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doc_第1页
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doc_第2页
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doc_第3页
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doc_第4页
精细管理不断创新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细管理 不断创新 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精细管理 不断创新 实现循环水长周期高效运行唐安中中国石化股份公司九江分公司1.循环水系统概况九江分公司现有4套循环水系统,其中,炼油装置2套,电站1套,化肥装置1套。炼油一循系统保有水量5500t,循环水量13000t/h;三循系统保有水量4000t,循环水量10000t/h;电站循环水系统保有水量2000t,循环水量7800t/h;化肥循环水系统保有水量7800t,循环水量33000t/h。最早的一套循环水场炼油一循建成于1980年,现已运行25年;三循于1996年建成投用。2004年,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公司上下努力工作,对循环水水质管理采取预防为主,重点监控,逐步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循环水运行与节水管理方法,为炼油装置连续运行3年、化肥装置连续运行2年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2.领导重视,确保水质管理水平的提高循环水场作为公用工程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往往不能得到像生产装置一样的重视,资金投入不足,设备陈旧,水质监测手段落后,给循环水水质管理带来困难。在90年代末,在装置实现满负荷、长周期运行的情况下,由于系统换热器的老化,水质波动频繁,水冷器泄漏率明显增加,加之我们在管理上对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度出现过水质失控现象,影响了生产装置的长周期运行。 针对水质管理滑坡情况,分公司领导及时调整管理战略,把公用系统的重要性提到与生产装置同等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对循环水的管理,重新修订了分公司工业水管理制度,把各项职责逐项落实到部门、到个人,制订水质监测、考核,水质异常汇报、查找及处理等一系列实施细则。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各项制度得到逐一落实,在日常管理上,我们对循环水水质管理采取预防性控制与闭环管理的模式,及时将各类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水质日报还作为公司生产日报的一部分,每天在公司碰头会上汇报,出现问题,立即会安排处理,正是由于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确保了循环水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3. 强化现场管理 确保水质质量的提高通过强化现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操作纪律,循环水水质控制平稳。其中浊度、冷水温度等多项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100%,余氯、粘泥量、浓缩倍数等水质指标的控制均达到95%以上,化肥循环水浓倍达到4.2;炼油循环水浓倍达到3.5;发电循环水浓倍达到4.3;水质达到中石化良好级标准。2003年是ZH474LN配方在我厂应用的第二年,针对高浓倍下的运行状况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做了优化与改进,从运行情况间接观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3年8月大检修期间对现场换热器进行了较全面的抽芯检查,运行20个月的情况表明,换热器的腐蚀结垢情况明显好于往年。共计拆检换热器36台,其中铜和不锈钢材质换热器22台,碳钢材质换热器14台。经现场鉴定,达到优级标准的有30台,管束内外及封头处光滑,无腐蚀、结垢及沉积物粘附现象,仅有少量填料碎片与小甲壳虫堵在管口;达到良好级标准的有4台,如EA101A,管束内取不到垢样,管束外表面有一层很薄的浮锈,封头处有少量粘泥;一般级标准的有2台,如E131B、EA2422两台换热器由于热负荷温度高,管束内、外均有较厚的灰白色垢样,垢质较为疏松,封头处有锈蚀现象,但未滋生锈瘤;没有换热器泄漏。4.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高水质处理水平的提高依赖技术进步的支撑。近年来,在水稳剂的更新与改进方面,采用科学的试验手段,运用“盲比”法,对4套循环水水稳剂配方进行性能评价与比价采购管理,确定了3个性能优异的配方,确保一、三循系统运行浓倍达到3.5, 发电系统循环水浓倍达到4.0 ,现场监测换热器的监测试管腐蚀速率为0.050mm/a,粘附速率为11.5mcm,达到中石化水质标准;同时,药剂成本平均降低了38% 。通过科学比质比价管理,水稳剂的采购成本及生产装置运营成本有了明显下降,全年节约新鲜水用量92104吨,折合人民币¥46104RMB,节约药剂费用¥90104RMB总计为¥136104RMB。利用大修理费用及技改资金,对水处理10台横流冷却塔配水系统、填料、喷头及配风系统进行了检修与改造,在对冷却塔的填料进行改造时,综合考虑整个气室的配风均匀性、填料安装按照上密下疏的原则、减少冷却塔飘水等因素进行施工效果十分明显,改造后,冷却塔的处理能力分别提高23%-28% 。较好地解决了横流冷却塔因填料严重老化、喷头损坏而造成整体冷却塔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满足了夏季化肥装置“安、稳、长”生产的要求。炼油一循自动加药系统是股份公司2004年科技开发项目“含硫循环水处理与自动化管理系统开发项目”中的自动化管理部分。主要由循环水荧光示踪自动加药系统、循环水自动补水系统及循环水自动排污系统三部分组成。一循自动加药系统于于5月11日开始正式投运至今,设备运行情况较稳定,主要设备未发生故障。仪器在线监测的总磷、PH、浊度、电导等数据与化验室分析数据对应性良好,误差在规定范围内。水质控制平稳,同时对于节约补充水和降低药耗方面有良好的作用。现将运行情况分析如下:从图一的循环水加药控制曲线可以看出,循环水荧光示踪型自动加药系统能够将荧光含量平稳地控制在所设定的范围,并且荧光含量与总磷含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最终实现了对总磷的平稳控制。8月份荧光值和总磷分析值统计情况见表一。表一 荧光值和总磷分析值8月份统计表控制项目平均值合格率荧光值5.40100%总磷5.30 mg/L87%表一中的荧光值与总磷的8月份平均值绝对误差0.10mg/L,相对误差约1.85% ,荧光值与总磷对应性良好。荧光值能可靠地地反映出循环水药剂含量。表二为一循8月份水质统计情况,从表中我们看到,8月份系统投运以来,一循水质控制正常,循环水缓蚀阻垢效果良好。表二 一循8月份水质情况水质项目平均值合格率浓缩倍数3.6098.4%试管腐蚀率0.043 mm/a100%粘附速率11.90 mcm100%图二为一循加药量和补充水量前后对比图,我们可以看出。一循在应用自动加药系统后,一循水质稳定药剂消耗量从平均每天142.51公斤降至平均每天107.1公斤,节约药剂消耗超过20%。同时平均补充水量降低了15%,节水效果明显。一循自动加药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对于提高一循的水质管理水平起到了较明显的作用。2004年11月19日,供水车间一循环水场总回水安装一台OCDIA型在线油份自动分析仪,至今已连续运行10个月。设备运行情况稳定,未发生一起设备故障,同时仪器在线监测数据与化验室分析数据对应性良好,测量精度能满足现场生产需求,能及时有效监测循环水系统的物料泄漏。下表为仪器连续监测的对比数据:采样地点:一循回水立管 采样时间:9月7日分析序列实验室分析数据在线油份分析仪显示数据10.5 PPm1 PPm20.6 PPm1 PPm36.7 PPm8 PPm41.2 PPm1 PPm供水车间十分重视工艺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拥有自己的循环水工艺数据库分析统计软件,工艺数据按每日、每周、每月分类存入计算机数据库,数据统计、趋势分析均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水质数据及时统计与处理,为管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也是循环水水质采用闭环式管理重要前提,对于提高工艺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加大技术攻关力度 提高工业冷凝液回收与利用水平5.1尿素工艺冷凝液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自开车以来,由于其电导率偏高(100us/cm以上)且冷凝液中各种离子含量关系复杂,回收起来较为困难,98年北京研究所水质分析数据见表1。表1:尿素工艺冷凝液水质表Fe3+(mg/l)NH3-N(mg/l)电导(us/cm)PHCO2(mg/l)SO42-(mg/l)CL-(mg/l)34.428.9880-1805-626.383.56.3在近几年的运行中,一直处于回收时间少,排放时间多的状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组织专门题攻关小组。针对现有的问题进行了多次技术试验并且找出了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最佳回收方案:尿素工艺冷凝液-除铁过滤器 -阳浮动床 阴浮动床-混床二级脱盐水箱2003年10月投入运行,浮动床出口电导率变化趋势见图,浮动床运行周期为4048h,运行批量为2200t2600 t。浮动床电导率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看出:工艺冷凝液电导率在100180s/cm波动,阴床出口电导率10s/cm,符合一级脱盐水标准,对后续混床处理未造成负担。一年按300天计算,则共回收冷凝液量39.6万t,每t按1.5元计算,则可节约水费59.4104RMB。而每年消耗酸碱费用为11.2104RMB。年回收尿素工艺冷凝液净效益为48.2104RMB.5.2 碳黑灰水回收化肥合成装置150#碳黑灰水原经过污水处理灰沉降器处理后再回用,由于来水水质差及处理效果差,回用水质达不到要求,灰水一直未得到较好地回收,灰水被迫排放至灰渣场,为减轻灰渣场负担,同时较好地回收灰水及灰水中的碳黑。分公司组织攻关小组,通过对离心分离技术与板框过滤技术的方案进行比较与论证,并对兄弟单位的处理工艺进行考察,最终选用板框过滤机过滤灰水工艺,利用板框过滤机过滤灰水试验,完成历时一个多月初步试验,取得了可靠的试验数据,板框过滤机采用单层滤布方式运行,满负荷运行可达19小时,并且较好形成滤饼,板框过滤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运行。2004年投入运行,能够满足满负荷运行,运行周期达24小时,同时滤后水的浊度15PPm,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节约二级脱盐水43t/h。 6 通过技术改进与加强管理 推进节水工作6.1 2005年上半年分公司节水减排工作完成情况工业取水量750万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97.5%,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68吨,吨油加工耗新水量为1.44吨,吨油加工排水量为 0.76 吨,蒸汽凝结水回收率为58%。集团公司下达的指标:工业用水1290万吨,工业水重复利用率97%,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78吨,吨油加工耗新水量为1.30吨。6.2加强领导 建立和完善节水减排工作网络成立了分公司节水减排领导小组,明确指定负责节水减排工作的处室、负责人和联系人, 建立了两级节水减排管理网络,将节水减排工作与装置达标、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6.3加强节水工作达标考核在现有的九江分公司工业水管理制度基础上,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完善了节水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进一步加大用水监督和考核力度,对各生产装置的新鲜水、循环水及除盐水用量实行定额管理,编制节水月报表,单独作为装置达标一项指标进行考核,与奖金挂钩。6.4 强化管理 降低动力系统自用水量动力作业部除盐水装置的正洗水回收使用,锅炉取样器,送引风机冷却水由新鲜水改用循环水项目已完工投入运行,每年可节约新鲜水30万吨。6.5 规范工程用水电管理办法 减少水电浪费根据2004年一季度外供水电效能监察例会的要求,机动处组织有关部门制定了九江石化总厂、九江分公司工程用水电管理办法,并经签审发布实施。计量中心按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二套气分装置改造项目及其它大型建筑与安装工程用水电安装了水电表,规范了其施工用水电用量统计与收费管理。在实际操作中,根据机动处开出的用水电合同,督促施工单位及时领取并安装计量仪表,保证了计量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减少了不合格计量仪表在施工中出现的次数,据不完全统计,从5月17日起,先后有二套气分装置、一罐区、三鑫、延迟焦化装置门前道路维修等5项工程按工程用水电管理办法结算水电费用,施工单位按实际水电用量在计量中心交费;有效地控制了施工浪费现象,避免了效益流失。6.6 加强地下管线测漏工作 减少工业水漏损率利用已有的地下管网泄漏点探测仪器及设备及专业人员,对循环水、新鲜水、消防水地下管网进行漏水调查与消缺工作,炼油系统地下水管网建设时间较早,系统跑、冒、滴、漏现象较严重,2004年结合水平衡测试共发现和整改地下水线漏点18处,减少水量损失48t/h 。同时加强管网巡检,对发现的漏点及时进行处理,减少系统损失,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供水管网漏失水量必须控制在8%以内。6.7 优化管理 控制重点用户用水量进一步抓好用水大户的用水管理和节水工作。根据水平衡测试报告,除去不可压缩的动力系统化学水原料用水和循环水补水外,在生产装置其余26个用水单位中,利用ABC分析法(又称重点管理分析法)进行分类控制,按用水单位的用水量多少来进行控制、划分,可以看出A类单位(消防用水、催化、常减压、码头、油品、管网、净水场)月用水量均超1万吨,占26家总耗水量的66.4%以上,B类(空压站、氮氧站、质检中心、聚丙烯)等7家用水量占总耗水量的13.6%,其余14家用水量仅占总耗水量的10%,从管理角度看,A类成为重点控制的关键,B类也是节水管理中应切实抓好的部分,当然对C类用水也不可忽视,也要尽量压缩。6.8 完善计量管理利用节水减排资金,优化水计量表配置,新鲜水计量表采用数码水表,循环水、除盐水采用经济可行的计量仪表。强化水计量运行与维护管理,力争达到一级表配置率100%、达到二级表配置率90%以上、达到三级表配置率85%以上的要求,为各单位实施用水定额管理打下基础。6.9 提高循环水浓倍 降低补水量提升循环水水质管理水平,将炼油系统循环水浓倍由3.0提高到3.5;将发电系统循环水浓倍由3.8提高到4.5;将化肥系统循环水浓倍由3.7提高到4.5,进一步降低新鲜水耗量。6.10 加强组织管理 落实节水减排项目在总厂、分公司节水减排领导小组的正确指导下,节水减排技术组经过半年的努力工作,根据水平衡测试反映出的问题,与有关单位编制了分公司节水减排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6个节水、节能项目,总投资为4428万元,已通过股份公司专家的评审。2006年总部批复的节水减排项目共有9项,总投资为659万元。其中,炼油系统的项目有4项:项目一:炼油机泵冷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