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推广杂交稻 粮食大增收.docx_第1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推广杂交稻 粮食大增收.docx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推广杂交稻 粮食大增收特征码zzuauwfuzobrzqgigxqg 纪念改革开放40年座谈会发言稿:推广杂交稻 粮食大增收 我自1978年开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那年,至今整四十年了。我当时是xx区农技站聘请的xx公社农民技术员,在县农业局参加了技术培训班,主要是推广杂交水稻。1978年第一次引进杂交稻种,小面积在各大队试种,公社下达任务后,各大队都不愿接受,后来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各大队安排一亩田试点,才勉强发下去。那时我还没有自行车,8个大队,上下10多公里,全靠一双腿。由于常规稻和杂交稻用种量不同,常规稻用种每亩10公斤,而杂交稻用种每亩只1公斤,重点是稀播壮秧,群众难接收,大部分中途而废,抓住丰收和红光两大队为重点,按照技术要求播种,用1公斤种子育秧栽插一亩大田,谁都不信。我就按照培训班的要求,耐心做群众工作。把种播下去,到移栽时,株行距66寸,每穴1根苗,群众直摇头说:“这样能长稻,只有鬼相信”。红光双塘队,刚插下的秧苗,突然下了一场暴雨,田里几乎看不到稻苗,生产队长决定将这块田翻犁,补插常规稻,我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现场。他们把牛牵在手上,犁背在肩上,准备下田,我好话说尽,如果不收稻,产量损失我赔,这才保住没有翻耕。后来,我来回一趟10多公里,每天前去观察,安排人员精心管理。一个星期后,稻苗全部站起来,开始分蘖,半个月后,越长越好,这块杂交稻试点田,一亩左右,收获400多公斤。比常规稻增产一倍,群众非常高兴,都说:“真是多亏了小叶技术员,要不是他及时赶到,那这块田只能收一半稻了”。其它的试种点,杂交稻都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到1979年上面分配来的杂交稻种数量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解决种源,县农业局从1980年开始,在各大队搞杂交稻制种。通过集中培训,掌握核心技术,我每天都起早歇晚,跑遍全社八个大队制种点,做好指导,把好播期关,父母本分期播种,培育好壮秧,还要作好叶龄记载,父母本分期分行移栽,花期采取人工赶粉,最后除杂除劣,分类收获。非常复杂的操作程序,一样都不能疏忽。同时,每年还要搞几项试验项目,摸索经验。还要作好大田示范工作,全面推广,技术指导。亩产量也从4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慢慢地减少双季稻,扩大单季稻,一季就是800公斤,还减少一半人工及费用(现在杂交稻亩产达1000公斤)。为了适应农村改革开放的推进,1983年将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实行农田承包到户。从那时起,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农民增收了,得到了实惠,我也成了红人。1983年11月至1984年5月,到海南岛参加南繁育种,接触了不少省市农业专家,也在他们那里学到不少的农业知识。 总之,为了推广杂交稻,担任乡镇农技站站长19年,确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的累,但心里很乐观,同时也获得了不少的荣誉。由于xx镇历年的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