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四论语.doc_第1页
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四论语.doc_第2页
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四论语.doc_第3页
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四论语.doc_第4页
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四论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三 论语之“学而”篇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像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可以去逛逛。道家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道家思想里还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无所不包,国家民族生病,非去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店,是人们天天要吃的,“民以食为天”。可惜,“五四”运动,药店不打,百货店不打,专打粮店,甚至栽赃。孔子说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意思是为君有为君的样子,为臣有为臣的样子,为父有为父的样子,当儿子有当儿子的样子。君臣之间要讲道义,父子要相亲相爱,夫妇要和顺,这些观点,这些道理,今天看来没有丝毫之错。而“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却是西汉的董仲舒提的,看到对统治有利,汉武帝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家”。“五四”运动就把董仲舒的“三纲”栽赃给孔子,你说冤不冤?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孔子言论集,古代的中国人,从小上学都得念,主要以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注解的版本,有二十篇。今天学“学而篇”,介绍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几句话,几乎中国人都知道。第三句难点,指人不了解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然而,这里所讲的学问,不仅仅指文学,而是为人做事的学问。孔子还说:“观过而知仁”,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干,“仁之所至,义所当然”。那么,学问是什么呢?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也就是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会吹,会拍,讲得头头是道,却不脚踏实地,没有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为什么那么多“巧言令色”?因为很多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俗话说:鬼神听好话。人若能修养到戴高帽子而感觉不舒服,而人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确不太容易。只要你素来不要名,不贪钱,只讲学问,人家就跟你谈学问了。世子总是“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但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办事尽心竭力了吗?交往诚实可信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复习了吗?表面上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但一个人实现这三点,一辈子都没有做到,只是有时振作一点。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做人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难,这就是学问。“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父母在跟前,孝顺父母;出门在外,顺从师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寡言少语,广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这样行之后,还有余力,才去学习文献知识。“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是副名联。诸葛亮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而宋朝吕端,看起来总是笨笨的,其实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处理大事,关键时刻,决不马虎,从不含糊。“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可见,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做人做事。见到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易色”,并不是女色不要了,太太不要了,而是表情变化,肃然起敬,态度自然随之而转。“竭其力”,并不是做过分的事,“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有的官员,贪了几千万,老母病了,出手是一百元,心迹皆在。“卧冰求鲤”,“原心不愿迹”,成了二十四孝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庄重的人没有威严,只有学习使人不闭塞。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学问不稳固,知识对你是没有用的,因此要建立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叫笨。你骗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骗了笨的人,几年,几十年,甚至死前终会清楚。不择手段去创业的人,总有一天要自食苦果。西方文化有句俗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大家都认准这个道理,则“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归于厚道严谨,这就是“学问”的道理。有人说,孔子那么厉害,到他邦,“必闻其政,求之与。”子贡解释说,孔子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温即温和、平和,良是善良,道德的,恭恭敬敬而严肃,俭是不浪费,让即谦让友好,理性的。这五个字,也可说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修养,此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大成。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矣,患不知人也。”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这是“学而篇”的精神所在,人的通病总觉得自己了不起,总怪人不了解自己。所以,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主讲:谢有造)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四 论语之“为政”篇 讲到这个题目,大家都觉得奇怪,因为孔子是不谈政治的,只说“为政”。国父孙中山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实际,孔子说的“为政”,就是教化,教是教育,化是感化,这就是学问外用的道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听,而众星拱之”。孔子提出为政最重要的是“德”,指的是好行为的成果和作用,“德者得也”,“为政以德”,是好行为的成果。大家都知道,古人把天体分度的三垣、二十八宿,也就是二十八个部分。三垣是紫微、少微、太微,类似天文讲的经纬度。宿指每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东方天上是那一个星座出来,这星座就是“宿”。这星座,每个月不同,每半个月不同,每七天不同,所以分为二十八宿,又分为十二辰,作为时间与天体的关系。而北斗七星,即大小熊星座。如我们在夏天看到一条银河,银河北面那七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斗星。因七颗星连起来象舀水的瓢,因而叫斗。天体上的星星,都以北斗为中枢,众星拱卫它。所以,孔子说,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的感化,你在那里本身不要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星座,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但一年四季的气候是不平均的,冬天太冷,夏天太热;讲到昼夜,白昼冬短夏长,只有春天二月间和秋天八月间的春分、秋分两个节气,是经伟度上太阳刚刚走到黄道中间的时刻,白昼黑夜一样长,气候不冷不热很温和,所以称历史为春秋,社会、政治的好坏,放到春分秋分这样平衡的天平来批判,称一称,就知道你当了多少年皇帝,对得起国家吗?当了多少年官,对得起老百姓吗?道家的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飓风是广东话,福建话是台风,西方人反音译过去也叫台风。台风力量很强烈,但它在水面初起的时候,只见一叶浮萍。但稍微动一下,紧接着水面上的一股气流冒上来,慢慢大了,变成台风。可见,道家这句话是说,个人也好,家庭也好,社会、国家、天下事都是一样的,小事不在乎,则大问题就出在小事上,因为大风暴总是从一个小风波来的。讲到德,儒家思想对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极为推崇,因为他们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的配合,才叫道德。但秦汉以后,只讲事功,“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也。在为政篇中,又唱起悠美的情歌。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三百,就是诗经,精选三百篇,两种分类“风、雅、颂”、“赋、比、兴。”风有郑风、鲁风、齐风;雅是合于音乐、文学标准的,颂是社会、政府公事化的。赋是直接述说,比是感触联想,兴是情绪,高兴悲衰的事总由自己发挥。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所以“思无邪”,为了教育人不走上邪路。从社会、政治问题而言,只要思想纯正,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儒家总是提倡诗和礼、对诗礼的教育看得很重。人生总有痛苦,尤是搞政治、搞社会工作的人,所以拼命讲道德修养,修养不到家,痛苦更深。“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为政的人必须具备诗人的情感,诗人的修养。过去的文官武将,回到家中,拿起笔,字一写,书一读,诗一诵,胸中的烦闷解决了。为政的人,除了领导思想不走邪路以外,对于自己的修养,更要有诗人的情躁,才能温柔敦厚,才能轻松愉快地为政。这里孔子有一个观点要说明一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认为以政治体制来领导,再用法制来管理,使大家不犯法,犯法就罚他。但用法制来管理人员,会产生“民免”,一般人会逃避,钻法律的漏洞,也就逃避了责任,法律及处罚,还会自鸣得意,认为你奈何不了,毫不羞耻心。这和道家老子讲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道理一样。但实际上中国的政治,向来是道家、儒家、法家合用的。本篇孔子也进行了自剖。“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听欲,不逾矩。”特别是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这实际是经验的总结,人生经过的累积,概括起来,就是人情世故。人与人之间的性情,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故是事情,世界上的事情,要懂得人,要懂得事,可惜,现代人反用了,把人情变成拍马屁,把世故变成圆滑,这是对儒家学说的错误理解。“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看起来是老古董,实际上,古今中外历史上,真正达到这八个字的境界,什么政治理想都达到了,它透彻了人情世故所产生的政治哲学思想。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的时候,孝敬他们,包括生活上的照应、爱护。死,葬之以礼,以后还祭之以礼,这都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父母唯其疾之忧”。对父母要付出自己当孩子的时候,父母那种忧愁、担心,才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讲孝道,儒家更讲孝道,而且要把这种孝扩孝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为政的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以孝治天下。这和公务员是人民公仆道理一样。晋惠帝当天下大荒年时,太监报告大家没有饭吃,他说:“何不食肉糜?”不懂民间之疾苦的领导人,就是晋惠帝的谪传弟子。多年来,人们经常听到侮辱农村教师的一句话:“有酒食,先生转”。实际讲错了。子贡问孝,孔子说;色难,有酒食,先生馔,说的是有好食的,应先拿给父母及长辈先吃,而且态度更为重要,所以态度很重要,不是故意做作。为政还要注意对人的观察。“功名看器宇”,看他的风度;“事业看精神”,精神不好,干一点事就累了,有什么事业前途;“穷通看指甲”,钙质不够,说明体力差,没有精神竞争;“寿夭看脚踵”,走路脚跟不点地,不但命短,办事浮躁,不落实;“如要看条理,只在言语中”。有人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就是名言。为政者懂之,就可以用人长处一学问,不计较其短处脾气。孔子说:视其所以,看其的动机、目的;观其所由,看他的来源,行动的经过;察其所安,再看他平常做人。三点观人法,就是知人励品的重点所在。孔子还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君子不器”意思是温习过去,譬如讲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二十五部大史,真不容易。认识了过去,就知道未来。师法过去的历史,判断未来新的事物的发展,就可以做人家的老师了。“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因为为政的人,就要上下古今无所不通。这里的“器”指器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孔子还对子贡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要少说多做。至于君子,孔子还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也就是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主讲:谢有造)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五 论语之“八佾”篇 八佾的“佾”字和“仪”同音,是古代乐舞的行列,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种舞蹈,用今天的话来说叫“文化舞”。当时,周天子举行国家大典,就是用八佾之舞,八个人一排,共八排。诸侯之邦,就是降低到六佾,六人一排,共六排。到了大夫,即大臣之家,又降到四佾,四人一排,共四排。可见当时这种乐典是相当严格的。但孔子所讲的,是代表了当时文化精神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学而”篇,是个人求学的宗旨,“为政”篇是为学的外用。“八佾”篇,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为政,结合起来的文化精神。“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鲁国的三家权臣:孟孙、仲孙、季孙,开家庭舞会用起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孔子气得大发脾气。甚至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当时,林放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可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礼仪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丧事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而现代,有的人却反之,搞什么活动,讲排场,相当奢侈。丧事更是大操大办,什么古古怪怪的形式都弄出来。后来季氏游泰山,实际上是上泰山祭告天地,想造反,所以孔子著春秋,对乱世进行分析。认为人类历史褰世很多,褰世进步到不变乱,叫“升平”之世。最高的进步是“太平”,也就是我们讲的“太平盛世”,等于“理想国”。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是讲人类文化的基本问题。实际上、君子是与小人对立的名称,是一个抽象的代名词。无所争,不但于人无争,于事也无争,一切讲礼让而得。无所争并非窝囊,他以射箭比赛说明君子立身处世的风度。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代表了军事训练,比赛前对立行礼,表示对不起礼让,然后才比赛。比赛完后,不论谁输谁赢,彼此对饮一杯酒,赢的说“承让”,输的说“领教”,保持人文的礼貌,这是个人内在自动自发的道德精神。我们平常说,淡泊以明志。子贡问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孔子的回答是“绘事后孝”。笑得很迷人,很俏皮,还带有诱惑性,眼睛很漂亮,眼神中还流露着“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味,白纸上画着很漂亮的图案。但孔子说,绘画完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以人生哲学的观念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一个人不要迷于绚烂,不要过分了,一般人所谓不必锦上添花,要平淡,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立场。中国传统文化,拜天地,拜祖宗,仪式简单,但却严肃、慎重。一个人到了国外,见到我们的国旗,心情与在国内不同。过去的不少礼仪,我们变为向国旗行礼,唱国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衍传。孔子还提倡我们要量力而为,谦虚好学。每到一个地方,每件事要问清清楚楚,向人请教,这也是礼的精神。清代诗人吴梅林说:“饱食终何用,难全不朽名”。古代名言是“但在流传不在多”。诸葛亮告诫儿子如何作学问,要“宁静致远,澹泊明志”,这就是儒家思想的修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人须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孔子在“八佾”篇中所讲的中国文化的思想精神,不仅仅是为当时已趋坏的社会风气开药方,在今天仍有其实际意义。你去看那些佛庙,求神的人,三支香,五块钱香蕉,十块钱饼,磕了几个头,然后要求发财,公公要活到九十岁,儿子要考上名牌大学,功名富贵前途无量。这么小的代价,求那么大的报酬。神如果有灵,这种神叫我做,我就不愿干。这种行为,就是违反了“八佾”的本意。射箭比赛中的“承让”、“领教”这种品德,更是抛到九霄云外。输一分球,输零点几分的歌咏比赛,争得脸红耳赤,大骂评委。人人爱“锦上添花”,却不愿“雪中送炭”。办事讲门面工程,没有多少人量力而行,总是把债务推给以后的人。八佾讲的是历史时代文化的精神。“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要求别人过严,别人没这个本事,天下无全才,不必求之太严。为礼要敬,要求的是诚恳、真挚,不真诚、假的关怀没有用。吊丧祭奠,没有一点哀戚之心,毫不相关,何必去呢。这三点,应该说是针对当时正在变坏的社会风气开的药方。可见,八佾是在阐述中国文化的思想精神。 (主讲:谢有造)儋州市国学班讲义之六 论语之“里仁”篇 论语讲完“为政”后,接着讲“八佾”(音绎),属古代乐舞的行列。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礼乐衣冠很讲究。八佾是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用作余兴的舞蹈,八个人一排,共八排。诸侯之邦只能演六佾,大夫之家降到四佾。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礼乐、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详规定。所以,孔子骂李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当今社会,乐舞讲规格,大可不必。升国旗,唱国歌需要一定的程序外,其他已经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了。所以,需详讲,就直接讲到“里仁篇”。“里仁”的里字,应作动词看,居住的地方,有处的意思。但“居、住、处”在古文中,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动词。所以,里仁,就是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处世、处人,尤其是“自处之道”,要求随时把修养、精神放在仁的境界。什么是“仁”?学问太多了。唐代大家韩愈下的定义是“博爱之谓仁”。也有的说,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连起来就是仁义。宋代理学家解释“仁者核之心也”,如核桃的仁,杏仁等。古代的“仁”字,人两足走路旁加个二,指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怎样相爱,怎样互助,从文字上解释,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事。述而说:“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四点都是孔子讲学问的中心纲要。颜渊提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结论。里仁篇里,关于仁,讲了几个观点:一是“里仁为美,择不处仁”。所住的乡里,要择仁人的乡里。四周都是仁人君子,真够美了。但这样的住所确实难找。实际上是说,我们的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人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没有真正修养的,不但会失意忘形,得意也会忘形。特别是到了功名富贵时就忘形了,这就是没有仁。安贫乐道,富贵不淫,确定是很不容易的事。“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真智慧,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无论处于贫富之际,得意或失意之间,都会乐于知命,安之若泰。二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说,有“仁”修养的人,能喜欢别人,也能讨厌别人。但在这里,孔子又说:“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喜欢这个人,但不一定能够提拔他、奖励他;讨厌那个人,也不能去掉他。为什么?“苟志于仁美、无恶也。”真正有仁的人,对好人固然要爱护他,但对坏人也要想方设法改变他,感化他。因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处之”。而“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也不以其道得之”。所以,人得意时,要依仗仁而成功;失败了,也要依靠“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