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华为郑李之争0317.doc_第1页
案例华为郑李之争0317.doc_第2页
案例华为郑李之争0317.doc_第3页
案例华为郑李之争0317.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 华为“郑李”之争郑宝用,1964年出生,比任正非小了整整20岁,1987年,郑宝用从华工激光专业毕业后,考上了清华大学博士。1989年,架不住老朋友郭平的再三劝说,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他就奔赴深圳,加入华为这家成立还不到两年的小公司,主要负责公司产品和市场战略发展的规划工作。郑宝用先后主持华为公司几代程控交换机的设计与开发,是任正非的得意干将。在当时的华为,郑宝用的学历和技术水准无人能敌,因此马上就被任命为华为的总工程师。他带着几个人苦干一场,开发出了华为第一款自主研发的产品HJD48小型模拟空分式用户交换机。1992年,HJD48投放市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华为实行工号制度之后,任正非的工号是1号,郑宝用是2号;此时的他统管研发,确实也是名副其实的“二号首长”。虽然也是工程师出身,郑宝用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更多是江湖豪气。其他高管对任正非畏惧三分,郑宝用却敢于当面顶撞。已经是“二号首长”的他,当年还经常当着下属的面挽起袖子以展示自己粗壮的臂膀,经常津津有味地讲述自己与地痞流氓打架的故事。他没有任何架子,与下属打成一片,任何人都可以随便开他的玩笑,他也经常邀请下属到他家里去吃饭下棋。由于江湖豪气,郑宝用在华为内部的绰号是“阿宝”,他在老华为人中拥有超高的人气和威信。不过,郑宝用与任正非毕竟相差20岁,在性格上有很大的差别。郑宝用多少带有一些江湖义气,喜欢意气用事,容易忽视组织原则,而任正非却始终能够以公司利益为重,对人的判断和使用原则更加准确;另外,任正非在用人上更加谨慎小心,郑宝用则容易对下属纵容和放任。而当华为发展步伐越来越步入正轨,任正非开始寻找企业不依赖个人的发展机制,他希望华为无论是业务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能够实现规范化运作,而郑宝用的性格特点以及他的做事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公司的发展要求。在这个情况下,兄弟之间的信任和感情,必须让位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必须让位于兄弟们共同的理想。李一男,湖南人,1970年出生,在1992年加入了华为,曾经是华为的副总裁,被立为任正非接班人。1993年,郑宝用主持开发的第二款产品JK1000空分式端局交换机却反响一般。而在此时,任正非也有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直接上马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把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开发重担压到了李一男这个刚刚毕业一年的小孩身上!天才不愧是天才。李一男竟然能够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08机在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使得李一男在华为的地位迅速蹿升。1996年,李一男被提升为全面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与此同时,郑宝用的地位则有所下降。1996年,郑宝用脱离了研发一线,担任负责未来3-5年产品规划的战略规划办主任。之所以让李一男接替郑宝用的研发大权,任正非有两个考虑,一是因为李一男的技术能力非常突出;二是希望通过他与郑宝用一新一老、创新精神和经验丰富的组合确保华为技术方向的正确性。在很多华为人的记忆里,1998年前的李一男是个集科学天才和处世弱智于一体的大男孩形象。当时,27岁的李一男已经是华为主管技术开发的副总裁。高强度的工作,加上长期缺乏体育锻炼,李一男又黑又瘦,戴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技术出身的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书生气十足,没有什么为人处世的概念。曾在华为研究院工作的一位员工说,李一男少年得志,很少对人假以颜色,对其他副总也是态度粗暴,和任正非很相像。当年在李一男手下工作过的人对年轻的李总都有非常大的畏惧心理,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挨上一顿臭骂。华为许多高层人士,包括后来的市场部总裁杨汉超和研发部常务总裁徐文伟都曾经被他多次训斥,开会的时候如果与李一男有不同意见的话,场面就会非常的难看。而且,李一男甚至会因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让下属感到无所适从。这可能源于他的单纯,不知道去了解如何做人,或许压根是不屑于了解。但是,李一男对技术发展趋势,对产品走向具有惊人的敏感度和准确的把握能力。这是任正非曾经想将李一男作为接班人的重要原因。华为给李一男的舞台不可谓不大,李一男在华为不可谓不得志,不可谓不风光,可谓前景光明,前途无限。但是,李一男毅然决然辞职北上创业了。这里面固然有他想摆脱任正非的影子,自立门户的诱因。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敏感地觉得,李一男的离开或许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人事关系原因,说白了,就是华为上层人物之间的斗争。很多华为员工甚至承认,华为内部还是存在一些利益集团,诸如欺上瞒下、拉帮结派等现象都一定程度存在。“就李一男对华为的深厚感情和发展前景来说,轻易离开是不可能也不明智的。唯一的解释是,李一男可能是看破红尘了,看透华为了,才下定决心离开的。也就是说,李一男已经发现自己在华为不可能再超越任正非了,至少在任正非还掌控华为的这些年里。甚至在任正非卸任后,他也难以真正接任任正非的职务了。但是他怎么可能白费时光呢?于是,独立出去打天下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一名员工这样分析。有人说,虽然郑宝用已经不具体负责研发了,但是出于多年的习惯,他还是会经常过问研发的具体项目情况,甚至继续对某些具体项目计划发号施令。对此,年轻气盛的李一男当然非常不悦。随着地位的不断提升,他对郑宝用的这种做法从不悦到不满,发展到后来两人的矛盾激化,持续一年之久的“郑李”大战便由此展开。 冲突首先是从观点开始的。比如在产品的发展策略方面两人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以无线产品为例,李一男主张以GSM为重点,而郑宝用却认为未来CDMA更加看好;在微蜂窝无线设备方面,李一男也是看重欧洲制式的DECT,而郑宝用则倾向于日本制式的PHS(后来中国电信的小灵通就是基本采用的PHS)。观点相左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规划办公室看好的项目,往往难以得到中央研究部的支持。不幸的是,虽然双方最主要的矛盾在于观点,但李一男不是一个善于沟通人际关系的人,经常会当着别人的面与郑宝用发生激烈的争执。1997年初,邮电部在北京举办一个数字集群技术高级研讨会,发函要求华为派人参加。中研部总体办就指定了三个人选,两个来自中研部,一个名额给了规划办,但李一男在审批的时候却将规划办的人选划掉。对此规划办当然不能同意,而最终事情竟然闹到任正非那里。最终经过任正非批示,规划办的人员才得以参加会议。类似的冲突经常发生,开始阶段,这些矛盾只是对技术趋势的认识差异,但是折腾久了,两人的矛盾就发展到了非理性的相互攻击的程度,甚至这两个部门的员工在一起都会彼此感到非常尴尬,配合更是无从谈起。失去具体研发部门的配合支持,战略规划办实际上已经成了名存实亡的“空中楼阁”,发挥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甚至连规划办内部的人也开玩笑地把规划办戏称为“鬼话办”,意思是说了不算。为了在他们俩人间建立起平衡,有一段时间,任正非还出面做和事老。在一次中研部高层干部会议上,任正非说:“郑宝用和李一男,一个是比尔,一个是盖茨。只有两个人合在一起,才是华为的比尔盖茨。”但是这场大战越来越不受控制,使得华为内部无所适从,部门之间矛盾重重,任正非只好不顾李一男在万门机开发项目上的出色表现,将他调离研发部门。但这对当时的李一男而言,并非心甘情愿,最终这也成为李一男出走华为的导火线。(据环球企业家报道,李一男的出走,直接原因,是李与郑之间的矛盾激化。任正非认为自己没有协调好二人关系,引咎降薪,自评为C级。同时把郑宝用也评为C级。)在华为这个企业中,尽管李一男以非常规的速度成为了事实上的二把手,但是我们无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是一个讲资历的国度。所以,如何处理他与其他副总裁的关系,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一男来说,这是个难题,这可能是李一男选择离开的第二原因。有人评价李一男少年得志,很少对人假以颜色,对其他副总也是态度粗暴,和任正非很相像。就说李一男获得郑宝用曾经拥有的技术研发管理权利一事上,他们之间是否有人事斗争,郑宝用究竟服不服李一男,我们都可以思量。李一男离开华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和任正非观念的冲突,这从李一男和任正非在对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思路上可见一斑。在1998年时,华为二把手李一男就对媒体表示,如果中国的通信企业在第二代移动通信上不能有所作为,很难想象他们在第三代上会有什么大的作为。但一把手任正非用事实证明他并不认同二把手李一男的见解。他开始“豪赌”3G,但是到现在他还只能苦等3G牌照的发放。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在“豪赌”3G中的投入。据说仅养活3G开发的4000名骨干研发人员,每年工资就得5亿以上,3G的牌照迟发一天,华为的成本支出就是300万元。最新的消息说,任正非曾在一次研讨会上曾为此沉痛地检讨。“不要太看重面子。在华为犯错最多的是我不过大家是为维护领导人的威信,给点面子罢了,我自己心知肚明。”李一男走了。李一男的出走,任正非痛心不已。据知情人士描述,当年任与李之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上下级关系,而类似于师生或者父子的亲情,提起李时,任正非常感慨不已。另外,华为某高层向笔者证实,任正非由于自身脾气的关系,对已经担任常务副总裁的李一男非常粗暴。一旦做错什么事情,任正非说骂就骂,说踹就踹。情形就像一位脾气暴躁的父亲惩罚性格倔强的儿子,或者像过去的老司机训练学徒,由于师傅在旁而过于紧张,该向左打轮的时候打反了方向,老师傅不出声抬腿就是一脚。这种方式现在在驾校已经基本不存在了。但是,老师傅的心理却很有意思。他们由于技术好对人要求高,看得上的人才要求严,所谓“爱之深,责之切”。而对于看不上的人,“根本懒得理他。”一位老师傅说。“郑李之争”带来的沉重后果,直接表现为在华为内部管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一部分华为管理人员都成了政治家,喜欢当面逢迎,背后较劲,导致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很难有效推行;更有相当一部分高层管理者将精力从职业忠诚转移到老板忠诚,明明知道老板的命令存在问题,也不会提出建议,依然被动执行,干部队伍的责任感和创造力都受到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在技术方面。1998年,李一男已经成为华为在技术方面的领袖级人物,他离开之后的空缺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无人能填补。为此,华为成立了1031项目组,由刚刚从美国UT招聘过来的资深技术专家刘南杰博士担任项目经理,从事华为NGN(下一代网络)的产品研发工作。1031项目组中汇集了二十几位华为研发方面的精兵强将,华为希望借由集体的力量,以弥补李一男调离所产生的影响。但是,担任研发总裁的洪天峰和常务副总裁徐文伟,都是高度关注细节的执行型人才,而在长远规划和决策能力方面明显逊于李一男,因此也造成了华为的研发决策的周期比原先明显拉长。许多新项目反复议而不决,在数据通信方面更是如此。还有一个令华为头痛的问题是,李一男出走的同时还带走一批高端技术人才,华为的研发进度和质量都遭受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李一男带领下港湾网络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