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doc_第1页
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doc_第2页
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doc_第3页
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doc_第4页
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写作2007年第3期作为专论发表,除卷首语第一篇。扬州大学文学院 邮编225002 电电子邮件申论写作中的双向建构张宏梁随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趋热,申论的写作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写作教学中也应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把申论的教学和实践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或者说需要适当地加大比重。“申论”的语源出自孔子的话语“申而论之”,即申述、论述、论证、引申的意思。申论考试是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考察应试者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申论主要测试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应试者的发挥主要看平时的功底,不一定需要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因此,自从2000年公务员考试设置申论以来,无论是专家、应试者、用人单位,对这一考试形式都表示赞同。以2006年11月份进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来讲,考生从考场出来后的感觉都比行政能力测试轻松。但考得轻松不一定等于考得好,要把申论写好亦非易事。一些有关申论考试的辅导材料中,是这样给“申论”下定义的:“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分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并就此阐发出议论。”这个定义最早出自国家人事部门编写的辅导教材。笔者觉得,这种概括似乎还不全面,它让人觉得,申论就是剖析社会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谈对策的,正如许多人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印象,觉得该栏目的功能就是专门进行曝光的。其实不然,“焦点访谈”栏目也有不少是歌颂英雄人物、先进人物、赞美著名科学家或其他著名人士,赞美某种新生事物、赞美某种新的做法的。同样,申论的考题中也有要求围绕某单位的成功经验来谈的,比如曾有一道模拟试题所提供的资料讲的就是“海尔”公司的成功经验,应试者的角色认定是模拟省经贸委的工作人员。“要求你通过海尔的成功,探询其成功的奥秘,从而为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提出有见地的方案和对策。”按照前面关于“申论”的定义,“找出问题的症结”这句话的感情色彩就不太吻合。因此,申论的定义还应周密些。笔者觉得可以概括为:“申论就是根据所给的材料引申开来,在对案例分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和应对的方案,进行引申论述;或者就某一新生事物、某一成功经验、某一新的做法引发议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申论就是特殊的、较高层次的“供料作文”。并且是“供料的议论文”、“供料的策论”,这就决定了,申论的写作更需要注意客体与主体的双向建构,是“料”与“申”的辩证对立统一。材料是一种客体,客体影响、支配着主体的思维方向、思维进程,但主体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可以反过来影响客体,通过中介环节,把自己的某种优势有机地渗透、发挥到客体中去。在心理学领域,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18961981)提出来的,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的序言中说:认知的结构既不是在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为这些客体总是被同化到那些超越客体之上的逻辑数字框架中去;也不是在必须不断地进行重新组织的主体中预先形成了的。因此,认识的获得必须用一个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理论来说明,也就是说,每一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复杂的)结构。(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15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皮亚杰对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提出新的看法,也基于他主客体的双向建构理论。皮亚杰深刻地指出,在心理学中运用条件反射学说,走的仍然是旧的传统的道路,因为它对有机体本身在形成条件反射过程中的主动性仍然是估计不足的。没有主动性也就没有内在的稳定性,也就是说没有内在的结构。皮亚杰冲破了巴甫洛夫学说的某些束缚,在心理学领域内独树一帜。就其最一般的状态而论,皮亚杰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可以称之为“系统结构分析方法”。皮亚杰又指出,在运用系统结构分析方法时,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可能成为科学地说明现象的完备工具的,只有通过研究事物发生的条件和结构发展的规律,才可能说明它们的机能作用的本质和规律性。因而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发生学方法是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理的论点。他强调了系统结构分析方法与发生学方法两者必然的不可分性,于是,又概括这两种分析心理的研究方法为“结构发生法”。这种“结构发生法”,是与所谓“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和“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那样两种理论所持的方法是对立的。前者如斯宾塞、泰恩、李播等联想主义理论和当代美国的一些理论就是“没有结构的发生过程的”理论。在斯宾塞等人看来,联想的发生、发展现象并不是一种稳定的系统,而是一些离散个体处于经常变动之中的结合;“没有发生过程的结构”理论,代表人物是生物学中的魏斯曼主义、心理学中的胡塞尔学派和格式塔理论的信奉者。持这种理论者企图研究现象的结构而不揭示现象的发生过程。皮亚杰针对两种理论的弊端,而综合出“结构发生法”。皮亚杰也非常重视认识的中介作用。他说:“如果从一开始就既不存在一个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不存在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客体,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中介物,那么,认识的头一个问题就将是关于这些中介物的建构问题:这些中介物作为身体本身和外界事物之间的接触点,开始循着由外部和内部所给予的两个互相补充的方向发展,对主客体的任何妥当的详细说明正是依赖于中介物的这种双重的逐步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第21-22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申论的写作和其他文体的写作一样,是人类社会一种特有的、自觉的行为和意志行动。是“认识反映活动”在文字信息传播中的体现。任何写作活动都必须要有写作的主体和客体,两者之间形成对象性观照。正如照镜子,人照镜子,镜子中的影像也影响人的情绪、感情和联想思索。凡是和写作主体形成对象性观照的事物,凡是为写作主体所感知、所思虑、所表达、所描述、所议论、所说明的对象,都是写作的客体。申论提供的材料绝大多数是取自媒体报道的事实材料,它们就是申论写作活动中的客体,是这种客体引发申论写作者的具体写作行为。应试者读原材料时,通过感受、理解和建构,显现文本意义,也是申论写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在该文本中的对象化。同时,原文提供的材料只有经过写作主体的感知、认识、理解、归纳、加工、发挥,才能构成文章。一方面要看到,应试者是“资料”和问题的受动者,他不能撇开原材料,不能撇开卷子上提出的问题另外进行宿构性的写作,去谈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无论是“拎”(归纳)、“析”(分析)、“策”(对策)、“申”(引申),都应该紧紧围绕原材料来进行。应试者要懂得“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认真阅读材料,紧扣材料答题,无论概括主题、陈述看法,还是提出对策、引申议论,都应该围绕试卷给定的材料,就给定材料和从中概括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阐述和论证,不能信马游疆,天马行空,脱离给定资料,任意发挥。另一方面又应当看到,申论的写作客体主要是触发写作动机和欲望的诱因,它在写作实践活动中只是媒介、外因或条件,而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等内在因素,才是胚胎、内因或根据。因此,写作主体在写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笔者在申论写作的教学和辅导中深深感到,最需要强调的是加强议论,尽量减少材料的转述或材料的联想堆砌。我们知道,资料中提供的材料或者由联想而产生的事实材料往往是大量的,比如说谈食品卫生问题,你可能联想到的事实很多,但决不能被事实、被写作中的客体牵着鼻子走,把申论写成材料的堆砌,也不能让观点淹没在材料之中,而一定要从事实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并且重在议论分析,概括提炼,这样的论据和论证才是有力的。有句谚语说得不错:“人总是知道自己鞋子最挤脚的地方。”在申论写作方面,有些人也知道自己议论分析的能力有限,于是主要依赖于从提供的资料中摘抄材料,或依赖于材料的联想和堆砌,或依赖于就事论事,以这样的办法拉长篇幅,达到规定的数字底线。甚至美其名曰:“扬长避短”。岂不知,扬长避短实质上还是一种比较消极的办法,积极的办法是平时提高议论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考试时有意识地把思维重心放在议论分析、概括归纳上,变短为长。按照主客体双向结构理论,写作行为总是在一个主客体双向映照的结构中进行。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的相互作用,处于双向选择、双向建构、双向转化的过程之中。写作中的双向建构不是刻板的对接,往往有原先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渗入。申论的写作,也可以主动发挥自己的某种优势,从记忆库存中寻找材料、认知图识、名词术语、精彩的哲理性语言等,通过过渡词、过渡句、过渡段这些中介环节,主动发挥进去。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必要时运用名词术语。运用名词术语不是为了吓人,而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应试者的知识结构和平时的阅读面。我们的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无论是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媒体工作人员等,都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经济领域的名词术语,原先学工、学理、学医、学农、学文学、学历史等方面的应试者,更应该补充这方面的不足。比如说,申论中如果谈到现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请问下面这样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与“近年来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越来越小。” 哪种更能给阅卷老师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呢?笔者认为是后者。用“芝麻开花节节高”这种语言来形容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显得有点陈旧,或者说不是今日机关文书、今日应用文语体的用语了。恩格尔系数则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常见名词术语。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再如,如果申论中谈到贫富差别的加大,也可以用上这样一个经济学的专有名词: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应试者在申论写作中需要避开经济学上那种过于抽象的表述,尤其是公式,但基本意思是可以借用的,能动切入,点到为止。用和不用,有时效果就不一样。当然,从记忆库存中寻找材料、认知图识、名词术语、精彩的哲理性语言等,必须紧紧围绕申论中提供的资料,紧紧围绕论题,假若硬在外表贴上去,那就可能方枘圆凿,不合文章内部的运行规律了。 (作者为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2008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十大热点话题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1月将可查询,专家盘点剖析考试中大学学风建设、保险业的理赔难、“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等十大热点话题以供考生回顾。08公务员国考申论真题点评-来源:北斗星 作者: 卓越 发布日期: 2007-12-10 点击:12782008中央、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已经结束了,今年申论试题呈现出的特点完全符合我们归纳出的申论考试的命题规律:一、关注社会热点是恒久不变的主题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材料一直属于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素材。从2000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问题,到2001年的“PPA”问题、2002年网络与生活关系问题、2003年安全生产问题以及2004年交通拥堵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当年的热点问题,而且这种将考点集中在社会热点上,并选取合适的切入点命题已成为命题人的命题趋势。今年的申论试题从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角度命题,正切中了今年的一个重要社会热点,这个社会热点必须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能减排(“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必须联系胡总书记报告中首次阐述的新概念“生态文明”等重大方针政策来考虑。从主体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包括国家利益(国防、国家政治安全、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管理秩序、经济管理秩序等)、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环境资源保护环境污染、水土耕地、草原植被、野生动物、资源能源节约等)和个人利益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在每一次讲座、每一次专题课都强调过了的。二、考试题型的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题型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申论考题基本上由概括主要内容或问题、对策以及论证三大部分组成。如20002002年前三年是相对稳定的“概括内容”“提出对策”“分析论述”的题型模式。题型的绝对变化性是指从每一年的申论考题绝对有所变化。2003年开始,申论题型呈现出多变的趋势。其中05年和06年出现了选择不同(或正确或不正确)选择项进行评析的题型;05年出现了大题下面包含两个小题的题型。0307年,没有出现过完全雷同的题型。这就需要我们在考试时认真看清题型和题目要求,有的放矢,正确作答。今年的申论考试试题充分体现出了命题题型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化性。一方面,今年的申论题型基本上是考过的题型,无非还是“概括”“对策”“论述”三大块;但是另一方面,题型的绝对变化性又体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在具体板块问题的设置上,体现出了变化的绝对性。如:第一题概括材料一至八中的争议焦点并写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这是抽象概括中,概括主要观点的题型;第二题材料中第九.第十段分别介绍了不同的做法,问能得出什么启示?这是一个综合性考试题型。既考抽象概括,又考解决问题方法;第三题材料中的答复有何错误并进行补充。这是一种变化的选择题目;第四题以“人与自然”写一篇10001200的命题作文。和去年一样是命题作文,要求展开深入论述。三、考试难度适中,但容易出错难度适中的意思是说:一方面考试的材料具有普遍性,考试问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考生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对材料主题产生较大的误解;但是另一方面,考试题目在设置上还是需要相当强的理解能力的。如:第一题概括材料一至八中的争议焦点并写出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很明显这是一道概括题,但是对于这个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围绕材料18思考问题;第二,要答出材料所围绕“怒江水电资源该不该开发”的焦点问题;第三,要对主张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正反双方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第二题材料中第九.第十段分别介绍了不同的做法,问能得出什么启示?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个题目其实又是一次考察考生对正反面事例的分析能力的。材料9讲的是中国的漫湾水电站导致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材料10讲的是美国田纳西河水电设施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比,不难看出,这两种不同做法及其不同效果,对我们搞好水电开发至少有以下启示意义:第一,要充分论证。事先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充分的成熟的论证意见,通不过可行性论证的坚决不能上马;第二,要科学规划。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规划,不能盲目上马;第三,要综合利用。不能为建水电站而建水电站,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项工作;第四,要建立长效机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后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要有充分预见性,问题发生后,要及时予以解决,确保社会和谐。第三题要求指出材料中11的答复有何错误并进行补充。这是一道新型考题,也可以说是本次考试中除论述题以外的最难的一道题。其主要考察点在于:第一,不仅要紧紧围绕材料11,还要紧紧围绕材料6,因为材料11是针对材料6作出的答复;第二,一一概括指出材料11中的“答复”所存在的问题;第三,分条作答,即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