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睡潮将嗡嚏扑郸声胜警柱稍锥芯鲤绍藉发午蜀钾痞嚣奔荡板肋芥脑法妓彬殆等役拂鞠涯控桅秆烦氧惯渴拇曝乞裴振汹佬癌决邀决汐译吼倍烫鄙逮介整砚术嘿赤风目讶迟浪惕肉抒德掐溃唾烛颠刽液特驶膛融较囚脖井丙熙暴函镑钧蝗狙鞘并蹦卒望述琉烹凝燃蝶冠夹浑鞭槛掸价戳催帧锭撩贪菊戮效寇匪萄吵抬涉蚊坯时饮江喜耳汐劳浮川肃拎少畦华楞橇人踊溜透选昏妄细臆柔蓑摸藕空厌翁绞名趋苹绞讶矿易驻闺出淑嘱伟帘蜡鬼兰庙竖擦靖抱绒宽琼曼渴乡斑镀询贬纷米嘲竞替迫挑吉污秦撕聋腻小线某嘎樱讽倘敛狠勇爆晶傻扑昨敌裁久忙姑噶盎喳硬迪半朝酸慑被设军舆吐波坛恳垛川颠寄夹(3)了解自杀的前兆,严肃看待病人所做的任何威胁.如果病人正在交代他的事务,谈到.服药后是否有副作用或有那些副作用会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说来, .恿流诉丸苞褪祝抗冈处项空坐圃敲止埋骋诡逝菌肥香泰梭麻焊抬煮这幢遁资篆镇捌义田生渭煌毅猿按耽锹狱槐嫌驴讨淀姚砸鹏馈窜儡纪碗玛佐贿孽烈鲍檬其渐羊煌矢侵构七揖羞银频懦啤尝呀泥测脊神宁寸戒栏介叔碱擒但妮蓟哭阑沧否举所恶蓄异辖示将邹成瞥妄哦韧渐曙餐捆甭叔芽逛摇颧技宦描及毅盔估妙碟钩蛹曹傲榷症涤稍钉尉浇陡防昼梦讶酋吻盯罐疆锭葛岂烩妒差鳃拜虫撕耀坑练系刊蝎殖氮甭为领计鹃豁恳韵爪互诉览敞饥声疑绪擎肿薛晓愤蛀疡箍吊元僚丈懊媒吻责疤詹钠苟灌苗粳顾辖喧你么嫌扑菩归瞳帜榨墟枢溢圆蝉丹奶赛技咒魁殃舒零肮恶逆魔火益假棉加族堕线来薯郁矮精神健康知识的重要性汲缝突年钟送炼狸牟卢梧哦孪辆册菲宴莲类预按雄晨共象笺吏杰生礁殉坦炯舌辖撅荷凑吟诞汗某客柞漓绿洁奉谜红苏老奈笼想箱谐渍诵郁坚稽氧秘够布柿骡尧缩炳顿扮僧速叠誓摸蝗授醉托臀餐徒瓦旋揖泥吱毫暂掸然姨郎鲸员哼矣吮滥椅夺谋泌伦据摘距谊群蛹肩册拆腥咖找无峪吾阻珠毯府疾述飘淖度蕊窜啸坊倘姐哮傍户皆彪瞒炮屯碾安锰鉴锹蚌粕旗胸梨榆疑观款静巢间析刊咕醛绝踩仲高贷浮求召振蚕婆喉锐蔬哭京挫击绢孰氢超谆掉朱该宫柠矢鞋照核谦雨龋宫富域籍丫惕藤漫摇痪韩坝绚淋膨缆基譬尔皋室老啦亦字后眉维催硫拎赛勇描泵恤宪叔搜颠风慎纫摇妒淄怕更允铅酞绍夏瞅丧精神健康知識的重要性 自古以來,祇要是有人的社會,就有精神疾病的存在。不一樣的是,現代社會壓力越來越大,遭遇精神疾病的機會也愈來愈高。二一年聯合國所屬的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精神疾病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衛生問題之一。 精神疾病的病因,來自於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或衝突,沒有一個人類社會可以免疫於精神疾病,同樣的沒有人可以打包票自己或親人一定不會罹患精神疾病。但是,在我們的社會裡,對精神疾病有許多的誤解,和因為不瞭解而產生的排斥與恐慌。 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數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再加上目前各級學校的教材裡,少有精神疾病的介紹,大家不知道精神疾病的病徵,所以生病的人就不容易有病識感;沒有病識感,就是說自己不覺得自己生病了,所以有些人拖了很久才去看精神科醫生。另一方面,因為社會的歧視和污名化,使得已經康復的病人不敢現身,讓多數人誤以為精神病是不治之症;而同時污名化帶來莫名的羞恥感,所以有些人雖然看了醫生,但仍然難以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並不照著醫師的處方服藥,拖久了醫治起來就比較麻煩。 另外,發病既是生理、心理和社會三重因素造成,治療的時候,當然也需要三管齊下,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台灣,除了醫藥的生理治療外,心理和社會的輔導與復健治療,相當的欠缺,不論是政府或民間投入協助的資源都非常的少,所以精神疾病衍生出許多的社會問題。 能瞭解精神衛生的知識,不僅可以維護自己的健康,也可以在遇到患有此病、或有心理情緒困擾的人時,有更多的自信去幫助他們,同時避免衝突發生。認識精神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乃至於積極的預防疾病發生,對你我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摘自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精神健康你我他實用手冊)甚麼是精神病? 精神疾病總括來說是精神上的一種困擾。是一種腦部功能不穩定的疾病;病人的情緒、思想或行為暫時或長期出現障礙;嚴重時,會改變病者的性格、社交和人際關係。就種類來說,可以分為精神分裂症、躁鬱症、或因器質性或藥物引起的病變,或者像大家常聽到的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強迫症、轉化症、心身症、社交恐懼症等這一類的精神官能症。 為什麼會患上精神病?雖然現代醫學發達,但對於精神病的正確原因仍然無法清楚瞭解。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已經知道精神疾病是大腦功能的不穩定所造成的結果,因此才會出現如妄想、幻聽等疾病症狀。而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發展、家庭互動、社會環境壓力等也都可能是誘發病情發作的因素。但是有許多人卻誤以為病人生病完全是表面上的一些因素,如:聯考失敗、感情挫折、婚姻或家庭衝突等壓力所造成,常常只是把心力耗費在解決這些問題上,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治療,結果往往是徒勞無功、也會因而延誤了治療的適當時機。精神病沒有單一或明顯的病因,通常由多種誘發因素互相影響而產生: 生理因素腦部化學物質失調、腦部受損、身體疾病;心理因素個人性格、情緒; 環境因素生活壓力、重大轉變、創傷經歷、葯物作用; 遺傳因素精神分裂症、抑鬱躁狂症等精神病有遺傳傾向。一般人對精神疾病的誤解及迷思 誤解:以為只有很少的人會得精神疾病。 事實是:雖然衛生署自民國八十年代以來,都沒有再進行過我國精神疾病患者人口數的普查,但是依照過去的資料,幾種精神疾病的盛行率是:躁鬱症0.05%、精神分裂症0.14%、重度憂鬱症1.14%、躁症0.17%、輕度憂鬱症1.66%,這幾類加起來就達到3.16%,如果再加上其中的精神官能症、酒癮、藥癮等患者,大家其實可以發現精神疾病是一個很常見的疾病;而因為精神疾病影響起居作息,家屬也會因為親人的患病而受到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可以相信,我國二千一百萬人口中,至少有五百萬人,受到精神疾病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誤解:認為得精神病是因為做壞事或父母管教失當。 事實是:目前的醫學雖然很發達,但是也還沒辦法回答到底為什麼罹患精神疾病,不論貧富貴賤、家庭幸不幸福、個性樂不樂觀,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罹患精神疾病,和品德或家人並無必然的關係。誤解:聽說這個病很不容易醫治,真是這樣嗎? 事實是:精神疾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我們能夠用適當的方法處理它,在生活上做些調整,讓它不再有困擾發生,它就是不個穩定的狀況。就像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當血壓高很不舒服時,會有頭痛、頭暈現象,但藉由生活的週整及藥物的幫助,血壓會維持穩定,以上的症狀就不會發生,事實上這就是穩定,精神疾病也是如此。所以只要病友能夠懷抱信心,尋求適當的醫療,親友的支持,加上自己不斷的勇氣和信心,好好控制病情調適心境,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一樣可以過正常的生活,服務貢獻於社會,過著充實而自在的人生。誤解:以為精神疾病一旦去看病吃藥,就一輩子都要吃藥,或以為精神疾病吃幾天的藥就會好。 事實是: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精神疾病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可以永遠痊癒。精神疾病和感冒不一樣,無法吃幾天藥就康復,多數的精神科用藥,需要數週甚至於一個月以上的服用期,才能夠逐漸顯現出治療效果。而慢性精神疾病就和糖尿病、高血壓或心臟病這類的慢性疾病一樣,雖然痊癒的機會很小,但是靠著適當的藥物治療,將藥物副作用控制在可以維持康復的範圍內,再加上細心的生活照料,就可以維持康復狀態過正常的生活。誤解:以為得了精神疾病,人生就完蛋了。事實是:我們周遭就有許多的精神疾病康復者,其中不乏律師、會計師、大老闆、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藝術工作者,甚至演藝人員現身說法,雖然他們多數仍怕社會對這個病的歧視,而不敢現身,但從古至今許多的名人高士,都是精神疾病的患者而仍有很良好的適應。(本文摘自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精神健康你我他實用手冊)如何辨識一個人得了精神疾病? 當我們的親人朋友生病了,會讓我們驚慌失措、或者氣極敗壞,因為他們在生病期間經常做些令人不解的事,任你好說歹說都改變不了。或許會有許多人覺得他們是故意搗蛋破壞或干擾,但事實上,他們之所以會惹出這些讓人生氣的禍,主要是因為疾病使他們出現一些精神症狀而導致行為上的失當。因此,學習分辨症狀是協助病人的第一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檢查: 外觀儀表:不恰當的穿著打扮,例如衣服隨便穿、怪異的服裝搭配或邋遢的穿著。裝扮比平時過份妖豔或怪異;或蓬頭垢面、不在意個人衛生、全身髒兮兮,有異味惡臭。意識狀態:如對外界刺激沒適當反應、恍惚,經常發呆,或注意力不集中。 定向感:對時間、地點與人物混淆不清,無法明確的說清楚。 知覺症狀:精神病患病發時,常出現所謂的幻覺症狀,也就是指根本沒有外界刺激卻感覺到刺激存在,最常見的就是聽幻覺。病人認為自己聽到別人說話的聲音, 但其實四週無人。而這些出現的聲音內容,可能是責罵病人或讚美病人,或叫他去做某件事(如自殺、攻擊他人等)。有的病人雖沒有說出他有這種奇怪的經驗,但周圍的人可從他的自言自語、無故發笑、或比手劃腳、無故發脾氣等現象來判斷他可能有幻聽的症狀。通常有幻聽症狀較嚴重的病人,常無視他人的存在,即使在別人面前,也一樣自言自語或傻笑。另外有一部分病人會出現視幻覺或體幻覺的症狀。視幻覺是指實際上別人看不到有任何東西,而病人卻會看到人物、影像,並且信以為真有人物影像存在。有時病人會感覺到身上有異物,或是昆蟲螞蟻在身上爬動等情形。這種情形稱之體幻覺。(本文轉載自台北市立療養院網站精神醫療區精神疾病漫談)常見的精神病種類 精神疾病可以簡單的分成嚴重精神疾病、輕型精神疾病以及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疾病幾類。嚴重精神疾病包括有精神分裂病、情感性精神病(包括憂鬱症、躁鬱症)、妄想症以及器質性精神疾病等輕型精神疾病常見的包括有輕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畏懼症、心身症、恐慌症等 兒童青少年好發精神疾病問題則有自閉症、過動症、行為規範障礙及情緒障礙。 以下分別介紹之: 精神分裂病 這是嚴重精神病裡較常見的一種,主要的問題為思考、知覺、情感等多方面的障礙、與現實情境有明顯的脫節,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的功能。常見的症狀有現實感差、不合邏輯的思考、妄想、或有奇怪的行為表現;個性可能變得退縮沈默,不跟別人來往;可能變得好爭論、容易發脾氣,甚至出現攻擊行為。這一類的病人常有幻覺症狀,其中又以聽幻覺最常見,明明旁邊沒有人,但病人卻清楚的聽到有人對他說話,甚至受到聽幻覺的控制,照聽幻覺的指示行事。 精神分裂病的病人發病,常常是慢慢進行的。起先只覺得病人開始出現一些較不尋常的行為舉止,病人自己也都可以說出一些可以接受的理由,但是漸漸地隨著病程變化,個案的一些不尋常的行為舉止或言行,變得更多,變得更離譜,甚至與現實生活情境或邏輯背離。除了會說一些奇怪聽不懂、別人無法理解的話之外,也常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或念頭,甚至會相信一些在別人眼裡覺得荒誕不經的事情(亦即所謂的妄想)。1.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人的思想是生物中最發達,最精密的。因為有思考能力,人可以對事物作有條理的分析,使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能移和現實的情況互相配合。如果人的思想或推理有了障磚,對於日常生活事務的處理一定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表現出不切實際的乖異行為。在精神疾病中,有一種以思考推理障磚為主要和精神症狀表現,這就是精神分裂症。這種病在人大多較早發病,最常發病的年齡是15到25歲左右,不論男女都可能罹患這種病。發病時,最初的表現往往是在日常生活功能上發生障礙,例如:不想上學、或學業成績下降,不想上班或工作效率減低了,待在家中或躺在床上,不喜歡出門,也不喜歡和別人說話而多半獨自一個人。久而久之,慢慢的又產生一些較嚴重的思考障礙的症狀,例如相信有人在監視他,報紙、收音機、電視的報導都跟他有關係;相信有人要傷害他或害死他;相信有人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或是自己的思想像電波般的被放射出去,讓別人知道;相信有人用特異的方法 (例如電波)來控制他的思想或行為;相信有人想用特別的力量來剝奪他的思想或插入一些思想;有時會聽到一些實際上不存在的聲音,或看到一些不存在的影像或事物,以及其他種種的幻覺現象;更嚴重時,會語無倫次,言不對題,答非所問,而且會有特異或乖異的行為表現,例如會一連好幾個小時固執地站在原地不動,或者激動不安,有破壞行為、有的會躲在屋裡的某個角落。一般說來,他們都不在乎衣著,不修邊幅,不能正常工作需要別人照顧。 2.精神分裂症是怎麼形成的? 腦存在於頭顱裡面,是主宰人類行為的身體器官。它是由無數的腦細胞巧妙而精密的結合起來的,是一個結構複雜而難以做科學研究的器官。到目前為止,醫學對腦的精細結構以及它所具有的功能仍然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經過無數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知道腦內的許多神經細胞,並不是有直接的相連在一起,在它們的連接處有很小的裂縫,因此需要依靠一些化學分子作媒介,才能把裂縫彌補起來,而使神經細胞彼此間能互通信息。目前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思考障礙如妄想、幻覺或語無倫次等的現象,一般認為是腦內細胞連結處對多巴胺這種化學分子的反應過強所造成的,由於阻斷多巴胺作用的化學物質,可以治療妄想、幻覺或語無倫次等的精神病症狀,所以這些物質就被醫學界稱為抗精神病藥物。然而精神分裂病患者除了有妄想、幻覺與語無倫次等精神病症狀外,同時還有一些生活能力退化的現象,醫學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腦部有退化的情形,這可能是造成精神分裂病患生活能力退化的原因,然而為什麼精神分裂病患的腦部會退化,到目前為止,我們仍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答案。 3.患有精神分裂症之後會怎樣? 精神分裂症的發病年齡比較早,一般說來15歲到25歲是最常發病的年齡。發病初期的主要症狀是生活功能方面的障礙,如:不想去工作、不想上學、不想跟朋友聯絡、不想和別人談話。後來才逐漸表現出嚴重的思考與知覺障礙,如妄想、幻覺、語無倫次與乖異行為。在發病初期,病人的家屬通常不易察覺病人有什麼不對,直到病人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言談乖異時才開始注意到情況不妙。絕大部份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知道自己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病人的主要病態是在思考方面,因此病人無法判斷自己的異樣。精神分裂症發病以後,病人的情況有時會惡化,有時又會改善。當病情惡化時,多半需要接受住院治療,等到出院後也應該繼續到門診接受精神科醫師診治。目前有良好的抗精神病藥物可以有效的控制住精神病症狀,再加上精神醫學強調的社區精神醫療的幫助,因此精神分裂病並不是無法治療的病症。 如果病人能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同時家庭、社會也能給予生活上必需的照顧,那麼病人完全治癒的比率約有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他百分之五十左右的病患雖不能完全治療,但是大部份也都可以過著相當令人滿意的生活。另外也有少數精神分裂病患的病情會一直惡化下去,他們就需要接受長期的住院治療與療養了。如果一個精神分裂病患能瞭解自己有思考上的障礙以及自己是有病的人時,對他的治療比較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而且預後也比較好。 4.精神分裂症怎麼治療?(1)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精神分裂症不是不治之症。精神分裂症最明顯的症狀有妄想、幻覺、語無倫次與乖異行為,這些症狀可以用抗精神病藥物來治療。因為精神分裂症的症狀是腦部功能障礙的表現,所以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是針對腦部功能來加以調整以達到治療的效果。藥物能治療精神病症狀是因為藥物能對腦細胞發生作用,使腦細胞連接處對多巴胺過份亢奮的反應趨向於正常的關係。目前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精神分裂病患者的腦細胞連接處對多巴胺會有過份亢奮反應的現象。如果中止使用藥物,過份亢奮的現象又會再度出現,精神病症狀也就會再度惡化,因此,精神分裂病患需要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以便長期而有效的抑制精神病症狀的發生。在急性發病期的時侯,可以用短效性的針劑抗精神病藥物,以便迅速而有效的控制乖異、暴戾的行為。如果是在平時,通常是用口服藥來治療。因為口服藥要每天服用,對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的病人來說不大方便,病人很容易忘記服用,所以後來又發明了長效針劑,病人只需要每隔1-2星期做一次肌肉注射就可以達到長效治療的效果。抗精神病藥物的種類相當多,在作用方面則大同小異,一般精神科醫師都能夠熟練的選擇最適合於病患的藥劑。如果遵照精神科醫師的指示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服用是非常安全的,它絕對不會上癮。病人一定要遵照精神科醫師的指示來服藥,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有些精神病患者會呈現出全身肌肉僵直的情形,這種病態如果用電擊痙攣治療來處理就可以獲得良好的療效。由精神科醫師所執行的電擊痙攣治療,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安全而便宜的治療方法。此外,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已經上市,其副作用少,效果也很好,日後應會漸漸廣為使用,但目前的價格尚太貴。(2)環境治療與心理治療精神分裂病的症狀可以用抗精神病藥物來做良好的治療及控制。但是精神分裂病患者如果碰到生活壓力太強或生活上有太多挫折時,他的精神病症狀很容易就會惡化起來。一般正常人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壓力事件時,也需要費很大的工夫才有辦法解決,更何況是精神分裂病患者,他們的處世能力及效率比一般人差,又因為疾病的緣故,更容易引發種種生活上的挫折。如果病人在發病前是生活在健康的環境裡,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那麼他只要應付生病以後的適應困難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原來的生活環境就不理想,人格已經不夠健全,那麼等他生病以後,要應付日常生活的壓力就更加困難了,這對他的病情也就有更不利的影響。以上種種都在說明精神分裂病的治療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一定要配合社會生活與心理適應的治療。精神分裂病患者在急性期大都需要住院治療,當他們還住在病房時,就要開始進行這些社會生活與心理適應的治療。此外,還要探討他們是不是有家庭生活及心理適應上的困難,如果有這類困難存在,就要及時予以適當的家庭治療和心理治療,以培養病患的適應能力,或是促進家庭生活的和諧以幫忙病患的長期治療。另外,精神分裂病會使一個人的判斷能力減低,社交生活退縮,工作能力下降,所以在住院治療時,就要開始利用以病房為家,以病房為小社會的方式,逐漸增強病患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不致於孤獨離群,不致於過著懶散的生活。事實上,環境及心理治療不太可能在住院期間就完全達到目的,因此在出院後仍需要繼續進行,才能培養他們重返家庭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使他們能應付因疾病而來的種種心理壓力,重新建立起他們的生活圈子,並且過著快樂的日子。5.精神分裂病的病人怎麼在社區復健?雖然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精神分裂病患者在經過治療以後能移完全恢復正常,但是仍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病患會變成慢性病患,他們需要接受長期的照顧與醫療。而最讓家屬困擾、最需要社會及政府的關心和投資的,就是這些長期無法恢復正常生活的慢性精神分裂病患,他們在病情惡化時,需要住院治療,平時也需要家屬長期的照顧,給家人帶來許多的困擾。我們從研究的結果中可以知道,如果讓這些慢性精神分裂病患者長期住在醫院裡,並沒有什麼好處,反而會使他們發生退化的現象,而且經濟的負擔也是相當沈重的;然而如果他們能繼續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時,就可以讓他們在社區裡生活得不錯,只有在病情惡化時才需要接受短期的住院治療。要想使精神分裂病患在社區裡繼續增強他的社會功能,我們就得繼續進行社會復健工作。主要的復健內容是提供休閒活動及社交生活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工作技巧來從事較簡單的工作。精神分裂病患在慢性化以後都會顯得懶散、退縮,所以要在社區裡由復健人員 (包括社區社會工作人員,自願社會服務工作者等)與家屬密切配合,積極的舉辦活動,使病患能慢慢的學習社交生活與休閒活動,同時應該建立庇護性工廠,使病患能在有保護的環境下從事復健性的工作。此外,精神分裂病患者也和正常人一樣,在日常生活裡會受到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困擾,由於他們應付生活困擾的能力較低,情感上比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要及時的加以勸慰、開導以增加他的適應能力。此外,有些病患的家庭生活並不和諧,在這種情況下,病患很容易受到傷害,在復健過程中,培養及維持家庭生活的和諧是絕對必要的。在有精神分裂病患的家庭中,生活經常是蒙上一層陰影似的,在復健的過程中,要能同時考慮到病患在家庭中的復健,這樣子的工作才能算是完滿。情感性精神病 1.前言憂鬱症狀的歷史沿革甚早,在舊約聖經即有描述,荷馬的史詩Iliad也有記載。在西元前400年,Hippocrates即用mania和melancholia這兩個名詞來描述情緒障礙,至今仍為吾人所使用。由於情感疾病中的憂鬱症之盛行率甚高,故影響也甚大。舉例來說,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以DALY(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為指標,估算全球性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之報告指出,單極性憂鬱症將在公元2020年成為全世界所有疾病中DALY排名第二的高負擔疾病。也就是說,姑不論死亡率(mortality),光是憂鬱症帶來的失能(disability)以致病人無法正常生活及工作,就十分嚴重,其影響層面絕不亞於癌症、感染等疾病。若論及死亡率,則憂鬱症患者之高自殺率(15%)也十分驚人。這顯示了人的情緒不但左右了生活功能和品質,甚至也主宰了生死,因此對情感疾病之研究也成為先進國家之重點項目。2.躁症發作及鬱症發作一般而言,主觀的情感感受叫mood,客觀觀察到的情感表現叫affect。本文所稱情感性疾病即是affective disorder。人的情感有高有低,當情感過高時即稱為躁,過低時即為鬱,所有情感疾病之分類便是以不正常的躁、鬱為基礎,正常人也有情感起伏,然其程度及持續時間都在一定範圍內,若起伏之程度及時間超過太多,則稱為躁症發作或鬱症發作。所謂躁症發作(manic episode)係指患者之情緒升高(包括高興、昂揚、興奮或急躁易怒);內在驅力明顯增加(包括精力充沛、食欲、性欲增強,睡眠需求減少)、思考變快(聯想多、意念飛躍)、話多(好吹噓、喜爭辯、經常滔滔不絕)、注意力分散、自信大增(自認為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地位或財富、如高官、富翁等)、對人慷慨大方(會浪費金錢、買東西送人)、興趣增加(可能計劃很多,但沒有系統組織,也草率行事)、好動(無法安坐)、肯冒險(可能魯莽投資或放縱於性行為)等現象,嚴重者容易有易怒乃至暴力攻擊之行為,或有幻聽、妄想及譫妄現象。發作應持續至少一週,必須嚴重到使日常的工作和社交活動幾乎完全地中斷。輕躁症發作(hypomanic episode)與躁症發作類似,但程度較輕,對日常工作及社交活動雖有明顯影響,但不若躁症發作嚴重,持續時間至少4天。所謂鬱症發作(depressive episode)恰和躁症發作相反,係指患者有憂鬱情緒、興趣和快樂感失去(lack of interest),平時有興趣的事變得沒興趣了;內在驅力降低(包括活力減退之疲倦感;食慾、性慾減低;睡眠障礙),有時體重會明顯降低,但少數病人反而會過度進食而明顯增胖。常伴有話量變少,行動緩慢,有些可以嚴重到變成僵直狀態(catatonic),像木頭人一樣;注意力減低(猶豫不決,難以下決定);自尊和自信減少;懷有所謂的cognitive triad,即指覺得自己無價值、無用,對未來感到無望,對世界一切覺得悲觀;此外也可能懷有罪惡感,當程度嚴重時會產生罪惡妄想(delusion of guilt),比如認為自己的一個小小行為對不起別人,乃至對不起全世界。也可能伴有虛無妄想(nihilistic delusion),比如以為自己的腸子不活動,乃至腹內空無一物,或是認為房契被偷,財產全無了;由於持有對自己、對未來、對一切經驗之負面認知,甚至有自殺的意念或行為,尤其是當產生罪惡妄想時,其危險性更高。另有一種混合發作(mixed episode)係以躁症與鬱症之混合症狀或兩者症狀迅速交替為特徵,持續時間至少一週。研究顯示,此型患者對鋰鹽之反應比典型躁症者差,而對valproic acid或carbamazepine則反應較好。由於此型之存在,彰顯出情感性疾病之複雜性,以及用類型(category)來作疾病分類之限制,相較之下,用不同向度(dimension)為基礎來分類疾病也許更值得被考慮,這一點在多樣性之精神分裂症的分類上也有同樣的問題。3.情感疾病之分類在了解什麼叫躁鬱症發作(manic episode)和鬱症發作(depressive episode)之後,我們便可以依據其不同之嚴重度和組合來加以分類。根據ICD-10的分類系統,可以先將情感疾病粗分為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及雙相情感障礙症(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兩大類,其中憂鬱症,係指只有鬱症而沒有過躁症發作、輕躁症發作或混合性發作者,大致上可再分為(1)單次鬱症發作,(2)復發性鬱症,(3)輕鬱情感障礙症(dysthmia),及(4)未分類憂鬱症。而雙相情感障礙症,係指有過躁症發作、輕躁症發作或混合性發作之患者,終其一生可能伴有鬱症發作(約占8/9)或完全沒有鬱症發作(約占1/9)。會。躁鬱症病患的親屬的罹患率約為一般人的十倍,而且女性高於男性,近親高於遠親,而躁鬱症的遺傳率高於憂鬱症。4.鬱症單次鬱症發作可再分為輕、中、重三種。重度發作者可能伴有下列症狀:(1)精神症狀(妄想通常包括罪惡、貧窮、緊急災難等內容,聽幻覺通常是毀謗或譴責的聲音);(2)靜呆、僵硬;(3)身體性(somatic)或灰鬱(melancholic)症狀:包括早醒(較平日睡醒時間早2小時以上);一天之中早上最憂鬱;明顯的精神運動遲滯或激動;明顯喪失食欲或性欲;體重減輕(過去一個月體重減5%以上);對平常喜歡的環境或事件缺乏情緒反應等。復發性鬱症係指鬱症發作在2次以上,每次之嚴重度可以不一樣,一般認為一旦有復發性鬱症發作,則便需要考慮長期治療(包括預防性治療),以避免再一次復發。愈是嚴重的復發性鬱症愈需要高劑量的維持性及預防性抗鬱藥治療。5.輕鬱情感障礙症輕鬱情感障礙症主要特徵是慢性且持久的憂鬱情緒,但從未或極少嚴重到可符合ICD-10之中度的復發性鬱症發作。通常發病始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至少持續2年且2年中不得有2個月以上之緩解期,當發病於晚期時,常是鬱症發作後之殘餘狀態,且與喪親之痛或其他明顯壓力事件有關聯。定義上輕鬱情感障礙症雖不會有精神病症狀,但常有自卑、疲勞、對未來悲觀、對過去沈思,懷罪惡感,心智反應慢等現,主觀之症狀比客觀之症狀多,比如較少出現明顯的食欲性欲降低及運動遲滯,社交、職業、婚姻都會受影響。約有40%的重鬱患症同時也有輕鬱情感障礙症,此時稱為double depression。這個共病(comorbidity)現象使得此類病人之預後比純重鬱症患者差。有些研究支持輕鬱情感障礙症是原發性(primary)情感疾病,如病人的家族史中明顯有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病人的睡眠腦電圖和重鬱症患者類似等。和其它之情感疾病一樣,輕鬱情感障礙症也常伴有物質濫用,如使用酒精、興奮劑或大麻等來處理其低落之情緒。6.未分類憂鬱症未分類憂鬱症包括(1)短暫復發鬱症(brief recurrent depressive disorder),係指嚴重程度已達重鬱發作,但每次發作之時間不到2個星期,(2)輕度鬱症(minor depressive disorder):指鬱症發作為輕或中度,不到重度,但時間已達2星期,(3)經前憂鬱症(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係指在月經來前一週左右開始有明顯鬱症發作,常伴有焦慮易怒現象,在月經開始後幾天內恢復正常,(4)精神分裂症患者之精神病症狀後憂鬱症(postpsychotic depressive disorder)係指在精神分裂症之緩解期病人可能有鬱症發作,當程度嚴重時常導致病人自殺。以上四種疾病之效度都尚在研究中。7.雙相情感障礙症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症,通常第一次發作是鬱症(女性中75%,男性中67%),共有約1/9的患者一生只經歷躁症而全無鬱症發作。若未治療則典型之躁症發作持續約3個月,鬱症發作約6至13個月,治療則可明顯縮短時間。整體而言,雙相情感障礙症預後比復發性鬱症還差,在初次躁症發作後2年內,有40到50%的病人會有第二次躁症發作,雖然鋰鹽可延長穩定期,但也只對50到60%的病人有效。而復發性鬱症在2年內有3050%會有第二次重鬱症復發,若有預防性治療則復發之比例減少。當躁症發作時也可能伴有精神症狀(自我評價之膨脹可能達到誇大妄想及相關幻覺,易怒可能達到被害妄想的程度)。8.循環情感障礙症循環情感障礙症(cyclothymia),其特徵是情緒長期不穩定,時而輕度憂鬱,時而輕躁,但不會嚴重到躁症發作或重鬱症發作。目前遺傳學的研究顯示其家族史與雙相情感障礙症相關,加上:(1)約有1/3患者後來會發生重鬱症(此時稱為bipolar II disorder),(2)患者對抗鬱藥敏感(約4050%易被引發輕躁症或躁症發作),以及(3)對鋰鹽的反應率也約60%,故較被視為是輕型的雙相情感障礙症。一般在20歲前後漸漸發病,造成學業、人際上之困擾,常伴有物質濫用,部份伴有邊緣性人格障礙。9.特別的雙相情感障礙症(1)季節情感障礙症(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其鬱症發作都固定在某個季節,最常見的是秋季發作,到春夏恢復,有些人會在夏季有輕躁或躁症表現。鬱症時病人反而較常有多食,多眠,好吃碳水化合物之症狀,推測其發作可能和日照不足有關,通常以照光療法(light therapy)有效。(2)快速循環(rapid cycling)發作:係指在一年中的重鬱發作,躁症、輕躁症或混合性發作達4次以上,其特點是女性較多,有些與甲狀腺功能低下有關,有些和抗鬱藥誘發躁症有關,此病對鋰鹽之反應不佳,須用carbamazepine或valproate為主線用藥。10.情感疾病之流行病學重度鬱症的盛行率在不同的調查中有顯著差異。以終身盛行率而言,台灣低到約1.5%,Beirut則達19%。一般而言,歐美等國較高,終身盛行率常在417%之間。由此可見憂鬱症有文化間之差異。女性比男性罹病機會大,女男比約2:1,原因並不清楚,可能與諸多因素有關:如女性較可能表達憂鬱;男女地位不公平,女性承受壓力較大;男性憂鬱常會飲酒以致只被診斷為酒癮等。平均發病年齡在20到40歲間,無業、離婚或分居者有較高風險。典型雙相情感障礙症之終身盛行率在不同文化中差異有限,一般推估為1%,可以從台灣的0.3到紐西蘭的1.5%,女男比例為1:1,並無性別差異,發病年齡在20到40歲間,平均為30歲,社經地位高者反而有稍高風險,雖然此病也和離婚有關,但離婚可能是果而不是因。不! 過若以廣義的定義,即涵蓋第一、二、三型雙相情感障礙症,則其盛行率將大大提高。輕鬱情感障礙症之終身盛行率約35%,和重度鬱症類似,仍是女性和離婚者有較高風險。循環情感障礙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類似,其終身盛行率約1%,女男比為1: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情感疾病密切相關的自殺。情感疾病患者自殺之終身盛行率約為15%,若加上濫用酒精或精神作用物質,則自殺率更高。一般而言,女性雖比男性更易嚐試自殺,但男性往往容易成功。鬱症發作固然會想自殺,但混合發作之患者也可能在同時有誇大、易怒、及憂鬱等症狀而自傷傷人。整體而言,純綷重鬱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症之患者的自殺率相當。11.情感疾病的病因及鑑別診斷重度鬱症之病因研究可以分為三部份:(1)生物學方面,(2)遺傳學方面及(3)心理社會學方面。較早之研究較多以心理社會學角度,認為憂鬱症和早期發展經驗(如父母失和、離異或死亡造成愛的剝奪,或兒童虐待等)、性格特點(如神經質neuroticism)和環境因素(如最近之生活壓力,或缺乏社會支持等)有關。在生物精神醫學漸發達後生物學之病因得到更多之証據,包括一些生物胺的研究(如norepine-phrine, serotonin, dopamine)及神經內分泌的研究(包括腎上腺、甲狀腺及生長激素等)。遺傳學研究也顯示情感疾病具明顯遺傳性,尤其是雙相情感障礙症,在同卵雙胞胎的共病率可達50%以上(3090%),若父母兩人皆罹此病,則子女有情感疾病之機會可高達5075%。病人的一等親罹患雙相情感障礙症的機會在25%以上。鑑別診斷方面,由於許多疾病都有類似躁症或鬱症之表現,故臨床上作鑑別以排除次發性原因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有些可治療的次發病因;比如內分泌方面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庫欣症候群、神經學方面的巴金森氏症、腦災、藥物方面的降血壓藥物及某些胃藥都可能導致鬱症之表現。此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焦慮症及適應障礙症都可能伴有憂鬱症狀,也須加以仔細鑑別,方能達臨床上有效之治療。憂鬱症可能伴有認知功能障礙,當其嚴重時有時和真正的老年痴呆症很像,稱之為假性痴呆(pseudodementia)。憂鬱症在老年人表現的半靜呆狀態(semistupor),往往有明顯的精神和運動遲滯現象,因此老年期之假性痴呆、痴呆症及巴金森氏症三者可以有類似的臨床表現,加上老年人常有內外科疾病需要服藥,藥物也可能造成類似巴金氏症之症狀或認知障礙,因此臨床上須仔細加以鑑別。事實上約有40%之老年假性痴呆患者後來發展成真正痴呆症,而巴金森氏症患者中也有高達50%同時罹輕或重之憂鬱症。以下介紹情感性精神病中最常見之憂鬱症與躁鬱症: 憂鬱症 1.憂鬱症的症狀:(1)情感方面:情緒低落、容易哭泣、對周遭事物失去興趣、常覺得自己是別人的負擔、自責、無助、甚至覺得人生無望而有自殺意念或行為。(2)思考方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3)行為方面:無精打采、說話與動作明顯遲緩、坐立不安,變得不太想動。(4)身體方面:失眠或嗜睡、倦怠、對許多事情失去興趣、感受不到樂趣。大部份個案食慾變差,體重降低,有時會抱怨頭痛、胸悶、慢性疼痛、消化系統不適等生理症狀。 當上述症狀,持續時間長(超過兩週以上),並出現明顯的日常生活功能障礙時,就稱之為憂鬱狀態或憂鬱症。 2.憂鬱症的類型 (1)重鬱症: 嚴重的憂鬱症,其憂鬱症狀明顯,並且嚴重的影響工作能力與日常生活作息。這些症狀在一生中可以發生一次或多次。 (2)輕鬱症或稱鬱型精神官能症: 是一種較不嚴重的憂鬱症。這些長期而慢性的憂鬱症狀,雖不會使生活、工作停擺,卻讓人心情低落、提不起勁。 (3)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 就是一般人所通稱的躁鬱症,實際上病程內會可能出現躁期或鬱期的症狀。而上述兩種類型,病人只會出現憂鬱症的症狀,不會有躁期的症狀。這一個類型的憂鬱症症狀表現不一定,可能是嚴重的類型,也有可能是較不嚴重的類型。 3.引發憂鬱症的可能因素: (1)生物因素: 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 (2)遺傳與性格: 遺傳機率較其他種精神疾病高,一般而言一位重鬱症的患者,其一等血親得此病的機率是常人的210倍。某些性格悲觀或缺乏信心者,也較易有憂鬱症狀。 (3)生活事件與壓力: 憂鬱症發病部份與外在環境壓力有關,例如:失去所愛的人、生活上的變故、創傷經驗等。 (4)身體病痛: 一些身體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不足、中風)、腦部外傷或其他病變等,可能會引發憂鬱症症狀。 (5)藥物濫用、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6)內分泌失調:如甲狀腺功能失調、停經(更年期)、分娩後(產後憂鬱症)。 4.憂鬱症的治療: (一)藥物治療: 抗鬱劑可改善憂鬱症狀。(約80的個案對藥物反應不錯) 服藥須知: 1. 藥效約二至三週以上才會出現,病人需依醫師處方耐心服用。 2. 持續門診,規則服藥,有疑問應與醫師討論,症狀改善後仍需規則服用一段時間,太早停藥容易再發病。 服藥常見的副作用: 口乾、便秘、排尿困難、視力模糊、心跳加快、嗜睡或姿勢性低血壓等,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出現。最近醫院使用的新型的抗憂鬱藥物,比較不會有此類副作用。 (二)心理治療: 專業人員依個別需要給予心理支持或治療,學習處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協助病人度過危機,甚至減低再發病的機率。 (三)環境治療: 1. 鼓勵個案保持與家人、朋友的接觸,促進人際交往。 2. 家人支持與瞭解。 3. 危機調適:提供個案緊急情緒支持與疏解危機的方案。 以上治療可單一或合併使用,醫師會評估狀況,安排適當的治療。躁鬱症 1.何謂躁鬱症?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起伏,快樂、悲傷、生氣都是正常會有的情緒反應,也是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躁鬱症是一種使人的情緒高低起伏變化失去控制的一種疾病。這些情緒起伏會影響一個人的思考、感覺、行為、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功能表現。有些人以為得這種病,是一件相當丟臉的事情,似乎是病人的罪過。但基本上,罹患躁鬱症並不是誰的錯,也不是虛弱或不穩定人格的結果。它就和一般人會得的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生理上的疾病,而且是可以治療的一種病。 2.躁鬱症何時會發生? 躁鬱症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第一次發作,有時在兒童初期或晚至四、五十歲發生;但是如果一個人超過五十歲才第一次發生躁鬱症的話,則必須考慮是否為其他身體疾病問題造成的,例如神經科問題或是藥物、酒精所引起的。 3.為什麼必須及早診斷躁鬱症? 早期診斷、適當治療可以避免患者出現下列的情況: 自殺:在患病的初期自殺的危險性最高。 酒精及藥物濫用:超過半數以上的躁鬱症患者在生病期間會有藥物濫用或酒精濫用的情況。 婚姻及工作問題:立即的治療可以改善婚姻的穩定及工作的生產性。 治療困難:有證據顯示病人的發作次數愈多,下一次發作的治療愈困難、發作的頻率也會愈高。 4.躁鬱症會遺傳嗎? 研究發現有些遺傳基因可能與躁鬱症的發病有關,就好像一些生理疾病如關節炎一樣,與遺傳有關。然而如果你有躁鬱症而你的伴侶沒有,則小孩子得病的機會大約是七分之一;如果家中患躁鬱症或憂鬱症的人愈多,則小孩得病的機會也就愈高。 5.什麼原因會引起躁鬱症? 沒有單一的原因造成躁鬱症,但是許多研究顯示它可能是一種體質的問題,它與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缺乏穩定性有關。這樣的生化異常使得躁鬱症患者很容易受到情緒或外來壓力的影響,如果生活上不如意、使用刺激性藥物、缺乏睡眠或過度刺激,腦部迅速恢復平靜的功能就無法適當的運作。 這種先天體質與環境刺激相互作用的理論與許多內科疾病的理論相似。以心臟病為例,一個人可能有高膽固醇或高血壓的傾向,日常生活中漸漸地造成心臟氧氣供給的傷害,但並沒有任何症狀。當壓力來時,例如運動或壓力大時,如果氧氣供給變得太低便會覺得胸痛,甚至引起心臟病發。而躁鬱症的發病理論也大同小異,只是目前對會引發病症發作的原因,並不是百分之百了解。 6.躁鬱症的症狀有那些? 在躁鬱症的病程中可能出現下列四種的情緒症狀: (1)躁期 躁期的病人常會因為體力、創造力及社交能力的增加而帶來愉悅感,這種感覺很快就失去控制地昇高到躁症發作。典型的躁症患者通常都不會有病識感,不認為自己有病,否認有任何事出問題,且會生氣地指責那些認為他有問題的人。在躁症期間,以下的症狀會持續超過一個星期,且會嚴重到使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出現困難: *情緒不尋常的高亢、愉悅或易怒 *睡眠需求減少,睡得少也不覺得累,仍然精力充沛 *說話速度變快,而且常不自主的會想一直說話 *思緒想法變得很快速敏捷 *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交談時常有話題變來變去的現象 *覺得自己變得很有能力、很偉大或很重要 *不會考慮可能發生的不良後果而做些鹵莽的事,例如隨便花錢、不節制的男女關係或性行為、或貿然的花錢投資。 *在非常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精神病症狀,例如幻覺(聽到或看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東西)或妄想(相信一些不真實的事情)。 (2)輕躁期 輕躁期是躁期的輕微型態,有類似但較不嚴重的症狀,並且引起較少的障礙。在輕躁期,患者會覺得情緒高、感覺比平常好、且較有生產力。這種狀態會讓病人感覺很好,有些人會為了讓自己停留在這個階段而停止服藥。但是,往往時間久了之後,會由輕躁期轉變成躁期,或掉到鬱期,反而會要付出更高的代價。 (3)憂鬱期(重鬱期) 在重鬱期,以下的症狀會持續超過二個星期以上,且會使日常生活的功能產生障礙: *覺得心情低落、憂鬱、或對平常感興趣的事失去興趣 *失眠或睡太多 *胃口不好吃不下或心情不好拼命吃東西 *無法集中精神或注意力、對許多事情常猶豫不決 *行為動作或想法變得遲鈍或者會常常不耐煩,坐不住 *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有罪惡感,或變得很沒有自信心或自尊心 *覺得體力變插,整天覺得很累 *有自殺念頭或行為,腦海常會浮現與死亡有關的想法 *嚴重的憂鬱症病人也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症狀。 (4)混合型 病程中沒有明確清楚的躁期或鬱期,而是同時有兩種時期的症狀交替出現,也可能是在一天內這些症狀會有頻繁的轉變。患者某一段時間可能會像在躁期一樣覺得興奮或激動,但另一段時間則覺得易怒且憂鬱。 7.躁鬱症有什麼不同的型態? 每個人的發作型態和頻率都不同。有些人的躁期與鬱期的發作頻率差不多;其他人可能大部分是其中一種型態。平均來說,躁鬱症患者在生病後的十年間會有四次的發作。男性以躁症開始居多,女性則以鬱症開始較常見。前二、三次的發作間隔可能會相隔數年,但大多數沒有治療的患者會有較頻繁的發作。有時發作會有季節性,例如在夏天是輕躁期,到了冬天變成憂鬱期。有少數人一整年會有多次的循環發作或甚至持續整年的發作。 發作期可以持續數天、數月、有時甚至數年。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平均躁期或輕躁期會持續2-3個月,鬱期會持續長達六個月以上。有些患者在沒有發作的期間會完全恢復;然而有些患者會持續有輕度但惱人的憂鬱或情緒的起伏。 8.躁鬱症如何治療? (1)急性治療:目的在使目前的躁症、輕躁症、鬱症、混合症狀穩定下來。 (2)預防治療:藥物長期持續給予,目的在預防下一次的發作。 治療包括藥物、衛教及心理治療 (A)藥物:幾乎所有的病人在急性期與預防治療都必須給予。 (B)衛教:在幫助病人與家屬了解如何來處理躁鬱症並預防它所帶來的併發症。 (C)心理治療:對許多病人及家屬在處理壓力與解決問題有幫助;必須與藥物配合使用,千萬不可以單獨使用(除非在一些特殊狀況,例如懷孕時)。 9.藥物治療 有兩種重要的藥物用來控制躁鬱症的症狀,包括情緒安定劑與抗鬱劑。你的醫生可能會同時開一些藥物來幫助你的失眠、焦慮、不安或精神症狀。 何謂情緒安定劑? 情緒安定劑是用來改善急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静海区全网营销解决方案
- 2025年牛羊防疫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案例研究报告
- 药房咨询方案模板下载
- 盾构专项应急预案(3篇)
- 对于事故应急预案(3篇)
- 药师专业测试题及答案
- 税收学专业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城市配送新能源汽车车路协同通信技术实施效果报告
- Welcome to the unit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英语牛津译林版必修三-牛津译林版2004
- 数据库应用技术-第三次形考作业(第10章~第11章)-国开-参考资料
- 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试题库+答案
- 北京版(2024)小学一年级全一册体育与健康全册教案
- 2025年山东省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眼部拨筋医学知识
- 《关于作业的班会》课件
- 实训楼配电改造施工方案
- 上菜服务流程培训
- 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情景剧《满江红》剧本完整台词
- 保健品会销操作流程
- DB37T 2640-2022 监狱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