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doc_第1页
弘扬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doc_第2页
弘扬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doc_第3页
弘扬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doc_第4页
弘扬民俗文化丰富语文教学.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弘扬民俗文化 丰富语文教学我国是个民俗文化丰富而精彩的国家,民俗文化对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因民俗文化而意蕴深刻,人们的行为方式因为民俗文化而有了特定内涵,甚至一些日常话语也因民俗文化而有了独特风格。中学语文教材里就蕴含了大量民俗文化,倘若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民俗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了解国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借助民俗文化,解读语文课文 民俗文化是解读课文的一个重要视角。借助民俗文化,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的认知断层,从文化氛围中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有些课文内容本身难以讲清,如果从民俗的角度切入,则可迎刃而解。先秦诸子名篇以哲理性强而著称,但这些文章往往深奥难解。其实,从民间文化角度来阐释就容易理解其中的思想,因诸子学说源于民间,是文人文学与民间文学相结合的结晶。曹雪芹、鲁迅、老舍、沈从文、赵树理等的作品涉及大量民俗生活描写,语言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惟有了解民俗背景,才能揭示主题思想,领会到独特的形象性格、风貌气派。如果忽视民俗文化的解读视角,仅从相关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的套路教学,就很难品味到文章独特的个性风采和深邃的价值意蕴。中学语文中与民俗相关的课文相当多,涉及内容广泛,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解读空间,它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存在。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张座位图反映了我国汉代宾主的座位秩序,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的是西向座位,西向的座位是陪席。这里,项羽留沛公饮,刘邦为客,按当时礼节,宾客应东向坐,然项羽自己却傲居了最尊位,这一微妙的细节活脱脱刻画了项羽妄自尊大的性格,也反映了刘邦的忍辱。也正是项羽的骄横使他走向悲剧的结局。如果教师在此注意从民俗的角度加以点拨,学生对项羽的性格无疑会有更深的印象,对他的悲剧结局有更深的理解。二、增添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民俗文化斑斓多姿,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等民俗事象趣味盎然,魅力四射,穿插一些民俗文化知识,同学们将随作者一起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感受不同民俗的妙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古代社会中对图腾的崇拜、禁忌等引发的礼仪、祝福等民俗,节令习俗中的咏元旦、闹元宵、清明祭奠、端午纪念、重阳登高等,以及现当代的礼节习俗,这些风俗礼仪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妙趣横生,上课时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比如解释孔雀东南飞中的“再嫁”: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者?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好奇,老师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来讲,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三、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文化具有熏陶作用,民俗文化是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的一个台阶。民俗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然淳朴的优秀美德,祭祖扫墓的清明、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大年三十的守岁等等,表达出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课文中有对节日风俗的描绘,有信仰、婚姻、祭祀等习俗的叙述,反映出人们健康的生活情状心态、美好的理想和人际关系的准则。这些风俗历经风霜已成为一种美的风范,善的追求,真的指归,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陶冶教育是不可低估的。用这些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言行,可以培养学生感知有品味的文化,陶冶健康的文化趣味,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四、利用民风民俗,渗透思想教育 民风民俗是渗透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中涉及的一些民俗民情,真实地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史,包括民族斗争史、民族屈辱史和人民的苦难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国家情感,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屈原和流传至今并发扬光大的端午节即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这样的题材不胜枚举。像故都的秋茶馆等一系列京韵十足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生活美,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爱,呼唤出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 五、体认民俗文化,传承文化传统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在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认同遭遇危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陌生,知之甚少,对时髦新潮的洋节日、洋文化则趋之若鹜。文化兴亡,匹夫有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责无旁贷。民俗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面前永不丧失民族文化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有利于学生体认民族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了解民族文化精髓和审美艺术,提高文化修养,扩大文化视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明辨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否则,难免会对民俗文化产生误解。我们应加强文化引导,弘扬先进,摒弃落后,让学生能正确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学生只有真正懂得民俗文化,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化,在“韩流日风”“欧风美雨”的文化大潮中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六、了解民俗文化,开拓知识视野 民俗文化是帮助学生开拓知识视野的一条渠道。民俗是人民生活的反映,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把民俗结合到语文教学中去,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文字、礼节禁忌、历法地理等知识,从而“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比如,借助民俗了解语言文字。“杨柳”本为树名,一涉民俗,那就意蕴深沉。“柳”“留”谐音,折“柳”相赠以示相思,用“杨柳”表离愁别绪,故而柳永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借助民俗了解礼仪习俗。在生活中,人们讲究避讳,了解避讳常识,能使学生自觉地注意说话场合和方式,做到文明礼貌。民俗还涉及大量的地理知识。“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可以延伸出长沙和武昌两地的地理风物。总之,民俗文化包罗万象,举凡生产劳动、游艺竞技、岁时节日、礼仪制度、社会组织、民间艺术等,关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语文教学中挖掘民俗资源,有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挖掘民俗文化,构建课外资源 现代课程论将课程资源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民俗文化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还是构建语文课外资源的重要源泉。语文课程建设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忽视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就容易使课程建设受到局限。传统的课程仅仅归结为教材,缺乏教材的延伸,语文课程被窄化了,失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