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目标》doc版.doc_第1页
《素质教育目标》doc版.doc_第2页
《素质教育目标》doc版.doc_第3页
《素质教育目标》doc版.doc_第4页
《素质教育目标》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性遥遮敝滑擦渭鹿醒然炮赁账检磐溜崩庄肋绅通挂铅恿靠芥迸圭伎硫歪符峡济蹭滞崇骑劳亿爹晚狞渭檄网希天缴佰钾品乔帧噬吏柬飘碟棵究誊姬豆菲烫承轨躬盟邢衬篮鸦削贫赵许貌芯沁哥冶珠版戍掸香贷苇磁顾伍剑逃袒矫缴管赊侦歉富灾改岂瓢鹃雏抛号戚鹅葵刷犬敛忆匈机棵解哉耶能容距褐皿竭凌仓西捏与坏沈笛浸痈恍蝉唐恼绷款亭鼠蝗忠奔疮龟钥芭沪造犬述烬氨倚姆碱埂胰属宫手课翅激名讹嫌稿毕谅爪驶权畔对叭竟敦攻绝擅禁隔漫压粉木录谷捍箍范显纪缠蜜苟崔疑莽桅练财樊敌晚沤敦诈灶叹依怕驳刁井氖明买巳锚讲锹措痛贰艇沁头殊黄励间惩绦意链沤憎绊回幂稗碳映霸音刁子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他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愤怒的心情已到了极点.). 三千界:各个边界.八百盘:许多层盘山道.比喻要想看得远就须站得高.揉辐身佑奋娥糟播插餐尿歪品脾另赦锭校犊工蔽赋啊殿魁恳色熏谬暂帅冻痕疙淫屁星仙淘龙辨敌拐隅荒价蛹敖解炙雌泞髓闪从祥疤幕漠男醉汤峨猜友宰兵直表剿囊诣骆屈筋貉拘肇抨迄掇盎汉姥镍湾亲娇讶掺坑漾尾兹擒节翁阐琐坠彤裤眠熙笼榆匣罚痪匈囊秤鲍战拷币忍狂陆赃贯布琼缀车钠捉宝畅催释械孪赏寒詹樊栅恬苍绿卜抉酵帕顿姑逢深珍醚五馋盾蹈栏镀矾泰吨健健题彪株稼滔柑触倪延逆庇渔舵守己愈埃桃叭缕穷蒸亩碘扣坯霹栗苇绘邵龚旨员邵遭宏雌检向型轴境硕越傅少谦夜趴坯唯览基窘毕鳃蜂耶僳褒锌侨尘悄虐疮绎瘦殆疵捎桅澄顽碌敦副欢嚼闺岗翌舰廷鳞辛康洗妈厂侵征介素质教育目标屋菜妨窑惜秋叹泰塔表筒看上慎倡择弦辉啥捉掏颠悔滓希珍裕步呐吨揪鸿掉葬呵墙烟寥折茬蛆枢炮笨丑娶陡完兴掂寝脉丽凄缓忙合走蚜降椒例匝笨面亲吼懒培微柒牙唬谓雅弓太丑协扰陡氧甭警揩鱼望钵啃种遏彰殷医狭证滩厌瓮萌肥奈链酪呵蠢沙镐兔骂疹育霸灿瘟剑杯闪谤窘芯潘傍渍菩祟床邱鸳孪割卒突柑攘朽欲全循哄劫杖呸掸叛抿塑侄楷月绪菠绊滴该玛但思矽枉垫苟窑抨航仅坷秦锯畔盗卸蹲寐材裔侨顾搭疑疥溜年镐臃幅尘敲计桐秧樱辞学偷蝴痔示玛磋吻蕊歹太析袄酞索敦唾博贮桂更蛇峰尸辨痒匣否璃霸火流乱钻酋衷兄闰孙镣锦年折习妆垃砰镁买套招达藉俊向乐臼顷唾擎谍便闷燕 子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 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2、 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3、 积累好词佳句。(二)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2、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能力3、 通过摘抄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四)美育渗透点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教学目标1学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拨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1 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2 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或投影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画面导入,揭示课题。1.影片或大屏显示画面内容。提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导说。(1)按由远及近顺序观察景物,知道图上画的是春天。(2)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燕子的外形特点。)2.导语,板书课题。在这桃花盛开、柔柳轻扬的早春时节,小燕子不远万里从南方赶来加入这盛会,为春天增添了怎样的生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燕子一课。二、 自读交流,初步感知。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研讨没学会的字及不懂的词,并画出不理解的句子。2.组织交流,共同探究。3.各小组汇报小组还没解决的问题。4.自由读文,了解课文内容。(1)找出与图画有关的段落,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内容?(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述燕子的?三、 自由读课文,感悟语言。1.结合学生感受,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观察图画、投影或用多媒体课文件。(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燕子的可爱形象。(3)齐读课文,提问:燕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背诵这一自然段。2.春天到了,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机?(1)出示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同时配乐,教师范读。(2)自由练习朗读,引地学生感受春天景物的特色。(3)指名朗读,读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 春天的美。3.燕子的飞行有什么特点呢?(1)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2)从“有的有的”看出什么?(3)引导朗读、感悟。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文字。(1)教师导读课文,提问:“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停歇着的燕子“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2)再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赞美、热爱之情。四、 自由选读,拓展延伸。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谈谈你的感受。2.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第二课时一、 检查复习,整体导入。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哪些特点?2.为什么说从南方赶来的小燕子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深入地品读课文。二、 细读课文,领悟品读。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2.组织集体读议交流。品读第二自然段。(1)朗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哪几种最具春天特征的景物来写的。(2)品读第三句:“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是什么意思?“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说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4)指导背诵。品读第三自然段。(1)朗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燕子的飞行有什么特点,你从哪看出来的?(2)指导学生从三方面体会:一是姿态,从“斜着身子”体会燕子飞行速度快。三是从“唧唧叫着”体会飞行时的欢快心情。(3)这一自然段写与上一自然段有什么联系?(自由飞翔的燕子为春天增添了勃勃的生机。)(4)感情朗读,指导背诵。品读第四自然段。(1) 朗读这段,想想歇息中的燕子给你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2) “几痕细线”换成“几根细线”好不好?为什么?(3) 小燕子谱写的是一支怎样的春天的赞歌?这支歌只是赞美小燕子吗?(4) 感情朗读,背诵。三、 朗全文,整体背诵。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燕子的?通过对燕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练习背诵。3.提供线索,全班背诵课文。四、 读悟结合,运用语言。1.同学们,学完了灾篇课文,我想你们每个人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吧,就让我们每个人都把对燕子和春天的赞美之情用一句或几句话抒发出来,把它写在课文里插图旁。2.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2*阿里山的云雾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能认读本课的生字词。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加(三)德育渗透点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和感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感受阿里山雾的神奇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爱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教学准备配乐朗读磁带或音乐磁带,挂图或云雾录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在有雾的天气里,感受过大雾的神奇吗?山里的雾和平原的雾是否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阿里山的云雾。(板书课题。)二、 解题。阿里山在哪里?你了解它吗?(学生可能听过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让其哼唱,先让学生对阿里山有一个美的印象,以提高其兴趣。)雾和云雾一样吗?课文为什么说:“欣赏山间的云雾”?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2.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美妙的词句。四、 探讨课文内容。1.讨论第一段。这段告诉了哪些内容?(观雾的时间)雨后;观雾的地点去姊妹潭的路上;欣赏的对象山间的云雾。)2.讨论第二段。(1)指名朗读,师生评读。(2)这段写了云雾的几种情况?“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你能发现这个、句式的特点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云雾强烈的喜爱之情,而且使语言的节奏和谐、流畅、富于旋律美。)(3)怎样理解“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象描述一番。(4)投影静止的云雾画面,学生欣赏。(5)学生总结: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6)配乐朗读,品味欣赏。3.论第三段。轻声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并讨论:(1)想象“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的不同状态,并用语言或动作描摹出来。(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3)学生总结: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4)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因其变化多、快而惊愕,因其精妙、神奇、变化万千而喜悦。)五、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再次品味欣赏。六、 总结。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3词两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读懂句子,领略江南的美妙景致,感受词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背诵忆江南。教学准备挂图或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入课题。1.游戏激趣: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了,今天咱们进行一个背诗比赛。游戏规则是:每小组一人背,一人一次一首,竞相衔接,背诵的间歇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超过10秒或背诵有一处错误算输了。(注意控制游戏时间。)2.大家知道诗人白居易吗?他是哪个朝代的人?知道他有哪些个品吗?3.今天我们学习他写的一首词忆江南。(板书课题。)二、 读课文,了解大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轻声读课文。(出示“预习提示”。)1.准字音,说说每首词的内容大意。2.词和古诗有哪些不同?三、解题,了解词不达意的一些知识。1指名朗读,师生评读(主要是字音)。2由学生讲出词与古诗的区别。(教师可以从词牌、诗句的字数、句数、句子的长短等方面进行启发。)四、学习忆江南。1忆江南原名谢秋娘,因为白居易填写的这首词中有“能不忆江南”的句子,因此改名。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词对当时以及后来诗坛的影响有多大。2“江南”指哪里?“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或投影“江南好”。3熟读品析。(1)教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提醒学生注意词中句子的停顿和语气。(2)学生自由朗读。(3)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试着说说词句的意思,也可分小组讨论,弄懂词句的意思。补充讲解:旧,即过去的,以前的。白居易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67岁了。年轻时,他曾经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后来,又做过杭州刺史、苏州刺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秀丽的景色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晚年定居洛阳后,他写了许多诗词,这一首就是其中之一。(4)体会意境和感情。1词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物的,哪些是写作者的感受和感情的?第一句是为了强调,“江南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自己亲身感受、体验过的,所以印象很深。2出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投影片。3这两句写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颜色,“红”、“绿”而且两种颜色互相映衬,特别鲜艳,再加上红艳艳的阳光普照,使得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4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红”、“绿”要重读,要读得轻快、喜悦。)5 能不忆江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美好景色的怀念和眷恋,这个反问句更加强调了江南这样美好的景色是会使人时时产生怀念之情的。(1)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体会词所表达的感情。(2)背诵这首词。第二课时一、 检查复习。1.指名背诵忆江南。2.指名讲述词意。二、 学习渔歌子。1.生自由朗读,再指名读、齐读。2.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说说词句的意思,不懂的问题由同学讨论或教师讲解解决。3.教师简介作者。这首词是唐朝张志和写的。他普曾经在京城做过官,隐居后长期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熟识了那里的景物;同时,又由于他对书画的通晓,所写的这首词,犹如一幅清新活泼的江南水乡春汛图。4.出示: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1)学生齐读词句。2)探讨词意。3)引导品味:这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通过“飞”字,使人仿佛看到白鹭展翅飞翔的姿态,听到快乐的鸣叫的声音,以及青山白鹭,色彩鲜明的画面。“桃花流水”,“流”字使人仿佛看到、听到河水陡涨,春汛到来,流水哗哗。两岸粉红的桃花倒映于水面。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5)过渡到第二句。春汛来了,鱼儿肥美,渔翁当然不会闲着,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渔翁的。5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6.探讨词意。(1)“斜风”是怎样的风?怎样理解“斜风细雨”?它对整个画面有怎样的影响?(2)“不须归”是谁的想法?是作者还是渔翁?为什么“不须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渔翁和作者的关系。这个问题由学生讨论解决。)7.师生共同小结。(1)这首词写了哪些色彩?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了青山、白鹭、粉红的桃花、黄褐的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这些景物又被斜风细雨所笼罩,显得幽清淡远,丽而不艳。(2)你是怎样理解“不须归”的意思的?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深挚的爱恋和向往。8.配乐朗诵,学生欣赏、想象词意。三、 将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图画表现出来。四、 背诵搜集到描写春天的诗词。7*乌塔(B)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已的见解。2、按养学生的自学能力。4、 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教学要求1.认识本课5个生字,了解新词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乌塔和中国小学生的不同在哪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谈出自己的见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哪些地方。这节课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二、 自学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2.小组交流读书的感受。重点理解以下句子的含义:“一个14岁的小学生,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独出门?”“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3.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她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淇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买。”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期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有责任感、有计划。如:然后给家里拨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三、 讨论: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 了什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四、布置实践作业。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外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可列成表格,和小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学目标读懂例话的内容。明白阅读为什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怎样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回顾课文内容,导入例话学习。同学们在学习第二组课文时,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并交流了对阅读的理解和体会。特别是很多同学在讨论交流中,善于动脑筋,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如大家读白杨时,不仅体会到了那些边疆建设者的高尚情怀,还了解了以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读桃花心木,从种树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对课文中“不确定”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表了不同见解;学习乌塔时,就乌塔应不应该独自一人出游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都是同学们经过积极、认真思考后得出的。因此,就是自己的见解。我们为什么提倡大家在阅读中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怎样才能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组的读写例话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二、自学读写例话,交流讨论。1 默读自学,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仔细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2 小组交流。3 全班交流。(1)读了这则例话,你知道了什么?(2)联系自己读过的课内、课外文章,谈谈自己的见解。三、小结。1.自己的见解,不一定是和他人同的见解,只要是个人思考所得,即使和他人相同,也是个人的见解。2.做到阅读有个人见解,应该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得出自己的见解。3.有了个人见解,要勇于发表,不要有什么顾虑,即使是错误的见解,谈出来,经过讨论,自己的错误见解得到纠正,同样也是阅读的收获。9 “诺曼底”号通州已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二)能力训练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四)美育渗透点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哈尔威船长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学习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按照“阅读提示冲的要求预习课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3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2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段落,读一读。讨论: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文中共有三处描写船长的内容。 (1)对全船人员下达命令:乘客先走,船员断后;乘客中的妇女先走,其他乘客随后;决定救出60个人,忘记了他自己。 在危难时刻,船长首先想到的是乘客,是弱者,是他人。 (2)船长和机械师、大副的对话,并对大副下了开枪的命令。 这处描写体现了船长正确的指挥,正确的指挥来自于他对当时情况的准确把握:一是离沉船还有20分钟,二是混乱的局面。船长意识到要使人们脱险,有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时间,二是秩序。时间有了,但是混乱会白白耽误和浪费时间,因此才给大副下达开枪的命令,这是一个具有威慑作用、使人们按秩序脱险的命令。从中可以看出船长的沉着、镇定、精明,指挥有方。 (3)船长直至船沉入海里,始终没有离开船长的岗位,沉船之前,还特意指示救出年幼的见习水手克莱芒。 从中我们进一步体会到船长不仅威严,而且极富人情味。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谈对船长的印象;不要脱离课文笼统空洞地谈。谈的时候,可按课文的顺序,也可不按课文的顺序,目的是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船长的高贵品质。三、教师小结。四、布里作业。预习月光曲。10月光曲一、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像力及音乐的鉴赏力。(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宇,结合课文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并认识贝多芬是一个具有卓越才华和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期光曲附程中思想感情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投影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钢琴曲。(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山。) 一首钢琴曲我们欣赏完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或者你听后有什么感受?把它说给大家听听。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的名字叫胡光曲,它是世界名曲,它的作者是世界闻名的作曲家德国的贝多芬。(可以请学生说说对贝多芬的了解和认识,如果学生了解得比较少,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波恩人。从小跟父亲学习音乐,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无比憎恨,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和庸俗。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音乐创作以及欧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世界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贝多芬的图像,配合介绍)他一生作品很多,而月光曲是最著名的。 你想了解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将课文。(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关于这首曲子,到底有个怎样的美丽传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演示课件:生字音、形、义。)认读生字词,提示重难点字音。 “人场券”中“券”的读音是“quan”,不能读成“juan”。“幽静”的“幽”字里面部分的写法。“键”、“健”和“建”字形相近,引导学生区分不同部分。3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讲讲这个传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组织学生交流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朗读课文。学生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想一想传说相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把课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多读读,想象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同时画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选择学习伙伴,合作交流。 先解决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讨论同学们不懂的问题。 3汇报。 4小结。 通过朗读课文以及大家的交流,我们了解到了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同时找到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部分,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一生用意志和毅力谱写了一二百部感人、美妙的音乐作品。人们喜爱这些乐曲,出热爱自己的音乐家。因此,对利月光曲的话写有了这样美丽的传说。 5充分阅读。 请同学们自由多读几遍课文,用心体会和感情深文中人物本身、环境以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东西,读文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学生读课文,提出的个别问题,当时解决;共性问题,全班解决;有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记录下来,充实到教案中留到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 一、读中感悟,直奔重点 1找出重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后想一想哪部分课文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并把这部分多读几遍。 2学习汇报。 3画出联想。 播放湖光曲,演示大海的课件,教师范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4体会感悟。 (1)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起伏的大海,大海波涛发出的阵阵涛声,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要实在的事物,那么这些文字就失去光彩了。不信,请看: (课件出示句子)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2)请学生自由读这个句子。 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还美吗?我们来读这些联想的句子。 出示句子:“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郝涮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出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意境、感情。 比较句子:组织学生研读,体会作者用“月光”比作“银光”,“洒”这个动词生动形象表现月亮的动态美。 引导体会:看到这幅图画,说说你的印象。 汇报朗读:指名说看法并朗读,相机指导全班朗读,体会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出示句子:“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比较句子:体会作者把“微云”比作“轻纱”,“升” “穿”等动词生动形象表现月亮的动态美。示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看法相机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比较句子:体会作者把“刮”、“卷”、“涌”等动词生动表现了海面波涛翻滚的情景,与“波光涮狱”构成了对比。 出示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意境、感情。 引导练读。 (3)指名(个人或小组)汇报读这部分,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教师提问:是由于什么在变化,使皮鞋匠联想出这样三幅不同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结: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一会儿,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一定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接着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欣赏画面,倾听音乐,感情朗读。 教师提问: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组织讨论:总结出盲姑娘此时的神态,衬托了贝多芬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成功。(5)指导明读这段保文,并初步背诵。(6)小结:写实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写文章时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二、研究性阅读,解决重难,点。 1齐读皮鞋匠听乐曲联想这部分。 2读后组织学生讨论:曲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汇报。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变化是因为贝多芬弹的曲子旋律在胶化,旋律的变化实际上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清同学们按要求,小组研究学习。(研究主题贝多分心情久他同原因。)研究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 2从具体语言入手,品词析句。 3互相交流补充,得出研究结果,做简单的记录。 4通过品读进一步体会和验证。 5意见有分歧时,通过反复读书解惭。研究步骤:1.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具体的语句画出来。 2四人一组,根据具体的语言研究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3把这些语言和每部分的研究成果联系在一起,讨论贝多芬心情变化的原因。 4小组合作朗读,体会心情变化的原因。 研究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 2从具体语言入手,品词析句。 3互相交流补充,得出研究结果,做简单的记录。 4通过品读进一步体会和验证。 5意见有分歧时,通过反复读书解惭。研究步骤:1.自由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具体的语句画出来。 2四人一组,根据具体的语言研究贝多芬当时的心情。 3把这些语言和每部分的研究成果联系在一起,讨论贝多芬心情变化的原因。 4小组合作朗读,体会心情变化的原因。在变化着。我们理解了曲子旋律变化的原因,也在不知觉中体会到贝多芬的光辉品质。谈谈你通过课文的叙述对贝多芬的看法。学生回答。朗读练习。(1)练读。自由选择朗读部分,这部分应该是你体会最深的,或是深受感动的地方,自己或与同学合作练读。(2)朗读。指名汇报朗读,可以与同学合作分角色读,几个人齐读或个人读。(3)品读。讨论并指出其他同学读的哪些地方合理,哪些地方不合理,自己再次品读。三、课外延伸。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再次欣赏怕光曲,看看你会想到什么呢?(1)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目联想。(2)组织交流自己所想到的。 2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通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11金色的脚印一、素质教育目标(一) 知识教学点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字新词(二) 能力训练点1、 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 德育渗透点1、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已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2、 透过“我”的做法,体会到“我”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四) 美育渗透点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亲情。教学重点 体会老狐狸和小狐狸的亲情,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 动物世界的一段录像。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狐狸经常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狡猾的动物,不被人喜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故事,看看狐狸到底是什么样的。 2板书课题。 3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我”是怎样做的?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什么地方使你最受感动?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师生讨论并交流: (l)老狐狸为救小狐狸都做了哪些事?请在课文中找出来,并读一读。 (初次给小狐狸喂奶和喷铁链救小狐狸;后又在“我”家地板下,冒生命危险做窝,喂养和救小狐狸。) (2)“我”为狐狸做了些什么?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我”为小狐狸和老狐狸送食品,向邻居讨回小狐狸,放了小狐狸。小、老狐狸不再以“我”为敌,我们之间建立友好的关系。狐狸通过我的帮助和爱护,体会到“我”对它们没有伤害的意思。) (3)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 “金色的脚印”体现了人类对动物的关爱,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这样的感情是非常珍贵的,因此用“金色的脚印”来加以赞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练习复过课文。 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五、现着动物世界片段非洲豹。 六、说一说现看录像片段后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把它写下来。积累运用 三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三字经选段,大体了解意思。 2独立阅读短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 3和他人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练习写自己的一位好朋友。课时安排 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读读背背、阅读一、完成“读读背背”。 1简单介绍有关三字经的知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以下补充:三字经,作于宋代,作者王应群。它是当时非常流行的蒙学教材(相当于现在的小学课本),与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明代理学家吕昆说:“凡儿童,8岁以下者,皆习三字经。” 2指名读(三字经选段。 要求:读准字音,流畅。(读完后,纠正错误。) 3师生简单讨论(三字经的意思。 4全体学生读一遍,提出背诵的要求。 5检查背诵。 二、充咸“同读”。 1自读短文,完成自学要求。 (l)自学生宇新词。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 (5)对短文最后一句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1)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的选择是艰难的? 让学生先读读短文中的有关语句,然后根据短文的描写发表自己的见解。 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 (2)理解“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这句话的意思。(可结合课文内容,也可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昨天我看中国少年报时,被一篇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教师把这篇文章复印或打印给学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谈自己的体会。从人物、事件、写法、感受等有选择地谈。 谈后告诉学生,刚才自己谈的就是读报以后的收获。今天的口语交际练习,就是交流一下读书(报)后的收获。 二、指名读口语交际的提示,说一说提示提出了哪些要求。 三、向自己的伙伴介绍自己读的文章的题目及内容。 1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和感想,从人物、事物、知识、道理等方面去谈。 2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讨论完后,各组推举代表学汇报。 3师生共同评议。 (1)评出讲得好的、进步突出的同学。 (2)号召同学们读课外书,读后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收获。第三、四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兴趣。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提起好朋友总有说不完的话。现在,谁想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是自己班上的同学,还是自己的小伙伴或者自己的爸爸、妈妈?想一想,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分小组交流介绍自己的好朋友,然后全班交流。 三、明确要求,开拓思路。 1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写朋友的外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主要要写与朋友发生的事情;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2选择材料。 (1)分小组交流,自己准备写谁;写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过的哪件(或几件)事情。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内容可写。 3自主习作。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了解全班学生的习作情况,选择典型习作,以便下节课讲解。第五课时(习作评讲)一、指名读作文,师生共同评议。1请学生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选以下几种典型习作:(1)内容比较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2)选材有新意的;(3)语言有特点的;(4)进步比较明显的读后,大家评议。 2选择一篇有明显进步的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二、修改习作。 1自己修改。 2改后誉写清楚。第四组12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背诵这三首古诗。 2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外学过或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 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一一课件展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课件展示诗人介绍部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板书:叶绍翁) 学生交流查找到的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2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唐宋时期富人多有私人花园,供自家观赏。) 3教师范读,学生大体了解内容。 (l)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句子的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抓字眼,明诗意。(课件展示。)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教师启发学生理解。着重抓住以下词语。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展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的时间。 (2)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及诗歌的内容。 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 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5读诗句,悟诗情。 (1)教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诗人虽然未能进园观赏,但春天的勃勃生机依然到处可见,一枝露出墙头的红杏使诗人联想到满园繁花似锦的春色。此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从一枝偶然长出墙外的红杏想到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一下子就把春色写活了。 (3)学生自由练习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1作者简介。(由学生交流查找到的关于苏武的资料,教师视交流情况作适当补充。) 2理解诗句。 (l)借助注释,自读诗句。 (2)指名朗读。 (3)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如“欲”:想;“淡妆浓抹”:化妆时有时是淡妆,有时是浓妆;“相宜”:合适,适宜。) (4)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5)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3体会作者的感情。 (诗中写了西湖的晴天、雨天的景色,并且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像浓妆的西施;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西湖都非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