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沙市三调语文A4.doc_第1页
2011年沙市三调语文A4.doc_第2页
2011年沙市三调语文A4.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市区2011年初中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题卡分离,其中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共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是试题卷,不能答题,答题必须写在答题卡上。3.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一、(8分)积累运用l(2分)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或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锐不可当dng 惟妙惟肖 xio 风靡m 愧怍 zuB穷愁潦倒lio 巧妙绝伦ln 追朔s 媲美pC相形见拙zhu 义愤填膺yng 阴霾 mi 广袤moD气冲斗牛du 戛然而止g 挑衅 xn 畸形j2.(2分)下面是某学生周记片段,划线处的表达正确规范的一项是( )昨天是我奶奶的生日,我和全家A为她开了个party,虽然外面吹着凄冷的风雨B,但屋子里却其乐融融C,这真是个开心的日子,哈哈。D 3. (4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的说明内容: 。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是: ,这样写的作用是: 。二、(16分)综合性学习班上以“数风流人物”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请你参与。活动一:翻阅过往4. (8分)下面是围绕主题搜集的经典诗文,请你补充完整。“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翻开史册,风流人物无数。出身贫贱,陈涉敢质问“ ”;道路曲折,李白仍自信“ ,直挂云帆济沧海”。环堵萧然,陶渊明依旧“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 ”;遭贬谪居,范仲淹秉持“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出山隆中,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 ”;挑灯看剑,辛弃疾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 ”。而面临生死抉择,他们都甘愿“二者不可得兼, ”!活动二:聚焦背影5. (2分)请从上面诗句作者中任选一个,以他的人生经历完成下联。上联:文天祥留取丹心狱中书志 下联: 活动三:立足当下美国福布斯杂志周三公布2010年度全球富豪榜,墨西哥电信大亨卡洛斯斯利姆赫鲁以总财富740亿美元再次排名第一,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分别以560亿美元和50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排名二三位。6.(3分)每年的富豪榜都会引起各方关注和羡慕,榜上人物俨然就是当代风流人物。假如你以主持人身份组织正反双方辩论,你想设计什么话题?你设计这个话题是出于什么思考?你的话题: (1分)你的思考: (2分)活动四:放眼未来7.(3分)你想成为怎样的风流人物?请创编一则青春誓言,自我激励吧!(30字以内)三、(12分)古诗文阅读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2分)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 聊发少年狂(姑且) B.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C. 才美不外见(看见) D.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9(2分)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报倾城随太守 樯倾楫摧 B不以千里称也 先帝称之曰能C其真无马邪 其如土石何 D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10.(2分)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为现代汉语。11.(2分)苏轼称此作“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请说出是哪“一家”。12.(2分)韩愈借说马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3.(2分)苏轼问“何日遣冯唐”,期待的人,其实就是马说中说的: 。四、(10分)议论文阅读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其实,真理常常就在身边,能不能发现,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和敢于坚持探求的勇气。纵观科技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洗澡,是件非常普通的事。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他的结论完全正确。无独有偶。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个发现,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刚才做了个梦。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和长短。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眼珠转动,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14.(2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5.(3分)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 16(2分) 第段中“发现者”和“创立者”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17(3分) 说说画线句“终于把?拉直,变成!”的妙处。五、(12分)散文阅读赤脚礼赞李成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其中“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好,把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 我长在农村,只要打开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脚。 每年春天,村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劳作都在水田,下地当然得脱掉鞋袜。甚至早春二月,农人们就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能等到春深日暖?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还是挽起来的,上面沾上了泥点,虽然穿着布鞋,但看得出脚刚洗过。我明白,妈妈已在稻田里忙了一大清早。 农村孩子喜欢赤脚。春雨之后,绿草芊芊,禾苗青翠,山花烂漫,我们再也不耐烦穿鞋,嫌玩起来不方便,又容易弄脏弄湿,干脆光着。脚掌一接触雨后的大地,光润、清凉的感觉顿时从脚底传到心里,愉快极了。我们跑啊跑啊,到山冈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戏水、捉鱼,去草滩放牛、牧鹅尖尖的青草戳得脚心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出细细的痕印,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教室课桌底下,都是一双双赤脚。上学路上不免奔跑追逐,便常跌倒。我不知多少次因踢到石头或土坷垃而趾甲折断、鲜血直流,痛得抱着脚直龇牙。但疼痛稍减,我又赤脚行走。这样一般要到深秋,有些贫寒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雪,还坚韧地赤脚上学。其实,最辛苦的还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赤脚干活的农人。雨后,他们挑着担子,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为防滑倒,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酷夏,为忙抢收抢种,一双双光脚板急如风火、噼噼啪啪地敲响在村前的泥路或石板上,甚至奔走在晒得就要融化的柏油路上,不知要在村庄与田地间往返多少趟村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中倒在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来泛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中似乎还有悲壮。 所以,农人的脚大多变形,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正因为这样的一双双赤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今天,农村也很少人赤脚了,但我们不应忘记曾经赤脚的日子。 我向我曾经看到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18. (2分)第段引用诗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9. (2分)第段中画线句中哪两个虚词需要重读?20. (3分)第段写赤脚的欢乐,第段写赤脚的痛苦,前后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21. (3分)请赏析文章第段中画线的句子。22. (2分)“赤脚”似乎不登大雅之堂,作者为什么要“礼赞”赤脚? 六、(12分)小说阅读在唐诗中割麦刘怀远看到北坡两块麦田泛黄,村长老王心里火烧火燎。回到家,便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回来帮这两户割麦。女儿不肯,说旅行社最近忙。老王说,再忙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去。说完啪地挂断电话。一会,女儿打回电话说,我星期天组织些人来割麦,但您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都答应。那好,您准备40把镰刀,40顶新草帽。老王说,镰刀可以去借,草帽得买。女儿说,您买吧,到时我给钱。一顶草帽好几块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到北坡。八点了,人没来。九点了,人还没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老王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镰刀,咔咔地割起来。这时,一辆豪华大巴卷着黄土,停在了坡边。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身套裙,扎着领结,还提个电喇叭。老王一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的吗? 接着下来一帮城里青年,有说有笑的。小菊拿起电喇叭说:我们从小就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但却没干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自体验,自由组合,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割麦比赛!好!青年们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割起了麦子。小菊没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中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会,小菊对老王说,爹,您去安排把饭送来吧。老王赶紧回村。看老伴正贴饼子,自己忙去挑野菜。饭送到地头,麦子已割完,小菊正领着青年们拾麦穗。老王高兴了,大喊:开饭喽!青年们呼啦围上来,把玉米饼子和野菜大酱吃了个精光。小菊又拿起电喇叭说,收完麦子的土地,接下来会灌溉、耕种,种上玉米或大豆,三个月后,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青年们雀跃,说,秋收时一定组织我们再来哟!小菊说,上车吧,头上的草帽带走,就当今天丰收一日游的纪念!人都上了车,小菊掏出一沓钱。老王问,啥?小菊说,割麦的钱。啊?给咱帮忙,还倒给钱? 小菊说,那天打完电话我灵机一动,就跟经理说,干脆组织个“体验丰收一日游”,既能帮您割麦,还能创收。这钱,经理让给您,已经扣去了旅行社的费用。老王眼睛眯到了一起,说,咱不收钱都行,秋上给多拉几车人来吧,就不用让在外打工的回来收秋了。小菊笑笑:什么都靠个新鲜,到时再看吧。旅游车卷着黄土开走了。车开出很远,老王攥着钱的手还在使劲挥舞,耳畔还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选自小说选刊2009年第11期,略有删改)23. (2分)请将下列与情节相关的内容填写完整。(每处不超过6个字)开端:割麦有条件发展: 高潮: 结局:秋收想再来24. (3分)文中画线句直接改为“等到九点了,人还没来”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