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思表示错误的理论与制度探源唐晓晴澳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一引言笔者之所以兴起探索意思表示错误理论与制度根源之念头实属偶然。数年几,在澳门大学讲授民法总论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法律的更改(澳门民法典于1999年颁布,取代了1966年的葡萄牙民法典),本校原有教材 这里指的主要是葡萄牙Carlos Mota Pinto 教授所著,由林炳辉等翻译成中文,并由澳门法务局与澳门大学法学院出版的民法总论一书。关于意思表示错误部份的内容已经无法适用于新的制度,于是便计划在一两个星期之内写一篇短文,将意思表示错误这一部份的内容进行更新。可是在我真正开始写作之后不久却发现,原本相当乐观的简短写作计划根本就是不可能与不现实的。首先,从现行法的规定看来,澳门民法典关于错误制度的规定并不像该法典的其它很多部份那样,仅仅对葡萄牙民法典进行一些必要的更新(又或者根本就只字不改地保留下来),而是从结构到内容均作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一个如此重要的民法基础制度一般是不会如此轻易地进行大修改的(尤其是该法典草案起草委员会内的成员均为在葡萄牙接受正规法学教育的专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类型的修改均须要在学说及司法见解上有一定的沉淀。于是乎,为了弄清澳门民法典的立法者何以作出这样的决定,笔者便打算对葡萄牙学说与司法见解在其1966年民法典颁布后如何解释及批评其意思表示错误制度作一些整理,以便了解现行规定诞生的理由。可是,笔者随后很快就发现,葡萄牙民法典中的意思表示错误制度并非从其规定的字面本身就可以推敲及理解的,相反,葡萄牙的此一制度背后其实充满着无数的历史纠葛(包括其多方位、多层次的法律继受)本文的此一观察很快就从一位著名德国学者的著作中得到印证。与理论争鸣。因此,若然不彻底理清意思表示错误制度的发展脉络,便无法评价甚至理解葡萄牙学说与司法见解所作的批评。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批评,就难以深入地评价甚至理解澳门民法典意思表示错误的现行制度。于是,笔者便下定决心,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即意思表示错误理论与制度的历史源流方面)着手,展开对意思表示错误的研究。然而,由于其它杂务的干扰,此一计划转眼就拖延了接近三年的时间,至今仍仅仅完成了几个零散的部份。由于学生的学习急需一些书面材料,所以笔者才决定地将这些尚未完全成熟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本文就是这一批成果的第一篇。在进入正文之前,还必须对本文的标题以及论述体系作一些简单的说明。首先,意思表示错误此一术语仅仅是用于论述部份国家(地区)的现行法时才具有准确性,在漫长的法律发展史上,关于错误的讨论虽然早已发生,但是将之纳入意思表示这个范畴却仅仅是近代的事。其次,在论述对象方面,关于古代部份本文仅仅选择了罗马法以及罗马法的后期诠释,而在近代法中,则仅仅选择了法国法与德国法的错误理论与制度。作出这一选择的理由很简单:它们都是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与法律理论的思想输出者。另外,虽然本文的写作缘起于对澳门民法典相关制度的研究,但是基于“寻找问题从个别找到一般,解决问题则从一般回落到个别”的法则,而本文作单独发表体系上也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于是只好先解决一些关于错误的共性的问题。其它一些对葡萄牙与澳门的错误制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立法例以及学说理论只好留待其它场合探讨。以下即为笔者对错误制度之源流所作的观察与思考:二罗马法原始文献与错误(一) 为何要从罗马法开始罗马法无疑是大陆法系各民法典主要制度的源头,但也并不是说民法典的任何制度均必然是从罗马法中发展出来的(例如法人制度便与罗马法的关系不大)。然而,对于错误制度而言,罗马法却是毫无疑问的源头。对于其与现代错误制度的关系,Flume曾清楚地指出,德国民法典中关于错误的规定是以优斯丁尼所传承的罗马法为基础演变而成的,所以只有从历史源流出发才能理解现行法中的错误制度 参看【德】Werner Flume著, Jos Mara Gonzlez/Esther Gmez Calle译, El negocio jurdico, Fundacin Cultural del Notariado, 1998,pg. 517。尽管Flume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是以德国法为出发点的,但观乎大陆法系各国对罗马法的继受情况以及错误理论本身的发展轨迹,Flume的这一观察大致亦适用于大陆法系大部份国家或地区 很明显,按照更严格的标准,此一断言是必需经过考证才能作出的,但是鉴于本文并非纯粹的罗马法研究,也限于笔者的罗马法知识水平,本文仅打算在稍后的论述中简略地指出罗马法对各国错误建制的影响。,尽管各国继受罗马法的情况不一定完全相同。(二)本文如何展示罗马法关于错误的原始文献现代民法对罗马法的继受是从优斯丁尼的民法大全开始的,民法大全当中仅学说汇纂就收录了九千多个罗马法的片断 黄风,罗马私法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再加上法学阶梯与法典等其它文献上的记载,要将这些片断中与错误有关的部份全数转述并加以整理及评论并不容易,除了要有足够的时间与毅力外,还需要有深厚的罗马法功底。实际上,这些也正是罗马法复兴以来注释学派学者到近现代罗马法学家倾注无数心力所从事的工作;现代民法体系正是从这些繁复的工作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本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头做起。无论如何,为了理解现行制度的需要(也为了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本文认为有必要将罗马法关于错误之片断的主要脉络展示出来。然而即使仅仅怀着这样一个单纯的目的,若然本文只是将古代及近代学者的结论转录(而不提及罗马法文献或直接按特定作者所建立的体系来引述罗马法文献)的话,这个目的也可能是无法达到的。因为虽然法学家所分析的对象都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文献,但是不同的法学家会归纳出不同的分类,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学家又会受到与其同代的想思哲学体系(尤其是法哲学)影响,将相关材料纳入符合其思想体系的分类之中。这样很容易就会使到读者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不自觉到跟随前人的思路。所以,既然罗马法的原始文献至今尚存,那么本文认为至少也应该为阅读者提供一些索引,使有兴趣深究的人可以沿着此一路径通向求知的无涯大海。于是本文选择了将近代文献在论述罗马法之错误时较为频繁引述的片断按其原来序号排序,制成一份简表以作为本文的附表,然后对最为常见的几个片断进行转录,方便下文在论述到此收个片断时,读者不必再作查找。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工作所能产生的意义是有限的,其最明显的缺点就是,表内所录的材料也是经本文作者诠释所的产物,材料的选取与否端视乎本文作者所接触的文献以及所作的判断是否正确。从附表所列之片断的繁杂及分散程度可见,罗马法对于错误的表述并未形成体系(将罗马法对于错误的论述进行分类主要始于中世纪),当中的很多意见以及判决都是决疑性的(causustica)、主要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在这些材料中,最经常被引述者,莫过于乌尔比安论萨宾第编中的几个片断。在D.18,1,9, pr. 的片断之中,乌尔比安说道:“大家都知道,在买卖契约中应形成合意。要是就买卖本身,或就价格以及其它事宜发生分岐,那么,买卖未完成(imperfectus)。因此,要是我打算买一块位于高尔纳兰的土地,而你却想卖一块位于塞普罗尼的土地,由于未就买卖契约的标的达成合意(quia in corpore dissensimus),从而买卖无效。同样,要是我想卖的是奴隶史蒂古,而你以为是卖当时不在的庞菲罗,由于未就标的达成合意,显然买卖无效。” 引自【意】Sandro Schipani 选编,丁玫译,债契约之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g. 21。以括号标注的打丁语 (quia in corpore dissensimus)为本文所加。在.18,1,9,1的片断之中,乌尔比安说道:“要是仅仅是对标的的名称叫法不同,而就标的本身达成了合意,这样的买卖无疑是有效的。因为当就标的本身达成合意后,标的名称的错用,对买卖的成交就没有影响了。” 引自【意】Sandro Schipani 选编,丁玫译,债契约之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g. 21。在D.18,1,9,2的片断之中,乌尔比安又说道:“要是问,如果就标的本身并未出现错误,但是,将标的物的质(in substantia)搞错了,诸如将醋当作葡萄酒,错将铅当作金,错将铜当作银,或是错将其它类似银的物质当作银出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买卖有效吗?马尔切勒在学说汇纂第编中写道:“买卖有效”。因为已就买卖的标的达成了合意。尽管在标的物的质上(in materia)出现了错误,买卖依旧有效。我在错将醋当作葡萄酒出售这件事上同意马尔切勒的观点,只要醋是葡萄酒变的。但如果醋不是葡萄酒变的,而是从其它植物中提炼的,那么似乎就是将一种物品当作另一种物品出售了。因此,我认为在其它情况下出现标的物质的错误,买卖无效。” 引自【意】Sandro Schipani 选编,丁玫译,债契约之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g. 22。括号内标注的拉丁语(in materia)为本文所加。(三)小结上文对罗马法中的错误所作的介绍是极为简短的,而且基本上是秉承“述而不作”(也就是基本上不加入个人诠释)的原则。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为研究这个课题的人(包括笔者与本文的读者)能找到一个较为单纯的起点。然而,这并不表示罗马法不需要诠释或本文要否定历史上的一切诠释活动的作用。相反,本文在接续的部份将会以更大的篇幅来介绍对罗马法片断的诠释,甚至适当的地方加入自己的见解。实际上,自罗马法复兴开始直到今日,对罗马法原始文献(主要是优斯丁尼民法大全)进行诠释的活动便一直在进行着。然而,由于社会环境与法律发展程度的不同,现代罗马法学者对罗马法原始文献的重新诠释与古代学者所做的类似活动所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 关于罗马法的错误,二十世纪很多罗马法学者都有自己的演绎,例如意大利学者Pascuale Voci将罗马法的错误区分为排除意思的错误、构成动机之错误和识别性质的错误,其中error in negotio、error in persona、error in corpore、error in nominee、error in quantitate、error in substantia、error in domino列入排除意思之错误的类别,falsa causa non nocet列入构成动机之错误的类别,而以误想的名义主张取得时效则列入识别性质的错误类别。(参看【意】Pascuale Voci, Errore(diritto romano), Enciclopedia de Diritto XV, Giuffre Editore, 1966, pgs. 229-235);如例如,葡萄牙的罗马法学者A. Santos Justo在对罗马法的错误进行分类时,就按意思表示理论中的瑕疵错误与表示错误的区分来进行(参看其著作Direito Privado Romano I, Parte Geral (Introduo. Relao Jurdico. Defesa dos Direitos), 2 Edio, Coimbra Editora, 2003, pgs. 211-212)等等。但是这些演绎都仅仅是学者们根据自已的知识体系所作的总结而已,不得认为这就是罗马法的原来认识。罗马法的原貌还必须从现存的原始文献中寻找。,而所具有的意义亦不尽相同。在中世纪时代,欧洲的法学研究与法律建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优斯丁尼罗马法由于政治、宗教、经济等原因而受到重视 参看【葡】M.J.Almeida Costa著,唐晓晴译,葡萄牙法律史,澳门大学法学院,2004年,pg., 163。,学者的诠释作品甚至与罗马法原始文献一起成为了法律的实质渊源。在错误理论与制度的发展上,从中世开始的诠释活动为错误理论的体系化与类型化奠定了基础。这些基础被后来的在十七世纪开始兴起而在十九世纪达到高峰的法典化运动所吸收,因此,这些针对罗马法的诠释活动以及其成果(例如评注学派的成果、Pothier的成果以及Savigny的成果)对于错误理论与制度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这些影响的产生过程,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然而,随着法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罗马法的地位以及罗马法研究所能产生的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以罗马法的诠释作为法渊源的日子已经不可能再重现了。基于罗马法与现代法所具有的特殊联系,对罗马法的解读再解读也有助于我们对实证法中一些有历史传统的部份加深理解。既然如此,假若研究者的目标不是对罗马法本身进行考古,而是借以对现代法进行解读,那么在追溯罗马法的足印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与指南针都应该是现代法而不是罗马法。正如上文所指的一样,诠释活动有其主观性,不同时期的诠释活动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在参看这些结论时,应当集中于真正对实证法产生影响者,而不是原始罗马法的面貌。三注释学派对罗马法错误片断的诠释以及评注学派的跃进注释学派对错误理论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二:)对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的区分;)首先将罗马法片断中的错误整理成类型。在第一个方面,从十二世纪的博洛尼亚学校开始,Irnerio便在其注释作品中谈到不知悉(ignorantia)对合同与侵权行为的重要性。而这个问题的困难点在于“不知悉”的客体,它既可以是法律,也可以是事实。由于对事实状况是否“知悉”实际上是错误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Irnerio的这一区分后来就被其继承者直接移植到错误的区分上 关于注释学派在这个问题上的贡献,意大利学者Cortese有较详细的描述。参看【意】Ennio Cortese, Error (dir. interm) Enciclopedia de Diritto XV, Giuffre Editore, 1966, pgs. 238-241该著作亦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参考对象。在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在罗马法的片断中 参看上文所引述的乌尔比安的片断便可见到有关的词语。见到in corpore、in substantia、in materia等词语,但是古代罗马法文献却没有对错误的问题进行集中处理。是注释学派学者首先根据相关的罗马法片断列出错误之类型的。在注释作品中较具有代表性的阿库修注释就可以见到Azo与Accursius将罗马法中会导致买卖无效的错误总结为六个类型:)关于买卖事实的错误;)价格的错误;)客体错误(error in corpore);)物质错误(error in materia);)实体或本质错误(error in ousia/substantia );)性别错误 Accursius, Gloss to D.18,1,9; 转引自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58.。然而,即使是被誉为最伟大注释者的Accursius,也仅仅限于将罗马法片断所提及的一些词语列为错误的类型而已,这些类型的开列并没有清晰的区分标准。另外,注释学者对于这些词语以及他们自己所总结出的类型的确切含意也是不太清楚的,这一点从Accursius论述葡萄酒与醋的本体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混乱即可见一斑。Accursius认为,“从味道而言,葡萄酒与醋的本体特质是相同的,尽管醋的味道更为强烈。说大致相同是因为葡萄酒既暖和又湿润,而醋则既冷又干。然而,不可否认各方所认知的各体是同一件东西。” Accursius, Gloss to D.18.1.9 to ousia: “id est qualitas substantialis, eadem vini et aceti est quo ad saporem, licet acetum fortius sit, prope autem ideo dicit, quia vinum est calidum et humidum, sed acetum frigidum et siccum, corpus autem idem esse negari non potest, de quo utrunque sentit.”; 转引自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59.最后,注释学者也没有为错误总结出一个一般原则。很明显的是,“客体”、“物质”、“实体”、“本质”等词语都是非常抽象的哲学词语。颇为叫人纳闷的是,乌尔比安以至其它古罗马法学家又如何会将这些词语联系到实际个案上的呢?答案是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无论是“corpus”, “substantia”还是“materia”,都可以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找到根源。古罗马法学家到底有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词语的哲学意义是很难考证的,但是从民法大全上所流传下来的片断看来,这些词语的使用还是比较混乱的(美国学者James Gordley甚至认为乌尔比安本人也根本没有弄清楚这些词语的意思 参看【美】James Gordley, Foundations of Private Law Property, Tort, Contract, Unjust Enrich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g. 308.)。至于注释学派的总结,则完全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缺乏了解的表现。Gordley认为,这一情况到十四世纪评注学派誔生后才发生变化(十四世纪是经院哲学发展到顶峰的时期 关于经院哲学的初期、全盛期以及末期的简明划分以及各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的介绍,参看邬昆如编著,西洋哲学史,国立编绎馆出版,1971年,第277-344页。,而对法哲学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圣托马斯著作在十三世纪后期便已出现)。评注学派的代表人物Bartolus与Baldus尝试以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解释“葡萄酒与醋”的例子(“本质错误”)以及注释学派总结出来的其它类型。首先,Bartolus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取决于观察该事物的观点,一些土地之所以被视为良田是因为我们从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在葡萄酒变成了醋(变酸),而乌尔比安认为买卖仍然有效的例子上,Baldus坦然承认葡萄酒与醋的“本质”是不相同的,但是为了解释合同的有效性,他又认为,如果买卖的标的一开始的时候是葡萄酒,那么即使变成了醋,它还是会保有葡萄酒的残留物 “Item nota de qualitate, et quaedam est qualitas substantialis, quaedam non dicitur substantialis: unde non dicitur vinum, nisi habeat qualitatem substantialem vini, et saporem vini, acetum nota quod semper sit acetum, non dicitur vinum: sed si a principio fuit vinum, remanent reliquiae vini.” (Baldus, Commentaria to D.18,1,9,2.); 转引自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60.。这一解释明显强于Accursius的论述。按Gordley的解释,评注学派在认识错误问题上有所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其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更深入理解,从而使他们能够提早作出与经院哲学学者相同的结论 参看【美】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61.。而这一场对于 “error in substantia” 的争论将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错误理论讨论的主轴。评注学派所列的类型后来就成了很多现代立法中错误类型的基础 参看【英】R.W.LEE, The Elements of Roman Law with a translation of the Institues of Justinia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56, pg. 346;另参看【德】Werner Flume著, Jos Mara Gonzlez/Esther Gmez Calle译, El negocio jurdico, Fundacin Cultural del Notariado, 1998,pg. 517-519,其中影响最大的具体包括以下:)关于行为的错误(error in negotia):例如我将一物交给你寄存(寄托;depsito),而你却误以为是赠与而接受之,则合同不存在,或无效 Dig. 12. 1. 18, 1. 转引自【英】R.W.LEE, The Elements of Roman Law with a translation of the Institues of Justinia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56, pg. 347.。又例如,一人要求他人起草一份租赁合同,但起草人却完成了一份买卖合同,如当事人没有看清楚便签署,则租赁合同会因为合同上没有这样的表示而不成立,买卖合同则因当事人没有这样的意思而不成立 C. 4, 22, 5.转引自【葡】A. Santos Justo, Direito Privado Romano I, Parte Geral (Introduo. Relao Jurdico. Defesa dos Direitos), 2 Edio, Coimbra Editora, 2003, pg. 212.。)关于人身的错误(erro in persona):即对缔约人相对方的身份产生错误;例如甲原本想向乙借钱,但误以为丙是乙。如此,清费借贷合同不成立。但是由于甲继续保有该金钱明显不公平,Celsus建议乙可提起诉讼请求返还金钱 Dig. 12. 1. 32. 转引自【英】R.W.LEE, The Elements of Roman Law with a translation of the Institues of Justinia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56, pg. 346.。)关于客体的错误(erro in corpore或error in objecto):即对客体的身份或表征产生错误;例如某人声明要购买的是科尼尔的土地(fundus Cornelianum),但实际上想买卖的却是森普朗的土地(fundus Sempronianum)。这是一项重要错误,以合同无效 D. 18, 1, 9, 1.;假如名称的错误不影响对土地的识别,则行为有效。转引自【葡】A. Santos Justo, Direito Privado Romano I, Parte Geral (Introduo. Relao Jurdico. Defesa dos Direitos), 2 Edio, Coimbra Editora, 2003, pg. 212.。)关于本质的错误(erro in substantia):即误以为交易的客体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说具有某种社会经济功能);民法大全主要在买卖合同的范畴考虑这一问题。例如双方均错误地以为买卖的标的物是黄金,但实际上却是铜 Dig. 18. 1. 14后半部份;转引自【英】R.W.LEE, The Elements of Roman Law with a translation of the Institues of Justinia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56, pg. 347.。四经院哲学法学家与自然法学派的错误理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经院哲学(或称士林哲学)早在十五世纪便走到尽头,到了十六世纪未至十七世纪初,哲学世界上兴起的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而关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各学者的介绍,参看邬昆如编著,西洋哲学史,国立编绎馆出版,1971年,367-416页。我们很正常地会期待着这一场哲学上的革命也会在法学界引起适当的回响。然而,与这种期待略有不同的是,从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初,罗马法才刚刚与经院哲学法学家所复兴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理论达成整合,而这一整合其实是圣托马斯哲学复兴的一个组成部份。该复兴运动始于十六世纪初,一名巴黎大学的教授Pierre Crockaert对Ockham的唯名论提出反对并转向圣托马斯的理论。随后,Crockaert的学生Francisco de Vitoria返回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任教并创立所谓的西班牙自然法学派 关于罗马法与经院哲学的整合过程,可参看【美】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69.。此一学派的很多学者都是多明我修会及耶苏会的修士,他们精通罗马法与教会法,而且因受到圣托马斯的影响而特别热衷于自然法的研究。众所周知的是,圣托马斯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继承者。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察觉到其行为的特殊情事,他的行为才算是自愿的。而托马斯则指出如一个人不知悉某些情事而作出了一些他在知悉这些情事下不会作出的行为,则其行为是不自愿的 Thomas Aquinas, The Summa Theologica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Father Laurence Shapcote), Vol. II,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Chicago, 1992, I-II, q.6, a.3.。由于托马斯认为人的行为(包括誓约与承诺)是通向目的之手段(而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至善),若然人在作出行为的选择时不知悉或不理解某些相关情事,则必然会影响其目的之达成,所以这样的行为就是不自愿的,从而也不应产生约束力。然而,圣托马斯也并不是认为对任何与行为有关之情事的不知悉均会影响行为的约束力。例如假设结了婚的配偶声称如果他知道另一方的坏脾气的话就不会结婚的话,婚姻是否会因为当事人不知悉上述情事而不产生约束力呢?圣托马斯认为不会,因为配偶的脾气好坏并不是“婚姻的要素(essentia matrimnonium)”。当事人可能认为他并没有选择一个坏脾的人结婚,但重要的是,结婚确实是他的选择。因此,只有对重要情事的不知悉或不理解才会影响承诺的约束力。另外,同样基于行为乃目的之手段的关系,尽管行为人已经知悉或理解到与其承诺有关的各项重要情事,但是随后如发生一些其承诺所没有考虑到的(不属于其承诺范围之内的)情事,当事人也可以免除约束。正如上文所述,法学与哲学的有机结合缘起于圣托马斯哲学在十六世纪初的复兴,可是真正完成此一使命的却是十六世纪中期以后的耶稣会士。当中,尤其在错误理论(以至于整个合同理论)上,最为著名的就是Luis de Molina与Leonardo Lessio Luis de Molina (1536 1600)与Leonardo Lessio (1564-1623) 均为著名的耶稣会会士,他们谈述错误的著作分别为:De justicia et iure, Opera omnia, II De contractibus, Coloniae Allo Brogum 1773以及 De Iustitia el Iure, caeterisque Virtutibus Cardinalibus, Antverpiae 1617。基于其教士身份,Molina与Lessio二人均有机会广泛涉猎罗马法与托马斯哲学。表面上,他们依然秉承评注学派的传统,从罗马法的文本出发,但实际上,无论Molina还是Lessio都是先接受了圣托马斯的契约思想与结论尤其是关于合同要素(essentialia negotia)与合同约束力之关系的的论述,然后从罗马法的文本上找支持的。例如,Molina在讨论合同约束力时,明显地接受了圣托马斯关于合同要素的话法,可是由于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词语中, “substantia”与“essentia”具有相似的含义 根据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的解释,“essentia”(即本质)在亚里士多德体系中指的是“使一个事物成为它的最后完全状态的某种东西。”或“使一个事物在其有目的的发展过程中,成为在任何给予状态下的样子,并使它成为最后将要达到的样子的本质性质(内在原则)。”;而对于在亚里士多德体系中的“substantia”(实体),该辞典则作这样的解释:1)任何事物的定义都永远必定包括与实体的关联;2)关于一件事物的实体的定义存在于关于一件事物的任何一个定义之中;3)实体的知识永远先于我们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在我们知道一件事物的范畴,如量、质和位置之前必须知道这件事物是甚么。参看Perter A. Angeles着,段德智等译,哲学辞典,猫头鹰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 435页。,于是Molina便以罗马法乌尔比安关于 “error in substantia(本质错误)”的片断来支持圣托马斯关于不知悉合同要素导致合同不产生约束力的论断 “Esentiae rerum in indivisibili consistunt, ut ex Metaphysica constat: quare quod affinis sit essentia, non tollit, quominusdiversa essentia sit” 参看Molina 的上述著作,disput. 340, no. 15;转引自【西】Antonio-Manuel Morales Moreno, El Error en los Contratos, Editorial Ceura, 1988, pg. 33.,为本质错误的概念赋上哲学的解释;另外,Molina还重新以严谨的哲学思维检视了罗马法上的价格错误、客体错误、error in substantia(本质错误)、性质错误(error in qualitate)等类型,指前两者为缺乏合意,而后两者则并不是缺乏合意,而是缔约人一方的错误理解 关于Molina如何将该四种类型的错误分类的较详细描述,参看【西】Antonio-Manuel Morales Moreno, El Error en los Contratos, Editorial Ceura, 1988, pg. 32-33.。又例如,Lessio将错误区分为“error circa substantia rei”与“error circa accidentalia et extrinseca” “Notandum est, (dolum vel) errorem posse contingere, vel circa substantia rei, vel circa accidentalia et extrinseca, quae alliciunt, aut avertunt a contrahendo” 参看Lessio, De Iustitia et Iure caeterisque Virtutibus Cardinalibus, Antverpiae 1617, no. 27;转引自【西】Antonio-Manuel Morales Moreno, El Error en los Contratos, Editorial Ceura, 1988, pg. 35.的思维方式其实与亚里士多德或圣托马斯关于行为与目的之思考非常接近。托马斯将决行为的目的分为直接目的及其它目的,如果错误涉及直接目的,则它涉及合同的“要素”,如所涉及之目的非为直接目的,则仅仅涉及合同的“偶素”。Lessio关于事物本质错误error circa substantia rei(或称主要原因)与外在偶素之错误(error circa accidentalia et extrinseca)(或称次要原因)之区分实际上与托马斯的区分如出一辙 关于Lessio的错误理论与托马斯哲学的关系,本文主要参考了【美】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89.,只是Lessio在论证的时候也像Molina一样,引入了很多罗马法的片断作为论据。在错误理论的操作层面,Lessio的研究也是大有建树的,他不仅仅区分了在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中的错误的不同处理方法,另外还对合同给付作出之前以及合同给付作出之后的错误进行论述 参看【西】Antonio-Manuel Morales Moreno, El Error en los Contratos, Editorial Ceura, 1988, pg. 36, 37.。换言之,他运用托马斯哲学既解释了错误,又解释了情事变更。教会学者(尤其是Lessio)的学说对错误理论在将来的奠基是非常重的,Grotius, Pudfendorf, Barbeyrac, Pothier, Wolff等自然法学者均直接受到其影响。甚至可以说,Grotius以及其后来者仅仅是重申了后经院哲学的错误理论。诚然,Grotius对于契约与个人自治的论述乃自然法作品中的精华;而从该大原则出发,他又指出契约均建基于一定的前提假设。然而,他关于前提假设的论述就与Lessio论述承诺之原因的方式非常接近,而Grotius也没有解释他的“前提假设”与Lessio的“承诺的原因”有何不同之处 此一论断源自【美】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91.。反正,既然承诺乃建基于特定假设,当这些假设与事实不符时,承诺便不具有约束力,因为承诺人的合意(同意)取决于一个特定条件,而这一条件在现实中没有成就 “similiter ergo, si promissio data sit in praesumptione quadam facti quo non ita se habeat naturaliter nullum eius esse vim: quia omnimo promissor non consensit in promissum nisi sub quae conditione, quae se ipsa non extitit.”; 此为Grotius在战争与和平法第2.11.6.2节中的论述,转引自Antonio-Manuel Morales Moreno, El Error en los Contratos, Editorial Ceura, 1988, pg. 40.。Grotius之后,Pufendorf与Barbeyrac在分析错误问题时,则突显了动机错误这个概念,尽管两人的立场不尽一致。Pufendorf认为,只要动机错误涉及的是重要的动机以及动机为相对方所知悉,则这样的错误将导致协议无效。而Barbeyrac则认为动机错误不影响协议的效力,因为外人永远无法判断究当事人在作出承诺时是否真的以该动机的真确性作为其作出承诺的条件 关于Pufendorf与Barbeyrac的主张,参看【法】Pothier著,Francois-Xavier Martin译,A Treatise on Obligations Considered in the Moral and Legal View, Lawbook Exchange, 1999, pg. 17-18. 。我们都知道,欧洲法典化的第一次高峰正是以上述自然法学者的理论为基础的。可是James Gordley则认为,这些在Grotius之后的学者在错误理论的问题上其实与Grotius所差无几 参看James Gordley, 前揭著作,第93页。,最终都还是重复着教会学者根据罗马法文献与托马斯哲学所发展出来的模型。Pufendorf与Barbeyrac虽然深信着他们对法学所做的一切是一场由Grotius所发起的知识革命(就像他们同时代的哲学家对经院哲学的革命一样),但是哲学原则的转向是否会对法律带来改变或带来甚么样的改变还需看这些原则究竟被应用于怎样的方案或规划上。自然法学者(包括后期的Domat与Pothier等人)的规划是以更优雅及简单的方式展示法律,于是乎,他们的最高成果也就是文词优雅的法国民法典 参看【美】James Gordley,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s of Modern Contract Doctrine, Oxford, 1991, pg. 91. 参看James Gordley, 前揭著作,第130-131页。可是,以简单优雅的方式展示法法律,使一般人也能够看得明白难道不也是法律研究者的其中一项天职吗?毕竟法学家与哲学家的使命是不太一样的。五法国民法典立法前后关于错误的学说与司法见解上文指出,法国民法典的错误制度是以自然法学者的学说为基础的,而直接影响法国民法典立法选择的自然法学者当首推Domat与Pothier,虽云此二人在错误理论上主要承袭了经院学者的论述,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但是其相关论述却依然被十九世纪的法国(乃至其它国家)学者奉为权威(对于此一情况,法国人Raymond Celice曾非常深刻地指出,对于该国民法典错误制度之规定所引起的疑问,学者们“自先尝试从罗马法中找寻答案;但是在作出了大量详细研究之后,几乎一致认定其法律与罗马法在这一点上存在重大的差别。”“民法典的评论者们在对这些争议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试图从十七与十八世纪的学者里寻找该法的真正动向。”“当涉及法律错误,则求助于Jean Domat;当涉及事实错误,则援引Pothier,而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其债法总论的评注取代了对第1110条的评注”) 转译自【法】Raymond Celice著, Cesar Camargo y Marin译, El Error en los Contratos, Analecta, 2005 (reimpresion), pg. 12-13. 。再者,由于法国民法典在大陆法系中的楷模作用,在错误理论的研究上如果完全将这些学者的言论略过不提实在难以展示此一理论和制度发展的较完整面貌。而在法国民法典制定以后,法国学说和司法见解如何演绎其实证法的经验也颇值借鉴。首先,Domat是在“契约”范畴内,“原始无效之契约”的章节中论述到错误的。因此,要了解他对错误问题的思考,便必须知道他认为怎样的合同才是原始无效。对此,他指出“无效合同是那些由于缺乏一些要素而不具备合同之本质者。 参看【法】Jean Domat著, William Strahan译,Civil Law in its Natural Order, Vol. I, Fred B. Rothman, 1980, pg. 187.”然后,他又指出“当缔约人对相对方的意思理解错误,则合同由于他们对同一事物缺乏认知或合意而无效。 参看【法】Jean Domat著, William Strahan译,Civil Law in its Natural Order, Vol. I, Fred B. Rothman, 1980, pg. 190.”另外,在错误的分类方面,他并没有像评注学派的学者那样,对罗马法文献所总结的类型逐一分析,而是将错误分为对事实的错误以及对法律的错误,这一分类非常重要。按其分析,“对事实的错误或不知悉就是对特定事物的无知。例如被指定为遗嘱执行人的人对遗嘱的存在一无所知;又或者即使知道遗嘱存在,但是却不知道立遗嘱人的死去。”“对法律的错误或不知悉就是不知道法律所规定的是甚么。例如受赠人不知道赠与应登记;又或者继承人或遗嘱执行人不知道因该身份而享有的权利。”如当对人仅仅是因为对事实的错误而缔约,则不论缔约当事人有否蒙受损失,合同均无效,因为这样的合同是以错误的原因作为其基础的。例如当一位债务人在生前已经将债务清偿,可是见不到收据的继承人或遗嘱执行人错误地以为他依然欠债,于是继续向债权人的继承人承担债务。那么一旦收据被发现,此项债便会失去效力。相反,如缔约人还基于其它原因而缔约,则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例如,一个将自己的东西概括交易的人不得主张其对个别对象的错误或不知悉 以上论断与例子全部引述或转述自Jean Domat的前揭著作,第497-501页。对法律的错误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但在特别情况下,对法律的错误理解也可以使债务人所负上的债务无效。例如,当一人原本不受约束,可是却因为对法律的无知或错误而使自己缔结契约,负上约束,而除了对法律错误这个原因以外,再也没有其它原因使他负上上述之债。那么当该原因被证实为错误时,其债务亦属无效。例如,一人购买了一个采邑,而根据采邑所在的习惯(具有法律的地位),购买采邑是不用纳税的,这个人找到庄园的领主,并与领主协议处理他错误地以为需要支付的税款;这样一份契约除了上述错误外并无其它原因,所以不会约束购买人支付税款 Domat关于此一问题所作的论述英译本原文如下:“If the ignorance or error in law be such that it is the only cause of a covenant in which one obliges himself to a thing whic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资料员之资料员基础知识题库试题含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湖南省常宁市中考物理考前冲刺练习题(典优)附答案详解
- 2025年自考专业(建筑工程)经典例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自考专业(计算机应用)检测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4-2025学年度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常考点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生活照料服务类考试题库检测试题打印及参考答案详解【综合题】
- 2024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英语》经典例题【研优卷】附答案详解
- 2024自考专业(电子商务)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计算机一级考前冲刺练习试题【B卷】附答案详解
- 医学检验(师)考前冲刺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呼和浩特粮油收储有限公司招聘18名工作人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新22J01 工程做法图集
- 2024年社区警务规范考试题库
- 养老服务公司经营范围(41个范本)
- 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课件
-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
- 第四章 解离平衡
- 小学生仪容仪表课件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01 名著阅读之《朝花夕拾》(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黄金考点讲练测
- GB/T 38207-2019中国地理实体通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
- GB/T 14181-2010测定烟煤粘结指数专用无烟煤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