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思想状态.doc_第1页
苏轼的思想状态.doc_第2页
苏轼的思想状态.doc_第3页
苏轼的思想状态.doc_第4页
苏轼的思想状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的思想状态 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另一方面他又因壮志难酬而苦闷,经常闭门思过,消极彷徨,时时向佛道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又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就了他一生创作的高峰。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前有一段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仕途与人生旅途一样也免不了经历坎坷,只要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 但谪居于黄州,这毕竟是苏轼生平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因此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尽管苏轼能够豁然地对待荣辱得失,但是对现实仍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他渴望摆脱尘世烦扰、去过潇洒隐逸的生活。于是就有了洋洋洒洒的临江仙一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以说,苏轼的词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得到了彻底的升华。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以及思想上的矛盾。经千百年之后,仍可以详见其人。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在苏轼以前,由于词的题材与内容的大同小异,形式、句法、口吻、声情差异有限,尽管词人们在艺术上有不同的贡献,但多数词人的艺术个性却表现得不够深刻,不甚鲜明。某些艺术风格相近的词人作品,竟相互混淆,至今尚无法辨明。而苏轼的词则与众不同。在他的词里,不仅闪耀着鲜活的生命力,更有着十分清晰的面貌,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旧党人物开始得到起用,朝廷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史称“元枯更化”。苏轼即被起用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苏轼对待新法,却有独到之处,他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一些像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自司马光病死后,苏轼更为旧党官僚所忌恨、排挤。于是苏轼再次要求外放,在元祜四年三月出任杭州。苏轼十五年后再次至杭,“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他勤政爱民,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又为百姓作了许多好事。 元枯六年二月,苏轼以翰林学士奉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想有所建树,不料却又被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往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选拔后进,于是便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人才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了文坛的领军人物,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直到后来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于是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早已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竟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更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至琼州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但苏轼不计个人忧患,积极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人才,勤于政务,后被赦免还朝。元符三年,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行至大庾岭时,曾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慷慨。不料苏轼却在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沉浮的一生。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如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修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提出巩固中央、改革官制、解除边患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他在幂州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开设作坊,抗策减税。直到远贬惠州,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皋率众靶桥以济病涉者”(苏辙墓志铭)。苏轼一生博学高逸,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影响,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影响加深,并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他通判杭州时,经常出入佛寺,拜访名僧。黄州五年,他的佛道思想更加急剧发展。甚至远贬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以儒为主,融合佛道,进退行藏,禾施不可,这就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境界充分表现在他的文学佛学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叹,更有潇洒自适的抒情。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当时作者已47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了。词人在政治上遭到了“乌台诗案”的严重打击,思想异常苦闷,因此,他常常在登山临水和凭吊古迹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不可能完全忘情政治,有时因外界事物的刺激和诱发,他便无法保持内心暂时的平静。他的热情,他的理想,他的牢骚与不平,往往要通过文学这一喷火口,火山爆发式地喷薄而出。他的著名散文前后赤壁赋以及其他许多著名诗词就是这种思想感情冲击下的产物。念奴娇正是这一时期传诵最广的名篇,也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老大无为的感叹。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引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开篇“大江东去”二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反映出词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臭的碌碌凡夫!无穷的兴亡感慨由此生发。次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人道是”三字,既烘托出古代战场家喻户晓、世代相传的声名,同时又暗中交待这个“赤壁”并非当年真正鏖战之地,只是人们的传说而已。“乱石穿空”三句是词人目击之奇险风光,惊心动魄:穿空的乱石、拍岸的惊涛、如雪的浪花,都似乎是在向后代显示着当时的威烈,诉说着当年“风流人物”所建树的丰功伟绩。这三句,有仰视、俯视之所见,有远景、近景之交叉,有色彩,有涛声。全词只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景色,但却写得意态纵横,精神饱满,古战场的声势被和盘托出,渗透到全篇的每一角落,只待人物出场了。“江山如画”两句,一笔收束,总上启下,自然地由古代战场过渡到古代英雄人物。 下片可分两段。从“遥想”到“灰飞烟灭”,刻画周瑜少年英俊,从容对敌的雄姿,抒写作者赞佩与向往之情。“遥想”二字紧承“周郎赤壁”与“多少豪杰”,过渡巧妙自然。词人抓住儒雅名将周瑜的某些具有典型性的性格行为特征,“小乔初嫁”以衬托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以表现其举止风雅,“谈笑间”以显示其谋略智慧,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从“故国神游”到结尾是又一层。这五句既表现出作者对理想境界的“神游”,又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所持的虚无态度。就全篇而言,贯穿始终的并不是“人间如梦”,而是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以及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牢骚和愤慨。瑰丽雄奇的自然风光,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这三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这首词高旷豪迈的风格。它那永世不衰的、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也就产生在这里。 这首词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创造性地刻画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把登临怀古词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此之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体,主要是用来描写男女风情及羁旅闲愁的。柳永词在内容上已有所扩展,但幅度有限。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气势恢宏,格局开张,是北宋词坛上不可多得的名篇,但在构思上仍限于吊古伤今。苏轼在此基础上,把一般的吊古伤今提高为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唱叹与赞美。此词之所以为高,原因正在这里。念奴娇艺术上的另一特点,便是发展了情景兼融这一传统艺术手法。作者从眼前的自然风光起笔,引出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感慨,险奇壮丽的赤壁风光成为词人追慕古代英雄人物、抒发个人豪情的有力烘托,自然山水、历史人物、个人感慨三者交织在一起,并以抒写词人的理想抱负与老大无为的感概为核心。词中描摹江山如画,渲染周瑜的功绩,都是为了使这一感慨表现得深沉、悠长而又具体。这首词另一特点,便是语言精炼而有特色,用墨不多而形象却异常鲜明。写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滚滚长江,波涛汹涌,赤壁矶头,山势险峻。在此背景里出场的历史人物却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看,当年的周郎何等风流儒雅,从容不迫,料敌如神。凡此种种,均有效地增强了这首词雄奇的意境与豪迈的风格。无怪被后人叹为“古今绝唱”了。三前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作品,它反映了作者在这个政治失意时期复杂的心态。可以这么说,文章中主客二人由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感情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苏轼自己在这一时期思想演变过程的一个缩影。苏轼在文章中展开了思想深处的矛盾斗争。怎样看待被贬逐的不幸遭遇?对仕途上的这一重大挫折何以自处?文章第一段所表达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实质上反映了苏拭在贬谪初期寻求超脱现实的强烈愿望。而第二段中由曹操“而今安在哉”引起的怀古伤今的苦闷,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之人生无常的悲叹,都是作者消极出世思想的表现。但最终苏轼还是从悲观颓丧的消极情绪中振作起来;自己否定了虚无的人生观,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现实,身处逆境却忘怀一时得失,仍然热爱生活。文章末段在无挂无碍、宠辱皆忘的乐观情绪中结束,表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但苏轼的乐观态度从何而来?从文中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质上就是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即齐得失,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一超然物外,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又与佛家的与世无争、随缘自适之义相通。所以,苏轼用以自我解脱的药方,主要是佛道两家的哲学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于是被迫自请离京外放。神宗元丰二年(1079)七月,朝廷中属于新党的几个御史,抓住苏轼诗中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予以弹劾,于是神宗下令将苏拭拘捕入京,下狱严加审问。一时间,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自己也作了死的准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后因弟弟苏辙和其他大臣的多方营救,苏轼方得免死罪,结案出狱。这年的12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2月到达贬所。苏轼名为朝廷命官,实际是个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到监视。他有诗自述这一时期的生活说:“我谪黄州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饿疑死矣。”(送沈逵赴广南)后来他回忆当时处境,还心有余悸,说自己是“惊魂未定,梦游缧世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谢量移汝州表)身经如此重大打击,苏轼锐气渐失,苦闷难道,便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获取安慰。元丰五年(1082)的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泛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为示区别,一般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文中所记的赤壁,是黄州的赤鼻矾,当地人因音近而误称为赤壁。这和历史上著名的三国赤壁大战旧址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苏轼只是有意借题发挥,来抒写自己在黄州时期的怀抱感慨。四文中洞萧之声悲,实则暗喻作者心中之憾,此乃作者因“乌台诗案”负“莫须有”之罪名,被贬谪黄州,使其雄才难展,壮志难酬,对一个“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有志有才之人来说,实是人生之大憾。憾则憾矣,但作者并不因此消沉,而是积极的自为开脱,保持乐观的心态,因此也就有了下文的与客对话;作者问萧声悲的原因:“何为其然也”客人对“悲”的解释:一是想到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