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歷屆會考試題(讀本問答)以畫為喻1993.六. 根據 以畫為喻一文,回答以下問題:(1) 本文用以畫為喻為題,有什麼含意?(1%) 文中所說的兩類圖畫分別比喻什麼?(2%) 作者通過兩類圖畫的繪畫動機和條件,分別說明什麼道理?(10%)(2)試將文中下列四個句子排列成一個合理順序的段落,並寫出段旨。(4%)甲譬如畫貓罷,牠的耳朵怎樣,牠的眼睛怎樣,你如果沒有看得明白,認得確切,怎麼能下手?乙所以,要畫貓先得認清貓。丙隨便畫上豬的耳朵,馬的眼睛,那是個怪東西,決不是貓;人家看了那怪東西的圖,決不能明白貓是怎樣的動物。丁這類圖決不能隨便亂畫,首先須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 答:(1)題目的含意:利用繪畫作為比喻,藉以說明作文的道理。兩類圖畫的比喻:實用畫比喻普通文字;非實用畫比喻文藝作品。所說明的道理: 用繪畫動機說明作文動機用繪畫條件說明作文條件普通文字應付實際需要,記述事物情況,就寫普通文字認清所見東西,準確寫出,使人看了就明白。練好手腕,能使看到的與寫出來的相一致。文藝作品心中有感興,內心有所見,能真切的見到,就寫文藝作品。能認識所寫事物的表面和精蘊,經過選擇、取捨,刪去毫無關係的材料,掌握中心,以意創造。手腕純熟,心手相應,能自由驅遣文字。(2)四句次序:丁、甲、丙、乙段落主旨:說明繪畫實用畫要對主體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1996.八.根據 以畫為喻一文,回答以下問題:(1)下面引錄全文六段的首句:第一段 咱們畫圖,有時候為的實用。第二段 這類圖決不能隨便亂畫。第三段 咱們畫圖,有時候並不為實用。第四段 這類的圖也不能隨便亂畫。第五段 以上兩類圖,次序有先後,程度有深淺。第六段 我的題目以畫為喻,就是1/ 寫出每一段的要旨。(6%)2/ 就所引文句連貫看來,指出作者說明事理的步驟。(2%)(2)文中有美的和諧和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象徵,作者舉出甚麼例證來說明?他認為怎樣去畫才可以表現出來?(6%)(3)下面引錄文中三段的末句,試分別指出它們的特色:(3%)甲讀者看了,明白了;住在別地的朋友看了,知道了,就完成了它的功能乙 這個很明白,無須多說。丙 咱們要記載物象,就畫前一類圖;咱們要表出感興,就畫後一類圖。答:(1)1.六段的要旨:第一段:說明繪畫實用畫的動機/目的(是為了實用,只要別人能明白、知道,就完成了它的功能。)第二段:說明繪畫實用畫的條件(要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還要有熟習的手腕,不可隨便亂畫。)第三段:說明繪畫非實用畫的動機/目的(並不為實用,主要是表現作者的感興。)第四段:說明繪畫非實用畫的條件(要真切的見到,要對材料選擇取捨,還得練成熟習的手腕,也不能隨便亂畫。)第五段:比較上述兩類畫不同之處(至於要畫哪一種畫則視乎動機而定。)第六段:說明借繪畫來比喻寫作(前一類圖好比普通文字,後一類圖好比文藝。)2.說明事理的步驟:每段首句即標明全段中心,依次談繪畫兩類圖畫的動機和條件,實用畫較非實用畫說來簡單易明,所以先談實用畫後談非實用畫,然後再談寫作,以繪畫作比喻,說明抽象的道理。(2)所舉出的例證:美的和諧:一個鄉下老頭兒的軀幹、面部的器官、蓬鬆的頭髮跟鬍子,配合得很美。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的象徵:三棵老柏樹各有獨特氣派、矯健姿態、蒼然的顏色。繪者的表現方法:繪者在繪畫這些物象時,要深入認識它們/透達其精蘊,再加選擇取捨,以意創造,用熟習的手腕去畫出來。(3)三句的特色:甲:句子有節奏感,逐步說明。乙:簡潔、直率。丙:述說平實,兩相對比,層次分明。1999.四.1/畫貓和畫鄉下老頭兒的條件,有同有異,試加指出。(3%)2/作者說圖畫和文字都是次序有先後,程度有深淺,試據此列出繪畫和寫作在次序和程度上有何相通之處。(4%)3/作者用比喻的方法來說理有甚麼效果?舉出一項,略作解說。(2%)答:(2)1/畫貓和鄉下老頭兒條件之異同:(3%)貓鄉下老頭兒相同得練成熟習的手腕。得練成熟習的手腕。相異須看得明白,認得確切(清楚)。須是真切的見到/不僅認識它的表面,並且透達它的精蘊。以內心的感興為中心,對材料加一番選擇取捨的工夫。2/繪畫和寫作在次序和程度上相通之處:(4%)實用性圖畫和藝術性圖畫普通文字和文藝作品次序必須能畫實用性圖,才可以畫藝術性圖。寫不出普通文字的人決寫不成文藝作品。程度要有所感興,才能成為藝術。應付實際需要的是普通文字;加上個人的感興和真切的所見才是文藝作品。3/以比喻方法說理的效果:(1%)令文章生動活潑,令道理更加具體/讀者容易明白。以比喻方法說理的例子:(1%)以繪畫比喻寫作/貓/鄉下老頭兒/三棵老柏樹2001.三. 三. 根據以畫為喻,回答下列問題:(1)甲隨便畫上豬的耳朵,馬的眼睛,那是個怪東西,決不是貓。乙那老頭兒的一把鬍子,工細的畫來,不如粗粗的幾筆來得好。丙人家都畫柏樹,以為柏樹的挺拔之概值得畫,你就跟著畫柏樹,以為柏樹的挺拔之概值得畫。丁心裏想畫貓,手上就得畫成一隻貓。1/試指出以上四例分別跟哪一類圖畫有關。(2%)這些例子各說明了繪畫的甚麼的甚麼條件?(4%)2/作者認為,乙例的老頭兒和丙例的柏樹能令人產生甚麼感興?(2%)又感興跟寫作有甚麼關係?(1%)3/論說時引用例證有甚麼好處?(1%)甲例屬於哪一種例證?(1%)答:(1)1/例子指的圖畫是:甲例:實用畫乙例:非實用畫丙例:非實用畫丁例:實用畫例子說明繪畫的條件是:甲例:把畫的東西看得明白/認得確切。乙例:要經過選擇取捨的工夫。丙例:見到須是真切的見到/不僅認識所畫東西的表面,並且透達它的精蘊。丁例:練成從心所欲的手段/練成熟習的手腕。2/乙例老頭兒、丙例柏樹令作者產生的感興:乙例老頭兒:(他的外形配合得很美,是一個)美的和諧。丙例老柏樹:(它的氣派、恣態、顏色,都彷彿是)超然不群的人格象徵。感興和寫作的關係:感興是寫作文藝的條件。有了感興,就以此為中心對材料加以選擇取捨。3/引例的好處及甲例例證:令論說的事理顯得具體清楚,加強說服力。甲例為設例/事例。曹劌論戰1994.五. (1)曹劌認為可以一戰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3%)(2)就記述史事、描寫景象、刻劃人物、抒發感情四個方面,此篇與弔古戰場文各有取捨,試分別指出並具體說明。(7%)答:(1)可以一戰的原因: 曹劌從魯莊公的話中知道他對大小刑獄都能根據實情來辦理(他盡了君主的職責),估計魯國人民肯盡忠效力,必能同禦外侮,故認為可與齊國一戰。(2) 篇四項的取捨: 曹劌論戰弔古戰場文記述史事記述齊魯長勺之戰略述周、戰國、秦、漢各朝徭戍守邊、驅逐四夷的史實描寫景象 -描寫古戰場的慘悴場面,(想像戰事的激烈情況)刻劃人物寫出曹劌處事、為人/有遠見、做事縝密、有愛國心。(文中也旁及對莊公的刻劃。 - 抒發感情 -文中多處對國策、戰禍而起妻離子散、將歿兵亡的悲慟之情。1997.三.(1)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三人的身分各有甚麼不同?(2%)他們國家所面對的處境有甚麼相似的地方?(1%)(2)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10%)甲忠貞愛國乙知人善用丙器量寬宏(3)曹劌論戰和廉頗藺相如列傳兩篇的敘事手法均有相同之處,試指出四項。(4%)答:(1)身分不同:1/ 曹劌-平民/百姓2/ 諸葛亮-宰相3/ 藺相如-舍人/食客/上大夫/上卿所處時勢:面對強敵/面對戰爭(2)對曹劌、諸葛亮、藺相如的描述:項目曹劌諸葛亮藺相如甲.忠貞愛國1/ 齊伐魯,曹劌不理鄰人勸阻,求見莊公,務求為國家效力。1/感先帝知遇之恩,為蜀效力。2/先帝臨終交託大事,受命以來,鞠躬盡瘁。3/部署北伐;五月渡瀘,平定南方,北伐,以達先帝遺志。4/出師前向後主詳言治國之道,安排縝密。1/向趙王自薦奉璧赴秦,不畏危險,以報國家。2/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兩次以死脅迫秦王,肯犧牲為國。3/廉頗揚言侮辱,他以國家為重,處處忍讓,先國家而後私讎。乙.知人善用-1/向後主舉薦文臣武將,有助復興漢室。-丙.器量寬宏-1/廉頗揚言侮辱相如,相如避而不見;後廉頗負荊請罪,相如不計前嫌。(3)曹劌論戰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敘事手法相同之處:1/ 依事件先後次序順序描述2/ 以第三人稱敘述/以客觀方式記事3/ 運用對話方式表達4/ 有詳寫和略寫敬業與樂業1994.六.(1)下列四組句子都和敬業的態度有關,試分別指出。(6%)甲莊子記痀婁丈人承蜩的故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乙曾文正說: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丙到英國人公事房裏頭,只看見他們埋頭執筆做他的事;到法國人公事房裏頭,只看見他們啣著煙捲像在那裏出神。丁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2)作者為什麼認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4%)他提出這意見,目的在說明什麼道理?(2%) (3)下列兩組句子,作者說話的語氣有什麼不同?(3%)試指出句子中加強語氣的字詞。(2%)甲 沒有職業的懶人,簡直是社會上蛀米蟲,簡直是掠奪別人勤勞結果的盜賊。乙 一個精力充滿的壯年人,倘若不是安心躲懶,我敢相信他一定能得到相當職業。答:(1)四句與敬業意思有關: 甲 說明工作時須全神貫注。(從正面說明) 乙 工作不專心,會弄至一事無成。(從反面說明)丙 比較英法兩國人做事方式的不同來說明敬與不敬兩種態度。(從比較說明)丁 工作時守著自己本身的職分,心無旁騖。(強調盡責)(2)作者的意見: 作者認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置身其中,可以體會工作的變化和進展;在奮鬥的過程中可得到快樂;和同業的人競賽而得到快樂;專心做事,可以杜絕許多游思妄想,省卻無限閑煩悶。這話的目的:說明人應該樂業,只有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來,才會感到生活有價值。(只有從自己職業中,才會領略到生活的趣味。)(3)兩組句子的語氣:甲 嚴加斥責/責備/申斥乙 正面鼓勵/勉勵/勸勉加強語氣的字詞:甲 兩次用簡直是/簡直乙 用敢信/一定能1998.三.(1)細閱下列六個例子:甲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乙到英國人公事房裏頭,只看見他們埋頭執筆做他的事;到法國人公事房裏頭,只看見他們銜著煙捲像在那裏出神。丙孔子自述生平,說道: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丁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戊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禪師,他常常用兩句格言教訓弟子,說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他每日除上堂說法之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歲,日日如此。己翻過來,倘若我們去賭錢、去吃酒,還不是一樣淘神、費力?1/試指出以上各例,哪些是語例,哪些是事例,哪些是設例。(3%)2/以上例子,分別與有業、敬業、樂業有關,試逐例說明。(6%)(2)作者說:人生能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才有價值。1/就文中所述,說明如何能從職業中領略出趣味。(4%)2/你又可否從自己的學業中領略出趣味呢?試舉一例加以說明(2%)(3)這篇演講辭以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如此,我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作結,有何優點?試說明其中兩項。(2%)答:三.(1)1/六個例子的類別:語例:甲、丙事例:乙、戊設例:丁、己2/有業:(戊)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工作,生活才有意義。敬業:(甲)做事集中精神,專心一致,才可把事情做好。 (乙)英國人專心工作便是敬,法國人心不在焉的表現便是不敬-專心工作便是敬業應有的態度。 (丁)職業無分貴賤,凡職業都是神聖,能尊重自己所做的,便是敬業了。樂業:(丙)專心工作,從自己職業中領略出趣味,生活顯得有價值。 (己)苦樂全在於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2)1/文中從四方面說明從職業中領略出趣味來:1.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他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2.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3.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感。4.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閑煩悶。2/考生可答可或否,但須舉一例,若所說明者言之成理,可酌量給分。(3)收結部分的優點:1.(首尾呼應)末段的責任心、趣味和人類合理的生活,回應首段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不二法門,結構完整。2.(收結有力)作者在此再次點題,概括指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敬業和樂業,言簡意賅。3.(語言親切)作者與聽眾融合在一起,打破隔膜,與大家共勉。2001.四. 四. 根據敬業與樂業,回答下列問題:(1)試指出本篇的體裁和寫作對象。(1%)敬業與樂業以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如此,我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作結,作者這樣收結有甚麼用意?試抒己見。(1%)(2)梁啟超認為為甚麼要敬業?(2%)試說明怎樣才能做到敬業,並舉兩例以證。(4%)(3)下列甲、乙、丙三節引文,有甚麼相同的論說技巧?試就其中兩節引文略加說明。(2%)另分別指出下列畫有雙線的詞在句中的詞性和意義。(3%)甲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乙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丙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答:(1)本篇的體裁和寫作對象:敬業與樂業的體裁:演講辭/論說文敬業與樂業的寫作對象:一群職業學校學生/有職業的人作者這樣收結的用意:敬業與樂業:1. 1. 作者與觀眾融合在一起,打破隔膜,與大家共勉。2. 2. 作者再次點題,言簡意賅。表達作者對信念的堅持。(2)梁啟超認為要敬業是因為:1. 1. 凡職業都是神聖的,能尊重自己所做的,便是敬業。2. 2. 存有敬業之心把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3. 3. 敬業是人生最為必要,於人生最為有利。怎樣才能做到敬業:1. 1. 忠實:凡做一件事,便忠於一件事。/不肯犧牲現在做的事來交換。2. 2. 專注:將全副精神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鶩。敬業的例子:1. 1. 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2. 2. 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3. 3. 朱子說:主一無適便是敬。/4. 4. 莊子記痀婁丈人承蜩的故事,說明天下萬物之多,但他眼中只有承蜩這件事。/5. 5. 曾文正說: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6. 6. 英國人專心工作及走路便是敬;法國人不專心工作及走路便是不敬。(3)論說技巧的相同處:對比/正反對照甲節:勞作對照不勞作,功德對照罪惡。(突出勞作的重要。)乙節:(使後主明白)親賢臣與親小人的不同結果作對照,(從而明白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丙節:宜做與不宜做的事作對照,(使後主知所跟從。)解釋字詞:詞性意義甲:境地名詞情況乙:傾頹動詞傾覆/衰敗丙:恢弘動詞振作/激勵/擴大驀然回首1995.八.(1)文題驀然回首與文章的內容有什麼關係?(3%)(2)下列三個時期對作者創作小說的歷程有什麼影響?(8%)1/ 在建國中學讀初三; 2/ 在台大唸外文系;3/ 在愛我華工作室深造。(3)下列兩組句子各有前後兩句,哪一句表達了主題思想?其餘一句有甚麼作用?(4%)甲同學們做物理實驗,非常認真在量球徑,我卻帶了一本(琥珀)去,看得津津有味。一個人的志趣,是勉強不來的,我的作家夢卻愈來愈強烈了。乙我作了一項我生命中異常重大的決定,重考大學,轉攻文學。事先我沒有跟父母商量,先斬後奏。(4)下列兩組句子都是作者記母親的舊事,寫法有什麼不同?(2%)甲抗日期間,湘桂大撤退,母親一人率領白馬兩家八十餘口,祖母九十,小弟月餘,千山萬水,備嘗艱辛,終於安抵重慶。乙她在醫院裏住了六個月,有一天,我們一位親戚嫁女,母親很喜愛那女孩,那天她精神較好,便掙扎起來,特意打扮一番,堅持跟我們一同去赴喜宴。她自己照鏡,很得意,跟父親笑道:換珠衫依然是富貴模樣。雖然她在席間只坐了片刻,然而她卻是笑得最開心的一個。答:(1)文題與文章內容的關係:作者因小說集的出版(遠景出版社把他早年所寫的短篇小說結集出版,使他有機會重看當年的作品),有所感懷,寫下此文。他以驀然回首為題是他追溯自己如何走上文學研究,小說創作的道路。/這文題最能形象地表達他回顧自己往昔學習寫作、創作小說(總結他追求文學)的歷程。/他在美國芝加哥密西根湖渡耶誕時,面對殘年急景(蒼茫浩瀚的雪景,沿岸萬家燈火,四處響著福音),使他心裏突然起了奇異感動(天地悠悠之念竟使他的心景澄明清澈),驀然回首過往的歲月。(2)三個時期對作者創作的影響:1/ 在建國中學讀初三:1.李雅韻老師替他啟開了中國古典文學之門,(使他窺見中國的偉大莊嚴。)2.鼓勵他寫作投稿,文章登在雜誌上,並笑說他可成年青作家。2/ 在台大唸外文系:1.夏濟安先生欣賞他文字老辣/他的作品,在雜誌上用了他的小說【金大奶奶】和【我們看菊花去】,使他寫作的信心大增。2.夏濟安先生提議他看毛姆和莫泊桑的作品,學習他們冷靜分析的風格。3.創辦【現代文學】,踴躍創作小說,不論好壞一同發表/有了發表的園地。4.大致確定小說的主題-生老病死,人生基本永恒的現象。3/ 在愛我華工作室深造1.從【小說技巧】一書,認識小說寫作的要訣(怎樣運用敘述法與戲劇法)。2.認識到小說技巧是表現偉大思想主題的基本工具,不是雕蟲小技。3.促使他發現與追尋自我,重估本身的價值和信仰,對自己國家的文化鄉愁日深,寫成了【紐約客】/【台北人】。(3)三組句子的表達:甲組以後句為主;前句具體/借事例說出作者用心閱讀名著,己有當作家的強烈意願。乙組以前句為主;後句(補充)說明他更改所攻學系時,全出於個人的決斷。(4)兩組句子的不同寫法:甲組記事從略;乙組寫事詳細。 或甲組只記闔家撤退逃難,艱辛詳情不必多提;乙組專寫母親病中赴心愛女孩喜宴的歡快心情,須細意描述。1998.八.(1)兩篇(本篇與范進中舉)各屬於甚麼體裁?(1%)作者的敘事觀點有何不同?(0.5%)(2)試分別說明下列二項內容。(4%)並分析丙、丁二項與作者創作歷程的關係。(2%)丙白先勇和老央的相處丁白先勇重考大學的決定(3)試分別下列兩段引文刻劃母親的手法有何不同。(2%)甲母親不知道是甚事,嚇得躲在屋裏;聽到見中了,方敢伸出頭來說道:諸位請坐,小兒方才出去了。乙因為母親一向為白馬兩家支柱,遽然長逝,兩家人同感天崩地裂,棟毀樑摧。答:八.(1)兩篇的體裁和敘事觀點:范進中舉驀然回首體裁(章回)小說散文/記敘文敘事觀點第三人稱/全知第一人稱(2)兩篇的不同內容:丙作者年紀很小時,老央便給他說薛仁貴的故事,及自七、八歲起,染了四年多的病,也只有老央陪他,而老央的說唐便成為他生活中的最大安慰。丁因為對水利工程全沒興趣,亦沒有才能,作家夢卻越來越強烈,對西洋文學十分熱愛,便重考大學,專攻文學。丙、丁二項與作者創作歷程的關係:丙老央成為作者創作小說的啟蒙老師,因為他令作者對小說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丁是生中異常重大的決定,令作者開始實現他的作家夢。(3)引文刻劃母親所用的不同手法:甲(以行動刻畫)從范進母親躲藏起來的行動,描述她的張和膽小。乙(以比喻刻畫)(以反襯刻畫)以支柱比喻(暗喻)白先勇的母親在白馬兩家是個地位重要的人。(或)以兩家人對白先勇母親的死表現得極度悲痛,反襯出她在家人中有重要的位置。出師表1982.六. (1)諸葛亮所勸說的對象是誰?(1%)(2)諸葛亮說話的目的是甚麼?(3%)(3)劉備有甚麼長處?(2%)這些長處是一個好領袖所必須具備的嗎?為甚麼?(2%)答:(1)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勸說後主劉禪而作的。(2)在出師表中,諸葛亮是希望後主劉禪明瞭蜀當時的形勢,而能夠遵照諸葛亮的勸導,遠離奸佞小人。(3)劉備能夠以優禮對待下屬,使大家都歸附他。優禮下屬,是一個領袖者所必要有的態度。1983.(2)1.諸葛亮出師表中舉出了前漢興、後漢衰的史例,目的在說明什麼?(2%)2.如果把出師表改為出師書,你認為是否適當?為什麼?(2%)答:(2)1.諸葛亮的出師表,是要說明國家的興盛衰亡,實與國主親賢遠佞有著莫大的關係。 2.這是不合適的。因為對象不同,名分不同,則稱謂亦應有所異。 1986.六. (2)諸葛亮是歷史上著名的忠臣,試就出師表一文,扼要指出他怎樣忠貞為國。(4%)答:(2)諸葛亮為國效力超過二十年,可見他的忠心。此外,先帝托孤後,諸葛亮從未懈怠,一直戰戰兢兢地處理國事,也可見他的忠心。平定南蠻後,開始北伐,以求恢復漢室,可見他沒有忘記先帝的遺志,還在出師之前,向後主再三叮嚀,勸以治國之道,可見他對國家的忠心。1988.五.(1)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提出哪些忠告?試用自己的文句作答。(10%)(2)試根據以下出師表的節錄部份,回答所附兩項: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1.諸葛亮在這段文字記述他與先帝的關係,有什麼用意?(3%)2.解釋下列劃有底線的字詞在句子中的意義:(5%)1/ 躬耕於南陽2/ 茍全性命於亂世3/ 先帝不以臣卑鄙4/ 遂許先帝以驅馳5/ 遂許先帝以驅馳答:(1)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的忠告:1/ 廣開言路,聽取臣民意見;2/ 不可看輕自己,要激勵振作;3/ 應秉公處事,不宜偏私,更不可內外異法;4/ 謹記先帝遺詔,並以兩漢盛衰為鑑,親賢臣,遠小人;5/ 舉薦一些可信用之臣,宮中如郭攸之、費褘、董允等,營中如向寵。(2)1/ 表明自己得先帝信任;2/ 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3/ 為報恩於先帝,必盡忠於劉禪。(3)1/ 躬:親自2/ 茍:茍且3/ 卑鄙:低微淺陋4/ 許:答允5/ 驅馳:奔走效力1997.三.(1)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三人的身分各有甚麼不同?(2%)他們國家所面對的處境有甚麼相似的地方?(1%)(2)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10%)甲忠貞愛國乙知人善用丙器量寬宏答:(略)見曹劌諭戰1997年第三題(1)、(2)1999.七.2/孔子認為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試就諸葛亮的出身分析諸葛亮的遭遇跟孔子的看法有否相合之處。(3%)答:七.2/諸葛亮的出身與孔子之言相合之處:(3%)諸葛亮本是一名能者,雖躬耕南陽,不求聞達,惟劉備賞識其才華,三顧草廬,讓諸葛亮有發展才華的機會。諸葛亮有能,卻不病人之不己知,這正合於孔子之言。2001.五. 五. 出師表,回答下列問題:(1)試指出本篇的體裁和寫作對象。(1%)出師表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言作結。作者這樣收結各有甚麼用意?試抒己見。(1%)(2)諸葛亮有甚麼敬業的表現?試舉一例加以析述。(2%)(3)下列甲、乙、丙三節引文,有甚麼相同的論說技巧?試就其中兩節引文略加說明。(2%)另分別指出下列畫有雙線的詞在句中的詞性和意義。(3%)甲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乙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丙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答:(1)本篇的體裁和寫作對象:出師表的體裁:表/疏/奏疏/奏議出師表的寫作對象:後主/劉禪出師表:1. 1. 這裏有臨行時思緒複雜,可能會說了些不該說的話的含義,望後主見諒。2. 2. 以情打動後主,期盼後主能接納自己的意見。(2)諸葛亮敬業的表現:1. 1. 盡忠愛君。因感激劉備厚遇,二十一年來勤於職守。先帝臨危托孤,他受命以來,全力輔助後主。說明了他忠實:凡做一件事,便忠一件事。/專注工作:他為國事憂勞二十一年,不改其志。2. 2. 平定南方,出師北伐,希望完成先帝復興漢室的遺志。說明了他忠實:諸葛亮把全副精神放在復興漢室上。(3)論說技巧的相同處:對比/正反對照甲節:勞作對照不勞作,功德對照罪惡。(突出勞作的重要。)乙節:(使後主明白)親賢臣與親小人的不同結果作對照,(從而明白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丙節:宜做與不宜做的事作對照,(使後主知所跟從。)解釋字詞:詞性意義甲:境地名詞情況乙:傾頹動詞傾覆/衰敗丙:恢弘動詞振作/激勵/擴大廉頗藺相如列傳1981.五.(1)章臺之會,藺相如為甚麼能從秦王的表現看出他沒有誠意償趙十五城邑?(4.5%)藺相如又怎樣完璧歸趙?(4.5%)(2)藺相如拜為上卿,廉頗不服,聲言侮辱他,後來為甚麼彼此竟成刎頸之交?(6%)答:(1)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在章臺之會,藺相如細加觀察,已知秦王無意償趙十五城邑。首先,秦王與他會於章臺,而章臺是秦國內廷遊樂之地,不是款待外使的正確場所;在秦王得璧以後,大喜過望,又將璧玉傳給侍從及美人觀看,根本就不與藺相如商議償城的事情;而且,由始至終,秦王對藺相如的禮節,都是萬分傲慢。2.當藺相如發覺秦王根本無誠意償趙十五城邑,於是便假稱璧玉有瑕疪,乘機取回璧玉。跟著,他要求秦王齋戒五天,用以作為將璧玉運回趙國的緩兵之計;然後,藺相如派他的隨從,穿上平民衣裝,懷著璧玉,從小路送還趙國。(2)在藺相如被拜為上卿之後,廉頗不服氣,於是聲言要侮辱他。但是,由於藺相如器量恢宏,時常藉口生病,避開廉頗,盡量避免正面衝突。於是,藺相如以國家為重的心意,終於使到廉頗折服。在廉頗自知慚愧之後,他也能勇於改過,負荊向藺相如請罪,因而二人冰釋前嫌,結成友好,成為刎頸之交。1983.四.(1)澠池之會前,廉頗為防趙王被脅,預訂了什麼對策?(2%)(2)澠池之會時,藺相如怎樣憑著自己的膽色和機智,使趙王不致受辱?(3%)答:(1)廉頗設計,假若趙王在預期還未回國,便會別立國君,杜絕秦的慾念;此外,又列以重兵,防止秦國攻打。(2)至於藺相如,他曾以不怕死來迫秦王擊缶;又要求秦國之咸陽城,作為趙王壽辰的賀禮。1987.(2)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敘述了哪三件大事?(3%)在敘事手法上本文有何特點?(1.5%)答:(2)1/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2/本文以旁觀手法敘述,並且依事情的先後次序,客觀的羅列出來。1990.五. (1) 以下甲、乙兩句都是文中廉頗所說的話。試分別析述廉頗說這兩句話的背景(4%)和當時的心情(2%);並說明藺相相如所作的反應(4%)。甲 我見相如,必辱之。乙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2)以下甲、乙兩組各有兩句;1/為原文句,2/為改寫句,試分別指出各句畫有底線部分的含義(4%);並簡釋甲2/及乙2/句不能切合原文內容的原因(4%)。甲1/ (相如)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2/ (相如)乃使其衣褐從者,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乙1/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 之故欺秦邪! 2/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見欺秦邪!答:五.(1)廉頗說話的背景、心情和藺相如的反應:甲句背景澠池之會後,藺相如因功拜為上卿,地位還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感到羞愧不甘。心情怒氣沖沖,誓要洩憤。相如反應避與廉頗接觸,稱病不朝,引車避匿。乙句背景廉頗揚言要侮辱相如,但相如以國家為重,處處對廉頗忍讓。廉頗知道後負荊前往謝罪。心情敬佩藺相如的為人,誠意請求他寬恕/自己感到慚愧、後悔。相如反應與廉頗相好,二人成為刎頸之交。(2)各句相線部分的含意:甲(1) 於是差使他的隨從,穿上平民服裝/穿上粗布衣服(扮作平民)。 (2) 於是差使他穿平民衣服/粗布衣服的隨員。乙(1) 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欺騙秦國嗎? (2) 趙王難道會為了一塊璧玉被秦國欺騙嗎?不能切合原文的原因:甲(2)當時藺相如以使者身份率團出使秦國,他的隨員應該都穿上官服或制服而不會穿粗劣褐布的平民服裝,因此不可能說衣褐從者。乙(2)當時藺相如已把璧玉安全送回趙國,並要求秦王先割城才把璧送來,這樣的交易只會是趙欺秦,秦不可能欺趙,故此在內容上(2)句文義不通。1996.三.(2)3/藺相如舍人對於藺相如引車避匿一事,有甚麼反應?怎樣看出藺相如有君子氣度?(3%)答:(2)3/藺相如舍人的反應:他們認為藺相如害怕廉頗,是怯懦的表現,因而感到十分丟臉,紛紛要求離去。藺相如的君子氣度:藺相如並非怯懦,實以國家為重;他恐怕與廉頗相爭,惹起秦國出兵,對趙國不利。他為國立功,名副其位,行事無愧於心,所以具有君子氣度。1997.三.(1)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三人的身分各有甚麼不同?(2%)他們國家所面對的處境有甚麼相似的地方?(1%)(2)下列各項描述中,哪些適合於曹劌、諸葛亮和藺相如的為人?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10%)甲忠貞愛國乙知人善用丙器量寬宏(3)曹劌論戰和廉頗藺相如列傳兩篇的敘事手法均有相同之處,試指出四項。(4%)答:(略)見曹劌論戰1997年第三題(1)、(2)、(3)1999.七.1/分析藺相如由奉璧使秦至返趙止,怎樣看出他是個不惑的知者和不懼的勇者。(5%)2/孔子認為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試就繆賢向趙王推薦藺相如分析藺相如的遭遇跟孔子的看法有否相合之處。(3%)答:1/不惑的知者:(3%)藺相如在章臺奉璧與秦王時,從秦王安排接見他的地方及其傲慢的舉動,察覺到秦王並無誠意償城不受其所惑,便立即假稱璧玉有瑕疵,騙回璧玉;又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及設九賓禮於廷,藉以拖延時間派人送回璧玉回國。璧玉送回趙國後,在秦殿上藺相如極力替送璧回趙一事進行辯解,且力言秦過往的背信棄義,使秦王無言以對,自己亦得以安全返回趙國。不懼的勇者:(2%)藺相如在章臺判斷到秦王無意償城時,以計騙回璧玉,更倚柱對秦王表示與璧俱亡的決心;送璧回趙後,在秦廷上義正詞嚴地斥責秦王,更請求受湯鑊之酷刑,置生死於度外,可見其勇而無懼。2/藺相如受薦與孔子之言相合之處:(3%)藺相如本為繆賢的舍人,由於繆賢曾經犯罪,打算投靠燕王,但藺相如向繆賢分析利害,勸他向趙王請罪,最終令他免罪,可見藺相如是個能者;在繆賢引薦下,藺相如由舍人變為趙使。可見只要藺相如有能,總有機會一展才幹,這正合於孔子之言。竹林深處人家1994.七.(2)面對竹塢的景色,作者有什麼感受?與他同行的畫家和護林,各有什麼想法?(4%)(3)分別說出下列一段文字所描寫的主要對象(1%)和所用的描寫手法(1.5%):我們沿著一條路邊是小溪的石子路深入竹海去。兩旁高大的竹林密得看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此刻陽光猛烈,但是在這裏走過絲毫不感覺到,彷彿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裏走過。有時看到前面一叢像屏風一樣的竹擋著去路,心裏想已經到盡頭了,但是到得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我們的視線已經發現另一條路讓出來,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答:(2)作者的感受:竹子的茂密令他驚嘆,大自然的本身和人們在上面勞 動過的痕跡全給竹子蓋上。畫家看見竹林密得沒有一點層次,難以畫出,感到束手無策;護林員看到竹林旺盛,認為這意味著竹林和竹筍的豐收。(3)描寫的對象: (茂密而寬廣的)竹林/竹海描寫的手法:作者運用了豐富的想像,加上比喻,以助描寫。1998.四.(1)作者透過描述以下人物表達甚麼主旨?試加以說明。3/畫家(2%)(2)試指出下列句子主要的描寫對象,並分別說明用了甚麼寫作手法。(2%)丙我心裏在想著,寧靜的竹海裏難道沒有人家?回過頭來,發現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縷縷輕煙。那是霧還是山嵐?都不是,那是竹林深處人家的炊煙。(3)竹林深處人家一文的作者如何讚歎竹樹的實用價值?試分別舉例說明。(1.5%)答:(1)作者透過描述以下人物表達的主旨如下:3/畫家面對竹海,找不到一點層次,結果束手無策,可見竹林長得很深很密,突出竹林的壯觀。(2)句子主要的描寫對象和寫作手法如下:主要的描寫對象寫作手法和解說丙竹林中的人家用不同的問題引起猜想/製造懸念。(3)作者讚歎竹樹的實用價值:運到外地去支援經濟建設。在鄉間裏,有竹造的居室/竹製家具器皿;竹的食物/鹽筍乾/竹葉鍋巴湯/蠶豆鮮筍飯。六國論1980.九.(1) 六國破滅,有賂秦和不賂秦之分,當時哪些國家是賂秦的?哪些國家是不賂秦的?(5%)(2)燕、趙敗亡,各有個別特殊的原因?請簡述出來。(6%)(3)一般議論文,多在篇末才作出結論,本篇卻下筆立論,這種筆法有甚麼好處?(4%)答:(1)六國破滅,有賂秦和不賂秦的分別,當時賂秦的國家有韓、魏、楚三國;而不賂秦的有齊、燕、趙三國。(2)燕國敗亡,是由於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王,因而引致秦王大怒,大舉攻燕,所以燕亡是由於誤用刺客。趙國敗亡,主要是趙王誤聽讒言,誅殺將軍李牧,因而自毀良將,使秦有機可乘,大舉攻趙,首都邯鄲不保。 (3)本文下筆立論,這種筆法的好處是論點明朗,堅定痛快,給予讀者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然後從容分析,反覆論証,使讀者完全折服。1986.七.(1)1. 用自己文句簡述全文主旨。(3%)2. 指出下列四項在表達主旨方面有什麼作用?(6%)甲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乙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丙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丁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2)解釋與字在句子中的意義:(1%)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答:(1)1.六國論主要指出六國失敗的主因在賂秦。作者還以古諷今,借六國賂秦一 事,諷刺北宋對外族的 姑息政策。2.甲、這幾句開門見山地指出六國失敗的原因所在。乙、這幾句用比喻手法指出以地事秦的不智。丙、這幾句以假設的方法指出六國如能積極抗秦,成敗也未可知。丁、這幾句達到借古諷今的效用,作者借六國賂秦來指出北宋姑息政策的不智。(2)結交1991.(2)六國論文中說: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究竟不賂而勝秦的辦法是怎樣的?試用自己的文句說明。(6%)(3)以下是六國論首、末兩節文字:首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末節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這兩節文字對表達主旨有什麼作用?試分別說明。(4%)答:(2)六國不賂而勝秦的辦法:1/韓、魏、楚三國不拿土地去賂秦求和,不使秦國增強實力。2/齊國不與秦國結盟、修好。燕國能忍小忿,不派刺客入秦,以免激起秦王憤怒。趙國能冷靜應變,不誤中反間計,誣殺大將。3/以事秦的誠意去禮待天下奇才,把賂秦的禮物(土地)去封給天下謀臣。4/六國合力西攻秦國。(3)首節文字的作用:標明主題,下筆立論-開宗明義,指出賂秦不當,論旨鮮明,可收警策之效。 末節文字的作用:借古諷今,道出深意-藉六國覆亡故事,評論北宋對外政策不當。1995.五.(1)本文作者對主政者提出什麼建議?(2%)這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何關係?(1.5%)(2)就下列所節錄的文字,用自己的文句分別說明它們的論點:(3%)丙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丁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趙嘗五 戰於秦,二敗而三勝。答:(1)蘇洵的建議:不賂外族/不應忍讓外族的欺凌/主政在不要每年向外族(遼夏)繳納大量金銀布帛;禮遇人才,合力對付外族(遼夏)。建議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關係:北宋積弱,強鄰虎視眈眈,若再屈辱、忍讓,即有滅國之虞。故他主張為政者要發奮圖強。(2)論點:丙:不賂秦的國家因他國賂秦而亡/(與秦交好,不肯協助五國,最終為秦所滅。)丁:兩國破滅,不是軍隊不足,戰略不善的緣故。兩國國勢雖比秦弱,只要不賂秦,還是有力勝秦的。1997.八.(2)在六國論一文中,韓、魏、楚割地事秦的做法,與請客所述的小往大來的政策相似嗎?為甚麼?(2%)答:(2)六國論韓、魏、楚割地事秦與小往大來政策相似:三國以小往(土地),去換取大來(和平)。1998.七.(1)試說明本篇的論述目的。(1.5%)(2)六國破滅,與不為和不能有何關係?(2%)(3)作者運用了下列哪些說理手法?試分別指出,並各舉一例說明。(4%)甲層層遞進乙下筆立論丙運用對比答:(1)論述目的:蘇洵借六國賂秦而亡的歷史教訓,諷喻北宋執政者不要向外族(契丹和西夏)求和,以免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2)六國論中,六國破滅,與不為和不能的關係:假如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封給天下謀臣,用侍奉秦的心禮待天下奇才,而且合力抗秦,未必會滅亡;因為六國諸侯有能力保國卻不肯做,即不為而非不能。(3)運用的說理手法:乙下筆立論本篇下筆即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確立本文論點。丙運用對比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以秦所得的土地與諸侯所失去的土地作對比,說明賂秦而力虧的道理。(或)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以賂秦國家先祖創業的艱辛,與子孫輕易割地賂秦作對比。(或)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以諸侯割城數量之多,與換取安寧時日之短作對比。(或)4/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教学中高等数学概念的层次化引导策略
- 基于大数据的虚拟教研室教学数据分析与应用
- 楼道粉刷经费申请报告(3篇)
- 留人的申请报告(3篇)
- 购买盐购销合同(标准版)
- Dithianon-d4-生命科学试剂-MCE
- 临西网络安全培训会课件
- 临终关怀课件目录
- 十年(2016-2025)高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书面表达图表类(全国)(原卷版)
- 公司内部拉通培训课件
- 护士注射法考试题及答案
- T-CALC 007-2025 重症监护病房成人患者人文关怀规范
- 土方内倒合同(2025年版)
- 初中数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教学反思
- 储能站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技术标)
- 《运算放大器介绍》课件
- ktv消防安全培训制度
- GB/T 44923-2024成年人三维头部模型
- 2025年上半年农牧民技术培训工作总结(2篇)
- 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重识别研究进展
- GB 20072-2024乘用车后碰撞安全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