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doc_第1页
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doc_第2页
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doc_第3页
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doc_第4页
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分为二”:自由表达与规范指导的融通特级教师/周一贯视小学生的写作生活,存在着这样两种状态:一种是规则写作状态,即学习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则,为了书面交际的效果,掌握写作的基本技术手段和简单的共通规则,这也是“作文”作为一门学科所必须承担的教学任务;另一种是自由写作状态,即用笔作生命独白与心灵对话,没有固定的命题,不受体裁的限制,不论篇幅的长短,有啥说啥,自由表达。当然这两种状态不是截然分割的,分开来看,只是为了作深入的分析。小学生这两种写作状态的存在,也大体反映了社会写作生活的现状。因为从根本上说,写作作为社会书面交际的手段,也有着自由写作与规则写作的区别。如果说文学创作和个人抒情达意的宣泄是自由写作的话,那么,为了表达效果而遵循遣词造句的规则,运用一些写作的方法等,便是规则写作。至于属于社会应用的实用文之类,则更是必须遵循一定规范、格式的规则写作,否则便无法与他人沟通,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由此,笔者联想到作文教学的问题,从某种角度看,也是对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这两者如何审视,又如何结合、如何运作的问题。在过去的小学生作文中,似乎过分看重,甚至是单一、僵化地进行着规范写作的训练,而扼杀了小学生自由写作的生命投入。作文教学一旦陷入了只以章法和技巧统领,儿童的思想自由和个性话语便不再有立足之地,作文也就只是重复别人的意思,失去了习作者自我生命的活性和张力。这正是传统作文教学的莫大悲哀。看来,如何实现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的融通,是新课改作文的又一个热点问题。“自由表达”对于新课改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只有自由表达才能让作文回归生命的本真,这无疑是作文教改之魂。“儿童作文”提倡自由写作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呼唤儿童的生命活力在习作过程中的真情投入和倾情投入。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导源于人的活力。所谓“人的活力”,无非是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依不同的社会条件、不同程度地被召唤到实践中去的一种现实的能动力量。“儿童作文”的第一要义便是儿童的生命活力在习作中的真情投入。那么,什么才是人的生命活力?马克思帮助我们找到了这个途径,即找到了活力的根源。他认为:人的活力固然与主体的心理机制、生活经历、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有关,但最根本的,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释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他把人的本质力量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是活动的倾向性,也就是主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是一种“趋动”,也就是活动主体对他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儿童作文”的生命活力首先就体现在儿童是否具有强烈的表达和交流欲望,我们如何去激发这种欲望,而且满足这种欲望,这就显得十分重要。应当说,希望表现自我,希望与同伴交流、与外界交流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并不缺乏表达和交流的欲望,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保护和强化这种欲望。所以,不要用抽象的知识、僵化的技巧和呆板的形式去限制儿童的自由表达和自主表达,让他们自在地以“我手写我口”,无疑是保护和强化儿童表达欲望的重要方法。第二是活动的自主性。马克思认为:“自觉自由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儿童作文”应当让儿童自主写作,教师的单向灌输、强行牵制或包办代替,使习作成了套袭范文的鹦鹉学舌或千篇一律的克隆写作,实际上都会侵犯儿童的自主写作,使他们对表达和交流活动,彻底失去热情。第三是活动的创造性。前面所述的倾向性与自主性都还是蕴藏在主体自身中的主观力量,它们还只是活力的潜在状态。要使这种主观力量客观化,就要让主体进一步进入能动的行为,现实的创造。“儿童作文”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创造,完全可以看作是儿童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总之,倾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释放,同时也是儿童在写作活动中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因此,保护好儿童在习作中的倾向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多么重要,这就离不开“自由表达”,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是否真正能够具有儿童生命活力这一最为关键的问题。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儿童的自由写作状态虽然十分重要,但我们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规则写作的指导和学习,同样也十分必要。余秋雨先生在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上海教育出版社“太阳风中学生随笔系列”序)中有一段很好的话,他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要表达生命,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段;要沟通生命,又必须掌握能被别的生命理解的一些共同规则。语文老师讲授的,就是这些技术手段与共通规则,为了讲清楚又必须提供一些范例和范文,这都无可厚非。问题是,这些手段、规则和范文,都不能代替学生要表达的自我生命。”所以,从“一分为二”这一“两分法”的哲学观点看作文教学,从某个角度说不外乎“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了它的对立,而忘掉了它的统一,便难免会陷入忽左忽右的泥潭,以致在不断的“纠偏”中不知所措。事实上,由于长年来在只讲对立斗争的极左思潮影响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也是容易使我们只看到事物的某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在作文教学上当然也不例外。君不见过去长期的只强调“规则指导”,给我们带来的是作文主题的伪圣化,言说的成人化,篇章的雷同化,技法的形式化于是我们沉痛地感叹儿童精神在小学生作文中的销声匿迹。但是,在“新概念作文”现象推动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在放飞心灵“自由表达”的一片欢呼声中,我们似乎又不能不无视已经产生的某些脱离健康作文要求的“灰色作文”、“疯狂作文”、“伪个性作文”和“新套话作文”的不良预兆。因此,只有关注“自由表达”和“规则指导”的统一,实现三分法,即“自由表达”、“规则指导”和“自由表达与规则指导的融合”,才是“新作文”教学的要旨所在。这正如庞朴先生在其浅说一分为三一书中所言:“三分法的关键,它有别于二分法的关键,在于二分法见异忘同(只见对立不见同一)老在两边(两极、两端),而三分法则兼及规定着两个相对者的那个绝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确实,这种一分为三的哲学观点,可以指导我们整体地而非割裂地、综合地而非局部地看待作文教学问题,有助于克服对作文教学认知中的许多痼疾。从更深的层面看,乃是因为这“一分为三”潜藏着熠熠生辉的“东方智慧密码”在“一分为二”之后合二而一成为的“三”,已是新的“一”,是融通了两极和谐的一个新天地。在儒家,这叫做“执两用中”、“和为贵”;在道家,便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得其环中,以应无芳”。其实,在西方也有相近似的论断。如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是最高的善和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