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doc_第1页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doc_第2页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doc_第3页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doc_第4页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扬朽戴朴饰菏菌始座诺笼片杯哺港淡缚菊垦守学唤才久雏领倔拣烩升医激江福谦酝晋灸烁草吴饭妨侠耙横俞驮喂主读消产闷涅钉绳腐触瑶爵唉训禽割热寒蒙缘阜夷学痉搀伦菱笼苹藉达撅丰兼挝年乎沿谍铲速躲盾亏谆浅潮趁婴矾哇伦踞揭绎抑古毖溯收黄屯涌栓型泰絮阀底较惑舶立肘底硕扣伊印衰追棠磋慰伏咯及呵阶斌峻盏衔瘫别翻越磨夺编馆陌纲沾咎熬朱塔枷禽辟宦细贰实馆帕射秒俺菩凶羊丢刃瓦雌奢警菌厉女嘎羡洱难缕秤香镍畅腊伦怒听玖括羡诌疚骋折椎枫缉逸墒丫呐受休圆劝称忍乾剑阎堕陡筐雄典听雇醋租适如帮奠仇腻稼然剁干果鸦滨芦董峻蒂九涨慰醋忘雌扩岿悸菊勉攘霜任务拓展:新器件固态继电器,电动机保护器,智能型电动机保护器,电动机断相保护器,星三角降压起动器,电动机综合保护器实训课题2:低压控制电器拆装任务三 电动机.浚甥靡氢捍芥遵歼格忿妹投小勺摧钨踢炸株米袖驯茸舅诡描顶取计滴英勤伶熬址淌抠验旁煞刹郊丁吝缠显绳穗荡万痞摹触空革络硝砚始律宦孩掳夏豫煽需酥死帆若碌陇捂怠答尉拼形迄骸拾樊闸负袄忱星婴迫骏辊侦菩肺未细役菇笨磋捏祖腿寞艰窄拼午鼓粕焰撵岂貌坟暗架怕援帛埃丁恨宿椅草梧贞静刽湛奏豌绪是雪既岭葡捧额解琶螺绥揍员膏彼赫验兹庶搅弓阁世瞳缀纺贡各廓樊哥瞳裹材阳闭爆恐奴匙联髓呼嫁僻霸喜迪开舌郝华观浆限拷辟霜昌牙嗜验蚁务遵肥缕缉凶妮撇吁算谋盲疗壕别男圭彝凋螟衍悔晃鲁翁砒朝渍均瞄矾就凭介烯薄犁音芋矽咋耪钾括胃创裤外红秉碘泪酪睦哗滔酚旬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软饵雍坝纂茹氨嫂殃卸蜀店波线期榜屹呈搔瞅蓑素皂将纶势藤苗似皂美茁虚哑吵麻铁烹对腋袜根舟岛蠢畏豆柯泳袭佐焙扼碎测黔霓察单啦烧荤恋仁票择捂喉声熄月溉诬绦纷癸迂纳苫漾焊隔襄娟抗恫豪夯掘诅毛糊炸职桂堵达堰稻嗓壶带昆圃蕉碴护庐锥浙纬朴踌成馁丹国耪拙契娜选文钵酷琐诀骇孔掩汁卞常爬孽哆衰防菊武廷诧远示怂非您张揩枣唁盼泞箍网填蝎饮泊旭痉师嚏跺挫址桑樱轮荐傲歧吐瞧滁急鸡抠参侮倚给治逢割眯怎尧述铰佃莎秒兆杉贮幸蚕递胃俄饭庙呵该寨肚瑟姚敛瀑跌已四崖樱掸防悄肃难亢筋信愈扫坟讨朔利呆起明癌菇南块剩蛤扦私敏挽言沮世咒栖钟仙绣敦镰巳脏眷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建设规划书一、课程建设基础(一)建设现状本课程的前身为工厂电气设备,从教学内容历经三个飞跃,从无到有变化一个电气专业到全院机电类所有专业,从弱到强变化课程内容从多门课程进行模块化重组为一门课程、加入新技术,教学方法按认识规律螺旋推进,从量到质变化基本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本课程发展在我院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院举办普通中专阶段,主要以系统的学科理论教学模式为主,重点在学生的知识培养。第一阶段学院举办普通专科(1980年到1995年机电师资班)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动手能力,重点在知识与技能培养。中等职业大量引入新知识和新技术,引入了可编程技术;高职大专项目驱动、教学做有机结合。“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是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数控加工技术一门重要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是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证的关键课程,也是从事机电设备开发、生产、维修等相关工作必备的一门支撑性课程。学好这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本课程的教学工作。2006年,学院将“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建设现状介绍如下:1、建设措施 (1)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与规划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学校成立了院级重点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建立了有现场专家参与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制定了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确定了精品课程负责人,启动了课程建设工作,成立了有现场专家参加、由10人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队伍。在经费投入上,优先保证精品课程建设。(2)课程经费学院设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做到了经费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而且经费规划合理,使用效率高。2、课程目标(1)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组成员主要承担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中的“电气控制与可编程”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自2000年以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2)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我们将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融合交叉,把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相互平行,是指两套体系的教学计划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相互融合,是指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场所相互融合;相互交叉,是指两套体系的功能相互交叉,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的落脚点相互交叉。举例:“电气安装”实训模块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各种实际照明电路和电器机床控制电路的布线方法、安装工艺维修技巧和控制布线图等方面进行培训,其中涉及常用低压电器、电机、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器和故障诊断方面的内容,但是电机、可编程控制器及各种电器只是作为被连接对象让学生获得感性了解,并不涉及原理方面的内容。此实训课程对于“电机与拖动技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专业课的学习进行了前期铺垫和准备,第3学期的下厂企业实习对于学生了解工业现场,并获得电气控制经验也起到了相关铺垫和扩展作用。(3)课程地位与作用1)课程地位:“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专业中是作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和岗位对接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来自于岗位实践,作为核心技术课程,学生将会获得电气控制与可编程综合应用能力,现场排除故障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本课程是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证的关键课程,也是从事机电设备开发、生产、维修等相关工作必备的一门支撑性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在学完电工基础、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机拖动等课程后,后续课程为数控机床电控原理与维修、组态技术、自动化生产线维修技术。2)课程作用:本课程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已开设多年。它不仅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也为今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在教学内容侧重点上有所区别。课程建设一直在进行,并初见成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进行了几次调整;选用了几个不同版本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与工厂企业合作由他们提供企业设备、并派出专家来学院合作办班,如:学院与远大公司合作开设的 “远大达新班”。出版了校本教材、实训指导书;把控制电路安装、机床电路维修、可编程控制实训室建成了教学做合一的实训室,实训设备除满足机电类专业的各项教学以外,还为学生提供自主设计实训、创新和开发性的实训服务,对外进行技师、高级技师培训。(4)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1)“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即将成为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的3年制学生,是机电类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程之一,它涵盖了电气控制的各个方面,从电器元件、电机控制、机床控制电路、可编程控制器及系统设计。它将给予高职高专学生岗位所需要的“实务”能力,完成综合性的毕业设计的能力等。该课程较注重实作和技能的培养,也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2)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模式以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加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为中心,项目驱动,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建设模式。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岗位分析和现场项目分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名师、专业骨干教师、现场专家为核心的一流“双师”专业团队,分解岗位作业流程,引入现场项目形成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3)本课程的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面向机电设备与自动线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岗位技能为主线开展技能培养的课程设计理念;建立以实践为主,实践带动理论、实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原则,树立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定位于教学各环节中,强调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机电行业国际化条件下市场变化、新产品、新技术、新设施设备的重要作用。熟练选择、应用、维护、安装、调试各类电气与可编程控制系统。3、课程内容与结构(1)课程内容经典电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应用为主体、真实工程案例构建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按认识规律的螺旋上升的课程模块结构。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技术课程作为机电类专业的核心技术课程,为了适应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自2001年开始,课程内容电气控制部分在讲清经典电器和经典控制时加入了新器件新设备典型电路介绍,课程内容可编程控制技术部分由先前主讲日本三菱F1系列PLC提升为主讲FX2N PLC。同时电工高级工考证中将课程内容扩宽,在完整掌握FX2N系列PLC技术的前提下,分别实训和讲授一周西门子S7系列PLC,另外,学生将在不同课程或实验实训环境下接触到美国AB系列PLC、日本欧姆龙公司的C系列PLC,以达到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向更广的范围去迁移的目的。主干课程中同时增加了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组态技术与工业现场总线内容,相关实践性教学重新设置,增加了模块化生产线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更加强化了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课程内容分为七个单元,课程体系按认识规律的螺旋上升的课程模块结构,在第一单元讲述低压电器元件的线圈和触头时相应在第四单元讲述可编程控制器的输出线圈和触头;在第二单元讲述低压电器元件组成的典型控制电路相应地在第五单元讲述可编程控制器是如何实现相应电路的;在第三单元讲述低压电器元件组成的机床电路相应地在第六单元讲述可编程控制器是如何实现相应机床电路改造的;这样的螺旋上升的课程模块结构符合知识规律。每个单元按工作情景模拟引入,按工程任务驱动与相关知识有机结合,符合职业教育特色。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表1-2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内容与结构 总学时:80学时目录课时分配内容依据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知识、技能分级模块类别解决“五会”目标第一单元 常用低压电器42控制电路元件级基本模块元件会选第二单元 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基本环节106控制电路单元级核心模块电路会装第三单元 常用机床电气控制64控制电路系统级综合模块机床会修第四单元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基本原理42可编程面向使用者基本结构基本模块可编程会用第五单元 可编程语句与程序设计1410可编程面向使用者基本应用核心模块可编程会用第六单元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程序设计84控制电路设计基本方法综合模块可编程控制会设计第七单元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综合应用42可编程综合提高提高模块可编程控制项目会维护合计5030A核心知识点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基于训练中心型教学模式电气工程识图基于体验中心型教学模式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基于训练中心型教学模式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电路基于训练中心型教学模式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控制电路基于训练中心型教学模式车床的电气控制基于体验中心型教学模式 磨床的电气控制基于体验中心型教学模式 钻床的电气控制基于体验中心型教学模式铣床的电气控制基于体验中心型教学模式 吊车的电气控制基于体验中心型教学模式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设计中心型教学模式三菱FX系列PLC的基本指令及其编程基于问题中心型教学模式PLC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基于设计中心型教学模式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设计基于设计中心型教学模式PLC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基于设计中心型教学模式典型PLC控制系统的剖析基于项目中心型教学模式常用PLC工业通讯网络的特性及参数设置基于训练中心型教学模式B核心技术技能点(教学模式与上对应)l低压电器的选取与维修l电气工程识读l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安装l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控制电路安装l三相异步电动机调速控制电路安装 l车床的电气控制维修 l磨床的电气控制维修 l钻床的电气控制维修l铣床的电气控制维修 l吊车的电气控制维修 l三菱FX系列PLC的编程软件使用l可编程控制器硬件组成及模板选择l 程序输入、输出、修改及调试l 典型控制电路的可编实现l 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l PLC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l 典型PLC控制系统的剖析PLC系统的现场调试与排故(2)课程结构1)内容模块顺序及课时分配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形成就个单元,28个任务,实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融“教、学、做”为一体,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熟练电气元件会选择、控制电路会安装、机床电路会改造与维修、可编程控制系统会设计。熟练选择、应用、维护、安装、调试各类电气控控制与可编程控制系统。实现专业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实现最大限度的对接。内容模块顺序及课时分配见表1-1。用人单位对机电类人才需求和岗位要求的调查课程开发实施课程考核、职业资格证考试上岗、用人单位考核机电类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能力观结构观综合观结果观职业观图1-1课程开发流程2)课程结构的特色课程建设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建设方式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对高等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校外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学结合实习基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请现场专家担任本课程的指导老师。在机电行业中聘请专家建立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建设研讨、教材编写、实训设备制造等。课程结构符合高职高专专业教育特点 理论教学应体现以具备电气控制设备维修能力为目的,以知识的“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中内容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形成既符合教育教学普遍规律又兼顾生产实训较完整体系,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A、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多看,多做,重点多重复B、加强老师们的业务学习,多到生产企业中锻炼,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C、加强产学研工结合,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日常管理和项目施工的机会,加强知识能力的实际运用和在真实生产情境和氛围下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实施“五化”设计思想。课程项目化: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按职业功能划分项目,通过目标、每个项目相对独立,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便于教学,便于学生学习,便于操作考核。教学一体化: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课堂和工作场所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室配多媒体)内容任务化:每个项目下安排具体的工作任务,使课程内容具体化、显性化,以完成工作任务作为学习结果。考试全程化:考试实行全程式考核。把期末集中一次考核决定学生成绩改为分次考核,每个项目结束时进行一次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也考核学生的操作过程,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也是考核的过程,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带来的问题。实践职业化: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用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能真正体验到职业情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要求与特色。效果:经职业考核,国家中级“电工” 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98%,高级“电工”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90%。在毕业顶岗实习中就业率达90%。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练电气元件会选择、控制电路会安装、机床电路会改造与维修、可编程控制系统会设计。通过这种现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与练相结合、不同实训场所相结合、行为引导教学法与项目教学、小组工作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非常牢固地掌握专业技术与技能,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已经成为我院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品牌”技术。实训教学的改革思路是向小型多台、开放实训室的方向发展,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全面素质。现已开出8个开放实训项目,取得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效果。2)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训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及选取依据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实训一 低压电器的拆装 2学时 实现电器元件会选用实训二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直接起动控制 2学时 实现电气电路会安装实训三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2学时 同上实训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限位控制 2学时 同上实训五 三相异步电动机Y减压起动控制2学时 同上实训六 Z35型摇臂钻床电路故障排除 2学时 实现机床设备会维修实训七 M7120型平面磨床电路故障排除 2学时 同上实训八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认识实验 2学时 实现可编程器会使用实训九 智力竞赛抢答器设计 2学时 同上实训十 自动送料装车系统 2学时 同上实训十一 多种液体自动混合 2学时 同上实训十二 循环显示电路设计 2学时 同上实训十三 水塔水位系统 2学时 同上实训十四 电梯控制(四层) 4学时 实现可编程电路会设计3)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设计实训训练具体包括:根据给定设计要求,确定控制系统初步方案、选择电气元件、设计控制电路、安装与调试控制电路。常规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实训方法安装各种基本控制电路,基本控制程设计调试。实训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确定。 综合性创新型实训(如设计、组装、调试恒压供水、机床电气控制可编程改造、电梯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等)4、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程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内都建设了现场教室(配有多媒体),在现场展示课堂内容,在课程老师和现场专家共同指导下,学生做到边学边做,边做边学,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可操作的理论部分,使学生既获得直观切身感受,又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又能使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扩大知识面。2)教学理念变革课程组成员结合课程特点和学院实训条件初步实现了理论教学形象化;技能教学行为化;实训内容项目化;实训设施仿真化;实训教材系列化;实训指导小组化。软件硬件结合,实训与工厂紧密衔接,实现工学结合的方法与手段。理论教学、实训、实习一体化;学一个项目就是掌握一种或多种综合技能;注重职业素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适应“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时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从学科型体系向工作型体系转变,从学科知识逻辑到工作知识逻辑的转变,按照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理念重构课程体系。3)教学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教学行政管理实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课程建设受学院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两级指导,教学日志的严格管理可以充分反馈来自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教学听课制度可以动态地反映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聘请来自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确保教学目标不脱离实际。不定期地举办专业讲座和学术论坛,以活跃和争鸣学术观点,从而体现民主办学的思想。不断引进的新理念、最新教学资料和信息,保证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这些机制的综合运用和协调统一使课程质量得以充分保障。4)该课程中常用的两种教学法在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大量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行为引导教学法行为引导,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行为引导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项目教学法在该课程的实训单元教学中完全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减少学时,增大信息量,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组采用了如下的现代化教学手段:1)网络资源建设我院建立了校园网,开展了教学和行政的网络化管理,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目前,“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课程建设资源已分部上网,这些资源包括:课程的教学文件(大纲、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电子讲稿;教学方案;学生网上助学课件;实践教学资料等等。2)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情况课程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课程重点,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制作了“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多媒体CAI课件,用于教师课堂授课使用。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把多媒体教室和实训室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用边教、边学、边做相结合的方法。同时、给教师教学工作准备大量辅助教具,如:从企业引进大量的电气控制新元件。课程组教师具有较强的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我们利用PowerPoint软件开发了“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及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和仿真软件,担任该课程主讲的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仿真软件进行教学,并依据教学需要能够对课件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增补。3)“教、学、做立体化”教学模式“核心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包括两个一体化,即“教中有做、做中有学一体化”和“核心技术教学环境一体化”,它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核心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将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以课堂与实验(实训)室、实习车间、生产车间四点为交叉网络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仿真软件,结合实物和仿真实训柜设置的工程案例,进行边讲边练,教学做合一的立体化教学。作为该专业核心技术的电气控制与可编程,专为该主干课程服务的有二个可编程序控制技术实验室,其中配置了德国西门子S7-200 PLC机和部分日本三菱FX2N PLC机;而在工业物流系统实训室、数控维修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分别有各种PLC机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电工实训中心有各类机床电路仿真柜20台、控制电路安装实训台60个。5、课程团队(1)知识结构该课程组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合理,既有教学经验丰富,从事PLC技术理论、实验和实训教学十余年的经过专业培训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又有在工矿企业自动化生产线从事多年现场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的“高级工程师”型实验、实训能力强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同时也有长期从事工业自动化设计的高级工程师调入我院的教学,高职特色鲜明。其中硕士学位3人,其余全部本科学士学位。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4人。(2)年龄结构该课程组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有机结合,50岁以上有1人, 40岁至50岁有3人,30岁40岁有3人,30岁以下2人。形成梯队建设结构,具有中长期发展规划。(3)人员配置该课程组教学队伍的人员配置合理,有主讲教师5人,专门讲授配合该课程的相关实训模块的主讲教师1人,专门讲授配合该课程的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师1人,后备主讲教师2人。教师按照一专多能、复合型培养,针对学院的授课场所和课程设置要求,7人都是既能讲授理论、又能讲授实验和实训课程,其中2人负责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组中有副教授职称3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职称2人,其中“双师型”教师6人。能够保证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现场设备维护和故障排除能力的获得,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师资配备情况:每届招8个班约320名学生,本课程师生比1:35左右。课程团队情况表姓名性别出生职称学历学位学科专业职业资格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备注刘晓魁男1963副教授本科学士自动化高技理论、实验、实训国家技能裁判王少华男1970高级讲师本科学士自动化技师理论、实验、实训谢庆华男1960副教授本科学士自动化高工理论、实验、实训黄建科男1972讲师本科硕士电子技术技师理论、实验、实训考评员郑春初男1954高级实验师本科学士自动化高技实验、实训唐进女1970讲师本科学士机电技术技师理论、实验、实训考评员王科男1960高级技师大专电气控制高技实验高级考评员肖春艳女1968讲师本科学士电子技术技师理论、实验、实训考评员龙慧女1979助讲研究生硕士自动检测理论、实验李果男1980助讲研究生硕士机电一体化理论、实验龙 瑜女1961教授本科学士仪器仪表理论、实验张桂华男1964高工本科学士自动化理论、实验张如华男1954工程师本科机电技术实验(2)课程负责人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刘晓魁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3年1月最终学历本 科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电 位学 士职业资格证书系主任传 真所在系部计算机信息工程系E-mailLXK4615612126.COM通信地址(邮编)湖南长沙市远大二路247号生物机电职院(邮编410126)教学与技术专长自动控制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数控机床电控原理与维修、专业课 、4学时/周、四届、学生200人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专业课 、4学时/周、四届、 学生200人电气控制与可编程、专业课 、4学时/周、四届、学生200人维修电工高级工、技师培训四届共200人主持教学研究课题: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中国职教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三 等奖(2006年)主持课题电工实训基地建设获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二等奖(2005年)主持省教育厅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子课题电气设备安装专业专业方案研究。(2004年)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维修电工中级教程、 主编、2003年8月(校本教材)维修电工高级教程、 主编、2004年8月(校本教材)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主编、2004年8月(省部级规划教材)电子技术基础、主编、2003年8月(省部级规划教材)数控机床电控原理与维修、主编、2006年8月06年参加湖南省维修电工专家委员会聘为委员、国家级维修电工技能裁判员。05年参加湖南省技能鉴定电子技术专家委员会聘为秘书长(3)课程主讲教师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少华性 别男出生年月1970年最终学历本 科职 称高级讲师电 位职 务传 真所在系部计算机信息工程系E-mailS通信地址(邮编)湖南长沙市远大二路247号生物机电职院(邮编410126)研究方向电气控制2-2教学情况电机与电气控制、专业课、4学时/周、四届、学生400人电气控制与可编程、专业课 、4学时/周、三届、学生240人工厂供电、专业课 、4学时/周、二届、学生150人电工基础、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二届、学生120人维修电工中、高级工、技师培训四届共200人电子实习、15课时/周、三届、350人电控实习、15课时/周、三届、400人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实习、15课时/周、 二届、100人毕业设计、三届、90人06年参加湖南省维修电工专家委员会聘为委员2-3学术研究参与教学研究课题: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中国职教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课题“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获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二等奖“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实例”、建材技术与应用、第一作者、2006年第3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气时代、第一作者、2006年第8期维修电工高级教程、 主编、2003年8月(校本教材)机电控制技术、参编、2004年8月电子技术基本知识及技能、副主编、2006年8月(省部级规划教材)数控机床电控原理与维修、副主编、2006年8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主编、2007、(省部级规划教材)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主编、2008、(省部级规划教材)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谢庆华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0年05月最终学历本 科职 称高级工程师电 话4623571学 位学 士职 务传 真所在系部计算机信息工程系E-mailX通信地址(邮编)湖南长沙市远大二路247号生物机电职院(邮编410126)研究方向工业自控2-2教学情况电力电子技术、专业课、4学时/周、四届、学生400人自动检测技术及应用、专业课 、4学时/周、三届、学生240人集散系统、专业课 、4学时/周、二届、学生150人电工基础、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二届、学生120人电机与电气控制、专业课、4学时/周、四届、学生400人电气控制与可编程、专业课 、4学时/周、三届、学生240人组态控制技术、专业课 、4学时/周、二届、学生150人维修电工中、高级工、技师培训四届共200人电子实习、15课时/周、三届、350人电控实习、15课时/周、三届、400人毕业设计、三届、100人2-3学术研究 “恒压供水的设计与研究”、建筑电气、第一作者、2006年第4期“楼层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智能电气、第一作者、2004年第1期承担福建龙田年产五十万吨水泥厂电气自动化总体设计、正在进行机电控制技术、副主编、2004年8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黄建科性 别男出生年月1972年8月最终学历本 科职 称讲 师电 位硕 士职 务教研室主任传 真所在系部计算机信息工程系E-mailH通信地址(邮编)湖南长沙市远大二路247号生物机电职院(邮编410126)研究方向2-2教学情况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业课、6学时/周、二届、学生200人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专业课 、4学时/周、一届、学生120人IC智能卡技术及应用、专业课 、4学时/周、一届、学生120人电工基础、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二届、学生120人组态控制技术、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一届、学生70人维修电工中、高级工、技师培训四届共300人电子实习、15课时/周、三届、350人电控实习、15课时/周、三届、400人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实习、15课时/周、 二届、100人毕业设计、三届、50人06年参加湖南省劳动厅电子技术专家委员会并聘为委员2-3学术研究参与教学研究课题: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中国职教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课题“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获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二等奖“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电气时代、第二作者、2006年第8期数字电子技术、副主编、2004年8月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唐 进性 别女出生年月1969年4月最终学历本 科职 称讲 师电 位职 务传 真所在系部计算机信息工程系E-mailL通信地址(邮编)湖南长沙市远大二路247号生物机电职院(邮编410126)研究方向机电控制2-2教学情况一、教学情况:1、 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 05届学生 102人 2、 数字电子技术:专业基础课6学时/周 05届学生 200人 4学时/周 06届学生 171人4学时/周 07届学生 168人 4学时/周 08届学生 178人3、电机与电气控制:专业基础课 4学时/周 04届学生 47人4、电机拖动:专业基础课 6学时/周 06届学生 51人 4学时/周 07届学生 58人5、工厂电气控制技术:专业课4学时/周 07届学生 58人 4学时/周 08届学生 178人二、实践性教学1、电子实验:共102人 2、数电实验:共约600人 3、电子实训:共约200人4、数电课程设计:共约200人 5、电控实训:共约 300人2-3学术研究2004年 湖南生物机电职院 年度嘉奖2006年 湖南生物机电职院 优秀教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副主编、2007、(省部级规划教材)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4)课程团队建设计划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近年来,课程组十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在岗下厂实习、校企合作、技术培训与进修等途径,加强师资团队建设,特别是建立了完善的新教师上岗一年实习制度。例如:李果、龙慧三位课程组成员分别是2004年、2005年调入学院的新教师,他们都经历了学做“先生”、先做“学生”、争做“能手”、要做“专家”的阶段培养。今后,将一如既往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建设计划,目标明确,水平高,措施具体;建设计划已实质性启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完善新教师上岗实习制度针对不同的师资来源,我们制定了各有侧重的上岗实习培养计划,但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完成一年的上岗实习任务。上岗实习过程主要有四项内容:学做“先生”;先做“学生”;争做“能手”;要做“专家”。2)我院还建立了“三级听课观摩制度”和“教师讲座制度” 三级听课观摩制度要求每学期由系里安排不少于任课教师20%的听课与观摩活动,分别有教研室级、系级和学院级。观摩课强调“三新一好”,即课程内容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手段新,“一好”就是质量要好。教师讲座制度是要求每学期聘请学院内有资力和成果的教师进行专业技术或教学方式教法的讲座,开展互学、互动活动。这些都是利用学院内部资源对教师进行培养的可行途径。3)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为课程组成员间的“累积经验共享”提供场所课程组成员长期坚持每周二下午的半天教研活动,让教师间实现“累积经验共享”,达到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寻求帮助,经验共享的目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结对子”是我院的传统,而在教师中倡导“视自我提升为己任”的意识,让广大教师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求知欲,更为建立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课程组成员中每位教师的授课经验、培训成果、下企业服务体会、课题研究收获、实训设备新的使用方法、教材教案的调整、各类仿真软件等信息能够很快在课程组全体成员中共享。4)利用“双赢”的校企合作关系,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我院目前同国内百余家三资企业、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双赢”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中,广大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远大空调与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深层次合作长期为公司培养空调运营工程师,课题组成员定期深入企业,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完成以企业生产实际为题的毕业设计;为企业开办技术短训班;从事生产线技术改造和现场设备维护指导;经过多年的努力,教师们开发了10余个现代自动化技术培训模块,为企业人员培训和转岗培训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更为重要的,广大教师通过这一窗口,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潜力,为教师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也使我们的学校办学始终紧跟企业的要求。5)同国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相互学习的机制我系自从成为劳动厅电子技术专家委员会主持单位以来,前后有全省60多所职业院校的教师来我院参加培训。课题组成员通过这种专业师训班的讲授,使我们的教师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同许多兄弟高等职业院校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我们的许多专业教师走出去,参加其他院校开设的各种技术培训,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提高了技能,开拓了视野。6、课程研究(1)教学研究与推广课程团队中课程负责人主持有院校级以上教学研究课题有: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中国职教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电工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研究获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二等奖,由于基地建设好,兄弟院校来我院参观的不计其数。主持高职电子技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院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训基地建设(院级)。同时,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开展了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创新。在教学研究与推广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自2000年以来,通过广泛调研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技术领域,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借鉴国外和我国台湾高职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人才市场现实与未来发展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依据,从而确定毕业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和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了“相互平行、融合交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本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不断的进行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经典经典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为主体、真实工程案例构建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按认识规律的螺旋上升的课程模块结构。课程内容分为七个模块,课程体系按认识规律的螺旋上升的课程模块结构,每个模块按工作情景模拟引入,按工程任务驱动与相关知识有机结合,符合职业教育特色。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3)立体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教材与学材相互补充、软件与硬件资源配套、纸质与电子资料丰富、课内与课外相得益彰。校内专家与校外专家进行教学、工厂与学校相结合。4)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为课程组成员间的“累积经验共享”提供场所5)课程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中每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