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oc_第1页
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oc_第2页
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oc_第3页
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oc_第4页
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年 级:2008级03班专 业:汉语言文学学 号:20080001341姓 名:赵 爽指导教师:王松涛2012年 02月 06日 论“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摘 要:明末文人冯梦龙编纂的“三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明代众多通俗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众多的篇幅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思想、生活和情趣,对后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封建社会内部的传统礼教受到冲击,市民的自我意识增强了,最明显的表现是在女性追求爱情婚姻的自主方面。通观三言,以“情”反“理”的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是全书中最值得重视,也是写得最为出色的篇什。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突出表现在追求自主爱情婚姻和渴望发挥学识才干两个方面。在爱情追求上,冯梦龙写出了闺阁女子的大胆热情与机智主动,也写出了她们的心酸与无奈。她们敢于追求自主的爱情婚姻,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追求正常合理的情欲需求,敢于背叛礼教与伦理纲常,不再把贞洁作为婚恋生活的唯一准则。另外,她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识谋略,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向世人表现了不凡的气度。这个时期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有着其特殊性意义和本质性缘由的。摘要还可再凝练!关键词:三言 女性 自我意识 觉醒 表现 意义 缘由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在广泛收集宋元两代说书人的话本和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文学加工,改编创作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其题材极大部分取自前代史传、唐宋小说、稗官杂记,或者是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等。作者在加工改写的过程中,不能不受当时客观现实的影响和自己主观世界的左右,因而作品体现出明季的时代特征。“在思想上,冯梦龙是著名异端思想家李贽的追随者,同李贽一样,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好货好色的正常欲望,并非道学家所认定的什么罪恶,而是善,甚至是善之端。”【1】注释用当页脚注,每页重新编号使用“插入”项中的“引用”中有“脚注和尾注”,以下注释一并修改!具体表现在作品中,或以同情的笔调描写、歌颂人对爱情、对正常情欲的追求;或颂扬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面对社会,对强暴的不屈反抗;或是对家长拆散有爱情的婚姻的反抗。这些作品,都较典型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倾向。“三言”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传统的女性文化在明代后期有了深刻的变化,女子们敢于追求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观和幸福观。一、“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主要表现: “三言”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身份地位、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却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她们各自自我意识的觉醒。 1、对平等爱情的追求: “春来处处百花新,蜂蝶纷纷竞采春。 堪爱豪家多子弟,风流不及卖油人。”【2】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一篇富有时代特色的爱情作品。“三言”的爱情故事大胆的冲出了伦理的桎梏,开文学之解放风气,比较全面深刻的反映了市民的生活、思想、情趣和愿望,其中青年男女对平等爱情的追求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小说中的莘瑶琴原本是个清白人家的掌上明珠,无奈遇到战乱,与父母失散,又被恶邻欺瞒,堕入烟花。从她被王九妈设计梳弄后,还是托病不肯接客,可见她纯洁的本性。最后在刘四妈的劝说下认识到,要挣脱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献笑接客、力挣赎金而后从良。所以她虽然过着送往迎来的生活,但是总在留心找个知情识趣的人。然而“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3】。后来,卖油郎秦重被花魁娘子莘瑶琴的美丽所吸引,见她容颜娇丽,体态轻盈,回家后更是翻来覆去,牵挂着美人,正所谓“只因月貌花容,引起心猿意马”。于是,他凭自己辛苦经营积蓄起来的一笔钱想去亲近她。莘瑶琴起初因为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甚是不悦”。由于秦重对她格外体贴、诚恳,她才觉得“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但等级地位观念,又使她不愿立刻向秦重倾吐衷情。直到她受到吴八公子的侮辱欺凌后,才明白那些“豪华之辈,酒色之徒”“只知买笑追欢的乐意,那有怜香惜玉的真心”,终于向秦重提出了“我要嫁你”的要求,并表示“布衣蔬食,死而无怨”的决心。小说通过生动的情节,宣扬了在婚姻和爱情问题上,可贵的不是金钱、门第、等级,而是彼此知心如意,互相尊重。人们被世俗观念扭曲的心灵在这里得到了复归,美好的情感,终于战胜名利而呈现出它应有的价值。这种对平等爱情追求的执着,正是市民思想进步性的表现。作者的肯定态度表现在作品中正是秦重和莘氏夫妻偕老的幸福生活。2、对自主婚姻的追求: “不是姻缘莫强求,姻缘前定不须忧。 任从波浪翻天起,自有中流稳渡舟。”【4】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就是对家长拆散有爱情的婚姻的反抗,赞扬了刘宜春对宋金坚贞不渝的爱情。宋金与宜春,两家本是旧识,有些交情,于是有人撺掇两家对亲。宜春之父刘有才倒也心中情愿,宋金之父宋敦却嫌他船户出身,不是名门旧族,口虽不语,心中却有不允之意。然而世事难料,宋金父母接连亡故,家道中落,无处投奔。幸得遇见刘有才,将宋金带回家,并把宜春许给宋金。成亲后,夫妻恩爱,自不必说。随后,过了一年多,宜春产下一女,夫妻爱惜如金,轮流怀抱,然女儿患病早夭。宋金痛念爱女,哭泣过哀,七情所伤,遂得了个痨瘵之疾。病情久治不愈,病势有加无减。刘家二老遂视宋金为眼中钉,巴不得他死了干净,却又不死,于是设计将宋金遗弃。惨遭遗弃后绝望的宋金却被圣僧显化相救,正所谓“路逢尽处还开径,水到穷时再发源”。宋金不仅万虑消释,病体健旺,还偶获珍宝。再说宜春知道实情后,返回寻找宋金,未果,误以为他赴水自尽了。宜春内心悲痛,几度寻死,后被二老劝下,此后便为宋金披麻戴孝,守节甚坚,“宁可戴孝而死,决不除孝而生”。父母言及再婚,便欲寻死。这就让人体会到那种“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5】 的两相挚爱的心灵却又一脉遥通。宋金听闻宜春如此为他,甚为感动。后来二人相见,抱头大哭,念在宜春对他的情分上原谅了二老,从此阖家欢喜,安享富贵。自古以来,在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礼教影响下,婚姻仅仅是一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违反人性的结合。封建社会的妇女没有自由选择爱情的权力,女性婚姻与情感都被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因此,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其意义对女性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种人性化的理念,作者热烈赞美自由追求爱情、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不论是聪慧漂亮、知书达理的千金小姐还是市井细民的女子,在婚姻问题上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敢于反抗,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心爱的人。她们对爱情的渴望与执着,证明了人间真爱的力量是封建礼教压抑不住的。我们从“三言”中的女性性格的塑造上不难看出社会风气和思想潮流的开放的巨大影响。“三言”中爱情婚姻的价值标准已经改变,不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婚姻基础,取而代之以个人意愿和个人自由为前提,这是对封建传统的沉重打击。宜春敢于站出来反抗,而不是委身再嫁,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体现。3、对正常情欲的追求: “恩爱夫妻虽到头,妻还做妾亦堪羞。 殃祥果报无虚谬,咫尺青天莫远求。”【6】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与陈商,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封建社会里便是异端祸水,是大逆不道,为礼法所不容。他们为情欲所惑,背叛礼教和伦理纲常,作者并未给予过多的贬斥,说明当时的市民社会的伦理意识已与传统封建社会上层统治阶级不完全相同,妇女已经有了一定的自由意识。小说中蒋兴哥与王三巧天作之合,夫妻恩爱,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没过多久,蒋兴哥要外出广东讨债,正所谓“世上万般哀苦事,无非死别与生离”,二人又何尝不是,真是分外恩情,一言难尽。蒋兴哥走后,王三巧新婚燕尔却要独守空房。光阴荏苒,不觉残年将尽,然而“腊尽愁难尽,春归人未归”蒋兴哥出门逾期未归。正是由于对丈夫的思念,王三巧才会错将与丈夫同样俊俏的陈商误看作丈夫。知道认错后,王三巧更是“羞得两颊通红,忙忙把窗儿拽转”“兀自心头突突的跳一个不住”,再说陈商,也是被王三巧的美貌吸引,“心心念念的放他不下”。于是二人在薛婆的巧计撮合之下,王三巧由于寂寞难耐,终于背叛了与蒋兴哥的誓言,把昔日恩爱的丈夫丢到九霄云外,与陈商偷情欢娱。后来又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之宝珍珠衫赠与陈商,不巧被蒋兴哥知道,一纸休书将王三巧送回娘家。故事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王三巧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王三巧被迫无奈嫁与吴杰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王三巧求吴杰救蒋兴哥,最后二人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吴杰县主得知二人原是夫妻,于是让王三巧重回蒋兴哥的身边。作者对王三巧没有给予贬斥,而是给了她一个好结局,让她救了蒋兴哥一命并和他重合旧好,这就说明人们对正常情欲的追求,这在当时市井阶层的观念上是被接受的。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已有了与传统封建道德标准不同的审美倾向,思想界打破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对人欲的禁锢,情欲开始成为文学反映的一个重要内容。青年男女对爱情与婚姻的自由追求,这本身就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表现,这种自由意识,从女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个角度,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民们已不在愿意沉寂于平庸的生活。所以即便是已婚女子不顾礼法做出越轨之事,也一概给予宽容。在当时的市民阶层中像王三巧这样的有夫之妇,受情欲诱惑而“红杏出墙”的社会现象,虽在人伦常理之外,但这些女子的出格行为并未受到过多的指责或批评。从这个结局上可以看出作者乃至当时的民众对女子红杏出墙的行为,虽不算是美谈,但也不甚厌鄙。另外,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原本一女只能伺一夫的情况也得以改变,可见当时社会风气已较为开放。蒋兴哥休了王三巧之后,他再次择婚的标准是“不拘头婚、二婚,只要人才出众”,遂娶了平氏;三巧儿被休后,听了母亲“别选良姻”的劝导,也改嫁吴杰。可以看出当时人们观念的变化,女人被休或死了丈夫仍可以再嫁,这被人们所接受。这样看来,市井中的平民女子的社会地位较之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女性在婚姻上要求打破禁欲主义枷锁的愿望更强烈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 4、对人格尊严的捍卫: “不会风流莫妄谈,单单情字费人参。 若将情字能参透,唤作风流也不惭。”【7】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拟话本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颂扬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面对社会,对强暴的不屈反抗,塑造了一个光辉的女性形象杜十娘。在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的,可是偏偏就有这样一些女子,要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要求独立的人格和为男人所尊重、证实她们自己的价值,杜十娘就是其中的一个。杜十娘,她是京城的“教坊名姬”,身为娼妓的她深知自己为人所不齿的社会地位,为了摆脱非人的境遇,所以积攒下价值连城的宝物,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赢得一个好归宿。十娘迫切要求“从良”,这可以看出她并非自甘堕落,而是想走出烟花巷柳,摆脱被人玩弄、被人役使的命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从这一点来讲,她是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又见李甲忠厚志诚,“甚有心于他”。当她一旦相信李甲的爱情后,便与贪酷的鸨母展开了种种斗争,终于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跳出了火坑。原本以为幸福生活就此开始的十娘却不曾想到,在她和李甲一起回家的途中,那个自己倾心相爱、欲托付终身的李甲竟在金钱的引诱和个人利害考虑下,以区区一千银子把她出卖给富商孙富。这种情感上的背叛彻底打败了十娘对人生,对追求人格独立、实现自我价值的幻想,她彻底绝望了。十娘愤恨填膺,在痛骂李甲、孙富之后,就抱持宝匣,投身于滚滚波涛之中,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控诉了这个罪恶的社会,维护了她对爱情的理想。小说写十娘投江之后,旁观的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孙富,反映了人民对这些纨绔子弟和市侩的憎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鲜明爱憎。十娘虽沉江身亡,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李甲郁成狂疾,孙富奄奄而终,反面人物得到应有下场。十娘所向往和追求的,是她与男子在平等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独立人格的真正的爱情,正是这一点不切实际的幻想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上演了一幕“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可歌可泣的悲剧故事。究其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她太相信爱情、太渴望追求人格独立的生活。像十娘这样的女子,一旦选择了自己所爱的人,便忠诚不渝,哪怕为之牺牲了性命也在所不惜。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所爱的人对自己并不忠诚,欺骗了自己的感情,则会毅然决然的离开,从这点上反映了明代女子,尤其是市民阶层的女子,已经有了比较独立的人格。“三言”犹如一面多棱镜,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传统的女性文化在明代后期有了深刻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女子的爱情婚姻方面,她们力求摆脱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追求个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5、对超凡才智的发挥: “聪明男子做公卿,女子聪明不出身。若许裙钗应科举,女儿哪见逊公卿。”【8】苏小妹三难新郎中作者对才女苏小妹倾注了敬佩、赞美之情。像苏小妹这样的女子,颇有才华与胆识,她们的才干、智慧与胆识使许多男子望尘莫及,作品的言辞之间充满了对女性的赞扬之情,男女平等的意识有了鲜明的体现。小说中的苏小妹“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她父兄都是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宋朝词人秦观,字子游,才华过人,他听说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一日,听闻小妹要到庙中进香,便扮作游方道人,亲自相看,以试其才。秦少游见苏小妹果是名不虚传,便去苏家求婚。小妹发现秦少游原来是“疯道人”,新婚之夜便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又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让秦少游对下联。少游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思来,这对出得尽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左思右思,不得其对。后来在东坡的启发下,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小妹这才开了房门,佳人才子,拥入香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崇尚、倡导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可以博通古今,出将相,无所不为;女子则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即便是名门爱女,父母让其读书识字,也只要她识些姓名,学“妇德”而已。女子很少有受教育的权力,更无施展才能的场合与机会,这使她们的聪明才智逐渐被压抑和扼杀了,结果形成了看似男子在才智上高于女性的现象。“三言”中的不少作品都以男女对照的方式,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说明女性才思敏捷,聪颖机智,只要给予发挥能力的机会,就不会比男子差分毫。虽然,像武则天那样的女政治家,班婕妤、蔡琰、李易安和朱淑真这般有大学问、具有大才华的女文人也见诸史籍,但由于制度缺陷的根本制约,她们只可能是众多杰出女性的“冰山一角”,可以说,一部中国历史,存在着女性应有地位的缺失的遗憾。所以说,作者质疑待女性不公的社会制度,为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鸣不平,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促使人们觉醒,从而引起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作者通过小妹与哥哥东坡、丈夫少游的对比描写,塑造了一个胜似男子的女性,充分肯定了女子的才能与智慧。这种勇于对超凡才智发挥的女性意识,不仅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进步意义,而且至今仍在激励有识女性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二、“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在“三言”中,女性的人格和威严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女性的美德和才智得到充分的赞扬,这一切都表现了进步人文思想和特定的时期个性。这一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着其特殊的意义。1、 冲破“重农抑商”的封建主义思想:农业是中国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重农抑商政策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然而在“三言”中经商买卖已被视为正当的职业,商人作为当时商品经济中最活跃的分子和市民的主要代表,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女性也积极从事经商活动。小说中的女子也会有打仗、做官、经商等各种能力。塑造了具有经营才能,善于应付意外事变的女性形象,她们在能力上并不比男子逊色。这里通过女性经营实业的才能和应变能力,塑造了聪明颖悟、才干、谋略及胆识等非同一般的女性,用以说明女子不但不落后于男性,而且她们在学识能力上可以与男子争风,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2、冲破“男尊女卑”的封建主义思想:中国从周代确立了宗法规范,明确了男子从属于家族、女子从属于男子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体系。这些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使男子不仅在家庭、事业、社会等权利方面占优势,而且在思想观、价值观方面占绝对优势。冲破“男尊女卑”的旧观念,是“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的突出表现。“三言”中许多女性以爱情为基础,要求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选择自己心爱的人,与之生活在一起。细细品读“三言”,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妇女以其独特的个性,突破了过去封建礼法束缚下传统女性的保守形象,在女性文化长廊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女性形象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特定阶层的独特文化风貌。有不少敢于自择佳偶的女性在追求婚姻自主方面,往往是坦诚、勇敢、热烈和执着的,冲破封建礼教的樊篱,也无视门第的高低,只要情之所钟,便果敢向前,甚至虽死不悔。这些行为举止,正是男女平等观念的反映。3、冲破传统贞洁观念的封建主义思想:在封建社会里,贞节又叫贞洁、节操,是传统家庭伦理中对女性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贞操是中国封建时期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根本所在,也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道德观念。并且,这种观念深为妇女所崇尚,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俗规了,当时女子要保守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还要重要 。“贞洁观”像一个沉重的枷锁套在妇女的头上,许多女性都成为这种思想的牺牲品。“三言”中对妇女的“失节”表现出的宽容态度,对于传统贞操守节中的“三从四德”来说,已经失去了其支配作用。小说中的故事充分显示了人性的强大,闪现了承认人性的合理、女性权利与人格尊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对压抑人性、压迫妇女的封建文化的挑战与反叛,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标志。 4、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主义思想: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董仲舒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9】 和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的“五伦”道德规范,概括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行这套“纲常”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妇女的生存权及社会地位非常可悲。“三言”中的不少作品都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赞扬了那些在学识、才智、能力等方面堪称“巾帼英雄”的女性。许多女性或才情横溢、或机智勇敢、或才能卓越,各具风采。她们的“才”,不仅对“德”无所妨碍,而且往往通过“才”的展现,更使她们的“德”得以彰显。此外,“三言”中还有一系列具有很高文学素养的女性,她们的举动证明了她们比其他女性更具备觉醒的特征,因为她们深深地知道,她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女性开辟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这些具有很高文学素养的女性,都用新的人生价值观念武装头脑和支配行动,进一步诠释了自己对人格威严的追求,以及平等权益的盼望。她们激进的行动、进步的思想,对以后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人格威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三、“三言”中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缘由分析将这部分内容融入第一部分(觉醒的主要表现)的分析中,不应放在文章末尾!: 明代在后期的社会变化,明显是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而这些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主要是社会在经济、贸易、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足以说明晚明社会确实进入了转型期。明代中后期思想家辈出,他们的思想普遍带有思想解放的特征,其思想成果不只是对某一领域或思想的反思和批判,而是体现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建、个性解放等诸多方面,具有了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明代后期的社会思潮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妇女觉醒的根本所在,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促进了女性解放。 1、社会思潮的驱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社会思潮必定对社会的风气和世人的思维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晚明经济、社会、政治、习俗的新变化,对社会思想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社会开始起步转型相呼应,思想文化也开始出现由传统儒学向近代思想转型的迹象。这种转型初始阶段的进步思想潮流,可以称之为早期启蒙思潮,当时启蒙思想主要强调人的自心自性的醒悟,宣扬离经叛道,要求人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这种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反映得更为突出。“三言”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正是由于这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她们敢于无视礼教法规,大胆反抗,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情,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这种类似于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使得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渐渐从旧有苛刻的束缚中走出,使得女性生活更多的透射出社会思潮所带来的闲适特色。2、时代环境的驱动:进入明中叶,抑商政策开始松动,纺织业的发展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于是商业逐渐繁荣起来,城市经济成为主导。同时在经济繁荣的浪潮下,出现了一大批以手工艺人为代表的市民阶层。“明中期,商人成为包买主,控制手工业生产的情况也已出现。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活跃,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大的商人团伙,如徽商、闽商、粤商、吴越商、关陕商等,他们在各地设立会馆,组织商帮,其中有拥资数万、数十万至百万的大商人。”【11】从“三言”中人们充分地看到,整个社会从封闭、凝滞、沉寂状态中活跃起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固有的生活方式。商业发展迅速,城镇经济活跃,流动人口较多,服务行业兴盛,生活方便,信息便捷,共同构成一幅繁华的生活图像,社会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社会风气也发生很大转变。城市内商业交易和娱乐活动,促使当时的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庭和闺阁,开始融入社会各阶层,女性行动比较自由。正是由于她们更加接近社会现实,所以才更能体现出明末社会的真实。 3、女性生存的驱动:在封建社会,由于男性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完全掌握着主宰权,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女性的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束缚,女性也只有顺从男性强加给她们的枷锁。但到了明代中后期,受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和反理学思想的兴起,传统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女性在婚姻方面的观念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她们不再为了获得一个徒有虚名的贞节牌坊而牺牲自己一生的幸福。在对待妇女改嫁问题上,人们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宽容。因此在“三言”中,传统的观念被彻底颠覆,女性的贞节观念被淡化,对女性作为一个正常人所拥有情欲进行肯定。明代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得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妇女自我表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