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认识.doc_第1页
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认识.doc_第2页
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认识.doc_第3页
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认识.doc_第4页
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认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认识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含义以及其重要性,综合比较国内外与有关专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与探究,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构建体系:可理解性、可比性、可靠性、相关性、实质重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八大要求出发,指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缺陷,如对会计目标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需要;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等。针对这些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加强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值间的联系;加强各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完善监督体制,加强会计规范建设;改善我国的会计环境;相应的改革我国的会计信息体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会计制度和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相应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关键词:信息质量原则;研究;构建体系;缺陷;改进方法 Summar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the meaningof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andits importance,comparedomestic and ZQinformationandinquiry,thebuild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from ouraccountingsystem:understandability,comparability, reliability, substanceand form,the importance ofprudence,thetimeliness ofthe eightrequirementsof departure, pointing outthedefectsof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system, such as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the accountingobjectives;not fullytake into accountthe diverse needsoftheuse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distort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phenomenon is moreserious, and soon.Inresponsetothesedefects,theproposedimprovements;to strengthenthelinks betweentheaccountingobjectives and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value;strengthenthe link betweenthevarioususer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improve the supervisionsystemand 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accounting standards;improve Chinasaccountingenvironment;correspondingthe reform ofChinasaccountinginformationsystem.With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oftheeconomyandthechangingsocial structureofChinasaccountingsystem and policiesare constantly changing,the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systemwill be moreperfect.Keywords: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principle;research;buildsystem;defects;improved methods 目录 前言1第1章 21.1 21.1.1 21.1.2 21.1.3 2第2章 42.1 42.1.1 42.1.2 42.2 52.2.1 5第3章 63.1 63.1.1 63.1.2 63.2 6第4章 74.1 74.1.1 74.1.2 74.2 7第5章 85.1 85.1.1 85.1.2 85.2 85.2.1 85.2.2 8 1、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概念的界定 1.1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简介 何谓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可得出不同的定义。根据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从用户使用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应是其满足需求者的程度;根据另一位质量管理专家克劳斯从生产者角度的定义,会计信息的质量次级原则应是会计信息产品符合会计准则(制度)规定要求的程度,这里的会计准则(制度)即是会计信息生产的“模板”;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1994年颁布的ISO8402-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有关质量的定义,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应是会计信息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总和。这一定义较为宽泛,包括了会计信息实用性和符合性的全部内涵,那么,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的高低就可以根据会计信息所具备的质量特征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最早研究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特征的文献可追溯至1970年APB第四号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相关性、易懂性、可验证性等七条,但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质量特征:重要性。1980年5月,美国FASB第2号公告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之后,许多国家和组织都着手研究会计信息的质量次级原则问题,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提出了三项次级质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与报表内容有关的质量,包括了重要性;第二部分是与报表表述有关的质量,包括了谨慎性;第三部分是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包括了及时性等。目前,美国学术界又转而研究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重要质量特征:透明度。 1.2会计信息质量原则的含义及意义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或要求,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最基本的依据,他具体规定了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以具有的质量的规定”。它主要回答: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才是有用或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会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信息是实现会计目标的基础,而会计目标是判断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有了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就有了依据;另一方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质的目标,他服务于会计目标,他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与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对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起着约束作用,使其能符合会计目标的要求 2、典型国家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 2.1美国 美国是最早研究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特征的国家之一。美国早期的会计文献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特征体系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到了美国的充分认识。1980年12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总结前期文献的基础上,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比较全面的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达到的一系列要求。财务会计概念第2辑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第27至29段中有如下进一步的论述:所有的财务报告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关心经济决策的。即使是更多面向受托责任的目标也关乎决策。广义的受托责任会计,面向反映受托人的经营受托资源的效果、效率和正直程度,帮助股东和其他经济利益人评价企业的管理层。但是如果不能根据结果采取行动,那么评价就是没有意义的活动。管理层通过选举产生的董事会对股东负责,但股东往往是消极的,只要企业经营还算良好,他们并不会提出重大的决策变动,对管理层不满意的股东会马上抛售股票,以免损害自己更大的利益。因此,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是相互关联的会计目标,实际上,会计报告受托责任的作用可被视为提供决策有用性的辅助目标受托责任会计是以历史的、客观的信息为主,强调可靠性。说“报告受托责任”是“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一个方面”,只是提供信息的最终目标还是指导需要针对受托人或监控活动所采取行动。 2.2中国 我国没有单独的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特征的规定,而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加以说明。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都是在基本准则中加以说明 我国最早对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进行规范是1991年企业会计准则提出的八大质量特征,即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完整性。接着是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规定的六条衡量原则: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2006年财政部对基本准则进行修订后,正式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八大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2006年2月新基本准则发布后,很多学者认为,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他立足于我国国情,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但是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类似与其他国家概念框架,我国的基本准则描述也值得商榷。修订后的基本准则第二章由“一般准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将权责发生制并入会计基本假设,实际成本计价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新准则从十三条到十九条分别提出“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信息质量要求。新准则中没有列出层次,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新准则仍然没有明确哪些是主要质量特征,哪些是次要质量特征余海荣在将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FASB、IASC、ASB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应当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纳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同时应当更加明确会计目标,建立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安庆钊在对中美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我国于1992年11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都从会计原则的角度论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这只是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都是以“会计核算应该如何”来表达,使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值在信息处理环节起作用,而在信息利用方面作用不大。他认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只是一种简单平衡、并列的关系,并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万晓文在对中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进行比较后提出: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使之取代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建立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多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全面了解各个行业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为提供的会计信息寻找依据来源。这个体系中,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等。次要特征有及时性、完整性等,而把成本和效益的平衡、谨慎性、重要性等列为普遍性的限制因素。同时重新对这些会计信息特征进行定义,并明确他们之间的层次性与内在关系 葛家澍教授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当中,对FASB和我国会计准则的质量特征进行了阐述,他在建立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总体设想一文中提出,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会计信息内容质量;一类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会计信息内容质量是用来指导会计准则指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的确认标准、计量单位、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报告等内容,从而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内容,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是指权威机构在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时所使用的标准,是根据会计准则形成的,是用来评价会计准则的执行结果,二者不能混淆。关于第一类,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主要的质量,可比性是次要的质量。他认为我们的选择应该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相关的信息。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不是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则会误导所有的使用者,从而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 上述体系都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为一个层次的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但仍存在不足:(一)对会计目标的重视不够。没有明确会计目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上述体系或多或少提及了决策有用性或受托责任制,但没有从会计目标整体出发,高度重视,很难表明其核心地位和导向作用。因此,必须把会计目标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联系起来,二者保持一致,使会计目标发挥导向作用(二) 没有充分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需要 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而不断增加,既包括投资人、债权人,也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经营管理者等;既包括现实的利益关系人,也包括潜在的利益关系人;既包括机构法人,也包括个体自然人;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也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由于存在不同的信息需求偏好,不同的信息使用者产生对信息质量的权衡不同;而信息供给者则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元信息需要而作出相应权衡。因此,会计信息用户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个变量,必须纳入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予以充分考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扩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呈现多元化趋势,即会计信息提供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完整、可靠、明确,所以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要相互联系、沟通,以便了解更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同时供给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了解各行业的基本信息和最新动态,为提供的会计信息寻找依据来源。 3、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次级原则各项的认识 3.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Substance Over Form Principle)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拟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必须根据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非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一项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我国刚出台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表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这一原则,这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实质重于形式”涵义企业会计制度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这是“实质重于形式”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体现。这里的“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但“形式”是不是仅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呢? 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在第35条规定:如果信息要想忠实反映它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交易或其它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或设计形式相一致。可见,这里的“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外在表现,既指其法律形式,又指法律形式之外的其它形式。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overform)的英文表达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实质重于形式”强调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表现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具备更好的专业判断能力,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复杂化因素首先,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形式多样化发展,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新兴市场逐步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如投资、兼并、融资的出现,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之间进行选择。会计人员可以按照交易性质、实质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处理。 原有准则、制度缺陷在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阶段所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局限性,会计准则体系也不完善。原有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在会计上的应用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上的应用相当广泛。可以说,它涉及财务会计运行的每一环节。 1、会计确认一个经济事项或交易的发生要进入会计系统,首先要经过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就是把一个经济事项或交易正式作为会计要素予以认可的一种会计行为。 (1)资产要素确认。企业融资租入一项设备,能否确认其为“资产”(指会计要素严格定义的“资产”,而不是泛指。其它会计要素类同)?根据租赁协议,租赁期间该设备的所有权归属租赁公司(形式上),但企业(承租方)实质上取得了对该设备的控制权,并承担由该设备引起的风险(可能因技术进步而引起贬值等)。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予确认为企业固定资产。 (2)负债要素确认。对产品的售后服务,企业能否在销售产品时确认一项负债?以企业提供售后一定时期免费修理所售产品为例,企业并没有在销售时发生一笔修理费(形式上),但根据企业以往经验,所售产品总有一部分需返修,也就是说,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实质上已承担着一项经济责任。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企业应在此条件下确认一项负债。值得一提的是,这项负债并不是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指未来不确定性引起企业可能承担的经济责任,不符合“负债”严格定义,因而不属于负债要素的范围。而上述的一项负债并不是由未来不确定性引起的,它是由现实交易而产生的。 (3)费用要素确认。企业若对上述售后服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则应为:借记产品销售费用(或营业费用),贷记应计销货负债(会计实务上可专设一账户核算此类业务)。可见企业在确认一项负债时,同时确认了一项费用。 (4)收入要素确认。企业根据销货合同,将产品送达客户指定的地点,但未及时收取货款,能否确认一项收入?形式上,企业未收取贷款,但是实质上企业取得了收款权利,实质重于形式,应确认一项收入。 同样有必要明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在此会计确认上的区别。权责发生制是用以确定期间收益。费用和期间损益的基本原则。其含义是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对于收入不论款项是否收到,以权利形成确定其归属期。可见它是针对时间确定的一个确认标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主要是针对会计确认的前两个功能的标准,它与权责发生制不同一,更不矛盾,而是相互配合。 2、会计计量会计确认和计量会计计量是会计人员运用一定的计量模式,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所做的货币定量,并产生货币定量信息为主的会计信息的处理过程。通货膨胀条件下会计计量模式由名义货币单位转向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精神。另一个例子,企业拥有另一公司的股权不足20%,但实际上可以控制该公司(比如根据协议掌握该公司的人事权),这时股权计量应采用成本法还是权益法?会计操作上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采用权益法。 3、会计记录会计记录就是根据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将已经确认、计量的经济事项或交易正式记入簿记系统,并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转换的会计行为,其目的是为会计处理进入到会计报告环节奠定基础。企业为了充分利用闲置的资金而购入一批有价证券,原来并不准备长期持有,后来因某种原因(如预期该证券市价上扬),而实际持有的时间超过了 12个月,会计记录应否由短期投资账户调整为长期投资账户?从形式上看,这一事项符合长期投资区别于短期投资的时间界定:持有时间在1年以上;但从经济实质看,它仍保持原来的短期投资的目的:为了获取现实的经济收益。这里,投资目的标准与投资时间标准有矛盾,实质与形式不一致。实质重于形式,企业没必要对此进行账户调整。 4、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是以簿记系统加工生成的信息的基础,并按照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进一步予以变换,形成一组既可靠又相关的会计信息。未达账项的主要信息要不要在期末会计报告中披露?比如,企业在期末收到银行对账单对账时才发现,前期应收销货款100万已经进账,如果企业因某种原因暂未收到原始收款凭证,是不是要等到下一会计报告期才披露?如果这样,本期的会计信息就严重失真了,100万的银行存款与100万的应收账款是重大的信息差别。笔者认为,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本期末披露它。 总之,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诸环节均有应用。 此外,实质重于形式还运用于会计主体界定上,母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编辑本段运用应注意的问题1、不能过分强调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是该原则出台的背景。它运用得好,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如果被过分强调,反而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甚至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观臆断提供借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国际会计准则对“实质重于形式”的定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认为,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可靠性又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中立性和完整性等次级质量特征。可见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概念体系中处于较次要的地位,而不应被过分强调。 2、应关注会计风险新会计制度给了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精神和专业判断空间,势必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形式不相一致时,会计人员要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而个人的专业判断能力总有高低之分,因此存在即使会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仍有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济活动、真实反映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这就是会计风险。会计风险概念的提出,反过来对会计人员的素质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辑本段合并会计报表中的运用在会计核算中,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成本法,二是权益法。 企业会计制度第22条第2款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通常情况下,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或虽投资不足20%但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企业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以下,或对其他单位的投资虽占该单位有表决权资本总额20%或20%以上,但不具有重大影响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可见,制度所规定的持股比例只是形式上的标准,而是否具有控制权和重大影响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内容。在对长期股权投资选择核算方法时,不但要看是否拥有被投资单位20%或20%以上表决权资本,而且更要看是否对对方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若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有表决权的资本总额不到 20%。但却能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实质上的控制,则应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如果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或者是控制或影响能力受到限制,即使投资达到20%或20%以上,也应采用成本法核算。 在母子公司体制下,母公司为了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需将企业集团作为会计主体,以母子公司单独编制的会计报表为基础,编制合并报表。企业集团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关键问题之一即在于如何确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 企业会计制度第158条规定:“企业对其他单位投资如占该单位资本总额50%以上(不含50%),或虽然占该单位注册资本总额不足50%但具有实质控制权的,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有关合并会计报表的规定执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是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其所控制的境内外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 从企业会计制度和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控制”,一方面是指形式上的控制,它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1)母公司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股份; (2)母公司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股份; (3)母公司直接拥有、间接控制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股份。 另一方面是指实质上的控制,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与该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之间达成协议,拥有被投资企业50%以上的权益性资本; (2)根据章程和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 (3)有权任免董事会等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 (4)在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会议上有半数以上投票权。 在这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合并报表中会计主体的界定非常重要。在公司股份分散在许多股东手上的情况下,一家企业购买了另一家企业30%左右甚至25%左右的有投票表决权股份,就足以达到控股的目的。这样,30%或25%就是控股比例。因此,完全控制一家企业经营和财务方针所需的持股比例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在进行判断时不能只根据形式上是否拥有50%的股份,而是要看其对被投资企业是否拥有实质上的控制权。下面举例说明。 重要意义分析重要地位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并强调了其重要地位。企业会计制度第11条第2款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具体而言,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的,当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惯例,我国在制定准则、制度时虽然遵循这一原则,但一直未将其明文列示于会计原则部分,这次统一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将其列为会计原则的第2条,可见其重要性。 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于1970年发布的第四号公告“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APB认为,财务会计应该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论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是否不同于其经济实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也采纳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在第35条规定:如果信息要想忠实反映它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么就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交往加深,对会计准则国际化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扩大,国际会计准则将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和趋势。我国已加入WTO,要进一步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就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首先,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形式呈多样化发展,如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单一企业和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等,它们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新兴市场逐步发展,一些新的业务如投资、兼并、重组、融资,特别是创新经济业务的出现,会计对象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化要求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会计原则、方法和程序之间进行选择。会计人员可以按照交易性质、实质和结果,进行判断和处理。 缺乏可靠性的表现但是,我国原有制度所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资产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忽略了企业资产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质,即资产应当“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在实务工作中,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仍然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从而造成企业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例如,已被淘汰或者长期闲置不用的设备、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各项资产减值等,这些形式上的资产项目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其符合资产定义而仍能作为企业资产,其价值仍反映在会计报表的资产方,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长期以来,有些企业账面很好看,实际上虚资产很多,虚盈实亏很严重。 2.按原有的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实现。这样的收入确定条件实质上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形式上的交付,而不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也就不能按照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这使得有些企业在销售商品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但仍然确认收入,虚列收入,必然导致利润虚增。 3.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和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的程度及无形损耗的具体表现来确定,这样拘泥于形式的核算方法,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例如,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不足。 编辑本段会计核算中的意义意义它是对已有会计核算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补充。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我们通常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是由于各个企业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现金流量也许在某些方面更能反映其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以后的发展前景。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仍然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原因所在。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如果某种会计政策更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能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可以恰当地变更。这正是有意无意地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体现。比如企业原先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许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们就不必拘泥于一贯性原则的形式,而应看其经济实质,采用加速折旧法。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相辅相承。对资产计提各种跌价准备,一方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由于资产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减值,在年度终了时,其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发生背离,原账面价值已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根据发生时所作的记录也只能作为形式上的参考。因此,对于企业的一些资产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减值准备,对原有的账面记录作调整,能真实、恰当地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调和运用,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又向国际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具体运用注意适当1.不能过分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是该原则出台的背景。运用得好,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如果被过分强调,反而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甚至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观臆断提供借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可靠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交易或事项在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方面不一致,甚至发生背离。这一方面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困惑,在选用会计政策时无所适从,因为制度所赋予的不是对交易或事项的绝对的规范;另一方面也给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精神和专业判断空间,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人员要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应注重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培养高标准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3.2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Materiality)简单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反之,当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损益影响很大时,就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又比如,一笔经济业务的性质比较特殊,不单独反映就有可能遗漏一个重要事实,不利于所有者以及其他方面全面掌握这个企业的情况时,就应当严格核算,单独反映,提请注意;反之,就没有必要单独反映,重点提示。 一、重要性原则的定义及特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原则的定义为:“根据周围的环境,会计信息的遗漏或错报很可能会改变或影响依赖这一信息的人的判断。”即该项信息的重要性大到足以影响决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以及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也都有类似的定义。 重要性的基本特征是:重要性概念的核心是不能遗漏或错报重要的会计信息,判断重要性的标准是看其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重要性概念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重要性的判断不能脱离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的企业或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判断重要性的标准可能不完全相同;重要性的判断不能忽视其本身的性质。有些信息,虽然从量的标准尚未达到重要性,但其性质严重,在本质上已经符合了重要性要求,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将其披露。 重要性原则是中国财政部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八大原则之一 二、重要性原则的性质 重要性原则是财务会计的一个限制性因素或修正性惯例。它被称为“承认质量的起端”或“确认的门槛”。位于会计信息质量层次结构的最基层。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最主要的质量特征,它们对其他质量特征具有普遍的指导或约束作用。因此要认识重要性原则的性质,就必须把握好其与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 1重要性与相关性的关系。两者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重要性直接服务于相关性,为保证信息相关把好最初的质量关。重要性与相关性有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受会计目标的影响,都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下定义。但两者又是有区别的:相关性是一种质量上的要求,而重要性是一种数量上的要求;相关性原则的核心是信息使用者对信息是否感兴趣(与决策是否相关),而重要性原则的核心是对信息使用者起不起作用(对决策是否重要)。重要的信息肯定相关,但相关的信息却可能因为金额太小而不重要。 2重要性与可靠性的关系。重要性与可靠性也密切相关。重要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中的充分披露原则有不少相同之处。充分披露是指,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换言之,若某项信息被忽略或遗漏将引起用户对财务报告的误解或误导其决策,则该项信息应予以披露。而重要性是强调“不能遗漏和错报重要的信息”。可见两者都包含了完整性的概念,只不过重要性除了要求完整以外,还要求信息相关。由于信息过滥或信息匮乏都可能会给预测和决策带来害处,因此必须将重要性原则与充分披露原则结合起来,使财务报告揭示所有对用户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可靠性除了包含充分披露这一概念外,还强调真实反映和可核性。可靠的信息不一定都重要,但会计人员提供的重要信息却应尽可能保证其可靠。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1资产质债表日后事项的确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自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事项。其中。“需要调整或说明”中的“需要”与否,就是重要性原时施应用、达到了重要性标准的,即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若不披露就会误导决策的,就认为其需要调整或说明,应将其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处理。 2报告分部的确认。一般来说,是否确认为报告分部,其重要性标准定在10%(如一个分部的收入需达到企业分部收入总额的10%以上,等等),但也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确定。比如:某一报告分部,在某一会计年度因特殊事项而没有达到10%的标准,在该年度仍应将其作为报告分部披露信息。反之,若在正常情况下不符合报告分部的定义,而在某一会计年度却因特殊事项达到了10%的标准,则在该年度仍不应将其确认为报告分部。 3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因此它并不要求企业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提供完整的信息。中期财务报告的披露可以适当简化,但应遵循重要性原则。 4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情况进行处理: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如果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几乎没有影响的,可以不予披露;如属于有影响的重大交易,应当区分关联方及交易类型披露话属于非重大交易。类型相同的可以合并披露,但应以不影响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为前提。判断关联方交易是否需要披露,不应仅以交易金额的大小,还应结合此项交易的性质来进行判断。 5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补充,主要披露那些未在表内确认但又会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报表附注首先体现的是充分披露原则,强调信息完整。但并非所有本在表内确认的信息均应在附注中披露,而是挑选那些重要的予以揭示。会计报表附注本身就是重要性原则与充分披露原则相结合的典范。(三)谨慎性原则: 稳健主义又称稳健原则、谨慎原则或审慎原则,其含义是指对于会计期间内可能发生的各种耗费、损失应列人当期成本(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收益则不列人当期收益稳健主义产生的条件及其本质分析条件稳健主义产生的充分条件是会计所处的环境及依据环境所做出的会计期间假设(会计分期假设)。 市场的可变性导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的不确定性是稳健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不确定性是 对导致一系列可能结果的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的认识状态,但这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要么无法知道,要么无实际意义会计期间假设便会计主体经营的时间范围被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连的会计期间,在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里,有许多交易或事项尚未完成或末最终实现,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会计上必须及时反映对当期的实际影响以决定期间的收益,而不能不采用估计办法,因此,采用宁可本期多承担也不让未来期间多承担费用和损失的方法,以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计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人员处理问题的随意性,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使描述或计量的结果有相当的模糊性,稳健的存在可使会计人员在随意之中最大可能地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本质关于稳健主义的本质,FASB在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公告中说明:稳健主义是财务报告时应持的态度,而不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稳健是一种惯例,与原则不同,惯例没有 强制性,。而原则却是不可违背的。 IASC 对稳健主义的理解是:审慎(稳健)指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做出所需要的估计时,在实施必需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使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然而实施审慎性原则并不允许诸如设立秘密准备金,过分地提取准备,故意压低资产或收益或故意抬高负债或费用等。FASB和IASC对稳健的理解有一定差别,造成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两者所考虑的会计环境不同,我国对稳健的解释及实务中的作法应该与IASC的理解更相近。 编辑本段稳健主义的地位和作用Sterling和Skinner认为:稳健在会计工作风格申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认为是占主导地位的原则,典型例子是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 FASB也曾指出:在财务会计和报告领域里,像稳健主义 审慎 这样的惯例是有其地位的,因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有不确定因素的环境中进行。在西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企业和投资者都很重视资本的保全,因而会计界愿意按稳健主义的精神来谨慎地处理有关确认和计量资产与负债、收入与支出的问题,如:法国将稳健原则作为三项传统的基本原则(真实性、稳健性和合法性)之一;日本的基本原则中也有审慎概念原则;我国也将稳健原则(谨慎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一号国际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揭示中把稳健主义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个要素(稳健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之一。 Littleton认为稳健的一个好处是可以通过少计存货而减少财产税,在30年代股市风暴来临之前,会计人员也可以通过稳健来保护自己,因为雇主总希望高估资产或收益以提高股票市价而从中获利。 编辑本段稳健主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现实和潜在风险,稳健可以使会计人员和投资者保持清醒头脑并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化不利影响。 (2)有利于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如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计算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比率才更有决策参考价值。 (3)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会计人员的利益。 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中的风险因素,不仅可以使投资者免遭损失,而且可以使会计人员避免承担因提供盲目乐观信息而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责任。 编辑本段对稳健主义的批判对稳健主义批判主要集中在运用稳健主义逃避纳税的初衷及与其他一系列基本原则的背离,具体是: (1)与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公允或可靠、中立等的质量特征相悸。 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公认的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要求,在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