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稿教师版初稿.doc_第1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稿教师版初稿.doc_第2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稿教师版初稿.doc_第3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稿教师版初稿.doc_第4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导学稿教师版初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扎实推进课改,再铸教育辉煌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初稿编号 LSYL001姓名: 小组编号: 评分:主编人: 周观华 审稿人: 定稿日:协编人:高二历史科组 使用人:高二年级文科班一、课题: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二、课型 复习课三、课时安排 5课时四、考纲要求: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秦的统一;皇帝制度;中央官僚机构与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五、考纲分析:中国古代治世和盛世的盛成就,与政治制度的成功有关。本单元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涉及分封制、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突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发展、完善和强化的过程和影响。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能够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六、教学目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七、重点难点重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及其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难点: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历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二府三司制的出现、内阁制的形成、军机处的设置等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加强。五、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一)回忆原有知识误区警示1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侧重点有所不同。西周分封的主要依据是血缘。分封制重在规定权力的“分配”,而宗法制重在规定权力的“继承”。2中国古代有“法制”,但无“法治”。“法治”是依法治国的意思,是民主政治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法制是君主专制的工具,中国古代“法制”与近代“法治”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3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总趋势是不断强化的,但在不同时期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是就中国古代整个历史发展趋势而言的,从局部而言,中国古代很多时期中央集权制受到了严重破坏,比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4宋代有三省机构。宋代在很长时间里也有三省,长官也是丞相,但是,其权力已经被中书门下取代,三省长官或空缺,或是虚职,基本不参与政事。5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军机大臣都不是丞相。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机构,因此,他们都不是丞相,“有丞相之责,无丞相之权”。(2) 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指导语:阅读课文第一课相关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自主学习问题。1、夏商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夏朝的政治制度是王位世袭制;商朝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外服制度。2、西周的分封制的含义、目的、内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含义: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连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王室。目的:有效治理新扩张的领土,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宗法制的含义、目的、内容、特点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地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有相对独立性;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结合;森严的社会等级。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合作探究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分封制是周天子通过分封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王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制度,用以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以宗法制为核心,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知识补充:礼乐制度(周礼)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周公又制定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显示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2、根据以下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中国历史纵与横材料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力量。材料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战略与管理1994 年第1期)积极方面: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消极方面: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中央的控制必然减弱。同时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端,如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家长制、任人唯亲等。小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中,宗法制为政治制度的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集权”政治,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有专制色彩,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巩固提高】1、(2011上海,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C)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2、(2013浙江,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D)禅让制 分封制 世官制 宗法制A B C D 3、(2012 浙江,13)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C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4、(2010全国,24)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C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5、(2013韶关一调)“古代的住宅,东偏是祠堂,即庙,西偏是家屋,即寝。古代的家庭,祭祖自属大事。”材料揭示了BA分封制的巩固 B宗法制的影响 C宰相制的实行 D内朝制的推行【学后反思】:将自己在本部分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知识点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指导语:阅读课文第二课相关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自主学习问题。1、秦国是如何逐步统一全国的?统一后,如何对广阔的国土进行行政管理?灭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统一岭南地区;管理“西南夷”。推广郡县制。2、根据以下材料及所学的知识,指出分封制有什么的弊端?为解决这个弊端,秦朝采用了什么制度?这个制度有什么影响?材料: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于,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 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实力的增强,血缘关系的疏远,周王室的权威下降,易形成割据势力,诸侯争霸。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经后世的调整和补充,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奠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基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合作探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秦朝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古代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内容,探究以下问题。概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地方和中央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条件是什么?经济条件: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政治条件: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来维护统治。思想条件: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历史因素:周王室衰微导致春秋战国大混乱的教训。(2)、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3)、秦朝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意义?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了人民处境的恶化。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4)、这种制度有何局限性?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激化阶级矛盾,是阻碍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严重阻碍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严重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抵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巩固提高】1、(2012海南,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C)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2、(2011海南,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C)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2010全国,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D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4、(2011四川,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C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5、(2013潍坊一模)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B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学后反思】:将自己在本部分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知识点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演进指导语:阅读课文第2课第3课和第4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表。、君主专制的演进朝代措施阶段特点发展趋势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中央设三公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政体日益完备;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限制、分割相权原则调整中央官僚体制;皇权不断强化, 相权逐渐削弱直到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外朝频繁更换丞相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诏令完善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宋朝(二府三司制)二府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加强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分割军权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行政权三司管理财政,分割财政权元朝(一省两院制)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政机构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强化清朝内阁沿袭于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权力比较大,皇权受制约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合作探究、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中大都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而中国古代某项政治制度也体现了相类似的分权思想。()以美国的政治体制为例,试比较中西方的两种不同的分权制度。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内容:三省六部制是由中书省掌握决策权,门下省掌握审议权,尚书省掌握执行权;三权分立是由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体现的是专制色彩;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体现的是民主特征。()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这种分权制度的作用?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和腐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试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性质上,英国为资本主义性质,中国为封建性质。产生过程上,英国内阁首相由选举产生,中国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地位上,英国为法定必设机构,国王无权解散;中国的不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皇帝可以随时解散。权力上,英国行使国家决策和管理权力;中国主要是备皇帝顾问。作用上,英国进一步削弱了国王的权力,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是君主专制的强化的产物, 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在各个朝代开始阶段,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军事问题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会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地方行政层级变多,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史,正是中央集权加强到削弱、再加强再削弱的交替更迭,地方行政层级变化也表现为波浪式,最终随着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而趋于稳定。 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朝代措施地方的行政区划发展趋势西汉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推恩令州、郡、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隋唐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权力很大道、州、县宋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路、州、县元朝行省制、宣政院省、路、府、州、县明朝三司三司(省)府、县清朝理藩院省、道、府、县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到行省制,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结合所学的知识,比较这三种地方行政制度,完成下表。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推行至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派出的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作用,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提高】1、(2012广东,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C)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2、(2012山东,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B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表1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2012山东,12)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C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4、(2011江苏,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B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5、(2012上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 C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解析】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忽必烈始置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A项为元朝中书省。【答案】C6、(2010山东,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C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7、(2012江苏,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D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D8、(2012天津,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C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9、(2011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C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10、(2009广东,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D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学后反思】:将自己在本部分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知识点四: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指导语:阅读课文第2课第3课和第4课的相关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表。、选官制度的演变时间制度变化趋势西周“世卿世禄”制度(世官制)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合作探究】如何辩证地认识选官制度情境创设:新学期刚开学不久,每个班集体都要进行班干选举。参照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如何更合适地选出我们新一届的班干部呢?世官制:世袭官职的特权,保证了统治秩序,减少权力继承引起的混乱。但不利于民主,出现特权阶级,不利于更优秀的人才进入统治阶级。军功授爵:按功劳大小获得官职,可以打破垄断特权,但缺乏对政治才干及品德的考察。察举制:由地方举荐,举孝廉注重品德。但缺乏对政治才干的考察。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选官,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但具有封闭性,以官取士,权操于上,无法体现民意;注重门第出身,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官,比较公平公正,可以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官员的来源,扩大统治基础。但只注重成绩,忽视道德,且受制于考试内容及形式,使部分优秀人才没法进入官场。、监察制度的演变朝代措施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汉代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时,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州部,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唐朝中央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个道,作为监察区。宋朝中央设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明朝在中央设都察院;地方设置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还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直属皇帝指挥。评价有利于吏治整顿、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巩固提高】1、(2012四川,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C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2、(2011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C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科举制的推行 D三省六部制的设立3、(2011江苏,2)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D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4、(2012安徽,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DA. 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 选官须注重才学C. 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 选官应注重品行5、(2010广东,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D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学后反思】:将自己在本部分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专题总结: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特点: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等。2、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宋代实行地方分权,明代废除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3、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主要是培养和选拔和任免忠君之臣。4、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5、加强思想控制。如,“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兴文字狱等。历史特征1、西周时期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统治方式,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族权与政权合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自秦以来,秦始皇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至上为核心,个人专断独裁,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封建官僚系统。3、从汉至清,总的趋势是君权日益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手中,形成皇帝的绝对权威。【巩固提高】1、(2013扬州期中)历史上围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别子(嫡长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礼记大传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天下之道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秦人任智力以自雄,收万方以自私,敢于变百圣之大法,自速其年世,以遗生民气运世世无穷之大祸,祖龙(秦始皇)之罪上通于天矣! 清颜元习斋四存编(1)依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所述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6分)(2)依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李斯和柳宗元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们的观点。(6分)(3)依据材料四,分析清人颜元反对郡县制的理由。(4分)(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看法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4分)答案:(1)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6分)(2)李斯认为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分封制度无法有效运行。柳宗元认为在世袭分封制度下统治者的素质得不到保障。郡县制、科举制。(6分)(3)颜元认为郡县制是君主实现自私天下的手段。(4分)(4)时代背景、看问题角度、个人学识修养等。(4分)2、(2013徐州摸底)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 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秦王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1)秦朝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一例加以说明。答案(1)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3分) 变化:“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1分) 原因:宰相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