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语文).doc_第1页
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语文).doc_第2页
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语文).doc_第3页
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语文).doc_第4页
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二)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隽秀(jun) 虔诚(qin) 皓首穷经(ho) 潜移默化(qin)B脊梁(j) 感喟(wi) 舐犊情深(sh) 义愤填膺(yng)C忖度(cn) 雇佣(yng) 众擎易举(qng) 戮力同心(l) D股肱(hng) 震慑( sh) 信手拈来(nin) 怅然若失(ch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祈祷 原动力 突如其来 新婚燕尔B希冀 螺旋桨 藕断丝连 雍荣大度C告磬 电磁波 浅尝辄止 故步自封D狼藉 咏叹调 一愁莫展 摇旗呐喊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网络文学走过十年之路,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B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C电视剧命运,以恢弘的气势、感人的细节,浓墨重彩地再现了深圳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的风雨历程。 D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从民族的进步中得到补偿。正是深重的灾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自强不息。B造成高房价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财政的病灶、腐败枉法的危害、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和炒房者“搅混水”的混乱等因素引起的。C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历史上国际参展方最多的。D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国土资源部确定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翰林院与翰林翰林院自出现便与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发轫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的产物。此制尽管有其种种欠缺与不足,而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却不失为一项较为公正的选材制度。科举制度给无数栖身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带来了出头的希望,为其扶摇直上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历代王朝统治者则借此网罗到大批知识精英,既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也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在延长王朝寿命、缓解统治危机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中,翰林院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自唐代创翰林学士草诏并应奉文字之责后,靠科举而晋升者的比例逐渐增加。宋代,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接轨。至明代,翰林院成为外朝官署,并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状元授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还创立庶吉士制度。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院,称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因曾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称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而自明太祖废丞相之后,成祖设内阁,置大学士,与丞相相类。大学士均出自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翰林院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清代科举,沿袭一甲进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为了防止冒考,还在会试与殿试间增设复试,复试合格者方准参加殿试。另外,对已经跻身翰林者,创立大考制度加以监督和激励。制度之严格、措施之细密可见一斑。前人阐述明清科举制度,多囿于成说,只谈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其实,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庶常而留馆,加之清朝特创的翰林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悄然又于三级结构之上又多出一个层次翰林。所以明清科举制度实为四级人才结构。(选自2009年百科知识第11期)5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对“翰林院与翰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翰林院是随着科举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B明代规定一甲进士三人直接入翰林之制,自此,开始了“非进士不入翰林”时代。C翰林是明清科举制度人才结构中最高级别的。D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的庶吉士,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后再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翰林,不合格者不能称之为翰林。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是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相结合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一项很公正的选材制度。B科举制度既给社会下层的民间士子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可靠的阶梯,又让统治者提高了统治效能,巩固了统治。C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就创立了“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翰林院也就成为培育高级文官的摇篮和涵养高层次学者的场所。D清代,所有的进士只有在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这无疑是一大进步。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制度既为统治者选拔了大量的知识精英,又消弭了民间可能孕育的躁动与不满,可谓一箭双雕。B在明代,只要先考上进士,再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翰林之后就能进入内阁。C在清代,考中进士后,就可以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称“钦点翰林”。D科举制度不止秀才、举人、进士三级结构,也不是以考中进士为科举制度的终结,而是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四级结构,考中翰林才是科举制度的终结。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嫂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日:“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日:“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 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日:“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王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羌:指西夏,即元昊。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境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3分)( ) 皆谓其论出姑息 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方平曰:“此必妄也。” 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元吴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反叛。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结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用。 B对元吴请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认为如果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消除嫌隙,宋朝才能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煽动说依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正值上元观灯,连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张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国家在陈留建都,弊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形可以凭恃,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军队依靠粮食,粮食又主要依靠漕运,所以他要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四、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4分) (2)诏趣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3分) (3)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3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柳宗元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注释: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6分)(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5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车辚辚,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 ,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 (2)大行不顾细谨, 。如今人方为刀俎, 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 。(杜甫客至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蓝 调朱以撒在漫长委婉的海岸线上,暮色渐渐地飘落下来.已经是深秋的海滩,清寒随之而起。依然是裸足在沙滩上走,这些洁净的细碎颗粒,被温热的脚底揉搓着、摩擦着,沉了下去,显出一串歪歪斜料的脚印。眼前的蔚蓝色调,至少可以和这几个词联系在一起一空旷、清澈、洋溢,还有岑寂、萧瑟。永远持有一种节奏的是那一层层皱纹般的海浪,带着摩擦的力道,浦到沙滩上,消失,又复始。这种单调和机械般的持续,让人体会到了自然界的耐性,无始无终。简单产生了大荧,在我们的视野里、耳听中,也就是这种推移的单调,表达了一种敞开式的问大,毫无掩饰,不会是习惯地躲在面具的后面,把假相给人。一座城市被海洋环抱着,本来是可以设计成为个性城市的,却很遗憾,格局狭促,街巷潦草,多拐弯抹席少畅快通达,多花里胡哨少单纯简约。我住在海边,懒得跟车到市里转上一圈。海与海有许多不同,城市和城市却有太多的雷同,它们反蓝调而行,它们和嘈杂、拥挤、脏乱这些词有关,也和脂粉、艳墙连在一起。一座城市和环抱它的海洋如此大的区别,可见生活是以相互对照的方式展开的。一个人从城市到海边,开始了几天止息的、向下的、解脱的日子。心境、举止,连说话的口吻、言说的内容都有所更变。夕阳眼看着又一次西颓,有些亚麻色的光线,让艰前荡漾着的蓝色液体,更多了一层心理上的冰凉。所谓的休闲就是这样,休闳服、沙滩鞋只是改挟了肢体上的行头,更要紧的是自身的节奏律动,像磁湘走了绷紧的那根筋,一下予松松垮垮。远处有人在昏暗中吹着一只小号。缓竣地把一个柔和田转的中膏送了出来,而后是主旋律随之跃起。吹奏者的技巧不高,只是心气随和,透过空旷,传到耳边已经十分的柔软。烧烤的营地里燃起了篝火,舔着夜色的火舌将暗中的一角轻轻撩开。这是我少年时熟悉的一串动感,只有在学期末了,该考的全都过去了,才会有心思举办一场篝火晚会。少男少女围坐在篝火旁,唱歌或者起舞,没有忧虑,却有无数漫无边际的幻想。一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人在篝火前,就有一些年少,像眼前千万年的海水,每一次目击都是汪洋恣肆,一直没有能看出有何变故一不变也是会让人生出感慨的,因为不变比变要更困难。这些在篝火前满脸稚气的少男少女,也许下次来时,已经是计较油盐的小丈夫或者少妇了。似乎一只小号曲未了,人事已多错舛。我还看过一本地理杂志,撰写者显然亲身到达了这几个地方,他提到了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在他细腻的描述中,我感到了他的陶醉。这是一种纯粹之蓝,与我今生所见过的蓝调不可相比口那是我从未见过的蓝调啊,我不知用哪一个词汇可以贴近,它们在词汇之外,在人的破坏之外。许多的河流污染了,对此我并不惊奇,河流毕竟太小,一家造纸厂、石板材厂就足以改变它的颜色。可是大海大洋,它的浩瀚无边,天水相接,能使大海变色这需要多大的一种能量。每一个临海的国家,都有被怀疑的理由,就像常在海边走的沙滩鞋,一定会被海水浸润。古代的海洋是什么样的色调,如果要追问,就有一堆类似的问题要牵扯出来-一天空、云彩、空气、气候是否都如这般混混沲沌?那时的眼力可以穿透到多远?你我都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追问中变得不开心了。月亮升上了海面,使沙滩上那些毫无关联的景、物都浑然一体,带着水琳淋的清洁。立秋之后,沙潍上已经没有行者的影踪了,越往后的日子,它越发走向冷清,在冷清中慢慢清洗盛夏带来的杂沓和纷乱,沉淀污浊,在冷下去的氛固中,大海得到了歇息。只有很少数的人乐意反季节而行,这使他们行走在静谧之中。当我孤零零面对如此浩大的海面,并不会有孤寂感人之初始大抵也是如此。让一个人变成一滴晶莹的宿露,会比化为一缕青烟更有诗意,更为透亮,当它垂落海中,刹那被无声地收藏着。(选自2009年6月27日,有删改)14作者在第段中写海浪的“单调一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15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生活是以互相对照的方式展开的”?(4分)16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l)一个个人成长并有生存意识之后,他的劳累就开始了,像一首歌,没有休止符,调子又那么高,唱起来尤其吃力。(2)追问远古永远是浪漫的,远古的环境绝不像今日的生存环境,让人在迫问中变得不开心了。17作者在文中写了哪两种“蓝调”?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18仿照下面例句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另选两个话题,再写两个句子。(4分)例句:园中的兰花,并不因为牡丹的娇艳而羞于绽放。 (1) , 。 (2) , 。19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下面这幅图片的启示。(4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国内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像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等等。这些校训,文约意丰,或揭示办学主旨,或对学子提出要求和希望。作为即将步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的高三学子,你对此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请就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从读书学习这一角度,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21.请以“撑起一片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阆中中学高2010级考前冲刺仿真题(二)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C( A项“隽”应读jn;B项“喟”应读ku;D项“肱”应读gng。建议:注意课本注释的词语复习,包含文言文。)2 A(“燕尔”同“宴尔”。B项应是“雍容大度”;C项应是“告罄”;D项应是“一筹莫展”)(复习策略:字音字形的复习重在积累、不断强化记忆。一是准确掌握必读文本中的重要词语;二是做好学案及复习资料中词语的梳理;三是注意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网络语言中的热点词语。)3C(“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A项“冰山一角”原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现在多用作事物暴露出来的部分。含贬义。B项“率尔成章”不经构思,随意着笔,形容写作粗疏。D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应该用“痛心疾首”。)(答题建模:一是弄清成语含义,如率尔成章,浓墨重彩等;二是注意感情色彩,如冰山一角;三是注意使用对象与搭配,如痛不欲生。)4 D(A项成分残缺,“增强”缺宾语,可改为“铸就的风格”;B项“原因是引起的”,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在“一届”后加“世博会”。)5.D(只要在翰林院学习过的就被称为翰林)6.B(A以偏概全,文中只是说“较为公正”;C弄错对象,“非翰林不入内阁”制度应是在明 成祖设立内阁后才形成的;D混淆范围,不是所有进士,应是二三甲进士)7.A(B弄错条件,应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应把“只要就能”改为“只有 才可能”;C还要参加复试,只有复试合格者才能参加殿考;D明清以前的科举制度是三级结构)8(3分)【答案】A【解析】趋:奔赴。如“夜趋高邮”(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尝趋百里外”(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分)【答案】D 【解析】和不是。是说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之事,张方平认为一定是谣传。表现的是张方平上奏的十四条计策好。10(3分)【答案】C 【解析】(不是“解散士兵,停止其它战争,到上元观灯”,而是“路遇征调前来戍守的军队就让他们回去,并停止其他劳役,此时适逢上元节日(即元宵节),他又让城门三天不关”)11(10分)【答案】(4分)在这期间(趁机)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才是必胜的方法。(“厉”1分;“坚”1分;“除”1分;判断句1分。若语意有误,则该句不得分)(3分)下诏催促方平前往,并答应(他)让他斟酌事宜自行处置。(“趣”1分; “便宜从事”1分;省略句1分。若语意有误,则该句不得分)(3分)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做防备了。(“罪”1分;“为先事之备”1分;语句顺畅1分。若语意有误,则该句不得分)附文言文翻译:张方平,字安道,应天宋城人。从小聪明过人。被举荐为茂材,才能出众,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意图)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籍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趁此机会)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好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肯定了他的计谋。任益州知州。还没到任,有人煽动说侬智高在南诏,将要入侵,摄守急忙调兵修筑城墙,日夜不得休息,百姓很受惊扰。朝廷听说后,调发陕西军队,不断前往守蜀。下诏催促方平随之前往,答应他能斟酌事宜自行处事,方平说:“这一定是谣传。”路上遇见驻守兵卒,都让他们回去,其他劳役都停止。(此时)正值上元节张灯,(方平让)城门三天不关,蜀地百姓才安定下来。正值西部边境用兵,两蜀多有征调,方平因此上奏免除(两蜀)额外赋税四十万。又建议:“国家在陈留建都,不像雍、洛那样有山川可以凭恃,只是依靠重兵来立国而已。军队依靠粮食,粮食依靠水道运输,水运以汴水为主,其便利可以直通南海。天圣以前,每年征调百姓对汴水进行疏浚。其后,浅薄虚妄的人争着把裁减劳役费用作为功劳,汴水日渐堵塞,这是得到了尺寸的小利却失去了丘山那样大的好处。”于是上奏了十四条计策,皇上称好,都按照他的意见实行了。不久,张方平以工部尚书的身份做秦州统帅。侦察人员报告夏人将逼近边境,方平清理检查兵士战马,扬言(发兵)出塞。后来敌寇没来,言事者弹劾他轻举妄动,曾公亮说:“军队没有出塞,怎么叫轻举妄动?敌寇没来,(是)有防备的缘故。如果对他治罪,以后的边境大臣,将不敢事先进行防备了。”王安石放松铜禁,奸民每天销毁铜钱作为器用,铜钱渐渐亏缺。方平极力论述其害,请求责问王安石:“把几朝的法令典制,一下子全部废除,是什么用意?”皇帝采用了他的意见。元祐六年去世,终年八十五岁。12(1)答: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2)答: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13(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 (2)大礼不辞小让我为鱼肉 舍南舍北皆春水盘飧市远无兼味 隔篱呼取尽余杯14作者写海浪的“单调”,意在引出下文,揭示自然之哲理“简单产生了大美”,(2分)并将海浪的“阔大”“毫无掩饰”和城市的局促、虚伪进行对比(2分),含蓄倡导为人也要如“海浪”,真诚坦荡(2分)。15(4分)在作者看来,大海的简约、静谧同城市的拥挤、脏乱和喧嚣形成了鲜明突出的对比,这句话是在借褒海洋而贬城市。(手法2分,分析2分)16(1)人在成长过程中,一旦意识到自己需要为生存而劳累,那么这个劳累强度就会越来越大。(2)想象中纯粹的自然是绝美的,但由书本回归现实,因为纯粹的自然已经被破坏,我们再也无法体验。(各3分)17两种蓝调:一是指有着空旷、清澈、岑寂、萧瑟等特点的大海的简单之美,一是指书中描绘的塞班、圣托里尼、塞舌尔、马尔代夫等地未被污染的纯粹自然之美。(2分,各1分)用意:写前者意在表现对城市生活的嘈杂、拥挤、脏乱、虚伪的不满;写后者意在揭露人类对几近永恒的大自然的改变与破坏,从而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4分,各2分)18(4分)答案示例:(1)山间的小溪,并不因为大海的咆哮而停止歌唱。 (2)路边的幽草,并不因为大树的挺拔而怯于站立。(每句2分,修辞1分,句式l分。)19(4分)警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2分)切忌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2分) 20.答案提示:读书学习既要广览博采,又要专心求精,既能切近书本提出问题,又能由此及彼进行思考。学习需处理好广博与精深、“切问”和“近思”的关系。不广不博,一味求深,则狭隘局促,识见难开;泛泛浏览,又易流于浮滑,只有两者结合,才有利日后进益。读书贵有疑,先疑而后思,不去“近思”而好高骛远,只能是无源之水,难有发展。(言之成理即可)七、23参考例文撑起一片天(记叙文)九岁那年,妈妈走了,在雨中撑着小花伞带走了我的整片天空从此,每次回家再也闻不到扑鼻的饭香,听不到关切的问候了。只有冰冷的饭菜和父亲木呆的脸,他从不问我冷不冷,饿不饿,学习辛苦不。他只是一天到晚的工作。还有他那把黑布伞,下雨回来总是把那把黑布伞倚在门角边,任雨水流了满地。以前,妈妈总会责怪着“啊呀,你怎么就这样呀,屋子都发大水了”,把伞提去阳台。现在,却只有满地的水迹。九岁的孩童不懂大人间的事,就只知道恨谁喜欢谁。我喜欢妈妈,所以我恨气走妈妈的父亲。他就只知道工作,常年提着黑布伞。他的无能与无趣气走了妈妈。黑布伞哪里配得上小花伞?往后,父亲依旧提着他的黑布伞上班、回家。从不过问我的学习、冷暖。只是,冬天,我的床头摆了几件毛衣;夏天,冰箱里多了几根冰棍。一次放学,我把乘车用的钱弄丢了,混进车里被售票员拉回总站,打电话叫我父亲来领人。候车室外下着大雨,哗啦啦的雨声就像打在我心上的鼓点:爸爸会不会打我?半小时后,见得父亲提着黑布伞气冲冲的跑进候车室,满身湿漉漉的。他看见了我,满眼愤怒地举起了黑布伞。我吓得闭上了眼。父亲的黑布伞打在售票员的身上,“不就是几块钱么,值得让十岁的孩子在这里受冻挨饿?!你这么忍心,你没有自己的孩子吗”直到父亲被车站的治安人员拦住了,他的双眼还是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我怯怯地走过去拉住他的袖管,哭了。第一次从心里感觉到父亲炽热的爱女之心。觉得那把黑布伞不再丑陋,而是父爱的象征。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明白父母的离异并不全是父亲的错。也明白了父亲的爱是深沉的、不溢于言的。一天晚饭后,父亲破天荒地对我说:“出去走走吧。”我诧异极了。门外有小雨,我抢先一步提起门角边的黑布伞,撑开在我和父亲之间。在淅沥的雨中走了一会,父亲说:“想妈妈了吧。”我愣了好久才轻轻应答了一声。父亲说:“我欠女儿的太多了,让你失去了母爱。想要补偿你,却是笨拙得无从入手”我低下头说:“不,爸爸,你已给我太多了”父亲接过我的伞,用另一只手搂住我的肩膀,俩人就在雨中散步。 如果说,多年前,妈妈撑着小花伞趾高气扬地带走了我的整片天空,那么,多年来,父亲提着他的黑布伞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他没有女娲的七彩石,但他用那无言的父爱为我一点一点地修筑残缺的天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