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严防干部“混基层经验”.docx_第1页
浅谈严防干部“混基层经验”.docx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严防干部“混基层经验”特征码bgcihpwdmpwnigkbvkot 浅谈严防干部“混基层经验” 基层最能培养锻炼人。 随着国家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一些地方对基层工作经历年限作了明文规定,或者对有基层经历者予以政策倾斜。在此背景下,许多公务员积极到基层广阔天地增长才干,但同时也出现为了“攒”基层经历而“混基层”的现象。 任何一名党员都代表的是党和国家,如果党员干部只是为了给自己“镀金身”,而去“混基层”,一方面伤害了基层干部的心,打击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这对基层的和谐稳定,肯定是很不利的。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了干部选任的风清气正。这是一个影响很坏的问题,必须解决。地方党组织要转变观念,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严防党员干部“混基层”。 只有多举措并施,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混基层”现象,另外也需要从党员干部的思想认知上做好工作,让党员干部彻底从思想上抛出这种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这种问题,也能从根本上消除“混经验”的事情再出现。 随着国家对新选拔任用干部基层工作经历的进一步重视,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干部要提拔,首先要有基层工作经验。这就导致了一些干部投机取巧,在基层挂名,却不深入基层去工作 强化监督“紧箍咒”;加强对“混基层”干部的监督工作,基层党委负主要监督责任。主要以群众打分为主,同事打分为辅。组织人事干部对于要提拔的基层干部,在提拔之前深入干部服务区域,随机走访群众,了解群众对于干部的评价和认识,作为重要参考。 “混基层经历”现象泛滥的危害甚大,一方面打击了广大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积极性,挤压了他们正常的晋升空间,降低了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间接影响了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混基层经历”现象折射出干部队伍建设效果不佳,一些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投机取巧的“混基层”干部大行其道,长期以往,艰苦奋斗、踏实工作、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干部必将失去干事服务的环境,让党的诸多政策无法打通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严防干部“混日子”“镀金身”的现象,严厉打击“走后门”拉关系、任人为亲,杜绝出现“庸者上,能者下”逆淘汰潜规则。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实干者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基层干部的战斗力、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加强的是党的向心力,这不仅顺应了党中央“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杜绝了人事工作之中的任人唯贤,任人为亲的情形,果断割除那些“镀金干部”思想中的“毒瘤”,扎紧基层经历的制度的“笼子”,匡正选人用人正风,净化基层政治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