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和原则.doc_第1页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和原则.doc_第2页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和原则.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和原则孙芳铭鉴赏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体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它既受作品本身特性的的规范,又调动鉴赏者本身的想象力,因而具有再创造的性质。本文结合高考实际,专谈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鉴赏表达技巧,首先要知道高考涉及那些表达技巧。归纳起来说有下列四个方面:1、作品中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如描写的技巧、叙述的技巧、抒情的技巧等。2、作品中运用的某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庄谐,以及人称的运用等。3、作品布局谋篇的技巧,如构思的技巧、线索设置的技巧、交待和照应的技巧等。4、语言表达的技巧,如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风格的特色等。总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却没有超越中学语文课本的范围。下面来说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鉴赏表达技巧的要求,概括起来说有两个层面,一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二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第一个层面的试题确实有,如1999年创造宣言第2题:“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所选黄土第1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像前一题只要这样作答:“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万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后一题只要答出“象征父亲,象征老一代农民,象征宽容”就可以了。不过,这样的试题比较少见,因为它的要求比较低,而且一般认为这样的试题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还不能算作鉴赏题。纵观考查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全国卷,横向比较2004年15套试卷,便可以发现,更多的还是属于第二层次的试题,即要求分析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之类。譬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再如2004年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第3题:“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像后一例就应这样答: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因为这道题是从作品的结构和写作思路方面出的,所以在分析“作用和好处”时就紧扣住这角度作答。但是,作者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和好处”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答题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思考。如上面所举2003年全国卷那道题,你就得这样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容;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上列答案第一点是从“乡土情结”的内涵方面说的,第二点是从“乡土情结”的恒久性方面说的。第三点是从结构和主题方面说的。因为作品首段就说“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而第四段又说:“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便有了前后照应之妙,又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一般说来,所谓表达的“作用和好处”,都包括表达思想感情和使表达形式更完美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和好处”。这便是强调多角度思考的主要原因。再说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的原则。鉴赏表达技巧应坚持下列三条原则: 1、要结合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作鉴赏作品运用的表达技巧属作品形式的范畴,除了自身的审美价值外,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服务的。“作用”也好,“好处”也罢,首先是指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和好处,而离开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用空泛的言词来说“作用和好处”总是不得要领的,因而也是很难得分的。比如我们在平常会听到有的高三同学这样说:“考试考试,一天到晚考试。”如果要问:这位同学连用三个“考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也许有人会这样答:他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技巧,起了强调的作用。倘使你是阅卷者,对这样的答案能给多少分?对这样的问题,当结合当时说话的具体语境作这样的回答:一句话中连用三个“考试”,强烈地表达了部分高三学生对频繁的考试的一种厌烦情绪。再请你看看上文所举例子给出的答案是不是结合着所表达的内容作分析的。2、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在作品中,任何表达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要同揣摩语言相结合。2004年全国卷选用孙犁的老家,其中第2题是这样的:“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这里不妨把相关文字引出来: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陋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第一问是识别题,答案是“白描手法”(许多考生看不出来),不去说它。第二问怎样回答?透过河流“已经干了”、炊烟“不见了”、做饭的人“早已不在”、“破陋不堪”这些朴素的词语,你会强烈的感受到一种萧条破败的情景,感受到一种伤感的气氛,感受到作者抚今追昔的深沉悲凉。如果不抓住这些词语,体味这些词语所透露出来的老屋的作者的心境,又如何作答呢?这里所说的揣摩语言,从操作方面来说,更多的应该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入手,深入体会。譬如1998年所选的报秋的第3题是这样的:“作者在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像这样一道题就应该这样分析:“便”在句中是副词,修饰限制动词“是”,而“是”后面带着的是一个个节气,于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领取”是动词,分析它的作用还要看宾语,其宾语从具体的“春”、“秋”到“四季”到“生活”,这就可以看出“层层铺开,逐步扩大”的表达特点,而本文的主旨是“领取生活”,于是可以看出“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的作用”。再如2000年长城第2题是这样的:“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6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对第2小题,当年考生答得不好。该怎样分析呢?前后文都是作者与长城直接对话,而第6段的结尾写道:“由是人们发现”这显然是转述“人们”的看法,叙述的角度变了,叙述的人称自然应该跟着变。这便是“原因”所在。如果不从分析语言的组合关系入手,这样的试题真不大好答。3、要作简要阐释鉴赏表达技巧,只说出结论或只举出例子,都是不行的,需要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作阐释。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