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doc_第1页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doc_第2页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doc_第3页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doc_第4页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文环球教育 Long Wen Huan Qiu Education入幕之宾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他拉拢郗超等人。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释 义幕:帐幕;宾:客人。比喻关系亲近的人或参与机密的人。中国古代习惯用帘帐之类的纺织品来分隔房屋内的空间,而这种起隔断作用的帘帐,统称为“幕”。严格来说,“在上曰幕、在旁曰帷”,一般则混称为“幕”。帷幕之内是居室私密之处,能进入帷幕中的宾客,自然与主人关系非同一般,因此我们习惯以“入幕之宾”指心腹、死党。另一方面,谢安这句话中的“幕”,也可以指郄超所任的“参军”官职,因为当时此一官职被称为“幕僚”、“幕职”。人面桃花历史典故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清明节这天,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他帐然若失,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以后,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词目】 人面桃花 【拼音】 rn min to hu【解释】 原指女子的面容与桃花相辉映,后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示例】 人面桃花,未知何处,但掩朱扉悄悄。(柳永满朝欢)【近义词】 人去楼空、桃花人面【反义词】 长相厮守九世之仇历史典 词目 九世之仇 发音 ji sh zh chu释义 多用以指久远的深仇。原本指国仇等意义重大的仇恨,不适用于一般的私人恩怨。出处 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评齐襄公为报九世之前齐哀公被烹杀之仇灭纪一事)涉及九世之仇的历史事实:春秋时期,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夷王三年,齐侯因此被周夷王活活烹杀。齐人哀之,谥为哀公。自哀公开始,传九世到齐襄公姜诸儿,齐襄公出兵灭纪国,为齐哀公报仇。齐襄公是齐桓公的兄长。春秋三传对此事曾有争议,因为当时的风俗是,家仇只论五世。公羊传认为国仇不受世代限制,左传反对。后来,汉武帝说:”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遂坚决北伐匈奴。因为汉高祖曾有“白登之围”被迫贡献金帛女子的耻辱;吕后也遭遇过匈奴致书之辱;文景两代,也都不断遭受匈奴入侵,所以,汉武帝决心复仇,解决边患。韦编三绝成语典故【读音】wi bin sn ju【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成语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孔子读书勤奋以至韦编三绝的故事激励无数读书人用功学习。如果学生读书都能有韦编三绝的精神,书本内容完全理解,那就什么题目都难不倒了。成语事迹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的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后就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开诚布公历史典故【汉语文字】开诚布公 【汉语拼音】ki chng b gng【词语解释】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成语性质】褒义词【字词解释】开:打开,拿出; 诚:诚实,真诚; 布:公布,现出; 公:公平,公道。 开诚:敞开胸怀,表示诚意; 布公:公正无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近义词】待人以诚、开诚相见、襟怀坦白 【反义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语典故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极得皇帝刘备的信任。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请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并且诚恳地表示,你能辅佐他就辅佐他,如果他不好好听你话,干出危害国家的事来,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死后,诸葛亮尽全力帮助平庸的后主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进爵称王,他严词拒绝,并认为自己受先帝委托,已经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没见什么成效,却要加官进爵,这样做是不义的。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当前锋。因为违反节制,失守街亭,诸葛亮严守军令状规定,忍痛杀了他。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等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于军中。他一生清贫,并无什么产业留给后代。u 犬马之诚犬马之诚qun m zh chng【解释】: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基本解释:谦称自己的诚意。词语分开解释:犬马: 狗和马:声色犬马。 古代臣子在君主前的自卑之称或卑幼者在尊长前的自谦之称:犬马恋主犬马之报。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u 斗酒学士拼 音 du ji xu sh释 义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经常去胡姬酒肆的,除了李白,还有一个初唐诗人王绩,自称在那里”依垆便得睡,横瓮足堪眠”,肯定是老主顾了。王绩是最早在诗里描写胡姬酒肆的,扔进了大量银子后,痛感这是一个多少钱都填不满的”黑洞”,于是写道:“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贯,惭愧酒家胡”。也就是说,胡姬当垆太有诱惑力,但是收费昂贵,酒客往往点酒时不知深浅大手大脚,一醉方休后才发觉已经银袋空空,只好低声下气要求赊帐,弄得在胡姬面前出口惭愧,神色尴尬。这个经历,说不定就是他自己呢。王绩生于隋末唐初,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正经写过许多五律,五绝,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他以好喝酒出名,自称一天可以喝五斗,而不及乱,所以取号”五斗先生”。不只是学富五斗,才高五斗,而且是酒量五斗。只要有人邀他喝酒,无贫无富,无贵无贱,一律奉陪,对酌为乐。他一生做的,都是芝麻大的小官。真是个另类人物,每次他谋职也好,辞官也好,都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酒。隋文帝时,他中了举人,本可在京城做官,但嫌规矩太多,喝酒不随便,借口有病,要求到地方去,于是被授予扬州六合县丞。到了位上,手不离杯口不离酒,整天醉醺醺,喝得神智不清,出了好多岔子,废事失职,所以屡遭劾责。不好好做自我批评,他竟一怒之下,把所得的县丞俸钱,堆在县门之外,趁着夜色,驾轻舟逃走了。隋亡唐兴,他又出来做事。以隋朝遗老身份谋个侍诏门下省的差使,每天还乐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绩就说,别看我当这个破官没挣两个钱,又寂寞无聊,可是每天发三升好酒,我图的就是这个。人事部专门官俸禄的陈叔达是王绩的老朋友,听到此事,说,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绩这样的人才啊,就作主每天配给他好酒一斗,于是王绩就得了个绰号”斗酒学士”,不仅时人皆知,而且名垂青史。他就这样每天一斗官酒喝到了唐太宗的时候,一斗酒也留不住他了,”铁酒碗”也不要了,又要辞职跳槽了。原来当时的太乐府史焦革家善酿酒,冠绝一时,他就苦苦相求,非要跟着焦革当差,其实”自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是闻到了焦家的酒味。一开始焦革说没有对口的职位,没法安排。后来经不起死磨烂缠,一往情深,就设了个助理给他,实际是个闲职,管他酒就是了。不想没几个月焦革去世。焦夫人袁氏念王绩实诚,每天派人送酒照旧,从不间断。一年之后,焦革夫人竟也随夫而去,撒手人寰。王绩抱着空酒坛子对天仰叹:”这是老天不让我饱饮美酒啊!”辞去助理,挂冠回乡,叶落归根,从此开始隐士生活。王绩是山西人,和津县一带。他家有良田十余顷,正好躬耕,多种高粱,春秋酿酒。在焦革那里偷学的手艺,正好有用,与世相忘,无他用心,尽享天年。他撰有酒经酒谱各一卷,还写了许多酒文,有一篇醉乡记,描写”去中国不知其几千里”的神秘醉乡,还有杜康庙碑,五斗先生传等,篇篇都是酒味。u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只有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音同合 )思远翥 (zh)”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u 东窗事发【词语解释1】东窗下谋划的事被告发。比喻阴谋败露。1【词语解释2】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比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成语性质】贬义词【近义词】露出马脚、破绽百出、原形毕露2、真相大白 【反义词】秘而不宣翻译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放走老虎容易,要想再把它抓住就很难了。”于是秦桧就决定杀掉岳飞。后来秦桧在西湖游玩,在船中突然得了病,病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秦桧回家后,不久就死了。秦桧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秦熺也死了。王氏设起神案,请道士驱鬼,道士呈表给上天,迷蒙中看见秦熺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秦熺回答说:“在鬼城鄷都。”方士按秦熺说的话到鄷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苦刑。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暴露了。”u 目不窥园【解释】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相近词】专心致志【反义词】心猿意马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u 讳疾忌医 【读 音】hu j j y【释 义】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译文: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 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 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 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 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辨义】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或借口来掩饰错误、缺点。u 成也萧何败萧何【解释】: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萧何辅助吕后,诛杀韩信,很符合汉帝“固根基”的方略,是为刘邦除去了一块心病。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加封五千户。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语的由来。u 多行不义必自毙主人公:共叔段春秋时,郑武公死,长子庄公继位。其弟共叔段图谋篡位,在封地内招兵买马,修整军备。郑大夫祭仲深表不安。谏庄公早除共叔段,以绝后患。庄公答曰:“多行不义必自毙,汝可拭目以待。”不久,果如其言,共叔段狂妄自大,蚕食边邑,且欲攻郑都。庄公见时机成熟,便出兵攻共叔段,逐出郑国。“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喻多作恶事者,必自速其亡,常用此语。u 金屋藏娇主人公:刘彻 陈阿娇【典故】:汉武帝幼时,他的姑姑馆陶长公主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姣许配给他,便半开玩笑的去征求他的意见,童稚的刘彻当场答曰:“好!若得阿姣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长公主大悦,遂力劝景帝促成这了桩婚事。这就是“金屋藏娇”一词的来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刘彻这次极到位的回答一方面使他从此赢得了长公主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另一方面也注定了西汉王朝未来几十年的奢靡。但可怜的阿娇并没有等来刘彻许诺给她的“金屋”,贵为皇后的她根本无法让刘彻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元光五年(前130年),汉武帝使有司赐皇后书,以“惑于巫祝”为由夺其玺授。一场以阿娇终身幸福为筹码的赌博式的政治婚姻结束了。几年后,阿娇郁郁而终。汉武帝很快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史书上说,武帝去其姊平阳公主家做客,席间去洗手间的时候同前来侍奉的婢女卫子夫发生了关系。宴会散后,武帝即将卫子夫带回了宫中。然而不谙赌术的卫子夫一进宫就输得精光-她被风流成性的武帝给忘到脑后去了,直到一年以后才得以复见,子夫“涕泣请出”,武帝怜之,于是再次临幸,子夫遂有身孕。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为刘彻生下了后来的戾太子刘据。母以子贵,同年,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然而到了武帝晚年,宫中发生了著名的“巫蛊之祸”,刘据遭诬陷自杀,卫子夫虽身为皇后也受到牵连,被迫自尽。这场刘彻自娱自乐的赌博最终以卫子夫母子的惨败而收场。于是,两位皇后的悲惨命运使得李夫人有幸成为千年之下陪伴刘彻的唯一一位女性。这位有“倾国倾城”之誉的女子的确得到了这个男人所能给予的最大限度的眷顾与恩赐,生前死后都荣极一时。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她的心里一直都很清楚,自己只不过是这个暴躁而花心的男人的一件玩物,是自己家族谋取富贵与权力的一件工具。一旦有一天,她让这个男人开始感觉到厌倦,那么所有她和她的家族已经得到的,和将要得到的一切,都会在雷霆震怒中化为乌有。身不由己的她从哥哥李延年煞费苦心的谱写歌曲时开始,就已经被当成一颗小小的骰子抛进了自己娘家与丈夫的赌局之中。在这场巨大的政治赌博中,她随时有可能会粉身碎骨。从某种意义上讲,她是这场赌局中唯一不可能赢的人。所以,在她临死的时候,身负重任的她拒绝了武帝“一见”的请求,甚至武帝“复言必欲见之”时,她竟“转乡歔欷而不复言”,惹得武帝大为不悦,拂袖而去。要知道,这个飞扬跋扈的男人的一生只有两次被拒,一次是大宛国君拒绝了他用金马换宝马的请求,结果,狂怒之下的刘彻发兵十万,踏平了大宛。然而这一次,他居然被自己心爱的女人,在这种时候,用这种方式拒绝了,这让他怎能不感到懊恼!就连李夫人的姐姐也感到不安了。但李夫人却仍十分清醒:“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驰,爱驰则思绝。上所以挛挛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事实证明,她是了解武帝的,而且很有把握。她死后,武帝以皇后之礼安葬了她。她的家族也得以继续“钟鸣鼎食”的荣华富贵。u 枕戈待旦主人公:刘琨【释义】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和“矛”相似;旦:天亮。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情急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辨义】“枕戈待旦”和“严阵以待”都有“警惕性高,等待敌人”的意思。但“严阵以待”偏重在做好了充分准备,以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枕戈待旦”偏重在杀敌心切,指睡觉时仍不放松戒备,等待着杀敌。【成语故事】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武。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精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国。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u 将功折罪主人公:凌统u 南柯一梦主人公:淳于棼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载: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u 前度刘郎主人公:刘禹锡 宝历二年冬,刘禹锡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827,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长安任主客郎中。三月,他又重游城南玄都观。然而,观中情景发生了重大变化:百亩庭空,殿宇已废,千桃荡尽,径满青苔。诗人对此情景,又写下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u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主人公:项庄解释: 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项羽的兄弟,时为项羽手下的武将。沛公:刘邦,他原是沛县小吏,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起兵响应,人称沛公。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鸿门宴上项庄以舞剑为名,想要刺杀刘邦。比喻表面上有正当名目,实际上却别有用心。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项羽大军进驻鸿门后,有人告诉项羽说沛公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平息这场风波,打算和谋士张良到鸿门向项羽谢罪。项羽觉得刘邦很真诚,便设宴款待。项羽的谋士范增认为刘邦对他们会造成很大的威胁,必须杀掉他。席间,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可项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出去叫来了项羽的兄弟项庄,说:“你进去假装舞剑助兴,找机会杀了沛公。”项庄进了屋,拔出剑在沛公面前起舞。这时,项羽的族叔,也就是张良的故友项伯看出了项庄的意图。为了保护刘邦,项伯拔剑与项庄对舞。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此情形心里非常着急,便出去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对他说:“沛公现在很危险,项庄表面上舞剑助兴,但实际上想杀沛公。”樊哙听后,便强行进了营帐,恶狠狠地怒视项羽,指责他听信谣言,要杀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乘上厕所的机会逃回了自己的军营。从而获救。u 焚书坑儒主人公: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为了加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