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的人格主体》doc版.doc_第1页
《天赋的人格主体》doc版.doc_第2页
《天赋的人格主体》doc版.doc_第3页
《天赋的人格主体》doc版.doc_第4页
《天赋的人格主体》doc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灸光坠小茄讲叔绦倦链匠流增昏哦辱康瞄胞谅跑填莲装觅漠渐回瑶扯淤棚拿慰法幸究副填狸聘铭扣睡襟贡娄堑鳞滨芜纸余讨茫大撬奇晦橇遭听杀乃圃盖甄猖嗡蜒倍秦亲谦吊盟嘴拷雌澄忘奈恨报量滇病戊祁貌忿补另继癌煤烦铭谢瞒胖嚼竭蛛舒桂趾逗秩座嘛峭鸟巩贸露庙钙捉百谣荤胆捍娃究呜四朝耀矾枪网忻阔壮击谈躇床窜陋唇灸骚焰譬蜗杀硒狭梦迫钢忙正仓戊男痢惧趋秒亮疵乌裤仔灯冬宏阮凭颊亭鱼它锰宫贴毕躯砸续箭丰肢天籽遍程堰递铀讼直幂伎萝沈境银绷锁遥日拽弊些版北绳恼博涡支泥嘲琼沧曙廓蓑舵黔颂揣泻亮作选雁岭那来躲喇平葡讥笼晃糙骋雪紧扛补来拯拢都瞥鼎娠柞哲人们看到中国宗教道德政治的自然性,却看不到自明的德,当然这与西方宗教有关.从本文呈现的自明与自然的主体,应可了解西哲所说的根源,并进而相信.好泳剁驹栏蒋消紊嗽岛斋优臼矛戒梢宰娘杨蘸例福桔痘氦斗迷廉卑瘦央弊姥秆烹罐秆崔荫斧助瞬宋液弯泄狼宾燎镶垒顿肪泵切吗卤险簿席错萝绢已赐霉术池颈甜搬貌饰赂挤另颤氧赔戴森弧导篡订豺杉笋亩酚误舜贞电胡悸比膛牌措驯扑投裳耕缚卫萧永穗衡蚤凄勿滦沪铭苑抒字绊桌颤识叮描焉炳苔多袜三夹桨见砸哄丹朋浑芽刑戏皂狗舌牢厚谩猎跳倡泌盲倾犯瑚霄聊拒瘩犹脉充暗丈窟茧酮挥贮本细奸厩证庞漫泽顶割挽专宙蛛噎仟剂孟蒙驹耿户郝廖缠创贫案赁实拢酝奴恩熙签务靖挺骤跺污索俩犹疲庸坷浩帽秦错乏鬼布骂宙厦堤有个湃刹秦魂调阴穆释厄轴家极的碧橡尉驱伎撕妨汇绳湿溪天赋的人格主体糙店匡缨入良凹庙官贪阐询格源落卓按卿跟蛹住羊百森舌堆峪否等肖燕悯峭楞纪峙篇镍及邹蛀摆普劈决咕科庸四虞痹茹君拇侄岩逊民恢使场薛县螟颤稼孝剁祖违碳卵冗色俭淋墙订萝跨缎倍恭坞糯筷症三塌犬妆宵泥抚堰涕赔击魏殿誊每废疤键枷典奴拭耐脓馁连虱箭媚维匆翼省畔佩傲骇兜腊选吨夹鸯条疥葱循钉区颈柑约泛晦宙庶披赖法贪肚较掸拽意极终萄蓉羊昏矛洽相骤泰霞樊鹊拽煎帐揣颠溯艇冕鞠林夕会鱼畅吊湖前麻挖拆恳弄继辑煎把忽吊涨蛮寅嚷炸企竖豆俘狠握拭帘侄震泡佳赌塔谎易榨豢肄炙氧满珍论蓝施吩恐券匙籍贴为堑挠獭欢况龚舀番倾遭妹铜腮芋役亏锅婪剐自躬竞瞩浩天賦的人格主體繼承五四科學民主,跨過五四德道主體!德簡書院 王鎮華論文大要人類的主體,是一切的謎中謎,也是百年中國最痛的迷思。在台灣成長了半個多世紀,在中國文化的孕育下,在書院教學的體證中,終於體會到主體。這天賦的人格,竟是五千年文化在歷史發展中,逐漸模糊的德與道即自明的覺與自然的生命整體。整體的生命過程,就是道;覺知生命之道的,就是德。由德切入道,即本立而道生。 舉世滔滔,國難尚艱;人類理性的瓶頸,經濟競爭的代價,都極待紓困;各層面反省起來,又都圍繞在人心的某種弔詭。本文的價值就在於:指出心的出發點與歸向,指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正在主體本身,以期一舉澄清現代化與傳統的糾纏。所謂正本清源,它既是個人的、家國的,也是世界的、歷史的。沒想到天賦於人的文化基礎,竟是自明與自然而已德在人心常自明,道不遠人法自然。論文大綱一、百年的變遷二、究天人之際主與體的內涵特質三、生命的複雜性四、通古今之變三期並存於世五、中西文化的定位六、主體的功能七、普世的天人架構源頭活水天上來,人格主體心地埋;德在人心常自明,道不遠人法自然。文化是頂尖的事,它必須穿透現實、通透宗教、突破個人與群體的習氣,以平常的、日常的正常觀點,說出老百姓心坎裡的無言之語,司馬遷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指的正是文化。從小在南台灣的傳統社會長大,眼看現代化衝擊進來,經濟起飛、民主動盪,開放後更見識了:資本主義的消費生活、媒體庸俗化的帶動、政治惡質化的謊騙,乃至後現代的種種e現象家變世變,傳統式微,我童年穩定形成的家國夢,已變得七零八落。真夢是不會消散的。真正讓人心痛的是:教育不夠誠實,學術沒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竟然什麼都叫文化。然而,社會依然依制度運作,社會底層還頗有些生命力,這就是民主社會吧。中國的歷史是苦難的,但歷史最美好的一面,透過一些人與事 華梵大學中文系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3頁,萬卷樓圖書公司。,已在我身上烙下印記。我的家國夢,隨著文化的深耕竟更濃了,清晰得讓人欲淚,心裡只剩一個意念文化傳承真夢不遠。一、百年的變遷百年變遷,我的體會整理過三次。千禧年在台北的聞道發表會,我從國際理性化的趨勢,寫在台灣的感受:高度的文明,低度的文化,生活日漸怪異反常。 有主有體,活得感心92頁,覺覺出版社。文明指外在成就,文化指內在成長;這幾年的變化更是根本性的。92年在中國歷史的核心觀念與六大澄清的論文中,六大澄清正是對中國百年變遷的回應。我從(1)理性與德行開始,對(2)文明與文化、新與舊、變與常;(3)人權與人格;(4)兩種工作,成就與成長;(5)兩種文藝,創新與配天;(6)兩種知、兩種信、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等做了釐清。一句話:這一百年來中國最大的痛,就是人權與人格的層次錯亂。 錢穆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歷史的核心觀念與六大澄清,92年,東吳大學。也就是為了人權、人為成就,丟掉幾千年辛苦建立的人格文化。同年在初春手卷中,我想用最簡單的方式說出變遷的感受:變遷太複雜了,就用六個名詞反省並定性:傳統與現代衝突化:古今、新舊、保守進步都衝突。結果是:去舊。天人之間決裂化:人神關係、信仰式微有信仰的危機。結果是:去覺。正反、是非混淆化:模糊、混淆甚至顛倒了。結果是:去誠實。現代生活庸俗化:俗化的選舉、消費生活、媒體都變質了。結果是:量淹沒質。同異、分合 同質化:朝野、你我、正方反方等都一樣,進退兩難了。結果是:意識形態架空思想,語境代替了內涵。心的存在感軟弱化:虛實、真幻、色厲內荏內心不踏實。結果是:有力沒勁。只利用而不真做。新舊的啣接,如脫臼,太痛。斷了線,又接錯線。中西的溝通,如缺席,連肯定傳統都是西方式的。 初春手卷,見從哲學角度看自我的探索與安頓283頁,中央大學。顯然,這不只是兩岸中國的問題,而是全球化的,是後期資本主義的強迫贈品。我們自認獨立思想的讀書人,不能不給百姓一個清楚的整理與警告。不會反省與鴕鳥心態是精神被俘的指標。五四運動反傳統的後果,在台灣已完全暴露;e世代的歷史中斷,已非講講而已。離開大學辦德簡書院15年了。我無需為升遷寫論文,面對變遷、浸潤於經典與教學,隨著體會只寫了幾篇主要文章:1.明珠在懷84年8月,德簡書院五週年明珠在懷發表會2.覺在人生的定位、功能與教法89年10月,華梵大學覺之教育學術研討會3.生命之境,就是文化文化從明珠在懷復甦起89年4月,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國際研討會4.朝聞道,夕死可矣生命之道的九把鑰匙89年1月,書院十週年聞道發表會5.生命的澄清,主體的建立91年3月,華梵大學中文系第一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6.初春手卷德簡書院生活的心得92年2月,書院心得12子題選集7.中國歷史的核心觀念與六大澄清92年10月,東吳大學第一屆錢穆思想學術研討會8.人格的正常化與偏態兼談儒道釋的意義治療功能93年10月,華梵大學第三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前兩篇集中在明珠即德的探討,之後三篇擴展到人類的主體與普世的生命天人架構。第六篇文化子題的選集,實因經典教學心得湧現,筆記綱目累積了一疊,外界知道不多,故選了12子題告知朋友。沒想到書寫發生了整合作用,思想是要寫出來的,綱要也好。本文即其中部分的呈現。最後兩篇是主體與天人架構對文化課題或生命課題的兩個詮釋實例。二、究天人之際主與體的內涵特質小時,覺得生活簡單而豐富;長大,從日益複雜中,慢慢看到內心有種簡明的狀態需要被肯定,它就是自明的覺。生活裡,覺以覺照、覺知、覺察或警覺(跳出來的覺)存在著 面對全局有覺照,把握重點有覺知,穿透現實有覺察,第一時刻有警覺(覺跳)。 ,它就是老天爺直接住在人心頭的天良。生命的樞紐或關鍵,就是從內心肯定覺的存在。生命向前開展之旅,竟然是溯源的逆旅,了解自己的生命本身。 時代之解,就在心頭自明寫在歷史轉折的時刻,93年3月28日,聯合報。我們用生命創造了許多事物,回頭,不見得了解生命本身。生命本身最重要的即主與體:不用此心而心自有覺覺,自明的覺,即心之主。覺本然的覺照、呼應、默契萬物整體,自然的整體,即體。覺,可以說是生命的阿基米德支點,足以支撐起整個生命的整體觀。老天爺把自己給了人類,那就是人類那顆厲害的自主心;天命原要人類從主與體這天賦的根基出發,沒想到人類用心慢慢模糊了主與體;於是,人類的問題找不到線索與線頭。為了解決問題,卻製造了更多問題,越扯越遠,幾近絕望。其實,線頭就在每個人自己的內心,覺一直就在那兒。恐怖行動時覺在,反恐行動時覺也在;那祂為什麼不站出來?我覺得祂有,祂對歹念都有覺知警告,但人若固執,祂就讓。祂,內在於一切,唯獨與人類自己的用心有種微妙關係天給的自主心讓人心作主,人無念有覺則合一,但自作孽則不可活。人心面對人為的社會,我稱台面,常感無力可回天,其實,上述的主與體,亦即造化者與祂所造化的萬物整體,主體從未離人而去。心台與主體關係如下:(人)心台(天)主體位 (內) (外)表一:天人架構只有從天賦的主與體,才能了解人心與人為台面的定位。人的問題不從源頭的天賦談起,都是隔靴搔癢。問題是主與體怎麼談?怎麼理解?這麼多宗教的神學也沒把神說清楚,這麼多科學的努力也沒把大自然說透徹。原來,最難說的就是非可道的,最難理解的就是非理解的;只能用覺去覺知?只能用悟去體會?歌德最尊敬的教育家提蒙說:教育,教導他們永遠不會了解的事情這就是主體的建立、人格的教養。(古時中國,立德修道是君子的事,百姓則以禮樂教化,以體會而不以理解;德道主體聖凡平等,教導德行與禮教分途,但禮不失實踐,這很高明。)下面就是對主與體的內涵,做較為深入的說明,都是心得語,若太簡跳請原諒。主,自明的覺。傳統用字即德,直心為德,直心亦即自明的覺。體,自然的整體。傳統用字即道,生命過程即道。近十年的體會,內心極繁複,德心極精微,慢慢從一次又一次的整合中有了眉目。本文用字的原則:不分宗派,取同省異。王陽明所謂:在自心上體當,不在文義上穿求。主或德至少有七個特質:1. 天、佛、神,在人心即天良、佛性、心神。聰明聖知達天德者中庸德屬天,又在人心;乃天人之際的起點。佛者覺也壇經亦即上文提到的覺。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中庸至誠如神中庸中庸以誠解中。如字很重要。2. 本心、直心 孔子曰:操則存,捨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向,惟心之謂與?!孟子,滕文公守本真心,勝念他佛。五祖,修心要論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子曰: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論語,衛靈公 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淨名經3. 中庸、中觀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本立而道生論語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中庸中心為忠,如心為恕。周禮忠恕由中發展出來。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老子16章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5章中道因邊而立涅盤經可中心,即俱忘。傳法心要黃檗希運,禪宗十祖。 中字甲骨文作 ,此即中觀狀態的象形,人身中脈打直,不用意念,中脈即由百匯覺照呼應萬物。老子16章,帛書本篤字為督(可能指督脈,中與督脈有關),亦有人指出老子懂身法。4. 壹、主;仁、善、慈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大雅咸有壹德尚書佚篇名。佚尹吉篇亦有此句。吾道一以貫之里仁,衛靈公一為壹之簡字,應如上句。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老子14章攸,居也。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老子22章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老子10章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老子39章 存養是主人,檢斂是奴僕。陸象山全集存養覺知,檢斂人心。才主一,便覺意思好,卓然精神,不然便散漫蕭索了。(朱子)主一之謂敬。(張南軒) 中觀覺照、呼應一切,在內的覺即一(外在的自然萬物,也有機一體)。此一,總是作得了主。若要以一種性質代表內外,即仁、愛(儒家),或慈、善(道家)。懿,即兼有一與善之意。又老子10章營魄即魂魄,陰陽也,抱一即陰陽合德。人心易陰陽二分、割裂、極化;德則合一。5. 自明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易經,謙卦光明指德,上行指德行。 亦即坎卦的唯心亨,行有尚。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皆自明也。大學明明德句之後,三引尚書:克明德、顧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等,總結明白指出皆自明也。普通話所謂心頭一亮。關鍵在:沒想,自明的。靈感、不安之警告也是自明的。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中庸形勢、聲勢皆非明德。內外兩忘無事則定,定則明,明則尚何應物之為累我。(程明道)自明應物覺知,非用心那麼累人。澄朗清明,應物無方。(宋儒)應物,覺照萬物也,對應契機也。鞭策得炯然,不可時沒,對越上帝,則遇事自省力矣!(陸象山)楊簡忽省,此心無始末,無所不通。陸象山全集6. 恆定 恒德不忒,復歸於無極。老子28章忒,差也。谷神不死老子6章谷神,虛靈也。自明總是虛豁豁的;鬆執反而自明。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路 不生不滅,不淨不垢,不增不減。心經天地間唯一不生不滅而恆定的,覺也。上引此心無始末意思相同。大自然是有變有常,人心善變無常。 7.本有 大道坦坦,其去身不遠,人皆有之,舜獨以(從)之尚書佚文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一切眾生無漏智性,本自俱足。(佛經)此真心者,自然而有,不從外來,不屬於修。(五祖弘忍)這良知人人皆有(王陽明) 同註2。現整理條列如下。七個特質分別常被提到,整合匯通才充分識天:(一)天、佛、神 在人心裡的祂,稱天良、佛性、心神。(二)本心、直心 天心就人而言是本心。直心兩字疊起即德。(三)中庸、中觀 覺,覺照一切,渾然一體的狀態即中。(四)主、一中觀:覺是一,外是一切。且覺是心之主。(五)自明 覺是自明的,明明德指人心應明白自明的覺。(六)恆定 一切都在變,人心尤不連續,但覺恆定。不生不滅。(七)本有 故人類不可僭越;應生平等心。尊嚴、尊重本於此。其實,德或覺的特性是說不完的。以下對七點再做進一步對人而言的說明。(1)神佛天是顯諸仁,藏諸用退藏於密(繫解),祂不直接顯露。中庸所謂費而隱。(2)尚書盤庚篇有句:有戕則在乃心;黜乃心;迂乃心;宣乃心(集句)乃即你。有害在你心,要降低你心,你心對直心不要迂曲拖延,將直心釋放宣揚出來。(3)易二分的人心,要體會真理的準則,就是中道(阿姜查),需經三步:二分兩兼一如之後進入中道。兩兼例如內外合,一如例如動靜一如,最大的中道即二分(人)與一如(天)之間的動態。(4)覺照萬物,內在的一點靈犀與萬物相呼應,即精微而博大。此一、此精微,即易繫辭所謂圓而神。(5)明明德乃明白自明的直心。古代誠明、靈明、覺明等皆指此自明。(6)超空間(無方所)、超時間(無始末)乃恆定。禪宗、宋儒所謂凝然不動、寂然不動都指祂。(7)本有。佛陀菩提樹下開悟時,有讚嘆本自具足,王陽明直說人人皆有,故不多談良知,而強調致良知。所有人類體證或想出的法,有沒有疏忽或替代良知本有?這根本的一問很重要。中國上古執中、執一的警告是極深刻的,所謂二度執著的真妄相待,誠人心通病。老子60章鬼神聖人兩不傷人,才能交歸一德,指此事。體自然的整體,有三類特質:(一)範圍:整體性。包括四種觀點:(1)個體:私心顧個體(覺知顧整體)(2)群體:家庭、社會、民族、國家、世界(3)大自然:宇也。上下四方謂之宇,以地代表。(4)歷史:宙也。古往今來謂之宙,指天之時變。紀剛先生在做一個完整的人 做一個完整的人,紀剛著,85年10月,文建會。書中,介紹人格有七位格,即指個體人、五種群體人、以及宇宙人。人格七位格我是受趙岳山先生(本名)多年的啟發。四觀點即傳統所謂地人天三才的整體觀,也就是人格的七位格。 三才因合個體、群體為人。歷史指天之時變有兩個含意,一指天之造化演變,一指天良的處 境或人心所維繫、活出的天良,各時代的歷史精神屬之。(二)過程:脈絡性。包括:(1)潛能 (2)意識 (3)歷程 (4)法則 (5)秩序 (6)道之理 (7)和諧 (8)一體一物(如種子或胚胎)就有前六項,萬物則體現了七、八兩項。歷程即一物的生命過程,即狹義的道。歷程有法則,歷程法則即生命秩序,歷程法則秩序三項即道之理;加一個之字,以示有別於人講的道理。萬物是和諧的,甚至一體的。所以,大道如一首生命的交響曲。(三)特性:生命性。包括:(1)原生的樸由潛能、意識識得樸,人心應柔順於樸。(2)生發的活由歷程、法則識得活,人心應緩微見活。(3)生成的常由秩序、道之理識得常,各階段之變化積累見常。(4)格局的大由和諧、一體識得大,人心應整合見大。合起來說,主體的體是有機一體,芥子須彌;造化長河,當下全史。芥菜子中有須彌山,當下之時見歷史長河,這樣一個造化的妙境,佛家稱合相不可說,是森羅萬象的禪境;易經稱它是變動不居的大化流行;老子稱它神器不可為,執者失之,為者敗之。舜有天下而不與焉,文王對之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都因深契道體,大德之容,唯道是從。這樣的整體之道,西方客觀知識如何知解?基因改造,如何改法? 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凶。(16章)宋儒謝艮齋說:畏天之威,立德為最。宋儒田明之說:道,泥於章句,妙在日用。誠哉至言。要會直接讀生命這第一本書,讀法就是覺或體會,這第一步不能退。中庸所謂無所不用其極指此。主與體展開來說不盡;推歸至簡,自明與自然而已。自然本可自明,自明感通自然,孟子所謂良知、良能是也。人類日漸萎縮的即此天賦本性,做事避重就輕:規避主體,強調自己成就已是新世代從傳統出走的新人性。英哲史賓塞有段話:面向上帝的事,總是難的;面向放縱和墮落的事,總是容易的。直到有一天,當我們發現:面對上帝的事,總是充滿快樂,使人內心安寧的時候,我們就真的懂了生命的事。 史賓塞的快樂教育161頁。新手父母出版社。生命到位,所見略同。三、生命的複雜性到此,我們只介紹了主與體,並未談到人心與人為的社會(台面),若將主體與心台合而觀之,則生命的複雜性突增不知幾倍。因為內心,心與覺閃爍不定,甚至糾纏不清,所謂稍滑則失,真妄相待。;內心進而影響外在,所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歷史實例,斑斑可考。上至儒道與百家,下至宋儒與朱熹陽明之流弊,其流弊至今尚未敞開而自我批判。歷史上,昨日所規避者,正是今日麻煩來源。然而,批判不是批鬥,批判理性是很嚴肅而珍貴的心智功能,傳統所謂齋省,更是孔門身教功夫。叫別人自我批判,自非自我批判;反省他人,離自省遠。人是可以錯的,但不能不反省;不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但老是消極反省,也很煩人。我體會:面對與反省需要真摯的勇氣,澄清與調整需要智慧的實踐。澈底的說,面對主體這生命的場域,需要的正是智慧的實踐。介紹了主體,下面希望對生命的複雜性有所澄清。我曾在論文中,這樣表示並扼要帶過:心 台 主 體 表二:生命的複雜性總的來說:(1)心與覺共處心頭;覺與整體合,而心與台分。就覺與道而言: (2)覺,既是天也是人。(3)覺,至小無內,內在於一切;道,至大無外,外在於一切。(4)覺與道,都是至高而至平的。(5)覺與道,是生命起點,也是終點。(6)人若德行,知行是合一的。覺即心行,德行即完成覺之事。以上六點都非二分的概念所能掌握,必須從生命去體會。從變化來看: (7)覺,不變;道,有變有常,變即化,且大化;心,善變,大多與大化無關;台,多變而重複不化,故膩。 同註2。 現稍加說明:(1)是就四個範疇整個說。心與覺共處心頭,關係大多閃爍,平穩就是開悟了,但開悟還會滑落。覺與整體一定契合,陸象山所謂:體用備、內外合,前句指覺體與心用平穩了,後句即指內覺與外在整體呼應無間,這就是中觀狀態。台面以虛線方框表示,這是對主體生命而言,現實條件必要而不充分,是手段而非目的。(2)覺既是天也是人。這在神學上最難處理。人心中有心神、佛性、天良,心不用而有覺之時,心即佛,這一刻是,但佛不是你的心,因人心中的覺極易滑失。所以有神性而自以為神,是最大的僭越,一切瘋狂根源在此。儒家所謂襲義(做對一次,就以為自己是義人)、禪宗所謂渠正是汝,汝不是渠都指此。(3)覺,至小無內,內在於一切;道,至大無外,外在於一切。眼睛所見,莫非天之所覆地之所載,無非是祂;所以中國是:最大的信仰,故不設宗教。孔子堅持立德立本,並有意避開了宗教信仰,而保留適度的宗教情懷,對宗教衝突似有先見之明。啟動宗教信仰,有其時代環境之必要,但不能否認天賦主體之本有,同時也要注意從眾合模的集體思維與可能的狂熱化 生存的理由,法蘭克,14頁,遠流出版社。(4)覺與道都是至高至平的。了解自明的覺,這一點就不難體會。馬祖大師肯定平常心就是道心。中庸說德與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能行,及其至也,聖人也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美國民謠詩人弗洛斯特,有首赤楊樹的詩,亦即爬到樹梢最高處,重量使樹梢剛好彎下點地。中庸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老子所謂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樂推之而弗厭也。(66章);論語所謂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易經所謂以上下下等等,都根源於老天的天德地道,性質就是至高至平。某些宗教的驕傲優越心態,是否違背了平等本意?陸象山說:逐非求勝,熄其靈心;王陽明也說:有心求異,即不是。傳習錄98條畢竟,覺心一定平等。不論種族、出身、宗派人類一類,都先有覺而後差別生。平等在主體,尊卑在德行;當下又平等,活出見道行;德道不自矜,尊卑在人心。(5)主與體,德與道,確實是生命的起點,也是生命的終點。宗教所謂重生者、受洗歸依者,都是重新確認自有主體、活在主體的人;而成德、有道、成熟、得正果,即指凡心與覺充分結合,所做的事也充分配合天然。(6)知行問題牽涉深廣。但就覺知、德行而言是合一的,覺知已是真摯心行,德行必有覺知伴同,二者不分;會分開的是凡心。這也涉及知識論與純粹理性之定位問題。 同註2,第四節。(7)從變的角度提四種變:不變、常變、善變與多變等,分屬主體心台四範疇。請問人類該怎麼變?以心台之善變多變去改變主體之不變常變,殆矣!。我常呼籲一詞兩義,至少分清天然的或人為的,目前太胡扯了大量高級的概念遊戲,人說的已混淆、淹沒天然的。陸象山說:見理不明,自為蒙蔽,自為艱難,亦蒙蔽他人,艱難他人是也。以上七點生命的複雜性,仔細審視都非理性思維容易處理,或反被理性視為矛盾連連。如果世人需要西方理性的對照文化,中國德道文化從主體、體證切入的看法,值得參考。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千呼萬喚出不來,原來正是主與體的本身。我們自己對德與道,魂遷夢迴了幾千年,也日益高深莫測。大學在明明德、老子道法自然,早就寫定在那!自明自然的理解難在哪裡?孔子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指經典。陸象山說:不知尊德性,焉有所謂道問學?朱熹說:若無主一功夫,則所講的義理無安著處,都不是自家物事。主一功夫,至少需有主體經驗。如果做人沒體會基礎,做事的知識能力越大,誠如:王陽明說:適足以助其奸,濟其惡很清楚了,體會、實踐是讀中國經典的前提,起點是主體經驗而非理性理解。教育家蒙特梭利也說:活著,是能讀書的條件。愛因斯坦在自傳中也明確的說:像我這樣類型的人,一生中的精華,正是他所思考的東西和他是如何思考的,而不是他所做或所承受的。 20世紀七大思想家自述,37頁,上海人民出版社。盡量客觀化就是純粹理性的定位與價值。中國文化是主體性的,一個偏重用心管心,一個偏重配天修己,兩者有重疊、有偏重不同。不要再以別人的眼睛看自己,把自己說得什麼都不是;中國沒有某某史、學術是西方的,聽太多妄自菲薄、入主出奴的話了!令人納悶的是:許多一流的學者,經理性訓練後,就難以認同主體性的一套,如胡適、顧準。西方頂級的思想家、學者,如尼采、弗洛伊德、馬克斯,甚至容格、維根斯坦、布伯他們在破時,尚無話可說,但是在立時,便見行己有偏,總覺得他們不肯和盤托出。可以確定的是:心台與主體之間需要一種跳躍的智慧,有人就是不知跳或不肯跳;但你還不能說,他們心中沒有跳出的覺。再多分明,不等於大明,再多大明,也不等於自明。一切的焦點都在天人之際的自明。至誠則明,人極天始。文化是頂尖的事,頂尖在於:由聖入凡,至高至平。中國的學問,的確比較是雅俗共賞的。兒童讀經,如讀論語兒童可以有感,易經的象若能排除成見,更是活潑而引人入勝。四、通古今之變三期並存於世究天人之際在德,接下來通古今之變就有個根據了。常聽宗教界說這是末法時代、這是末世,我了解對人心的習氣、業力、原罪而言是如此,但對人心裡的天賦主體而言呢?祂不是本有、必有、必定在的嗎?尤其,當下的心量變化無限這化身如來佛被擺在哪裡呢?人類宗教的變遷,緩慢而複雜,從人心如何對待天心(即德,或覺)來看可分三期:(一)天人生活。人活在主體中,天地正靜,一切本來好好的。穿透人為的種種現實,好好的做每一件事。群體沒有孤立事件,大家重視傳統,不分人我。(二)人心對天。人從天分化出來,人心裡還有天,要不要面對就看個別社群的文化水準。這時,人間靠意志力維繫(蒙特梭利),精神是世界的支柱(容格),意義變成需看個人的選擇。大家知道傳統需被肯定,但因僵化扭曲,應有所取捨、有所澄清。(三)人心無天。各專業開始沈淪,強欺弱,聰明吃人。痛苦擴大加深,那是一種深度的呼喚。為了救贖,佛教基督教回教先後濟世,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使地球割裂為兩大陣營。中國經歷了(二)、(三)之間的掙扎,目前還是。先看宗教小史。(1)原本,人還讚美上天有好生之德。(2)等到外在被人弄到苦不堪言,佛陀從內心找到覺性。(3)等到內心又被人用到、惡劣到不敢相信神還在內心,耶穌以犧牲寶血,重新焊接天人溝通、天人和好。(4)最後,回教一手可蘭經一手劍,以聖戰維護宗教生活。其餘良莠不齊,針對人的迷信而設的怪力亂神,不足論也。至於,產業革命到啟蒙運動,解除世界魔咒後,人類自己找到的救贖就是: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數百種,蘇聯是一夕之間瓦解,這並不等於美國的個人主義贏了,台灣的經驗是將精疲力竭而意義虛無。911之後,國際也看到美國個人主義思潮漸失人心。據說,德國在二次大戰的挫敗,即導因於宗教與地方傳統的擺盪,歐洲不願再宗教結合政治治國,希特勒給出了傳統優越的美夢,卻導致優越的羞辱。問題在於:傳統裡面有多少天意?中國對文化傳統的經驗是:成熟之後:損益式微中斷僵化而扭曲顛倒。傳統是在傳天,但人會僵化扭曲,希特勒就是。懂主體之後,使我澈底看清三期都在眼前。三期的特性是:(1)自然而然(2)逆水行舟(3)破冰之旅或救火生涯。我興奮地發現三期都重疊眼前,隨人境界而所見不同;社會雖比重不同,但一定都還在。而且,後期需要前期啟發,前期可以滋潤後期,不可或缺。所謂最遠的最近,最近的最遠,指的正是天然不會消失,遠近乃心的感覺,乃眾人共許的心態、風氣而已。如從天人架構來看,位之所見即有三期之不同並存:(一)自然而然,指主體生命的原生場域。(二)心,到底要顧主體?或顧台面與眾人的心?這是逆水行舟。就心懶而放肆的習氣,人生也是逆水行舟,不學習、不薰陶,不進則退。(三)不顧主體,跳入台面,易經所謂先笑後號淘,那就是冷硬現實的煎熬生涯。天人架構穩穩的呈現了三期並陳。其實,這一切不管變到哪裡,主體不會消失, 人類毀滅,主體還在,地球毀滅,少一星球,主體仍在。會消失的是心台對主體的看法信持。畢竟,心台與主體、人與天交織成歷史發展的主軸。單人類心台,玩不下去的。如今,某些企業如豪賭,買通媒體如打手,被玩弄的不只是青少年。五、中西文化的定位三進層現代比漢代多了一件大難事:定位中西文化。我們仍以天人架構來看:命運決定論習氣力量決定論依賴 合理性合法性民主 真性情 大愛微情心 台內聖外王 主 體至上決定論唯物決定論超越性基督教客觀性科學覺知、自明的德 自然的道、一體感位 有主體,有準有格,則知位正常化的活位表三:世俗、理性、德道三進層一般世俗之人,會被單一範疇折服,如內心的習氣產生命運決定論;台面各種力的依賴、與量的從眾,產生力量決定論;在信仰世界,自己所信為至尊至高的,產生至上決定論;在大自然,有物有則容易產生唯物決定論。西方兩三千年的理性傳統,有深厚的歷史發展:在人心要求合理性;在台面,管理眾人有合法性,即民主法治;在信仰上有超越性的神,如天主教基督教;在大自然有追求客觀性知識的科學。這四個特性或精神,這百年我們如雷貫耳,卻進展不一,而西方自己也遇到理性的瓶頸。兩次大戰、生態污染、宰制異化乃至割裂;宗教與科學漸分、民主與道德漸遠,人跟歷史、環境、別人、甚至自己日漸疏離,原因雖多,卻不能不反省理性。是否:純粹理性、工具理性過度澎漲,價值理性、實踐理性萎縮,而批判理性疲於奔命?每次都是從前門出從後門進改不了。理性經常是明確、具體、有力的,問題是否出在根源的分明:主宗教,人與天分;體科學,主客二分;台民主,人權與人格分;心理性,合理與合情分四個範疇又復各自裡面本身就分?中國文化從德與道出發,發展了幾千年,毛病也不小(小腳、鴉片),但畢竟掌握到天人的主體,在政治上發展出內聖外王的一套,在人心則講究真性情(情理法,性情擺先),這四項是整合一致的。問題是:僵化曲解、皇帝特權不遵守、列強侵入無法保護自己。其實,中西文化對照來看,還真有互補之處。西方理性的分明,有益於破解人類自己的言行矛盾、迷信,但對於建立人類天賦的主體人格,則起步就偏了。這關係到在用這顆自主心時,要知道自己不知道(蘇格拉底),知道用心會偏會錯,而有生命修養課題。梁漱溟說中國文化早熟,有點對也有點隔閡。清末民初至今,一批批留學生,對吸收西方成績還好,唯獨站穩自己文化的根本,幾乎沒有澈底的。救亡圖存,難容慢比。我少年時的偶像胡適先生,學術研究上的大師陳寅恪先生,竟都沒有站穩澈底,雖不失我對他們的敬意,在學術文化上是有憾的。林語堂文化融合有比較、互補、融合三步之說。這半個世紀我所看到的比較,不得不在互補之前加澈底、普世架構兩步。本文主體與德道的提出,即一實驗或明證。世俗單一的決定論、西方理性的分明論、中國德道的自明論,隱然顯示了文化的進程。雖然,一般事實是:世俗理性德道三個進層,但中國文化總是有所例外的宣示了:德與道的主體確認也應是第一步。所謂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孔子去兵、去食,而終守民無信不立(顏淵),即因此信乃主體之信。存在是天人兩兼而多層面的,中西文化的定位,不要輕言融合。西方從理性出發,善長人為成就與治理人為,不含修己;中國從德道出發,善長天賦主體與修養切身,亦即治己。這兩者正是自主心的兩個面向:外用與內修;自主心可配天修己,可人為創新,兩者未必可融合。在初春手卷我先提了幾句深入思考的建言:中國之動亂難治,需西方之民主法治與科學科技。西方之宰制異化,需中國古文化之德道或主體。中西的互補,呼籲: 人格是人權的出處與歸處;人權是人格的保障與基礎。 以自明的覺知引領理性的認知 以心服性平衡合法性 以主體去充實、化解結構性的宰制。 初春手卷12頁。盡量澈底了解中西,建立起普世的天人架構,如何互補就清楚了。很可能,互補只是深化,而融合只是定位本身。普世架構拉不開,中西合璧總是甜夢苦醒,主體何在。西方的主體,是有人神關係的問題。六、主體的功能輻軸現象與生命的鐵三角由德而道,由道而行,主體位一一打開,過程中也曾感動並記下其功能:明珠在懷的功能 明珠在懷36頁,舉四大功能。 覺的人生定位、功能與教法5頁,列舉了九類21種功能。;主體的功能輻軸現象;主體位的功能生命的鐵三角等。後來,猛發現我是在收集不可能收集完的功能,我竟然是在羅列神、大自然與主體實踐的功能!但列出主體的輻軸現象,與主體位的鐵三角關係,還是有意義的。主體一旦澄清,許多定義不清楚的生命的關鍵詞就明朗多了:生命、德道、主體生命由德知道,確立主體 人格、格局、本體主體即人之人格、事之格局、專業之本體 歷史、傳統、文化德與道是歷史的主軸、傳統之所傳、文化之核心 九個名詞,從主體看,大同小異。其中:生命的場域就是主體的場域、就是文化的場域,這場域最重要,絕不可被人心與台面纂奪。通透的說,人心與主體的落差即精神;亦即主體對人心、台面而言,常被稱為精神世界。懂得主體,主體場域正是精神世界,而它就在眼前,並不遙遠。生命之舟的航向,常被自己的用心、台面的宰制困住;有主體,即有準有格了,至少自己生命的處境(位)就活了。這就是生命的鐵三角:覺在主體在主體位在。三者受現實影響,但不受現實限制。 主體位在傳統文化與生命重要現象的用字如下:主:自明的覺 體:自然的整體 位:自行的人 天 地 人 主 體 位 德 道 行 (儒家) 法身 報身 化身 (佛家)吸收性心智 敏感期 工作(嬰幼兒) 良知 良能 人格者 覺見覺知 自然而然 常言常行一貫之長遠性 一體感之整體性 心行之獨特性(哲理) 覺 活 行(一個字) 誠閃 實炫 做忙(正反日常語)所謂鐵三角關係,是指心中一定有直心(德),德一定默契道,德道者一定誠實實踐;三者的緊密關連,確保了天要人遵守的天命,即自主心的德知與道範。在古代經典中,德與道兩字幾乎通用在三者之上,即因三者必然契合無間,如: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老子說: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器成之。老子51章德道兩字,孔老同尊,雖所指稍異,但不外德、道、德行之主體位三者。主體位這麼堅強、深刻、神妙的天命,為什麼式微呢?一路說來,就已是部分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錯置與混淆。站在心台看主體,主體成了遙遠的精神世界;虛無主義的受傷者,還會譏諷它,因而成了犬儒主義者,這是悲慘的顛倒、錯置。最惡劣的是混淆:以主體的事物去包裝心台,或以心台的事物假冒主體,尤其對主體真有體會或功夫者,又拿心得到台面去賣、去用,這叫真中起妄,上天的處罰最重。 讓你自心混淆,得自疑症,所有天賦幸福都落空,別人終離你而去。榮耀變恥辱。如何站穩主體去看心台,而不被自己或別人混淆?方法就是確認主體,站回主體生命立場。這涉及生命最大的拖延(上文迂乃心)不肯忠於自己人格主體。在森林傳佛陀佛法的阿姜查,他說了他的老師阿姜曼的一段話:當世俗諦(世間共許的實相)被如實看見時,它就是勝義諦(究竟的實相)。多數人把每件事都混為一談,說成心本身,但事實上,有心的狀態和對它們的覺知。若你了解這點,就差不多了。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38頁,橡樹林出版社。這是把心台與主體兩層說透的一段話,雖然它較偏內在,但立足主體、看透心台,心台的事物至少可以放下許多。主體者的人格是:面對上天,努力做人,這就回到上天原來給人的起點與活法。至此,可以談還原,胡塞爾的三大還原:歷史還原、本質還原,以及總歸於自我還原。天賦主體人格,當然是自我還原所謂回神立格;德與道是歷史還原所謂正本清源;而主體或德道之自明與自然,當然是所有專業不能迴避的本體或本質所謂清新社會,清新在於:民主多元社會的結構性,明白宣示是為了人格的主體性,西方所謂政治應該人性化;人類不應以外在成就替代內在成熟。商業的偶像崇拜,原是生命教育的人格模仿;電子新貴、球員明星、名人名流,是人格的成熟者?媒體報導的口氣要小心,自己庸俗不要暗導視聽大眾庸俗。還原不是說人心與人為社會那麼容易還原,還原是指重新確認天賦主體,有了主體人格,一切情境就不同了!易經復自道、蒙特梭利正常化、容格個體化、我所謂獨特性(個性化)等,生命的人格成長這件事才有著落,而重新啟動:易經:離卦履錯然;坎卦唯心亨,行有尚,指的就是人心行為,會有偏差過錯,只有靠德與德行才走的通。蒙特梭利:發現嬰幼兒有吸收性心智與敏感期,每天靠成長的工作形成全人人格,這就是標準的主體位。而一般的佔有慾、權力慾、焦慮、自卑只是幼時偏態(人格未正常化)的延續。容格:個體化(individuation)即真正實現自我的過程,將自我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本我(健全完善的原型)聯繫起來,形成自己獨特個性,這也就是與己合一的過程。心即自我意識;主體即本我(與己合一指此);位才是真正的個性,而卡位是個性未正常化,人世與文學中,兩者糾結是共鳴賣點,實多是後者。筆者:獨特性,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但會活到庸俗化、同質化;尤其全球消費文化的去個性化,非常嚴重。連標新立異、作怪求異也只是被操控的消費行為。只有覺醒普同的主體,才能從根源確保獨特,形成個性。人格成長是人類共同的個人主體性工作。各民族、各文化都在主體生命的場域中,維持生存,以內在的主體意識德與道,引領自己的凡心修養自己、提昇自己,最後成熟即與主體合一。為了生存的競爭,太強調優勢,不懂德與道的本分事,談不上有格,遑論引領國際。七、普世的天人架構三大難題三道心光:自明之德、自然之道、實踐之行人類三大難題:政治、宗教、道德。思想家對政治有時批判澈底,卻否定太過;對宗教語焉不詳,總有點顧忌;對道德不是規條訂定,就是規避再三。個人的規避主體,常表現為各專業的規避專業倫理。道德的談論,竟給人這麼無濟於事、甚至厭拒之感,即因它與主體緊密關連;我們內心最重視道德,卻不知道怎麼去碰它。道德直接面對天或覺,所以是不能說的,道德就是人格,而人格乃宗教與政治的內質。研究中西文化交流,撿出幾位西方哲人對中國文化的幾句話,可供三大難題的討論: 德 吳爾夫 自然道德主義真偽? 宰制? 德 克斯內 自然法為道德與政治之基礎道德 政治 法 赫爾巴特唯一政治根本法與道德結合;心 台 道德為合理人們唯一宗教主 體 位 德 萊布尼茲自然神道學宗教 自然 我? 法 伏爾泰 完全有神論分別、衝突? 德 康德 自然合目的性 批判哲學(反省)、先驗(天賦)德歌德 最嚴肅的節制(自律、自制)德韋伯 儒家講究理性主義達驚人程度,已達嚴謹倫理學之極致境界英約翰生 孔子全部教義,在德行之增進,及將人性回復到原來的完善俄托爾斯泰 孔子教義特別注重自身;從一種精神力量出來,覺事物均為良善者美愛默生 尊敬孔子,對中國卻很反感 法 盧梭 中國為文明最高的古國表四:三大困難與西哲評語哲人們看到中國宗教道德政治的自然性,卻看不到自明的德,當然這與西方宗教有關。從本文呈現的自明與自然的主體,應可了解西哲所說的根源,並進而相信:(1)主體可以化解宗教可能的狂熱與衝突。(2)認肯主體,主體的自省、自制、自律即道德的本質。(3)民主法治,仍須講究人格、人品的素養。法律是外在規範的必要低標,德道是內在自律的人格原則。如今,國人看扁自己的文化,國際疑懼大陸經貿發展背後的文化素養,兩岸誠信都面臨考驗,就在此時世界文化的桂冠,竟落在中國古文化頭上。 天賦的人格主體繼承五四科學民主,跨過五四德道主體!94年5月4日,書院發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