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doc_第1页
“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doc_第2页
“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一统”原则规范下的秦汉政治与文化黄朴民人大复印资料2008年06期学海(南京)2008年5期第2831页【作者简介】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大一统”的本义是以“一统”为“大”。“大”在这里是推崇或尊尚的意思;“一统”,即以“一”“统”之,所谓“总持其本,以统万物”。换言之,“大一统”就是高度推崇和颂扬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也即对“一统”所持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割据分裂是暂时的历史现象,而且总是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历史的唾弃。即使在分裂割据的年代,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居。又如,清统治者也将其入主中原、底定天下看做是“成丕业以垂休万祀者”之盛举。而当时的知识阶层,更是突出地流露了盼望统一的心态。如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水经注、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十六国春秋、齐民要术、颜氏家训等著作的编撰范围,都不以当时某一小朝廷的统治区域为界,而以“大一统”国家为准,这明显反映了当时人们要求统一的深切愿望。由此可见,“大一统”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国家在政治上多次分裂,但中华文化不分裂,人们头脑中的大一统理念不分裂,人心不分裂,因此国家终归于统一。这种民族认同心理是柔顺的,然而却是坚强的,不可战胜的。汉代儒者继承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重视揭示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微言大义,乃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中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王吉传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所反映的都是这一现象。然而,汉代公羊学对“大一统”思想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对它作形式上的肯定或推崇,而是对其内涵作了实质性的丰富,从哲理的层次上对其进行了抽象和升华。关于这一问题,蒋庆先生在其公羊学引论一书中曾有比较深刻的阐述: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是以元统天,立元正始,所谓一统,就是要统于元,以元为宇宙万物和历史政治的本体基始;而大一统思想的形下含义则是尊王、建立一统的王道政治,巩固合理而温和中央集权体制。可见,汉代儒者正是从阐发“大一统”思想的形上含义与形下含义角度切入,使孔子所创立的“大一统”观系统化、哲理化和实践化的。概略而言,“大一统”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规范了秦汉政治与文化:第一,学术文化的统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先后诞生,使“大一统”理念转化成了客观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当汉王朝作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之后,更使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在政治操作的层面上获得了切实推行的基础。现实的需要,促进了“大一统”思想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深化。换言之,秦汉以降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一切政治文化现象,都笼罩着“大一统”的时代精神,在人们的思想意识深处,“大一统”始终为“天地之常经”:“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这首先是学术文化的统一。思想专制,文化统一,早在先秦时期即已成为众多思想家的共同主张,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考察,秦代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历史文化现象。孔子曾十分明确地提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个“异端”,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理解,当为“不正确的议论”,也可引申为不同的学说或观点。孔子所谓的“攻”者,实际上便是要“排斥”、反对不同意见的存在和流行。淮南子要略训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这表明墨家学派本出于儒而另创新学。然而,其汲汲提倡“尚同”,显然也有统一思想、整齐舆论的意味。墨子尚同上有云:“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则下之所誉也。”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以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也。到了其后学那里,则更致力于“攻乎异端”。如借晏婴之口极力贬斥儒学。以为儒学是不能“期世”,不能“导众”的无用之物:“(儒学)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儒家“亚圣”孟子之排斥异端,尤是众所周知:“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至于他放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几近乎是谩骂了。至于法家,在攻击排斥异端,提倡思想一律方面,较之于儒、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到了战国晚期,也是有人主张对不同学派予以彻底的“排斥”,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这方面的代表韩非是当之无愧的,他曾反复地强调: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言当则有大利,不当则有重罪,是以愚者畏罪而不敢言,智者无以讼,此所以无辩之故也。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六韬同样尖锐地抨击其他思想学派,继续在那里以思想法庭终审官的身份大力提倡“整齐舆论”、“统一思想”:“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共故。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故其民之化道也如神,辩势恶用矣哉!今圣王没,天下乱,奸言起,君子无势以临之,无刑以禁之,故辩说也。”“今夫仁人也,将何务哉?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如是则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毕,圣王之迹著矣。”“不该不偏,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在这样的思想文化氛围引导、影响下,秦汉时期的学术文化自然合乎逻辑地走上了整齐划一、高度统一的道路,而且与先秦时期所不同的,是这种统一思想的努力能够借助于国家政权机器的力量,卓有成效地落实在政治实践的层面,呈现出操作上的可行性与具体化。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这在秦代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法令,以吏为师。”在西汉初年是尊崇黄老之学:“其治要用黄老术”;“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自汉武帝起,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所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这种思想上的整齐统一,直接影响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规范着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第二,制度文化上的统一。秦汉时代“大一统”精神的弘扬与践行,其次反映为制度文化上的统一。秦代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地方行政机制乃至统一一般的社会风尚习俗等举措。因此,司马迁对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还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在两汉时期,也是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赋税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选官任官制度、学校教育制度,这方面的努力,自刘邦创建西汉王朝时即已开始:经过数十年的整合、发展,这种制度文化上的统一,到汉武帝时期基本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形态,即如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两汉以降,这种制度文化上的统一,始终为当道者所积极追求的根本目标。第三,虚拟历史现象为“大一统”张目。秦汉时期“大一统”时代精神对当时政治文化的规范与指导,还集中表明为人们虚拟历史现象为现实社会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张目。众所周知,黄帝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发轫阶段,在当时并不存在“大一统”的理想与事实。然而,人们为了论证“大一统”的合理性,不惜塑造编排历史,以造成一种“大一统”政治局面所由来已久,古已有之的印象。如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形容黄帝往来无常处,东至于海,西地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获宝鼎,迎日推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声称帝颛顼的天下“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耻,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而“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等等。这些虽属于虚拟的史实,但却从一个侧面透露出“大一统”观念的感化挹注,深入人心。第四,秦汉民族观念所体现的“大一统”理想。秦汉时期“大一统”时代精神的弘扬,也反映为民族观念上对“大一统”理想的不懈追求。这在司马相如、何休等人的言论中均有集中的体现:“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咸获嘉祉,靡有阙遗矣遐迩一体,中外神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继周氏之绝业,天子之急务也。”“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用主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即主张四夷与诸夏地位平等,彼此和好相处,互助互补,民族关系上天下为一家。这是极其卓越的古代民族思想,也是中国历代民族文化观念的主流,它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民族逐渐融合,国家高度统一的理论前提,于是遂有司马迁论断匈奴为“夏后氏苗裔”,“中国”与“荆蛮”“句吴”系兄弟之卓识:“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它成为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第五,秦汉各类文化创造活动中的“大一统”情结。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秦汉时期各类文化创造活动中对“大一统”精神的讴歌与弘扬。以汉代为例,如当时以铺陈写物为基本特征的大赋,在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等人的手中,以恢弘的气势,丰富的词汇,华美绚丽的文采,反映了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物产丰足、都市繁华、宫室壮美、统一强盛的大汉王朝的声威,美化皇帝的功业,歌颂国势的昌盛兴旺,从而热情地宣扬了“大一统”的时代主题,在文学创作中突出地体现了帝国的文化精神。又如司马迁撰著史记,其初衷也是为了弘扬振奋“大一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