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1页
人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2页
人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3页
人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4页
人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情社会中的制度安排:基于互动行为的博弈分析摘要:在人情社会中,制度安排要适应文化环境。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自发性、非强制性和广泛性特征体现了这种制度安排在自发形成过程中社会伦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但是,也必须与文化环境兼容,否则这种制度安排就将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本文基于行为互动的博弈方法,以监考制度为例,以说明人情与制度的冲突,以及如何设计制度以实现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兼容,制度与人情兼容问题。关键词:人情与制度冲突 机制设计 激励兼容作者简介: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人情社会中,人情因素往往引起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为了实现集体理性,一种强制执行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制度经济学家将这种制度安排称为正式制度安排。然而,正式制度安排并非总是有效的,有时,出于人情的考虑,个体会无视这种正式制度安排。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某些正式制度安排并没有解决好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兼容问题,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一、问题的提出制度经济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制度学派重视非市场因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斯密(1759)有过这样的论述:“在人类社会的大棋盘上,每个个体都有其自身的行动规律,和立法者试图施加的规则不是一回事。如果它们能够相互一致,按同一方向作用,人类社会的博弈就会如行云流水,结局圆满。但如果两者相互抵触,那博弈的结果将苦不堪言,社会在任何时候都会陷入高度的混乱之中。”新制度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道格拉斯C诺斯(1994)说:“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的系列约束。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的约束、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的法规(宪法、法令、产权)组成的”。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间断性特点,它的变迁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具有“顽固性”。在生活中,正式制度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小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还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本文考察正式制度,并试图将人情因素引入机制设计理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维茨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开创性文献,并在1972年的文献中,正式提出了经济学中被沿用至今的重要概念:激励兼容。赫维茨的学生田国强(2003)曾专门论述机制设计理论中激励机制设计问题。我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缺乏契约传统,伦理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非正式制度安排的自发性、非强制性和广泛性决定了这种制度安排在自发形成过程中社会伦理文化的决定性作用。正式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可以强制执行,但是它也必须体现一个特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否则这种制度安排就将是无效的,或者是不可持续的。一些学者也注意到了我国人情因素对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孙辰雨(2004)提出:人情要在制度为其设定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力地维护制度的存在。二、人情因素的重要性:考场博弈例子考试是一种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手段,是一种制度安排,它产生于不对称信息。中国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度以来,一直沿袭着考试制度,其它国家也有类似的历史,可见考试制度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有效制度安排。尽管如此,由于信息甄别成本的存在,在考试结果反映考生能力的有效性方面并非十分完美。这种不完美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仅仅凭考试成绩来判断考生的实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由于作弊行为的存在影响考试成绩的真实性。本节的论述将围绕考试作弊的问题展开。作弊现象由来已久,为了遏止这一现象,学校做出了许多努力。制止作弊行为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增加考生的思想道德资本,二是加强考场监督,三是提高对作弊行为惩罚力度。加强考生的思想道德标准需要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否则思想道德投资过于巨大而得不偿失。加强考场监督需要附加监督成本。惩罚力度的扩大不是无限的,过度扩大可能事与愿违。事实上,我国各高校不断加大对于学生作弊的惩罚额度,从作弊试卷记零分,到警告处分,再到开除学籍,时至今日,惩罚已经高到了不能再高的程度,但是学生作弊的现象并未显著减少。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人情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说明人情因素的存在使得考试制度失效,本文考虑如下完美信息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考生选择是否作弊,在博弈的第二阶段,监考教师观察到考生的行动后决定抓还是不抓,如图1所示。图1考虑的是一个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与监考教师之间的博弈。我们将这种学生不作弊条件下的得益正规化为零;学生作弊而没有被抓比不作弊好,假定这时的得益为1(假定此得益为任何一个正数结果都是一样,此假定并不失一般性);学生作弊被抓比不作弊更加糟糕,假定这时的得益为-1(假定此得益为任何一个负数结果都是一样)。我们将学生不作弊条件下教师“不抓”的得益正规化为零,“抓”的得益为-1(由于抓错而为负,假定其它负数结果一样);在学生作弊条件下,假定教师“抓”的得益为U,“不抓”的得益为V。博弈结果取决于U和V的相对大小,而U和V的相对大小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同情心,二是制度规定的对作弊的惩罚力度。如果教师的同情心一般,且(或)对作弊的惩罚力度不大,结果将是;如果教师的同情心强,且对作弊的惩罚力度大,结果将是,这是因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教师不忍心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导致一个学生被开除学籍。在考场博弈中,学生只有两个行动或策略,即“作弊”和“不作弊”,教师有两个行动和4个策略,两个行动是“抓”和“不抓”,4个策略是:策略1:学生作弊就抓,不作弊也要抓,记为(抓,抓)策略2:学生作弊就抓,不作弊就不抓,记为(抓,不抓)策略3:学生作弊不抓,不作弊反要抓,记为(不抓,抓)策略4:学生作弊不抓,不作弊也不抓,记为(不抓,不抓)根据博弈树图1,使用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到:如果,那么完美纳什均衡是策略组合(不作弊,(抓,不抓),即学生的均衡策略是“不作弊”,教师的均衡策略是“作弊就抓,否则不抓”;如果,那么完美纳什均衡是策略组合(作弊,(不抓,不抓),即学生的均衡策略是“作弊”,教师的均衡策略是“作弊不抓,不作弊也不抓”。前一种是理想均衡,均衡结果是学生不作弊,教师不抓;后一种均衡是放羊均衡,均衡结果是学生作弊,教师不抓。“放羊均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教师选择了策略4为均衡策略,学生知道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抓,所以选择作弊是最优的。教师选择策略4作为均衡策略又是因为,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心太软”,也可能是对学生作弊的处罚太过严厉。给定同情心,对作弊的处罚力度就成为决定U和V相对大小的关键因素,给定处罚力度,人情因素就是决定U和V相对大小的关键因素。在这个博弈例子中,个体的同情心或人情因素导致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如果个体的同情心太强,那么放羊均衡就是完美均衡,教师放羊,学生作弊,学生不认真学习就是必然结果,最终导致糟糕的学风、教风和考风。-1 1 0 0U V -1 0学生教师教师作弊不作弊抓不抓抓不抓图1 师生考场博弈三、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扩展的例子现在考虑存在n个考场,每个考场存在一个监考教师,并且同时决定监督力度。假定监考力度变量是连续的,监考教师i的得益函数为,其中,为教师的监督力度向量,为i教师的人情参数,它越大表示同情心越强。假定i的得益是关于i的监督力度的严格凹函数,即0;假定随着同情心的增强,监督的边际效用下降,即。现在考虑教师i的选择,他独立选择行动ai,最大化得益函数,即: (1)其一阶条件为: (2)考虑集体得益函数:集体理性要求: (3)(3)式左端第二项是个体活动的外部性,它大于零,这是因为任何一个教师提高监督力度而使其它教师受益,使学校受益。由于正外部性存在,所以任何个体的监督力度偏低。现在考察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了方便,假定每个教师具有相同的偏好,即对所有的i,有,那么由于对称性,纳什均衡解由(4)式给出: (4)集体理性要求集体得益最大化,要求(5)式成立: (5)由于外部性的存在,(5)式左端第2项不为零,所以(4)式和(5)式不一致,这种不一致直接反映出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四、制度改进:承诺行动和激励兼容让最理想的、大家希望的结果出现在均衡中是机制设计的目标,承诺行动有时可以做到这一点。项羽的“破釜沉舟”就是一种可信的承诺,它能够迫使或激励士兵奋勇向前,英勇杀敌。在考场师生博弈中,如果考试主管部门,如学校,采取某种或某些措施,使得(类似破釜沉舟),那么考场博弈的完美均衡将不再是放羊均衡,而是如下理想的完美均衡:教师的均衡策略是策略2,即学生作弊就抓,不作弊不抓,学生的均衡策略是不作弊。均衡结果是学生不作弊,教师不抓,进一步,学生考前将努力学习,良好的学风、教风和考风就会形成。实现可信承诺的方法是降低学生作弊条件下教师不抓的得益,直到它低于抓的得益为止。采取什么具体措施不是本文研究的问题,这里不做继续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措施必须是可信的,否则起不到“破釜沉舟”的作用。另外,措施可以非常严厉,因为这种严厉的惩罚事实上不会发生,它的作用仅仅是产生一种严厉的威慑力。为了说明制度设计中的激励兼容问题,我们利用扩展的例子。如果教师的行动,即监督力度可以观察,那么学校可以强行规定一个适当的监督力度,这个适当监督力度就是由(5)式给出的。如果教师的行动不可观察,那么可以选择一个可观察且与教师行动相关的变量设计一种激励制度。假定这个可观察且与教师行动相关的变量为,它是随机的,学校的机制设计问题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激励函数,最大化集体得益,即: (5)(5)式中的约束条件就是激励兼容约束。(5)式给出的最优行动和最优激励都是人情因子的函数,即,这意味着实现了制度与人情的兼容,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兼容。五、结束语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特别是社会学和哲学学科的学者,如田玉川(2004)等,对中国的人情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制度设置必须高度重视人情因素,无视人情因素的制度往往是无效的和不可持续的。人情因素或同情心有时有利于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和谐,有时会引起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在后一种情况下的制度设计要充分认识到人情因素的重要性,并设计有效制度以实现人情与制度的兼容。本文致力于将人情因素引入机制设计理论,但并不完美,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规范机制设计问题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问题等。参考文献:亚当斯密.1759.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严复译.道格拉斯C诺斯.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孙辰雨.2004. 小议制度与人情J.金融经济(银川)(1).48-49田国强.2003.经济机制理论:信息效率与激励机制设计J经济学(季刊)(2).271-308田玉川.2004.人情潜规则M新华出版社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 the society of human relationship: An game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actions Abstract: In a society of human relationship,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should be adaptable to the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spontaneousness, non-compulsiveness and extensiveness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moral and ethical culture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spontaneous formation of such institutions. In spite of the formal institutions are of compulsiveness, they also have to be compatible with cultural environment. Otherwise they would be neither effective nor sustainable.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game, this paper takes the rules of invigilation as an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relationshi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