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宣传栏.doc_第1页
“井冈山精神”宣传栏.doc_第2页
“井冈山精神”宣传栏.doc_第3页
“井冈山精神”宣传栏.doc_第4页
“井冈山精神”宣传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造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培育的革命精神,在此之后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等,则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内涵】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是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夺取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是井冈山军民克服困难、战胜艰险、走向胜利、迎接曙光的精神动力。【故事一】 红军伤员誓死如归1929年1月下旬,湘赣两省敌军调集十八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反革命“会剿”,红五军和王佐部在彭德怀、滕代远等指挥下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一天夜里,敌军由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带路绕道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住在红军医院和群众家中的130多名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落入敌军手中。敌军对红军伤病员严刑拷打,威逼伤病员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伤病员们面对敌人的枪口,忠贞不屈、誓死如归。敌人未能达到目的,就把伤病员拖到小溪旁的稻田中用机枪扫射,红军伤病员全部英勇就义。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井冈山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这块稻田中。这130多名英雄究竟叫什么名字,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解放后,根据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回忆,才得知吴鸿禄、李玉发、朱娥龙和邓颖发等20多名伤病员的名字,大部分则为无名英雄。1951年井冈山,井冈山军民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供后人缅怀、瞻仰,表示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故事二】 朱德的扁担井冈山峰峦起伏,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山顶。一队穿着灰布军服的红军战士,每人肩挑一担粮食,正沿着这条山道向上攀登。他们一个个汗水湿透了衣衫,但脚步依然那样踏实。扁担合着脚步声,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队伍中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老”红军,四十多岁的年纪,四方脸,宽前额,浓眉大眼。他,就是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原来,1928 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积极响应,他和战士们一样,脚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岭去挑粮。 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商议革命大计。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都对他说:“你日夜操劳太吃力了,不要再下山挑粮了吧!我们大家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这份补上了。”每当这时,朱德总是笑笑不作声,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和战士们一起出发挑粮。 怎么办呢?有一回,一位小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没有扁担,他就没有办法去挑粮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这天挑粮回来,战士们就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一根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中。“再藏!他削多少,藏多少,一直藏到他不再挑粮为止。”战士们这样想。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叫军需处长范树德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敢“偷”了。 从此,“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歌谣和“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在井冈山根据地传开了。(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内涵】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从引兵井冈山到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智大勇的革命首创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敢闯善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走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业。【故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的决定,1927 年9月9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率领以工农革命军为骨干的五千人发动了秋收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受挫。是继续强攻大城市长沙、以卵击石,还是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暂时保存自己,另谋远图,成了当时问题的焦点。毛泽东力排众议,从敌大我小的实际出发,说服部队向敌人力量弱小的边僻的农村转移,取道萍乡,沿罗霄山,向南进攻。自文家市放弃打长沙的计划,到9月29日永新村三湾改编,一系列决策和行动表明,这支红军力量实际上已经开始踏上了一条中国式的民主革命的独特道路。10月27日,部队服从党组织的领导开到茨坪,把革命红旗插上了罗霄山中段的井冈山。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的边陲之地,边界数县高山丘陵起伏连绵,远离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力量鞭长末及的地区,而便于革命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边界自然条件有独到之处,气候适宜、动植物的生长条件良好,可以为部队提供一定的物资给养;这里还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边界党组织曾获得过发展,农民协会力量壮大,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红色风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经过大小十余次战,在这一带安营扎寨,完成了事关革命大局的战略转移,开始了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艰苦卓绝的斗争。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残部与毛泽东会师,两军计万余人,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第一个立足点。它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进程中第一座历史丰碑。(三)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内涵】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红色政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牢固根基。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崇高的革命理想为目标,在开拓进取、敢闯新路的奋斗中,创造了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军政军民团结的优良作风。【故事】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的荆竹山时,发生了红军战士偷挖了当地百姓红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10月24日9点左右,部队200多人集合排队站在雷打石前,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他带着浓厚湖南乡音讲话了。他从昨晚上有战士偷挖老百姓红薯的事,又讲到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和大汾遭袭的经验教训。最后他庄严地说:“上述的这些事说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工农革命军必须严明纪律。从今以后,我们不仅要重视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全体指战员的思想和阶级觉悟,同时还要颁布纪律,用纪律来管理队伍。对于纪律,谁都不能违反,违反了就要严肃处理。为此我现在郑重宣布三大纪律:为严肃军纪,于是在雷打石制定并宣布了“三大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部队打下遂川后又发生了讲话粗鲁、借了东西不还、请挑夫不给钱、打人骂人等有损红军形象的事情。于是毛泽东又宣布了“六项注意” :一、上门板;二、捆稻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不拉夫,请来夫子要给钱;六、不打人骂人。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是我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雏形。由于工农革命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得到了根据地人民真诚拥护,对根据地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