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奇偶性教案.doc_第1页
数的奇偶性教案.doc_第2页
数的奇偶性教案.doc_第3页
数的奇偶性教案.doc_第4页
数的奇偶性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的奇偶性教案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教学难点: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1、游戏:换座位首先将全班45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5、6、7、8、9、10。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游戏后学生发现6人、8人、10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6、8、10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最佳时机)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刚好都能换位置,像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时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二、猜想验证, 认识奇偶性1、设置悬念、激发思维现在我们继续来考虑六组人数:5人、6人、7人、8人、9人、10人,那么猜猜那些组合起来能够刚好换完?那些不能?2、学生猜想、操作验证学生独立猜想,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择几组进行证明)。汇报成果: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3、深化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2+4+6+8+98+100这么多偶数相加的和是偶数还是奇数?为什么?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00次?105次?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3、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骗局,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说。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请同学们课后去尝试探索这个命题,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人合作。板书设计:数的奇偶性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奇数个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个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教学设计:梯形的面积教学目的:1、利用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准备:梯形学具,胶水,硬纸板,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前几天,我们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探索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当我们遇到新问题时,先试着把它转化成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同学们真会学习,不仅从知识本身进行理解,吸收,而且还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研究探索的方法,学到了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是了不起。这样吧,老师奖励你们每组同学一些贺卡好吗?(课件出示贺卡)这些贺卡都是什么形状的?他们漂亮吗?要想得到这些贺卡得有一个条件:每组必须算出其中一张的贺卡的面积。(生:梯形中什么条件都没有,怎么算呢?)师: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生: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师:课件出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师:这样你就能求到梯形的面积了吗?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还皱着眉头,是的,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还没学过呢,怎么算呢?下面我们就去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吧。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师:现在就充分利用你们手中的材料,发挥你们的才能,结合前面探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小组合作,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一)小组合作(二)小组汇报1、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平移旋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是梯形的高。2、把两个一样的直角梯形转化成长方形。3、从上底一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4、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5、从上底的两个顶点做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6、从一腰中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割下的小三角形旋转,拼成一平行四边形。7、从两腰中点做下底的垂线,分割下的两个小三角形旋转可拼成一个长方形。8、从梯形的一个顶点做与一腰中点的的连并延长与底边的延长线相交,将割下的三角形旋转拼在底的旁边,使其拼成一个三角形。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居然找到了这么多种途径来获取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真让老师感动。下面我们就用同学们探索出的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三)总结优化,归纳公式问:在这几种计算梯形的面积的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洁?小结: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字母公式:S=(a+b)h2三、巩固提高1、算出贺卡的面积2、判断(1)梯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2)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3)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4)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试一试:计算梯形面积4、练一练1、2、3题 5、用篱笆围成一个养鸭场,一面靠墙,另三面围篱笆,共长50米,养鸭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6、如图(书中28页第4题),这堆圆木有几根?你能列式计算吗?四、全课总结:由长方形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经过转化,又可由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你会有更多的发现。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约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咦!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刚想张开大嘴,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二、实践探究1、引导发现师:师指着图 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2、明确概念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师引导学生说出除以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师:还有什么发现?(再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师:能不能“再往下除了”。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师:回答得真棒。像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引导学生说出是最简分数。)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3、实践探究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学生介绍时教师同时给以讲解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三、巩固练习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判断并且改错。 (1)把一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2)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只有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3)最简分数一定是真分数。() (4)约分以后,分数单位变小了。() (5)、都是最简分数。( ) 2、第48页第2题。(1) 学生独立连线。(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3、第48页第1题。(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4、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5、写出三个与相等的分数。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约分=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折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要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让学生主动参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3、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知识转化的数学思想4、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过程。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正方形纸。教学程序: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折纸吗?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折纸,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数学知识? 2、活动要求 师:取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中的一张,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颜色,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学生开始进行折纸、涂色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反馈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计算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师:这节课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分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师:现在,请大家选择一道自己喜欢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汇报各自的探索过程。) 师:(指着算式+)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过程,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2、交流讨论 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联系折纸,理解算理。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都认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确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4、尝试应用 (1)试着解决减法问题:- =?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反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5、总结: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加减法怎样计算吗?(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化成相同的分母,再加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三、巩固提高1.小小神算手:你能利用刚刚掌握的本领完成下面的填空吗?2.火眼金睛:听说咱们今天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有四个小朋友也做了4道题,想请大家当当老师,评判一下他们做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能帮忙改正过来吗?3、看图填一填。(67页第1题)4、算一算。(67页第2、3题)5、解方程。(67页第4题)6、解决问题。(67页5、6题)7、课后延伸:五年级(4)班全体同学参加大扫除劳动,的同学打扫教室,的同学打扫室外卫生区,其余的同学去打扫阅览室,打扫教室和卫生区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打扫阅览室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四、总结回顾,反思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如果给同学一个温馨小提示的话你想说点什么?板书设计:折纸通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转化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观察发现点阵中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2、发展归纳和概括的能力。3、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研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独立发现同一点阵中不同的规律。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抛砖引玉 同学们,见过阅兵式吗?(出示阅兵式录象)。 这些解放军战士的队伍排得多么整齐啊!如果我们用一个点表示一个士兵,那么由战士组成的兵阵就变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点阵。(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二、多方观察,探求规律 出示第一幅点阵图。1、一探师:“图中有几个点阵,每个点阵各有几个点?” “怎么数得这样快?有窍门吗?”生:“我是用算式算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第一组算式:第1个 11=1第2个 22=4第3个 33=9第4个 44=16师:“这种数法真是又快又方便!照这样下去,第五个点阵有多少个点呢?第六个呢?第七个?八个?第100个呢?”“好像很有规律哦?谁发现了?”生:“第几个点阵就用几乘几”生:“第几个点阵就是几的平方。”师:那第n个点阵呢?你们能画出第五个点阵吗?师:“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2、二探(电脑演示) “斜着看又可以得到什么新的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出算式,然后汇报。”(教师板书:第1个: 1=1第2个: 1+2+1=4第3个: 1+2+3+2+1=9第4个: 1+2+3+4+3+2+1=16师:“谁发现什么规律呢?”“如第2个点阵就从1加到2再加回来,第3个点阵就从1加到3再加回来,第4个点阵就从1加到4再加回来”。 “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这个规律。3、三探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点阵中的两个规律,这些点阵中还有其它的规律吗?还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吗?(课件演示)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全班汇报。有的学生可能说:“这次都是奇数相加。”教师问:“从奇数几加起?加几个?是随意的几个奇数相加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第几个点阵就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4、四回味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三组算式的得数分别相等。我们可以用等于号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一个数的平方可以写出三种不同的算法。我出两题考考大家。出示: 1234567654321( ) 135791113( )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从三个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组正方形点阵,得到了三条不同的规律,也许再换一个角度观察,还可以得到新的规律,今天暂不作研究。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其它形式的点阵。三、融练于趣,陶情审美练习共分五关第一关:探密武僧阵(即书中试一试第一题,全班说算式,点答说规律。) 第二关:解读荷塘图(即书中试一试第二题,学生独立列算式,互相说规律,全班交流。)第三关:智走梅花桩(即书中练一练第二题,这道题难度较大,我结合创设的情境具体指导:“指第一个,走了几个梅花桩?指第二个,增加几个桩,增加了一个什么形状?指第三个,又增加了几个桩,又增加了一个什么形状?如果再往下走,再多走几个桩,又增加了一个什么形状?你能写出算式吗?写完算式,学生自己独立画出点阵。小组合作,讨论点阵中蕴涵的规律,然后汇报交流。)第四关:自创点阵图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点阵,有正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多边形的等等。能不能自创新的点阵呢?这里有三个不同层次的自创点阵的活动。第一层次是提供一组图形让大家在上面布点。第二层次是提供一组数字让大家设计出点阵:4、8、12、16第三层次是完全自创点阵。同学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来做。最后,展示学生作品。四、全课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研究了点阵中的规律,用点阵图发现了一些数的特征。其实在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们已经利用图形来研究数。由于图形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便得生动具体,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大法宝,我们以后在研究数学问题时,要学会利用图形来帮助解决。板书设计:11=1 1=122=4 1+2+1=433=9 1+2+3+2+1=944=16 1+2+3+4+3+2+1=16分数加减法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2、提高学生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灵活性。复习重点:提高学生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复习难点:计算结果的化简。复习活动:一、定向导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的这部分知识,重点是提高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基本训练:口算 二、指导复习(一)复习分数化简和求最小公倍数1、把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或整数。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5和3 4和9 6和8(二)复习一步计算的分数加减法1、逐题出示: 第一题强调化简。口算后,问:你觉得那些题容易算?为什么?约分板书: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化简2、后面两题问什么会算得较慢?你是怎样计算的?通分板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全体写出后两题的计算过程,指名板演。讲评。主要针对通分的方法(强调用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和得数的化简。练习:计算下面各题。 你做对的题占了全部题目的,你做错的题占了全部题目的,做错的题是做对的题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桌互相检查,再集体反馈。(三)复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递等式计算。 (1)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对和要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2)怎样通分?(一步通分或逐步通分均可。)(3)学生计算。(4)评讲。注意化简和简算。2、师分别出示和,圆和括号里填什么,计算会特别简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要求学生口头计算。(四)思考题1、在圆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使每行、每列的三个数加起来的和都等于1。 2、在括号内填上分母不同的最简分数。+=三、综合训练(一)填一填1、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他们的和是( )。2、一根铁丝长 米,另一根比它短米,另一根长( )米。3、一根铁丝长 米,比另一根短米,两根铁丝共( )米。4、一批化肥,第一天运走它的,第二天运走它的,还剩这批化肥的( )没有运。5、把下面的分数和小数互化。0.75=( ) =( ) 0.125=( ) =( )2.4=( ) 4=( )6、把, 从大到小排列起来:( )( )( )( )(二)计算 1.算一算。+ + + - - - + +(- -) -(+ ) 5 2、解方程。 + x = - x = x - = 12x 9x = 8.7 x + = 3x + 4x = 5.67 (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有一块布料,做上衣用去米,做裤子用去米,还剩米,这些布料一共有多少米?2、某工程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了千米,第二周修了千米,第三周修的比前两周的总和少千米,第三周修了多少?3、 课堂上学生做实验用 小时,老师讲解用小时,其余的时间学生独立做作业。已知每堂课是 小时,学生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今天复习的内容和在计算分数加减法中要注意的问题。铺地砖练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学生能综合应用图形面积、乘除法、方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教学设计:一、定向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铺地砖的数学知识。重点是通过练习使同学们熟练掌握解决铺地砖问题的方法。二、指导练习复习:一间礼堂长12米,宽8米。用8平方分米的地砖铺完地面,需要多少块地砖?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指导:1、算术解(两种单位的换算);房间的面积每一块地砖的面积=地砖的总块数。2、方程解(注意书写格式);每一块地砖的面积总块数x房间的总面积。教师反复讲两三遍。练习1、小明家的客厅长是7米,宽是4米。有A、B两种瓷砖供他选择,哪种更便宜?A:30cm30cm每块5元。B:50cm50cm每块8元。2、张明卧室的地面是个正方形,边长为4米。下面有3种规格的地砖,分别为:30cm30cm;40cm40cm;60cm60cm。请选一种地砖,正好能把卧室的地面铺满(地砖不能切割),并说明理由。讲评。检查后进行讲评,教师做补充讲解指导。再练:在一块长1米,宽0.8米的画纸上,剪出边长是3分米的正方形。可以剪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三、课堂作业1、(用方程解)客房的地面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2.5米,用边长是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2、手工课上,用一张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彩纸剪正方形,要使正方形的边长尽可能地长,且不浪费。这张长方形纸共可剪成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四、综合练习1、填空(1)5.05元读作();80.08元读作( );7.9元读作( );0.10元读作( )。(2)12米2=( )分米2 9分米2=( )厘米2 200分米2=( )米2 3100厘米2 =( )分米2 5公顷=( )米2 70000米2=( )公顷2、用合适的单位填空苹果地的面积是5( ); 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有420( );广州市的总面积约7434(); 教室国旗的面积约24()。3、解决问题:(1)一间房子用方砖铺地,用边长3dm的方砖需要96块。如果改用边长4dm的方砖,需要多少块?(2)在一张长9分米,宽8分米的红纸上剪小红旗,小红旗是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5厘米。可以剪这样的小红旗多少面?五、课堂小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6时间: 2009年06月25日作者:匿名 来源:网络 4589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认识个生字,学会个生字,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按事情发展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谈话:假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你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刚想拿回家,别人却让你放回去,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读了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的。、齐读课题。二、学习新课、学习生字词:易错音:沮漪。易错形:距(拒)、纽(扭)、践(线)、挣(诤)。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每当“我”想起这件往事,内心总充满了对父亲的崇敬?(分小组合作学习。)五、教师总结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件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我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二、研读第自然段、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出示第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三、研读第自然段、整体感知:学生边听录音边默读边想。汇报:你读懂了什么?、学习第自然段: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学生汇报,指导朗读。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学习第自然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思考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教师点拨: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开展全班讨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这句话。四、总结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五、拓展、延伸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板书设计钓到大鱼兴奋得意放鱼回湖沮丧急切争辩哭企求受到启示感激依依不舍道德:是与非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13钓鱼的启示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课前准备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课时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本篇文章来源于 原文链接:/html/yw/wnjs/jxsj/200904/27-3143.html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3 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教学流程设计:一、 导入新课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点击课件出示插图)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放鱼时内心充满了沮丧、委屈和无奈。二、由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切入质疑1、可是三十四年过去了,当“我”回过头再看这件事时,心情却发生了变化。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一部分内容。(指名读10、11自然段)2、这一部分有一些句子的含义是非常深刻的,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把这些含义深刻的语句画下来。自己仔细地体会一下其中有着怎样的含义。3、默读,边读边画边思考。4、你都画了哪些句子?(抽生回答)三、品读理解重点句1、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先来看这一句。(课件显示句子: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名读)2、这句话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问题?3、到底这诱惑人的“鱼”到底指什么,先看看课文,这条鱼对我有什么诱惑?(板书:诱惑)(学生默读)4、联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体会鲈鱼的“大”、“漂亮”、“来之不易”,并相机指导朗读。5、这些都是这条鱼对我的诱惑,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诱惑人的“鱼”,真的是这条大鲈鱼出现在我的面前吗?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想想,会是什么?联系具体的事例来说。6、生活中,不光是文中的“我”,我们也不止一次地遇到过这样的诱惑人的鱼。我们都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怎么做是错误的。道理很简单,可是实践起来却是很难的。我们来看这句话。(课件显示: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实践起来却很难。)(齐读)7、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抽生答)这个“是”与“非”到底指什么,(板书:是 非)为什么实践起来很难呢?我们还是结合课文中钓鱼这件事来说说,好吗?钓鱼这件事,怎么做是“是”,怎么做是“非”?(抽生答)简单,把鱼留下就是错的,把鱼放了就是对的。(板书:留下鱼放回鱼)但是为什么说实践起来却很难呢,再回过头读一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词语、句子,包括上节课我们体会到的我的心情,看看实践起来难在哪儿。(板书:实践)8、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来谈:鱼大、漂亮;没人看见;时间。指导朗读:啊,翕动着。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没有商量余地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而且当时四周围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和船的影子,无人监督,而我面对的又是这样一条又大又漂亮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这个孩子,你怎么做?9、作为我的父亲,当他看到儿子那乞求的目光,看到儿子眼中噙着的泪水时,父亲会怎么对儿子说?(模仿父子对话)10、父亲还有商量的余地吗?此时,我只能怎样做?什么心情?从我的这样的心情中,作者正确的选择,是要经受心灵的煎熬啊,是要经受这样一种心灵的考验啊,现在你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这样做,的的确确道德实践是很难的,尽管难,我们还是要克服那些诱惑,放弃一些利益,去选择正确的。(板书:拒绝)那么,我失去的是这样一条鲈鱼,得到的又是什么呢?11、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诱惑人的“鱼”的时候,我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12、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他一定会选择正确的,那是因为(课件出示:一个人要是从小勇气和力量。)13、如果说三十四年前,他放掉大鲈鱼是那样的无奈和沮丧的话,在他人生的旅途中不止一次地遇到诱惑人的“鱼”的时候,作出的选择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地那样做,那是因为他从小受到了,获得。(板书:勇气力量)三、拓展升华1、我送给大家一句名言。(课件出示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齐读)2、同学们,正确对待每一件小事吧,因为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格。在日常小事中历练自己,你将成为有道德的人,必将走向成功!3、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受到了哪些启示呢?请写在自己的摘录本上。哪些语句让你受到启示,也一并摘抄下来。板书设计: 13 钓鱼的启示 道德 是(放鱼) 勇 实 力 非(留下鱼) 气 践 量 拒绝诱惑13、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