 2、面部分脏腑定位 见下图 中医认为,两眼之间为心。这个地方切忌出现横纹,但凡出现横纹者,大都心脏不太好。 除了鼻横纹,两眉之间还有川字纹,这是典型的脑血管病之征照。 当然这些不是百之百的准确,需要综合观察。,病色交错表,色生病:如肝病见黑色,即水生木。 病克色:如肝病见黄色,即木克土。,五种病色的常见病及用药,常色,(一)白色主寒证,虚证,失血证,白为气虚血亏或阳气虚弱,无力运行血液上荣于面所致。面色淡白无华,伴唇舌淡白,多为气血亏虚或失血证;面色白(淡白而虚浮),多为阳虚水泛;面色淡白而消瘦,多为血虚证;面色苍白伴剧烈疼痛,多为实寒证;突见面色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如图),五色主病 白色,全身望诊,五色主病白色,病例1:心脾血气虚,症状:面色淡白,有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大便稀溏、倦怠乏力、或见崩漏、便血、皮下出血、舌淡、脉细弱。 治疗原则: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炒)各30克,白术、白茯苓各20克,当归25克,龙眼肉,酸枣仁(炒),远志各15克,木香,甘草(炙)各10克,生姜3片,大枣20克。,病例2:寒湿胃痛,症状:面色淡白,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原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理中汤加减:党参30克、干姜15克、炙甘草10克、白术20克。寒湿重加:吴芋5克,砂仁10克,附子5克。,病例3:月经过多气血两虚,月经过多,中医称为崩漏,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临床辨证分为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等。,以下介绍脾虚病例,症状:月经量多,淋漓不止,下腹隐痛,面色苍白、唇色淡白、头晕目眩、精神倦怠、气短无力、心悸怔仲、失眠多梦、脉象细弱。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人参1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白术20克,姜炭10克,熟地20克。月经量多加田七4克,龙齿30克,鹿角胶18克(祥化服)。,(二)黄色主脾虚,湿证,黄为脾虚湿盛,因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肌肤失养所致。面色淡黄,枯槁不泽,称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淡黄而虚浮,称为黄胖,多因脾虚湿盛所致;身、面、目俱黄者为黄疸,黄而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多为湿热;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多为寒湿。 如图表:,五色主病 黄色,全身望诊,五色主病黄色,病例1:寒湿泄泻,症状:面色淡黄,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口腔粘腻,大便清稀,粘腻不爽,或水样大便,腹痛肠鸣,口淡或流口水,或作闷呕吐,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芳香化湿,散寒健脾止泻。 用药:藿香正气汤:藿香25克,苏叶20克,白芷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白术2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大腹皮15克,生姜3片,大枣15克,茯苓20克。 脾虚加党参30克,寒湿重加干姜10克。,病例2:急性肝炎(阳黄),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呕吐、有时腹痛、腹泻。5-7天后出现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尿色深黄,肝区痛,有压痛和叩痛等。 治疗: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蒿50克,栀子20克,大黄10克 症状较重加:金银花20,黄连10克,滑石20克,猪苓10克,龙胆草15克,柴胡10克。,病例3:阴黄,巩膜及皮肤发黄,黄色晦黯如烟熏,脘闷腹胀,畏寒神疲,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一般病情缠绵,不易速愈。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因陈姜附汤加减:茵陈25克,干姜15克,附子10克,症状较重加白蔻15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猪苓10克。,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汗、尿色深黄如黄柏汁,口渴而舌 苔黄腻阳黄脾胃或肝胆湿热。 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畏寒、口淡苔白腻阴黄脾胃寒湿,望皮肤,局部望诊,阳 黄,阴 黄,(三)赤色主热证,戴阳证,赤为血液充盈于脉络的表现,但也可见于虚阳浮越于表。邪热亢盛使血行加速,面部血络扩张,故见面色红赤。满面通红,为实热证;两颧潮红,为虚热证;久病重病之人,面色苍白,两颧却时时泛红如妆,为虚阳外浮的戴阳证,属真寒假热之危候。 如图表:,五色主病 赤色,全身望诊,五色主病赤色,病例1: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或面红,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 治法:以辛凉解表为主。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各20克,牛蒡子、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各10克、芦根15,生甘草6克。头痛加菊花15克,蔓京子10克;咳嗽加黄芩10克,桑叶20克。,病例2:胃火证,以胃脘灼痛,喜冷,发热口渴,或口臭,牙龈肿痛,齿衄,或面红赤,便结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治疗原则:清胃泻火 方药:白虎汤加减:知母15克,石膏40克,炙甘草10克,粳米20克。胃火盛加川连10克,大黄10克,麦冬15克。,病例3:肾阴虚,虚火上炎,见面部潮红,五后潮热,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火制水,补肾阴。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0克、山茱萸(制)10克、山药2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2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四)青色(如图),青色主病: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青为经脉瘀阻,气血不通之色。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袭;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闷痛或刺痛,为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小儿高热,鼻柱、眉间及口唇周围出现青色,常为惊风或惊风先兆。 如下表:,五色主病 青色,全身望诊,五色主病青色,(五)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瘀血证,黑为阴寒水盛之色。面色黑而暗淡,为肾阳虚;面色黑而干焦,为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为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黑而晦暗),肌肤甲错(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鱼鳞),为瘀血证。,五色主病 黑色,全身望诊,五色主病黑色,感谢邦健 给予我们一次共同进步的机会!,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主要经营:课件设计,文档制作,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等 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客户满意!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