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docx_第1页
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docx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特征码bdnepuvebhjcpqfrzwth * 语文组合作学习展评活动综述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推进到了学校层面。如何使更多的教师自觉、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校组织了15分钟的展评活动,组织3540岁的教师全员参与第一批的活动。语文一组是高年级组,首当其冲。(1顾春艳的学与问;2刘海英的大自然的文字;3万华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4朱精益的林冲棒打洪教头;5施亚红的浪花和礁石;6徐磊磊的浪花和礁石;7龚爱华的穷人。以下用序号简称)虽然用了整个半天时间,听了7个教师的课堂展示,但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因为7个教师分别演绎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风格迥异。学生对小组合作也不再陌生,每当有任务,都会很自觉地围坐在一起,小组合作已经初见成型。把7节课联系起来看,我能深切地感受到: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暨小组合作的问题设计)是何等的重要!一、问题:瞄准难点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方式?国外已有的研究认为,合作学习方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合作并非简单地凑在一起学习,而是要完成凭借个人能力不能顺利完成的学习任务。只有出现偏差,出现争议,甚至出现辩论的学习任务才最适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准确地找到教学的难点,并设计成合作的学程单,是迈出成功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第1节课中,顾老师设计的是谈感受、说依据、找句子。谈感受部分,学生只要能读懂课文都能产生;说依据的内容,溢于言表也很简单、找句子环节,正好请到了一个正确的同学。因此整个学习的过程把教学的难点掩盖了起来。经过比较大面积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找“第一个事例说明什么”的句子时,错误百出。有的在段中画(段中也有前有后),有的在段前画,有的在段后画,更有的在课文的最后画。到底哪些句子是正确的?哪个句子是最好的?如果顾老师能把这个难点做成一个合作学习,那才真正有价值啊!再说第2节课,安排的合作学习任务只是简单的内容圈画,合作的意义不大呀。如何突破性设计,后文会阐述。接着说第5课,施老师设计了两份学程单,其中第二份值得合作学习,而第一份就根本不需要合作了。因为这只是内容的定位,更何况文中“浪花和礁石的描写是交互式的”,硬是要把两种描写拆分开来,是否恰当?另外,第二份合作学程单中,首先要明晰“思想情感”的意思,这是顺利研究的关键。最后说第6节课,徐老师把声情并茂的诵读定为教学的目标,把分角色演读故事当作小组合作的内容,这两点都是可行的。但有一点还欠火候: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经历。需要经过研读,透过关键的提示语和说的话,明确怎样的情感流程。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你会读得更好(这是书上文后的设计)。二、问题:聚焦一点设计学生在品读课文时,最容易出现的状况是“泛泛而谈”,而这样的学习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大忌”。如果没有聚焦的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大家听听而已。小组合作变成了纯粹的交流平台,没有合作的真正体现。因此,内容的聚焦,是引起小组合作的必要条件。第3节课中,万老师设计了阅读第三自然段,自主写感受后交流。这样的学习任务是可行的,但是缺少聚焦。有的同学干脆把整个小节都画了出来(观察时,我补问该学生画这么多好写感受吗?他的回答很明确:不好写啊);有的同学画的是描写新国榷的内容(这跟后面交流的内容格格不入啊);有的同学画的两三句话(内容也太多,不容易和同伴产生共鸣)。所以,我觉得应该把写感受的点聚焦到一两个词语上来,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圈画出描写谈迁的一两个词语,从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谈迁是个怎样的人?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其他同学才会情不自禁地参与进来,也就能摆脱教师和学生单向互动的被动局面。第4节课,朱老师的布置的学习内容也缺乏聚焦,再加上学生特别踊跃的表现(7个班级中感觉是最积极的),导致教学大大超时,如何克服?只有聚焦。只需抓住一句说的话,一个动作,然后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这样交流起来就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三、问题:拓展内容设计很多课文,就从文本自身来看,是根本找不到合作的问题的。找不到恰当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运用合作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研读文本,依据文本的体裁和内涵,去发掘合作学习的内容。第2节课是大自然的文字,内容浅显,刘老师将“圈画哪种文字、画出告诉我们什么”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显然有着“为了合作而合作”之嫌。就我看来,这篇的“结构研究、内容拓展”才是值得深入学习的。不妨拓展性地设计:课文设计出了天书,讲述了星星和云的文字,很好;课文也设计出了地书,可惜只选择了石头,你觉得还可以补充什么文字;课文还漏了动植物之书,请仿照一个小节,也来写一写。这样的拓展性要求才有挑战,才有合作的必要。可以安排学生先相互启发讨论:那种文字?然后自主仿照说一说(或写一写),最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丰富,形成一份最具提升力的作业。第7课是龚老师在课外阅读中开发的穷人的教学。内容是相当地集中,就抓住桑娜的一处心理活动深入品读。可惜,设计出的合作任务没有一定的挑战性,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粘连。读着这样一段心理活动,我的脑海中不由得产生了一个心理曲线图,不妨设计出一个“心理曲线图”的再现。上为抱孩子;下为不抱孩子,让桑娜的心情在抱与不抱之间跌宕起伏,再加上丈夫回来的幻觉引起的剧烈小震荡。如此的拓展性研究学习是否更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呢?当然,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成功的问题设计之后,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除了用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