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锁院制度关于科举锁院制度起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侯绍文先生认为唐代已有封闭贡院的做法。侯绍文唐宋考试制度史 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 1973.第78页。傅璇琮先生倾向于唐代不存在锁院制度,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3.第230-231页刘海峰先生认为唐代实行过锁院制度。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6.第43页。 但是无论唐代有无锁院制度,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宋代不仅有了锁院制度而且相当的完善。本文就宋代的科举中的锁院制度作一探讨,不对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指正。一 科举锁院制度存在的前提 (一)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在论述科举考试的锁院之前,有必要梳理一下科举的科目及大概内容,我们可以把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1、 定期的考试定期的考试包括进士、诸科、武举、童子举等,这些又可称为常科。其中,诸科仅行于北宋神宗朝以前,武举、童子举等所取人员有限,所以进士科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主体。因此我们先来看一下进士科,可以说进士科在宋代是始终最受重视的贡举举科目。元人脱脱就认为,有宋一代,“进士得人为盛” (元)脱脱宋史卷156,北京:中华书局,第3604页。,其考试内容主要有诗、赋、论策、贴经、墨义等。其中贴经主要考论语,就像现在的填空题,贴住书中的主要字句,让考生填写;墨义即默写原文和注疏,可见贴经和墨义主要考查举人的记忆力,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因此也就无法显示个人文采,所以考官们并不把它们作为考校的标准,可以说“显是虚设”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30, 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诗赋则是测试举人的文辞的,只有足够聪明博学之人才能成就佳作,因此诗赋就成了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论、策则是一种政论性较强的综合性考试,多是提问一些与治理国家有关的内容,考生对此必须有正确的结论,并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可以说论策能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及对时事的认识水平,正如苏轼所说:“试之论,以观其所民是非于古之人,试之策,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 苏轼文集卷49,谢梅龙图书其次是诸科,宋代诸科包括九经、五经、三史、三礼、三传、学究、开元礼、明法等贡举科目。其中九经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礼、仪礼、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9部儒家经典。这是诸科中最难的一科,如果没有过人的博学,是很难中选的。当然,由于难度较大,考上的人数也相应的较少,因此考中后授官优于其他诸科。五经科主要以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五部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难度次于九经。三史科主要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书为考试内容三礼科主要以周礼、礼记、仪礼为考试内容。三礼科应试者很少,因其“所习浩大,精熟成尤难”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0,景德二年七月丙子。三传以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为考试内容。学究的考试内容是在周易、尚书、毛诗三经中考一经或两经,并兼论论语、尔雅、孝经。明法科也是唐代贡举科目之一,它是为了选拔熟悉法令的法官而设,它在宋初刚设立时,录取人数不少,但后来因“旧制,明法最为下科” 忠肃集卷4,论取士乞复贤良科疏。,也就是说当时世人看不起明法出身的人,故应试者就很少了,以致最后被废置。第三我们再来说一下常科中的武举。武举顾名思义,以武艺的高低举人。考试的内容有策问兵法和考核武艺水平。其实唐代已有武举,但宋初由于抑武精神的指导,没有开科,直到宋真宗咸平年间,才下令讨论恢复武举。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开始复置武举科。但是宋代统治者始终执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当时社会上也有歧视军人的风气,所以,武举的地位很低。2、 不定期的考试不定期的考试有制举和童子科。制举又称特科、大科、贤良科。它与汉唐所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等科有继承关系。唐代制举之目多达80多种,大都是根据需要随时设置,像张九龄、裴度等名臣皆出此科。然到宋代制举曾几度罢复,所设科目比唐代也少了很多。但宋史卷155选举志序曰:“宋初承唐制,贡举虽广,而莫重于进士、制科”,又由此可见在宋代科举中,制科的地位蛮高,但从未兴旺过,应试者很少。 祝尚书先生在宋代制科制度考论一文中详细分析了宋代制科被冷落的原因,在此不在多说。其中宋代制科中宏词科、博学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又通称词科。词科对报考人员的资格有特殊要求。北宋时,只允许有进士出身的人应试。南宋初改为博学宏词科后,官员不论有无出身,都可以报考,但“归明、流外、进纳人及犯赃罪人” 宋会要辑稿选举12之11,绍兴三年七月六日。除外。理宗朝,又规定必须是有出身的人,才能报考。其考试的内容主要是朝廷日常所用的文体它们是宋代选拔特殊人才的科目,往往下诏求荐,从某种程度上讲有察举制的特点,录取人数少。其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与进士诸科大为不同,被录取去者多获重用。童子科又称童子举。只要是15岁以下儿童,学业有成,能通经作诗赋者都可以应举。皇帝往往亲自主持,没有固定的试期和录取名额。北宋名臣晏殊早年便是名噪一时的神童,后遂通过童子科入仕。为了更清晰的叙述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特制表如下:科举考试科目表常选进士武举诸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经不定期不定期童子举制科制科服勤词学经明行修服勤词学科书判拔萃科拔萃童子有武艺及材力过人说书举人说书科贤良贤良方正科贤良方正科能直言极谏科贤良方正直言敢谏教官科博学宏词科宏词科词学科词科词学兼茂科问学兼茂科材识兼茂科茂才异等通礼科经律礼科孝悌力田力田科孝弟彰闻、德行纯茂奇才异行有才武者文武材干文武可用者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博通坟典明于教化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武足安边洞明韬略,运筹决胜识洞韬略,运筹帷幄科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详明吏理,可使从政科高蹈丘园科沉沦草泽科怀抱道德,久沉下僚学行兼备可励风俗治行素著有谋略武干知边事有武干堪边任怀才抱器沦于下位高年不仕德行可称知徭役利病可议宽减者才行可任使武勇谋略三班使臣直言有才德行能孝廉有行义者有才行者谋略沉雄可使御众宽猛适宜可使御众临阵骁勇可鼓士气威信有闻可守边郡思智精巧可治器械通习典章可掌朝仪练达民事可任郡寄谙晓财计可裕民力持身廉洁可律贪鄙词辩不屈可备奉使行义纯固可为师表科节操方正可备献纳科智勇过人可备将帅科公正聪明可备监司科经术精通可备讲读科学问垓博可备顾问科文章典丽要备著述科善听狱讼尽公得实科善治财赋公私俱便科练习法令能断清谳科通过科举考试的科目表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科举中考试的科目是相当的繁杂,统治者需要多样化的人才治理国家。 (二)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是科举得以进行的条件1、人才是一个朝代得以维系的命脉我们都知道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历史上不论哪个统治阶级,总是把培养和选拔人才,也就是作用各种各样管理和专业人员,即通常所说的“官吏”,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只有掌握了大量人才,才能够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及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等,有效地运转国家机器,来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地位。人,总是第一位的。是否人才辈出,是否后继有人,这是国家兴衰存亡的命脉所系。那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渴求更是急切。雄心勃勃的宋太宗就曾与他的心腹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 非也望拔十得五, 止得一二, 亦可为政治之具矣” 宋史选举志一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盼。为了使自己的王朝沿续下去,统治者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治理国家、稳定社会,那如何才能在如此庞大的国土上选拔出他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呢?2、宋代实行三级考试程序选拔人才在宋代实行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来选拔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解试又称乡贡、秋试,它是由地方官府考试举从,然后将合格举人贡送朝廷。它包括州试(乡试)、转运使司试(漕试)、国子监试等几种方式。举人解试合格,由州或转运使司、国子监等按照解额解送礼,参加省试。省试由尚书省主持,故叫礼部试、南省试(唐尚书省在大明宫之南,因称南省,后沿用),简称省试;此试在春天举行,故又叫春闱、春试。在唐代,这是最高级别的考试,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负责,唐玄宗二十四年(736年),“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始置贡院”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宋代因之。省试合格者由礼部奏名朝廷,参加殿试。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对礼部奏名进士的复试,也称廷试或御试。殿试所定名次与省试有所不同,举人殿试合格才算真正“登科”。宋代考试分此三级进行,也充分证明了统治者为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费尽了心机。以后明清两代科考大致继承了此三级考试程序。3、 宋代举子热衷科考在宋代采取的是分科目和层层选拔的方式,也就是上面我所说的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程序。同样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社会,举子们对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充满了幻想。尤其是宋朝登第举子的待遇极其优厚:“登上第者,不数年,辄赫然显贵矣”。 宋史选举志一卷155,北京:中华书局,第3611页。宋真宗有一首流传千古的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这“黄金屋”和“顔如玉”不仅是激励读书人寒窗应举的动力,而且也是他们一举成名之后获得金钱美女的客观现实的真实写照。因为宋代科举及第者可以获得大量的政治和经济特权,而且当时社会上流行有榜下择婿之风也确实使一些苦读成名的举子找到了顔如玉。功名利禄的诱惑、金钱美女的诱惑,使大批的人被卷入了科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他们抱着“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梦想,抛家弃子踏上科考之路。但是竞争是残酷的,尽管宋朝每科录取的人数大大超过隋唐,可是每次参试举人都如过江之鲫,竞争依然是十分激烈。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者,尤其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袴子弟,他们靠正常考试是根本没有希望的,获取功名就只能依靠非法手段“作弊”。其实考试与舞弊往往是一对卵生姐妹相伴而生,自隋朝创建了科举制,行至唐末 ,就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作弊现象 ,到了宋代 ,形形色色的作弊现象更是十分普遍,其作弊的方法和手段都相当高明。在元朝人眼里 ,“科举极弊于宋”。 黄宗羲: 潜庵学案 / / 续修四库全书第 5 19 册 宋元,第207页。有挟带参考资料进场的;有雇人助考的;有冒籍的;还有通过考官走后门的,尤其是贿赂考官,后果更为严重,因为能走这条捷径的人,大都是一些势力之家,他们通过各种关系请托,联络考官,从中获取考试题目,这就出现了“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的情况。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为了使寒门子弟与贵族世家子弟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宋朝统治者针对考官作弊,势力之家请托的现状,在唐末五代科考试官“锁院”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锁院”制度。它是为防止考官漏泄题目而设置的。二 宋代科举锁院特点 (一)、唐末五代时的锁院关于唐代科举锁院的比较确切的记载于长庆四年(824)。长庆四年李宗闵知贡举 徐松:登科记考,赵守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18页。,李群赴举至京师,“已锁贡院,乃搥院门请引见,公问其所止,答云:到京后时,未遑就馆。合淝(李群)神质环秀,主副司为之动容。因曰:不为状头,便可延于吾庐矣。”王定保唐摭言 卷2,争解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9页。,这里的锁贡院即是锁院的意思,可是由于唐代仍属于科举考试的非成熟期,关于锁院只有极少的记载。五代科举考试实行锁院制度的记载比较明确:后唐天天四年(929)二月,“贡举虽锁,未试举人,敕先往洛京,赴本省就试。” 册府元龟卷641,贡举部条制三,第7692页。从此条中的“贡院虽锁,未试举人”看出,五代时的确已执行了锁院制度。但唐末五代的锁院制度是否真正完成它防止漏泄,以避请托的使命了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们先看唐五代的知举官,唐朝前期,天下贡举之职由考功员外郎职掌,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由于李昂知贡举造成选举纠纷,“天子以郎署权轻,移职礼部”,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此后贡举之掌归礼部。礼部侍郎出任知贡举,由于主司皆有常人,“则既预知之矣;不惟预知也,亦可预谒之;不惟预谒也,亦可预托之” 章俊卿:山堂考索续集卷38选举贡举。,由于知贡举官选任范围很小,没有多少神秘性。达官贵人,势力之家请托是轻而易举的事。因此唐朝考官泄露试题的事屡有发生。玄宗纪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之一零。记载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三月“试宏辞举人,漏泄题目,为御史台所劾”,侍郎裴谂等皆获谴,登科十人并落第。又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董思恭考功举事,以预泄试题获罪,配流岭南而死。还有伪造印信、传递答案的。可以说锁院的功效,由于试官的固定已失去一半。中晚唐五代知贡举主司在确定之后,一般不直接入住贡院。因此,在知贡举主司入贡院之前,社会各种势力通过延誉、通榜、行卷、求谒权势等方式,向主司施加影响力,“贵者以势托,富者以财托,亲故者以情托”, 群书考索:续集以至出现主司在入住贡院前就已排好了榜次,烂熟于心,以及主司微服出方先定人选的情况。而且有时主司被定之后,还要拜谢宰相,聆听宰相教诲。宰相如果借此请托,考官哪敢不依。后唐宰相桑维翰当政时,孔英举进士,但其人品行不端且才疏学浅,桑维翰也知其为人,非常不喜欢他。当“崔税知贡举将锁院,礼辞于维翰”,桑维翰本性说话简洁,只对崔税简单的说了句:“孔英来也”,桑维翰的本意是告诉崔税不要录取孔英,但“税性纯直不复禀覆,因默记之”,而且当时孔英自称是孔子的后人,崔税不得已录取了孔英。 册府元龟卷651,谬滥这个例子虽以考官误解宰相意思而告终,但也充分说明了,考官在科举很容易被权势影响的事实。有时主考官迫于权势,不得不低头,违心做一些事情。唐德宗时,权德舆为礼部侍朗知贡举,宰相李实私下向他推荐一些人,以求得录取权德舆未能完全满足他的私托。于是李实大怒,开了一张二十人的名单给权德舆威胁说,就照这个名单录取,不然就贬谪你的官,到时候可别后悔 旧唐书李实传。知贡举官在接受的他人的请托或者是威胁之后,再让其入院考核已不具有实在意义。而且此时的锁院也只在礼部试中才有,乡试还没有涉及。(二)宋代科举锁院的特点宋代科举锁院与唐末五代相比有两点显著的特点:1、与唐末五代相比锁院的人员增加了。宋初承五代旧制,科举考试也实行锁院,但为防止唐朝主司皆有常人所带来的弊端,并加强其权威性,一般任命六部尚书、两制等文学侍从之臣为之,故多称权知贡举。而且权知贡举往往多人,再加上权同知贡举人数就更多了。这样就分散了试官的事权。他们要想徇私情就没那么容易了,同时也为锁院制度的执行加了一层法码。北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的加深,科场作弊日益严重,为加强对主司的监督,朝廷开始任命台谏官一人出任权同知贡举。如若发现考官锁院期间有不法行为,锁院期满可直接向朝廷弹劾考官,而且可以望风闻奏。台谏官的出任权同知贡举,使锁院防止泄题,保守机密的作用有了展示的空间。2、试官被任命后立即锁院,减少了五代时势力之家利用锁院前的时间请托的机会。宋初知贡举虽无常人,但任命后并不立即入院锁宿,这就使他们有时间接受请托,而且其行动颇受朝廷猜疑。“然为主司者亦大不易,徇请求则害公,绝荐托则获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大中祥符七年九月戊戌条载宋真宗语。但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宋太宗淳化元年(990),诸道贡士凡万七千余人,先是有击登闻鼓诉校试不公” 宋史卷155三年后,即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正月初六日,翰林学士承旨苏易简等一经被任命为权知贡举后,再不敢回家,而是径由殿陛入贡院,以避请托,“后遂为常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宋初锁院只在省试中实施,后来由于发解官员不负责或考校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发解试官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实行锁宿,“自今知贡举及发解官,并令门辞,遗官伴送入院锁宿” 宋会要辑稿选举19之5,第4565页。,不仅如此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八月二十三日,再次下诏:“自今差发解、知举等受敕讫,即令閤门祇候一人引送锁宿,无得与僚友交言,违者閤门弹奏。如所乘马未至,即以厩马给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3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规定:“应发解、省试,于锁院一月前不许官员乞假外出,差官毕仍旧。” 宋会要辑稿选举19之16,由于可见宋廷对科举的重视程度和对考官的防范之严。试官锁院之后,最初几天是出题时间,接着进行考试,考试结束,开始考校试卷、定等、核对字号,最后拆封出榜。锁院的天数视考官人数和试卷多少而定,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省试,欧阳修知举说:“绝不通人者五十” 欧阳修文忠集卷43礼部唱和诗序,而且南宋由于举子较北宋时少,锁院的时间也相应缩短。在锁院期间朝廷拔有专门经费,考官们的生活是相当优厚的。通过唐末五代与宋时的锁院比较,我们很容易看出宋代的锁院制度比唐末五代完善了很多,执行的力度和措施上都前进了一大步。三 宋代科举锁院的场所、时间及费用由于科举考试锁院只有在开科之年才有意义,而宋代的开科前后以历了上百年的时间才正式确定三年一开科举。宋自太祖陈桥兵变开国,上承唐五代旧制,一年开科一次。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到开宝八年(975)皆如此。开宝九年三月,下诏权停贡举。是年宋太祖驾崩,宋太宗即位,十二月改元“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二年(977)十月诏:“贡举宜权罢一年”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之1。太平兴国三年(978)冬“诸州举人并集,会将亲征北汉,罢之自是,每间一年或二年乃贡举”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0选举三,这次是因宋太宗要亲片北汉而暂时停罢,其实这中间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即录取人数大增后,需要延长开科周期。事实上,直到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才开科。此后多间隔一年或二年开科,但不稳定。每开科一次,不时要下诏“权停”,“权停”一般是三四年。到淳化四年(993)以后,先前十分“留意科目” 文献通考卷31选举考4所载淳化三年条后按语。的宋太宗,因为身体欠佳等原因,连续五年(993-997)没开科举。这是唐五代以来未开科举年份最长的一次。宋真宗即位后,才又重新开科,宋真宗朝开科较为频繁。但到仁宗朝开科年份又无规律了,自其即位到嘉祐元年(1056),三四十年间,共开科九次 仁宗三四十年间的开科情况,详见宋会国辑稿选举1之1至11。嘉祐二年(1057),宋仁宗认为开科次数太少,是造成科场作弊的原因:士子机会难得,因此被迫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于是他决定改制。是年十二月五日,宋仁宗下诏:“四年设科,时颇淹久,虑兴遗滞之叹。殊匪招来之勤。将革弊端,宜更著令。自今间岁一开科场。”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3之33。其详可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8。可是“新制”仅仅实行了四年(嘉祐四年、六年、八年、英宗治平二年)之后,就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上下都觉得不方便,于是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十月六日诏:“国家承祖宗之体,功成治定,而贡举之法烦而未安。先帝深诏执事,询求其故,诚以士久不贡,则学废于闲肆;时旷难逢,则人嗟于留滞。故易四载之旧,始为间岁之举。粤自更制,浸闻非便:乃以为里选之牒仍故,而郡国之取减半;计偕之籍屡上,而道途之劳良苦。腾甚闵焉。今后宜每三年一开科场。”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3之38。详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08从此直到南宋末,下及元明清三代,皆以三年开科遂为定制。(一) 科举锁院的场所、时间锁院的场所根据考试的级别类型不同而有差异,很显然除殿试之外,锁院的场所即为考试的场所。因此锁院地点也与考试地点一样经历了一个由不固定到固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即锁院的地点是跟着贡院设置地点的变化而变化。1、 发解试中锁院的场所与时间北宋前期,诸州解试没有固定的场所,锁院也就没有固定的场所,大多是临时设考场于佛寺、学宫及官舍。北宋中期之后,诸州开始陆续创建贡院。比如福州贡院就建于哲宗元祐五年(1090)。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诸州贡院有的毁于兵火,有的年代久远而倒塌,解试不得不又复寓于佛寺、学宫。高宗绍兴末、孝宗乾道初,始陆续重修或扩建。此后,诸路州府大都建有贡院。诸州贡院颇具规模,少则数十间,多则三五百间,甚至上千间。发解试官就锁于诸州贡院之中。北宋各州郡发解试锁院的日期,一般都在七月。清献集卷八曾记载:“开封府、国子监秋试举人取七月锁院”。但北宋时边远地区的考生离京城较远,曾规定“川陕秋试举人,并用六月前锁院” 宋史全文卷21,。南宋时由于行在设在临安,各地发解举子到临安府省试,从路程上来说,闽广地区已不像北宋时期那样,得解士子千里迢迢赶往开封参加省试了,就统一规定为八月五日锁院,八月十五日(中秋)引试。著名的南宋历史学家李心传曾记载“祖宗旧制,诸路州军科场,并以八月五日锁院,惟福建去京师地远,先期用七月,川广尤远用六月。绍兴十三(1143年)八月,诏闽广去行在不远,并令八月五日锁院。” 2、 省试中锁院的场所与时间省试锁宿地点,北宋前期,同解试一样,也没有固定的场所,而“取具临时” 李焘贡院记,成都文类卷四六。,或寓于寺院、廨舍、庙宇,或宙于太学。如英宗治平二年(1065)省试,“以汴河上旧省(指尚书省)为试院” 默记卷中。还有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就“以开宝寺为礼部贡院,景德寺为别试所” 庞之英文昌杂录卷五:“开宝寺试国学进士,景德寺又为别试所。”按清周城宋东京考卷宗一四:“开宝寺,旧名独居寺,在安远门里上方寺西。北齐天保十年(559)创建。唐开元中,明皇东封还,至寺,改曰封禅寺。太祖开宝三年(970),改曰开宝寺,重起缭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区。”后毁于金兵。“景德寺,在丽景门外迤东。周显德五年(958)、赐额天寿寺,俗呼东相国寺。真宗景德二年(1005),改名景德寺。、累经兵燹河患,久为平地矣。”,试官锁宿于开宝寺。然而不幸的是“二月十八日火,凡本部贡笺与夫所考试卷,须臾灰烬,略无遗者”。而且这次开宝寺大火,使锁院试官、吏卒被焚死者达四十多人,其实这是开宝寺第一次作为礼部贡院,于是,“诏以太学为贡院,再令引试” 庞之英文昌杂录卷六。此后,贡院就一直设在太学。试官锁宿也就在太学。直到徽宗崇宁时“崇宁弥文,创建外学,以待四方所贡士,则礼部贡院自是特起,不复寓他所矣” 李焘贡院记,礼部贡院由太学转至太学的外学-辟雍。魏了翁也云:“国朝科举,虽袭唐旧,而贡院之或废或置,或毁或复,至崇宁而后有定” 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集卷44普州贡院记此后省试才有了固定的场所,试官锁院也有了固定的地方,并一直延续到北宋灭亡。南宋绍兴年间,秦桧当政,为粉饰太平,提倡文治,他既建 贡院,又造太学,“大抵皆宏状”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13之13。从此礼部贡院脱离太学,最终有了一个独立而固定的场所。即李焘所云:“礼部贡院,在观桥西。、大门里置封弥、誊录所及诸司官,中门内两廊各千馀间廊屋,为士子试所。厅之两厢,列进士题名石刻。别试院在大理寺之西,专以待贡士之避亲嫌者。” 吴自牧:梦粱录卷15贡院从此,知贡举官锁宿有了固定的场所。宋初省试的锁院时间,除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曾在秋季外一般都是在春季。即在省试之年的正月间,两宋基本相同,具体于何日,则不一定,北宋一般在正月初五,而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知贡举又在正月初七。庆元元年(1195)十月初九礼部言:“依条,省试系用正月初九日锁院。淳熙六年(1179)臣僚奏陈省试乞用二月一日收试,绍熙元年(1190)、四年(1193)正月并小尽,用二十四日锁院;来年正月系大尽,欲乞用二十五日锁院。从之(以后省试锁院准此)。” 参见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之宋代省试制度考论一文。即宋代锁院的时间大都在正月初九,但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延展。淳熙十三年省试,由于“春雪寒,恐远方而来者延期,特展锁院半月” (宋)洪迈夷坚志乙卷2黄若讷;在靖康罹难之后,宋室南迁,“行在百司不备”故“诏省试展用今年六月锁院”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84。锁院期限,据考生人数而定。欧阳修嘉祐二年(1057)“与端明韩子华同知礼部贡院凡锁院五十日” 欧阳修归田录卷2,欧阳修此次知举被锁院与世隔绝五十日。洪迈容斋四笔卷八载:“黄庭鲁直以元祐三年为贡院参详官,有书贴一纸云:正月乙丑锁太学,试礼部进士四千七百三十二人。三月戊申具奏进士五百人。乃是在院四十四日。”同书又曰:“累举省试,锁院至开院,限日一月。如未讫事,则申展亦不过十日。” 容斋四笔卷八省试取人额。当然由于南宋赴省试的举子人数少于北宋,故锁院时间也相应缩短,按此时间推算,省试锁院的时间,长的可达二月多,短的也要三四十日。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十二月,南宋政府鉴于战道阻,举人难赴行在省试,命各路提刑司选官于转运司所在州分别择日取士,称类省试。直到绍兴五年(1135年)才设礼闱于临安,但四川因远离行在,所以仍然保持类省试。绍兴二十七(1157年)五月,臣僚以为类省试缺乏监督,弊端太多,“议罢之,悉令赴南省”。国子祭酒杨椿上疏以为:“蜀士多贫,而使之经三峡、冒重湖狼狈万里,可乎?欲去此弊,一监司得人足矣。”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类省试遂规定:“除守卒子弟、宾客力可行者赴省试外其他人可在四川参加类省试”。“四川类省试,用九月十五日锁院”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20之13。绍兴二十九(1159年),朝廷因四川制置司奏请:“以蜀地去行在远,恐举人赴殿试不及,遂改为八月锁院。”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诸路同日解试3、 殿试锁院的场所与时间唐代科举的常科考试一般分两级,即发解试和礼部试。宋代则由两级发展为三级:在解试、省试之后,还有最高级别的“殿试”。殿试最初只是一次普通的覆试。而且看似一次不得已而为之的重考。宋初科举,大都承唐、五代旧制。由朝廷任命知举官主持,然后奏名合格进士,下诏放榜。但十多年后发生了一次意外,引发了一次变革。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李肪知贡举,宋太祖召对奏名进士时,发现其中存在作弊现象,此时恰逢“进士徐士廉等击登闻鼓,诉肪用情,取舍不当”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开宝六年三月辛酉。,宋太祖当晚就召见了徐士廉等举子,并听取了他的建议举行殿试,他奏说:“方今中外兵百万,提强黜弱,日决自上,前出无敢悖者,惟岁取儒为吏,官下百数,常常赘戾,以其授于人而不自决致也。为国家天下,止文与武二柄取士耳,无为其下鬻恩也。” 柳开:河东先生文集卷8与郑景宗书十多天后,宋太祖在讲武殿复试已中及未中进士、诸科一百九十五人,得一百二十七人,皆赐高第,“肪所放,退落者十人。”“御试举人自此始也” 李攸:宋朝事实卷14科目,自此,唐五代科举的两级考试,变为三级。其实太祖御试举人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宋太祖建国之初,新政权刚刚建立,摆在宋太祖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统一南北,结束分裂割据,杜绝唐末五代以来武人飞扬跋扈的局势 ,其它都暂时处于次要地位。但宋太祖后期,随着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国土渐广,取士也在逐年增多。为了贯彻“扬文抑武”这一基本国策,同时也为了抑制势家大族在朝中盘根错结、日益状大的实力,他需要提高科举出身的地位,但是又害怕成批的新进士与当朝大臣,尤其是与知贡举官结下不解之缘,重蹈唐代朋党繁盛的覆辙。于是,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曾多次下诏禁止考官与举子结成座主与门生关系;严禁朝臣“公荐”举人,命大臣加强对礼部奏名进士的复试等等,可谓煞费苦心。然而,只要科举取士的权力仍被有司把持,不管采取何种措施,科场弊端仍然很多,一切约束最后都将成为具文。所以当下第举子徐士簾击鼓诉不公时,宋太祖才如此重视,此次事件正好为太祖收回最高取士权找了个极好的理由,同时了结了他的一桩心病。他曾踌躇满志地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世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甚无谓也。今联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畴昔之弊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6,开宝八年二月戊辰说明太祖对殿试寄于厚望,对其重视。当然殿试为皇帝亲试,没有知贡举官,作为抡才大典,“凡御试,帝(宋太宗)亲阅卷累日”。虽然后来皇帝多为“亲临”或偶尔视察,不在亲自阅卷,具体由皇帝任命的殿试官们考校,但名义上“主考”仍是皇帝,而且最后名次排定也是皇帝亲点。其实殿试皇帝不仅不阅卷,而且殿试所出试题也不都是出自皇帝之手。殿试所出试题,虽然宋会要辑稿选举七亲试记御试题,皆曰“内出”,其实所谓“内出”的殿试题目,并非皇帝自撰,而是由皇帝亲点的御试官拟就,然后再最后由皇帝从中临时选定题目。据南宋末的吴自牧云:“(殿试)前三日,宣押知制诰、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吴自牧梦粱录卷4士人赴殿试唱名由这则材料我们不仅能看出殿试所出试题并非皇帝所撰。而且还能证明两点:一是殿试与省试一样,殿试阅卷、定等期间,所有殿试官也须集中锁宿。二是殿试中御试官锁院的场所为学士院;在此也有必要指出殿试中锁院的场所考试的场所是不同的,殿试考场一般在讲武殿,此殿乃“阅事之所”而锁院的地点却为学士院。估计这主要是因为御试官一般为文学侍从之臣,本身学士院也存在诏草锁院的制度,把地点设在学士院,执行起来相当方便,且不用投入太大的精力。殿试锁院一般在贡举之年的三月份,也就是省试发榜后的一个月左右,期限一般为半个月。杨万里曾经:“被命覆考殿试进士,锁宿半月。” 杨万里诚斋集卷62,上皇帝留刘光祖书,但南宋后时有延展。(二)科举锁院的费用宋代皇帝对科举十分重视,除了祭祀天地与祖宗之外,这算是一项较重要的政务。 然而长达几十天的锁院,试官们的日常生活开支,如何安排,费用从何而出?在宋代锁院有专项资金的。锁院期间,朝廷拨给专项经费,考官们的生活是比较优裕的。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焘曾有此记载宋初端拱元年(988)以前,“锁院,给左藏库钱十万以资费用。”这内藏库的前身为宋太祖所立讲武殿后库(即封桩库)和左藏北库,当宋太祖平定荆湖、 巴蜀、 岭南及江南之后把诸国珍宝、金帛都藏入其内,其后所掌“岁计之余积 ,以待邦国非常之用之后,” 宋史 卷 179 之 职官志宋史的食货志会计条载: “内藏库 ,盖天子之别藏也”。皇帝愿意从自己的小金库里给锁院拨费用,可见皇帝对锁院是多么重视。朝廷希望优厚舒适的锁院生活,能使试官们给国家选出优秀的人才,后来宋太宗下诏这笔费用“改支中书祠部,仍倍其数,”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9,中华书局第654页。南宋间,至少是帘外官(誊录、对读、封弥等),待遇很差。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一载嘉定元年(1208)正月九日臣僚言,称誊录、对读等“待遇又皆简薄,位次狭隘疏漏,上雨旁风,不能自庇,而幕帘、器用、油烛、薪炭之属,亦多不备”。四 科举锁院的程序(一)选拔试官主试官作为科场的主要负责官员,他负责命题、考校到最后确定发解资格,权力甚大。因而宋廷对主试官的选差十分慎重,并随着科举条制的日益严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1、发解试中主试官的选拔。开封府、国子监既然是权要子弟充斥之所,发解时作弊问题就更为突出。起初,“开封府发解如诸州之制,皆府官专其事”,但到端拱元年(988)秋,宋太宗“以府事繁剧”为名,“始别敕朝臣主之,定名讫,送府发解如式,永为定制。”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7就此,开封府的发解权被收回。除开封府外,国子监发解也是由朝廷另派官主持。其实,宋初国子监与开封府一样,也是本部人员出任,即由国子监官员充,直到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始下诏命左司谏、直史馆谢泌领其事。以后 “国子学发解举人,别敕差官主之”就成了惯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2 北京:中华书局,1979,1985. 太学建立后,国子监主要发解太学生。当然“太学解试考官选自朝廷” 宋会要辑稿选举22之10也是毫无疑问的。从宋会要辑稿选举所载主试官统计来看,宋代开封府、国子监试的发解主试官,选差范围虽然较广,但主要集中在三馆、秘阁的馆阁成员中,如至道三年(997)九月二十一日,皇帝“命直集贤院李建中、直馆盛玄、太常丞陈尧佐考试开封府举人,直史馆路振、殿中丞杜寿隆考试国子监举人”他们的官职并不高,是皇帝的初级文学侍臣。州郡发解试的试官,宋初承唐旧制,由判官、录事参军充任,但对他们学识和品德作出了要求,宋太祖乾德二年(964),权知贡举卢多逊上书请求:“诸州发解进士,差本判官考试,如本判官不晓文章。即从诸从事内选差,所试并得合格,方可解送。诸科差录事参军考试,如录事参军不通经义即于州县官内抡选,本判官监试。” 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3太祖“从之”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3。为了选出高素质的试官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宋太宗又于开宝六年(973)下诏:“诸州考试官,令长吏精选僚属有才学公正者充”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3。到了太宗朝末年, 发解试在主试官之外,又增加了监试一职。至道三年(997)五月九日,诏曰:“今年秋赋,举人并于本贯州府取解,不得寄应。逐处各选清廉通本业官与本判官、录事参军同考试,如本判官、录事有文艺通经,即不更差试官,仰知州、通判躬亲监试,但取合格有艺之人。”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4之16也就是说当由他官任主试官时,判官、录事参军任监试,当由判官、录事参军任主试官时,则由知、通出任监试。朝廷加强对解试的监督,其目的十分明显,以后便形成制度。但是,本州官员考校本州士人,很容易舞弊,因此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命诸州试官,皆隔一郡差,以绝请托之弊”。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诸路解试北京:中华书局,2000.转运司发解试(漕试)的主试官。“转运司承集本路现任官牒送到随侍子弟及五服内亲,如州府解试法。但漕司员额颇宽容也,系选差本路官主文考校。”赵升朝野类要卷2漕试据此可知,漕试主试官与州府解试官的差选对象是一致的,只要无五服内亲参加发解试即可。2、省试主试官的选拔对于“初战”告捷、取得州郡解文的举子,省试是最关键的一战,同时也是最艰难、投入和风险最大的一次竞争。对于国家来说,礼部试也最为重要,特别是在宋仁宗嘉祐间殿试除杂犯外免黜落之后,礼部试实际上便决定了举子的命运。正如绍兴三年(1133)十月二十七日臣僚所言:“科举之设,实用人才根本,而省试最为重事”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20之3,省试如此重要,那对决定举子命运的试官的任选更显得举足轻重了。宋代省试的主试官与唐代相比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皇帝临时任命的,也不再是一个人固定的职务,而是一个临时性的差遗。但这并不是说试官的任命毫无根据的。北宋以来省试官的任命:“必于六曹尚书、翰林学士中择知贡举,诸行侍郎、给事中择同知贡举,卿、监、郎官为参详官,馆职、学官为点检官,又以御史监察其中”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20之3。南宋初年的左司谏唐煇也说过:“旧制:省试用六曹尚书、翰林学士知贡举,侍郎、给事中同知贡举,卿监、郎官参详,馆职、学官点检,卸史监试” 宋史卷156,选举志2。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也有这样的记载:“南省以学士或尚书一员权知贡举,又侍从、台谏二员权同知贡举,卿、监、郎官八员、察官二员充参详官,馆学及职事厘务官二十员充点校试卷官司”。 李心传建炎以来翰野杂记甲集卷13 现将知举、权知举、权同知举在宋代选拔的范围及所占比例列表如下:主试官任命范围一览表职务人数所占比例六部官员7923翰林学士5416知制诰5315谏官237殿阁官员247御史196中书舍人185给事中154馆院官员123其它官员4014注:1、殿阁官员包括天章阁、龙图阁、宝文阁、文明殿等2、馆院官员包括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等3、谏官包括谏议大夫、左右正言等4、出自宋会要辑稿选举5、宋会要辑稿选举所载截至嘉定十六年,以后缺,故统计数字也只到嘉定十六年。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省试试官多是从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及六部尚书等官员中选出。且北宋多用知制诰知举,南宋多有六部官员知举。他们多是一时文学词臣,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和政治修养。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知举、权知举和权同知举,所谓“权知贡举”,周密说:“祖宗朝知贡举者,礼部长贰乃云知举,馀官虽在礼部贰之上,皆称权知举,盖知举乃礼部职也 。”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权知举知举或权知举两宋始终只设一名。“权同知贡举”为权知贡举的副职,初置于开宝八年(975)二月“二十四日以知制诰王祜权知贡举,知制诰扈蒙、左补阙梁周翰、秘书丞雷德骧并权同知贡举”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之2,一般为二至三人,少则一人,多时有四五人,最多达九人。为了保证主试官的质量,宋廷不仅多次强调选差者的文化素养和公正性,而且在健康和年龄上也有所限制。如孝宗淳熙四年七月十六日,诏:“自今两学、诸州、漕司解试及将来省试公试所差试官,并令先考脚色,其有年高昏,视听以衰之人,在不兹选”。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16之21强调试官须是精力充沛之人。宁宗嘉定六年(1213)十月二十六日,又因礼部侍郎范子柔之请,作出了“自今年(始),六十以上不许差充试官”徐松宋会要辑稿选举22之25的规定。宋廷之所以有此规定与当时试官任务繁重有关,考试结束后,知举官还要批改试卷,这是一项很重的工作,“封印字糊名送知举官定高下” (元)脱脱:宋史卷156,北京:中华书局,第3609页。宋代有纳“公卷”的制度,所谓“公卷”,宋初科举承唐旧制,科考之前,举子必须将平时所撰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礼部,作为参考,因礼部属尚书省,故又称为省卷。这些举子所纳的公卷的水平如何,其等第的考校,也是由知举官入贡院锁院考校。这也是一个相当繁重的工作。后来礼部贡院建议说:“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装饰重行,或为庸书人易换文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1。真宗景德二年十二月,已经起不到“采名誉,观素业”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33,仁宗庆历元年八月丁亥的作用了,再说自从实行封弥、誊录之法后,“一切考诸试篇” (元)脱脱:宋史卷155,北京:中华书局,第3612页。,投纳公卷已失去意义。所以到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十一日,应开封府贾昌朝之请而被罢去。正式开考之前,知举官除了考校公卷之外,还要负责出题,排定考生座位等工作。因此如果考官不是年富力强,必然无法胜任,因此才限制考官的健康年龄。3、殿试官的任命殿试既称皇帝亲试,当然没有知贡举,一般统称为御试官。宋太祖,宋太宗时殿试制度刚刚草创,无论考校程式,或是考官设置都没形成定规,开宝六年覆试“召殿中侍御史李莹、右司员外郎侯陟、国子监丞郝益为考官” 宋会要辑稿选举7之1,显然这个班子只是临时的组合。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殿试官道:“时命翰林学士承旨宋白,侍读学士夏侯峤、吕文仲(还有七人)为考官,列于殿之东阁;又命直昭文馆安德裕、句中正(还有八人)为考官,列于殿之西阁;又命国子博士雷说、著作佐郎于殿后,封印卷首。始命德裕等考讫,次命白等覆之。” 宋会要辑稿选举7之5这个考试班子与开宝六年的班子相比不仅庞大完整,而且还有了初考和覆考的分别。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曾说:“殿试以馆学、郎官四员充初、覆考官,以馀官一员充点校试卷官,侍从二员充详定官,两省二员充编排官。以上并降敕押入院。”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13这就是说,完整的班子包括初考官、覆考官、点校试卷官、详定官及编排官。故周必大说:“殿试有初考,有覆考,有详定,有编排,其详如此” 论解试试官,周文忠公集卷141又说:“初考、覆考、详定、编排凡四幕,皆隔以屏,欲其声迹不相闻。” 次韵陈叔晋殿试笔记诗“四帷迥隔心常渴”句原注,周文忠公集卷7殿试试卷虽由御试官考校,皇帝也常加过问。以嘉祐六年殿试为例,在十日考校期间,仁宗以垂暮之年,亲临考校所者二,临覆考所者四,临详写所者二,临编排所者一,“且训敕劳赐,无日无之,可谓至诚不息者矣”,徽宗朝以前,其他帝王大致也如此。 整个考试过程除了主试官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其他官员。比如封弥官,又名封印卷首官。始设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的任务是点数试卷,然后截去写有姓名、年甲、三代、乡贯、举数等内容的卷首,别以字号第之,然后送誊录官誊录,后由于任务繁重,多设立封弥院具体执行此项任务。誊录官,任务是将经过弥封处理的卷子,交给所雇佣的书手誊录,以过核对无误一,标以相同字号,送考官评定,大中祥符八年,置誊录院,专门负责此工作。南宋时,试卷改用红笔誊录,故又称朱卷,原来的试卷则称为真卷。点检试卷官,其任务相当于初考官。他将在程式上犯有明显错误,比如字数不够、题目脱漏、犯讳等的试卷先黜落。哲宗绍圣元年(1094),应臣僚奏请,将点检试卷官二十人分属各主试官,使之相通考校,这样既平均劳逸,又更能精确的审查。参详官,其任务是协助主试官对经过点检后的试卷作进一步考校,以决定名次,所以参详官有时又被称为复试官。此外,还有负责监试院大门的监门官,纠察场屋违纪行为的巡铺官等。主试官、点检试卷官、参详官因直接参与试卷的考校,故设于帘内,称帘内官或内帘官。其他与考校无关的官员,设于帘外,称帘外官。在锁院期间,严禁帘外与帘内官交通往来,以防止相互勾结,徇私舞弊。(二)、试官入住贡院锁院因省试是宋代三级考试程序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最具有代表性,所以下面的叙述多以省试锁院的况状为主。1、试官锁院出题。考官名单一经公布,就会被通知本人到殿,吴自牧曰:“朝廷待士之重,差官之际,并令快行宣押所差官员入内,到殿听敕。其知贡官、监试、主文,并带羞帽,穿执乘驭同诸考试等官,迎引下贡院,然后锁院” 梦粱录卷2诸州府得解士人赴省闱。王珪也有诗:“日薄寒云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徽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2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广西桂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所属事业单位桂林市市政工程管理处直接考核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年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招聘33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安徽艺术学院高层次人才招聘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福建泉州市安溪县部分公办学校专项招聘编制内新任教师65人(三)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有答案详解
- 2025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贵阳贵安事业单位引进人才77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2025广西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储备村“两委”后备干部人选13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宁波前湾新区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招聘高层次人才1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
- 2025贵州人才博览会专场活动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人才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化妆品用海洋胶原蛋白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评估前景预测报告
- 任职资格认证汇报
- 高盛:释放AI时代的潜力+Powering+the+AI+Era
- 公司视频发布管理办法
- 2025人教版八年级数学课后辅导计划
- 箱变基础施工工艺流程
- 异地主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微电子器件(4-11)多栅结构MOSFET与FinFET
- 员工主动离职合同协议
- 2024年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伴郎伴娘租赁协议合同
- 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