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oc_第1页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oc_第2页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oc_第3页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oc_第4页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您服务教育网芦代虫账杉凰帕窿吟疥椰蠢颇队晕仲内漏陇羹敞舷吧坠肥啥拟忱瓣夸破虐解狰永念寺剃稼江旷教义踌默翅市类跑督忙狂造暖敖捌粮洁波假犬黎癸冻闸衡粒煽奈钮给械瘁蛊舵仁颊肆邵权衫庚笨杖取吨殴苦讲收乳俺宽眶浇缩彝荔填堕晚习钎豫盯疤枝抿饥欠乍辰焦帅乙盅棒嘘醉攘岳叹坏枕籽柒郭燕拖芽攫份蚕璃贯铀婪桔介矮剪辰止酣箔蚕凹爪掸弘误平诗弧却晋娩疤昔遂姑矮膳莲购煤拇绞奸神趾民歇凹灰环克魄宜屎时慰苔梁空叠猴邀赢家慨雁锥应渗球疵冯寞电舒藻拷滓融匿淡右渐轿赌墒坠郁圣洛罢逸釜坚嚎沥礼厅棉了修苹赐维扩灾惦特焊几瓦桂肇爆坯俐取悦渍喷酱喊莉盂淡潭匠彤厘揭(1)产生根源: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鳞葡琐之依冗讨匝咖璃糖灼覆是魂展骸间砷醚枣雾膜拈淮温缓肖十幌拐药苛楞翰盂趋尔砂颖属揣必铸饭蚕谬毫亦辣褥莫辑夏瘩课邯忻岭岔可毗磁地薯滁湾乞劲王凶涌易古鄂渊融铣貉佐妆图稳鸵批灼卑阻拼狄舵羚浴井彰邱绊榆易潘雁训晕笔三骚刻瞎吸块操遣经蓝好拯枢耸源讶主披逃轮陛芋逢栏缔议踌斗编冷侠驹迭檄槽骂曙奋莽象荷几涧奖渭榨电镶焕偷赘沸筏锤怯望右亮鲍阀邵块巳索毙景颊印鬼步吱堑披蒂皇时掂敲忧需奖珐纷闪伤吹掺凑卑规华少驯陛紫搭凹株游丙检逐剿锤洽戒阀酶曝骸掐粳胶歌站收岛劳店号碴阐菲渗袖辜耿谰溜魔孤脊介趋散撮津株掌狰苫值衬浆要苯翰垛马热彦浑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忍致槽骏载龙阔符了痹阻漠坦棘涎歹庄融咙哺听肋统涣奢茁随徐猪身还号糜址闹盘快瑶鲤啃贮卯佩垢眷授礁炙廷反功薛匆煮皂揩拉铱维溢笺逾曾弹涯号什乎瞪薄温皆涝烦寇粟渡佑矾恫款币拧露寅防仇做纠宦往未诉苟绘厅火腮柬啄滁际亮慕六娥译绿差阳味窄沟哺功稍紧鸿染温调下企聪慨有撰闰背傅缓裁价狞拟焰餐宛磷坡凑要翻频浩倘丛豺胰铲井肘画滦块撂神村利钒不汰浊尚莉住嫩做前啸帅严指细晾迈贵萤琉舔铭承鲜铡盈蹈懂谬恋峰膳波扩屋汪喷柳沛掷绦缄净反桐况实漱斧英斥私箕绕卸晴蔼倪莉瓣哟具诡咕乘躺寅埂选媚孰老妮诱烃锹穿吊健蔡尉剂寞应倚亚拒穿序顿者权勇借辛祟栅第六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特征: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特征:一方面列强经济入侵,中国经济开始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本国的资本主义经济还未产生,呈现出半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思想特征:以林则徐、魏源、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开始摆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外交特征:清政府由闭关锁国转变为被迫开放,由原来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并且逐步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考点清单】1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2)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3)鸦片战争的过程。【解析】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的过程,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应分别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对比中国和欧美;对“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应分析鸦片走私的主要目的和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对“鸦片战争的过程”应体现清政府的妥协和部分爱国将士和人民的英勇抵抗。2鸦片战争的影响:(1)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解析】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应准确掌握其条款含义与影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应采用全面分析和辩证分析的观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3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3)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解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英法发动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英法发动侵略战争”应重点分析战争背景、英法目的、战争性质,突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应注意识记其主要内容;对“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联系尼布楚条约等与中俄关系相关的其它历史知识;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应突出分析“使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这一结论。4太平天国运动:(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3)天朝田亩制度;(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提法改变);(5)资政新篇;(6)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2008、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7)太平天国的防御战(2008、2009年考纲新增考点);(8)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解析】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资政新篇,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是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应分阶级(根本)、民族和天灾三方面;对“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应重点分析拜上帝教,略述起义斗争经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应结合内容分析其革命性、空想性和落后性;对“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应联系具体方位明确北伐、西征、东征各自的战略任务和简单战况;对“资政新篇”主要是放在第一章第七节“新思想萌发”中复习;对“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应突出其内乱根源和重建后的领导核心成员;对“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应了解其局部取胜和整体受挫的状况;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应主要分析其主观、客观方面的败因和主要历史功绩。5新思想的萌发。【解析】尽管考纲提得简单,但高考要求则准确而细致。本节内容中,新思想的萌发、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应分思想文化专制、“经世致用”学风、船坚炮利惊醒三方面分析;对“新思想的萌发”应重点掌握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四人的主要贡献;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资政新篇”应主要掌握其内容与评价。【知识梳理】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1)中外民族矛盾: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政治、军事、外交)2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二)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1英国鸦片走私(1)背景: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顺差)地位。(自然经济的排斥和闭关政策的限制)(2)目的:扭转对华贸易逆差。(3)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及清朝的封建统治。2中国禁烟运动(1)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高潮)。(2)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抵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3战争起因(1)根本原因(必然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必然对外侵略。(2)直接原因(偶然性):中国禁烟运动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三)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1侵略:爆发(1840年6月)扩大(1841年)结束(1842年8月)2反抗:(1)人民群众自发反抗三元里人民抗英(2)部分将士英勇抵抗爱国将领一览表(四)中国战败原因(败因)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历史教训:在资本主义迅速崛起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要坚持改革开放;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世界潮流。二鸦片战争的影响(一)第一批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1)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口岸、关税协商(“本质意图”的争论,有的说是开口岸,有的说是关税协商,但更多的人倾向于关税协商)。(2)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条款)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2中美:望厦条约:兵船巡查贸易,开医院建教堂。3中法:黄埔条约: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坟地。(二)鸦片战争的影响1战争性质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1)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社会矛盾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3)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封建统治变为既反本国封建主义又反外来资本主义侵略。(4)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新思想。概念阐释与理解: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含义:“半殖民地”主要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半封建”主要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二者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中国由封建社会进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从鸦片地争开始的,结束于新中国成立,这是我国近代社会最基本的“国情”所在。(2)理解:对此概念,既不能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的,一半是封建的: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经济上是封建的。更不能理解为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社会,正确理解应为不完全的封建社会和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2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三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附:一鸦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自然经济抵制;不合中国人的习惯;买鸦片后购买力低。2借口:“亚罗”号事件与“马神甫事件”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性质)和扩大(危害)4帮凶:美(南北战争前夕)俄(克里米亚战败后)5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叶名琛“六不总督”;柏贵任原职)(二)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11856年10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21857年联军组成,占领广州。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天约(中国与英、法、美、俄)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51860年10月,占领北京,签订北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三)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1东北:爱妃(珲)北京,外黑里酷(库) 约100万平方公里2西北:北、勘、改 约50万平方公里(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总体上:使中国社会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政治上:丧失领土主权,开始中外勾结。经济上:侵略势力向内地,倾销掠夺难抵挡。(2)国内阶级斗争:沉重的封建剥削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中国南方爆发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和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严重。(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目的:推翻清朝的统治。(2)理论来源: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3)主要主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群众共灭“阎罗妖”(清统治者)。(4)意义:将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有很大号召力。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3从起义到定都(1)金田起义(2)东乡称王(3)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杨东萧西冯南韦北开为翼)(4)北上转战(全州冯云山;长沙萧朝贵;武昌攻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5)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思考:怎样看待定都天京(南京)?肯定:六朝古都,设施好;物产丰富,易筹粮;南北对峙,有声威。否定:清廷喘息,易重来;清廷未灭,不彻底;固守天京,不机动。(三)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1)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2)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3)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4)目的: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2评价(1)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从秦末到明末;只有明末李自成起义才涉及“均田”)(2)空想性:战争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绝对平均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3)落后性:它把小农经济作为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自然经济范畴,不适应时代潮流。(四)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1形势:要推翻清朝,必然北伐;要巩固大本营,必须西征;要充实经济力量,必须东征。2北伐:(1)败因: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2)意义:深入统治中心,牵制敌人兵力,为西征和东征创造条件。3西征:(1)战场:安徽、湖北、湖南、江西(2)对手:曾国藩的湘军(招老乡,秀才将,憨厚兵,长夫之制,帐棚之制)(3)战役:湖口大捷3东征:攻破江北大营,摧毁江南大营。归纳:太平军早期斗争取胜原因:(1)主观:领导团结;军纪严明;战术灵活;人民支持。(2)客观:清军战斗力弱;中外反动势力暂未勾结。五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一)天京变乱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腐朽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经过:杨秀清逼封万岁;韦昌辉滥杀无辜;石达开负气出走。3性质:太天平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4根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决定了农民阶级的狭隘自私性。(能同患难不能共享福)5影响:(1)对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对清朝:乘机反扑。(二)重建领导核心最高领袖仍然是天王洪秀全;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负责军事指挥,领导后期防御战;干王洪仁玕,总理朝政,提出资政新篇。(三)太平天国的防御战1陈李配合,以攻为守(1)打垮江北大营;(2)取得三河镇大捷;(李续宾部被全歼)(3)攻破江南大营。(效法战国桂陵之战中的“围魏救赵”)2中外勾结,受挫收缩(1)上海近郊遭联合进攻,退回苏州。(洋枪队领队:华尔白齐文奥加伦戈登)(2)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3天京陷落,惨遭失败。归纳: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变化:(1)变化:伪装中立参与镇压;(2)原因:“中立”是借太平军给清政府施加压力;“镇压”是为了让清政府兑现侵华权益。(3)实质:侵略目的相同,实施手段相反。(四)太平天国的失败1天京陷落(1)背景:统一指挥,分路围攻。 (2)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2败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纲领不实际,革命目的不明确,特权思想在膨胀,战略失误是北伐)(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如上海近郊战斗和天京陷落)3教训(1)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农民革命必须要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学理论的指导。4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5功绩:(口诀:加双比发动)(1)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2)既反封又反侵,打破了侵略者把中国殖民地化的企图。(3)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是几千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4)运动后期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5)推动了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理解:1理解“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1)阶级局限:农民阶级在经济上是落后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在政治上提不出先进的纲领;在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无法保持内部团结。(2)时代局限:处于中国半殖半封开始时代,中外两种反动势力同时存在并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反动势力异常强大。2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1)爆发原因复杂性:中外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天灾激化人祸。(2)任务性质双重性:既反封又反侵;既是旧式农民战争又带有资本主义因素。(3)斗争艺术先进性:有思想(拜上帝教)有组织(拜上帝会)有纲领(制度)。(4)领导者的创新性: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思想文化变化:鸦片战争中,英国坚船利炮,惊醒了“天朝上国”迷梦中的一部分先进中国人,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六新思想萌发(一)新思想萌发原因1原因:(1)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2)危机加深使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民族危机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有识之士提出“经世致用”主张)(3)鸦片战争使爱国分子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中国一些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掀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2核心:向西方学习(目的:巩固清朝统治或天国政权)3内涵:时代新(半殖半封开始);内容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二)新思想的萌发人物与贡献1林则徐:(1)设译馆,广东成窗口;(2)译西书,为抗英服务;(3)仿战船,建海军,第一人,第一步。2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先明史地,后学技术)3姚莹与徐继畲:康车酋 纪行;瀛环志略历史认知:1新思想的特点和局限性:(1)特点(见课本小字):鲜明的时代变化烙印;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2)局限性:仅仅认识到中国军事装备落后导致鸦片战争失败,还认识不到中国失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2评价林则徐:(1)功绩:禁烟;西学;治水;开荒。(2)人格:公正廉明;大公无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苟利国家死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3)局限:地主阶级人士,维护清朝统治。(赴广西镇压太平军途中,于广东潮州病死)(三)新思想的深入资政新篇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2内容:(口诀)(1)政治:法治新闻民选官; (2)经济:工商发明办保险;(3)文教:学校医院和慈善,禁卖人口吸鸦片;(4)外交:自由通商平等往,不准外人干内政。3评价:(1)进步性: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2)局限性: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分土地),根本没有实行。4未能实行的原因:(1)根本:当时中国自然经济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劳动力、资金、市场等)还不具备。(2)客观:当时军事斗争异常紧张,缺乏搞建设的和平环境。(3)主观:新篇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简要区别:(1)背景:制度颁于强盛时,新篇提于衰落时。(2)主张:制度主张土地私有产品公有;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3)基础:制度群众基础较广。(4)作用:制度推动革命作用较大。(5)特点:制度反映农民斗争水平高;新篇顺应了时代潮流。【要点透析】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一个独立国家,夺取侵略权益,从政治上、经济上加以控制,使其国家主权遭到破坏,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成为虽有本国政府但主权已不完整的国家,这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指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一个封建国家的大门以后,凭借先进的生产力和夺取的侵略权益,输出商品和资本,掠夺原料,将这个封建国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使其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形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进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于鸦片战争,形成于辛丑条约的签订,结束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1)从原因上看: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从进程上看: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军队,战火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天津和北京,破坏程度进一步扩大。(3)从结果上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美法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使中国众多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美俄等国强迫清政府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丧失了更的主权和领土,中国半殖半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4)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侵略性的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战争。3天朝田亩制度产生根源及评价(1)产生根源: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明末农民起义“均田免粮”的口号开始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其迫切的现实愿望,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2)评价认识(特点):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落后性:此纲领是指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从革命纲领上可以得出结论:太平天国军事上的胜利缺乏政治、经济和思想的牢固基础,不可能提出彻底改造封建社会的纲领,更不能阻止自身政权的封建化,革命的高潮中隐含着危机。4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局限性的主要表现(1)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而是多用迷信的思想鼓动和组织群众。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2)时代局限性的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中未曾遇到的新情况。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运动的程度,而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区别(1)产生的背景不同。制度是为巩固太平天国政权而颁布的革命纲领,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强盛时期。新篇是改革太平天国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方案,此时太平天国已处于衰落时期。(2)有关社会经济的主张不同。制度以改变土地制度为中心,要建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王国。新篇则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3)群众基础不同。制度是广大农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满足农民阶级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蓝图,群众基础广泛。新篇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是农民战争的必然产物,缺乏群众基础。(4)作用不同:制度有利于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新篇未能实行。(5)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制度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农民运动水平达到最高峰,但它违背了客观规律而无法实施。新篇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虽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脱离了现实斗争实际的需要。6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1)从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当时世界历史的主流,特别是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其征服世界各地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资本主义本身极具扩张性,它需要足够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注定了它要征服世界。英国具备成为侵略急先锋的条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愿望强烈,又有印度作为其在亚洲扩张的基地。(2)从中国角度分析19世纪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主要表现有:最根本的落后是以腐朽的封建制度为代表的社会制度;最主要的落后是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标志的社会经济;最关键的落后是思想意识“天朝上国”、“盲目排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所有这些都必然造成国家管理、社会发展、民族素质的全面落后。这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并且屡屡失败的根源。中国面积广大,物产丰饶,是主要的原料产地,而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由此可见,西方列强的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交锋是必然的,而中国的落后造成了中国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真题再现】1(2009年全国卷文综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收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答案】B【解析】不提“夷”字,这是外交礼仪的变化,故选B。2(2009年福建文综15)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答案】C【解析】A、B两项很明显该包括,D项结合世界历史,表述正确,故选C。3(2009年重庆文综19)图7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 的文物的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答案】B【解析】圆明园文物被掠夺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发生于咸丰帝时期。4(2009年江苏历史5)“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 C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策【答案】A【解析】着重理解“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没有对外国侵略者进行打击。5(2009广东文科基础22)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答案】A【解析】B项应为“有关”,C项“两败俱伤”错,D项“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发动侵略战争的英国。6(2009年北京文综37题第(2)小题)历史现象之二:鸦片走私,白银外流“近年以来,银价之贵,州县最受其亏。而银商因缘为奸,每于钱粮紧迫之时倍抬高价。州县亏空之由,与盐务之积疲,关税之短绌,均未必不由于此。要皆与偷漏出洋之弊有以致之也。” 摘自林则徐集奏稿(2)总结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上半期白银外流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弊端。(6分)简述清政府针对白银外流所采取的应对措施。(2分)【答案】(2)弊端:州县征税困难,盐税和关税减少,造成国家财政危机;“银贵钱贱”造成农民纳税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措施:为遏制鸦片走私,清政府命令林则徐主持禁烟。【解析】从国家财政和人民负担方面看白银外流的弊端,对应措施显然是禁烟运动。【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1鸦片战争爆发不是英国为维护商业秩序,而是为了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不是军事准备,而是制度落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主要是消极危害,而不是积极促进。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已不是单纯的农民政权,而带有较多的封建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最主要的不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而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新”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一部分先进的爱国知识分子对外国事物的新态度,它的积极意义不在引进了多少近代科技知识与技术,而在于对旧观念的冲击。二方法点拨1要联系世界潮流趋势,分析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必然性。2要纵向归纳不同时期地土地政策。3要善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本单元的历史现象:运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原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总体与局部关系原理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运用多因一果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运用辩证分析观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运用主客观统一原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运用普遍联系的原理多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功绩;运用辩证观点评价资政新篇。【知识网络】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军事侵略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黄埔、望厦、天津、北京、等)。开放通商口岸(一鸦后五个、二鸦期间十一个)。 侵略结果 取得许多特权(关税、司法、贸易、游历、传教、领海、内河航运等)。 割占中国领土(香港岛、九龙司、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公里)。 进行经济侵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贩卖华工等)。 对内政策:加紧搜刮人民、镇压农民起义。清朝统治 对外政策:闭关、禁烟、反侵、妥协、勾结。 政治上:主权开始丧失,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变化。社会变化 经济上: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革命上: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文化上:继续“西学东渐”,出现学习西方的新思想。 政治上:建立与清对峙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人民抗争 军事上:建立太平军,北伐、西征、东征,进行后期防御战。 太平天国运动 新特征:担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任务;主张向西方学习。 【考点测试】考点一 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背景)(1)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弱)经济上, 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在 、 、 手里;政治上,从 开始,清朝政治腐败日益暴露, 矛盾激化;对外实行 政策。(2)世界: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强)政治上已进入 社会;经济上 革命相继发展;外交上奉行 政策,英国对 、 、 、 等国侵略,使这些地方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2英国鸦片走私和中国禁烟运动(起因)(1)英国鸦片走私:背景: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 超(顺差)地位。(中国顺差的原因是 经济的排斥和 政策的限制)目的: 。危害:银荒兵弱,严重危及 。(2)中国禁烟运动:措施: ; ; ; (高潮)。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 的坚强决心。(3)战争起因:根本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更多的 和 ,必然对外侵略。直接原因: 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3鸦片战争的经过(过程)(1)侵略战争: (1840年6月) (1841年) (1842年8月)(2)反抗斗争:人民群众自发反抗 人民抗英;部分将士英勇抵抗爱国将领一览表(牺牲将领中职位最高的是 ,属于少数民族的三位将领是 、 、 )4中国战败原因(败因)(1)客观原因:英国 强大。 (2)主观原因: 的腐朽落后。(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 主义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 主义。考点二 鸦片战争的影响1第一批不平等条约(1)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南京条约:割 给英国(破坏领土主权);赔款 万银元;开 、 、 、 、 为通商口岸(破坏贸易主权);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 ,中国须国英国商定(破坏关税主权,本质意图)。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权(“治外法权”,破坏司法主权); 待遇(“一体均沾”条款);在通商口岸租赁 、 和 的特权(建立“租界”的法律依据)。(2)中美望厦条约新增条款: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 ”;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 、建立 。(3)中法黄埔条约新增条款:允许法国天主教徒在通商口岸 ;清政府保护其教堂和 。2鸦片战争的影响(1)战争性质: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 战争。(2)战争影响:(四个变化)社会性质变化:由独立自主的 国家开始沦为 社会。政治上,中国的 、 、 、 、 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上,中国 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市场被卷入 。社会矛盾变化:由 与 的矛盾,变为 与人民大众、外国资本主义与 的矛盾。革命任务变化:由反对本国 变为既反本国 又反外来 ;成为中国19世纪世纪中期 运动爆发的外部原因。思想文化变化(补充):中国人掀起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想。考点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1英法发动侵略战争(起因)(1)根本原因(目的):英法要进一步 ,扩大侵略权益。(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输华商品滞销原因: 抵制;不合中国人的 ;买鸦片后购买力低)(2)借口: 事件与 事件(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 (性质)和 (危害)(4)联军委员会: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 政权。2战争经过及相关条约(经过)(1)1856年 月袭击广州,战争爆发。 (2)1857年英法联军组成,占领 。(3)1858年占领天津,签订 条约(中国与英、法、美、俄)口诀一:公开自传(要)赔款。口诀二:公使进北京;十处开口岸;长江自由行;内地游经传;赔款六百万。口诀三:营(口)烟(台)汕(头),琼(州)台(湾)淡(水),长江镇南和九汉。(4)1859年借口换约,战争再起。(5)1860年 月,占领北京,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与英、法、俄),战争结束。口诀一:准许华工天(约)天(津)陪(赔)酒(九)。口诀二:承认天津开天津,九龙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运出国,赔款一千八百万。3沙俄侵占北方领土(插曲)(1)东北: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 以南 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 以东包括 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2)西北: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 割占中国 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中俄 及以后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影响)(1)总体上:使中国社会 的程度加深了。(2)政治上: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 。(3)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 ,并伸向 ,使中国难以抵挡其经济侵略。考点四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1)阶级矛盾:封建统治和剥削,导致 激化(根本)。(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新的灾难。(3)自然灾害: 地区自然灾害严重。2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 。理论来源:西方 ;中国儒家 ;农民的 。主要主张:“ ”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 ;号召群众共灭“ ”(清统治者)。意义:将农民要求 的理想,通过宗教理论表达出来,有很大号召力。(2)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3)从起义到定都: ; 称王; (初步建立政权);北上转战(冯云山在 牺牲;萧朝贵在 牺牲; 是太平军攻克的第一座省会城市); (正式建立政权)。3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核心:废除 土地所有制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方法以 为单位,不论男女,按 和 平分。产品分配: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目的: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2)评价:革命性:反映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 。空想性: 环境无法保证广泛实施; 分配产品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落后性:它把 作为理想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 范畴,不适应时代潮流。4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1)形势:要 ,必须北伐;要巩固 ,必须西征;要充实 ,必须东征。(2)北伐:败因:孤军深入, 供应不足。意义:深入统治中心,牵制敌人兵力,为 和 创造条件。(3)西征:战场:安徽、 、 、江西;对手:曾国藩的 ;战役:湖口大捷。(4)东征:攻破江北大营,摧毁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 时期。考点五 太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1天京变乱(1)原因:定都天京后,领导者 逐渐减退, 思想日益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2)经过: 逼封万岁; 滥杀无辜; 负气出走。(3)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