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项选择题1.图2312如图2312所示,A和B两物块的接触面是水平的,A与B保持相对静止一起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在下滑过程中B的受力个数为()A3个B4个C5个 D6个解析:选B.A与B相对静止一起沿斜面匀速下滑,可将二者当做整体进行受力分析,再对B受力分析,可知B受到的力有:重力GB,A对B的压力,斜面对B的支持力和摩擦力,选项B正确2.图2313如图2313所示,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与斜面体P连接,P的斜面与固定挡板MN接触且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体P此刻所受的外力个数有可能为()A2个或3个B3个或5个C2个或4个 D4个或5个解析:选C.若斜面体P受到的弹簧弹力F等于其重力mg,则MN对P没有力的作用,如图甲所示,P受到2个力;若弹簧弹力大于P的重力,则MN对P有压力FN,只有压力FN,则P不能平衡,一定存在向右的力,只能是MN对P的摩擦力Ff,因此P此时受到4个力,如图乙所示3.图2314(2011高考海南卷)如图2314,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斜劈,斜劈上一物块正在沿斜面以速度v0匀速下滑,斜劈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劈的摩擦力()A等于零B不为零,方向向右C不为零,方向向左D不为零,v0较大时方向向左,v0较小时方向向右解析:选A.取物块与斜劈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物块匀速运动、斜劈静止,故整体所受外力之和必为零分析整体的受力可知,由于重力、地面的支持力方向都沿竖直方向,若地面的摩擦力不为零时,其合力方向只能沿水平方向,必导致整体的合力不为零,从而与题述矛盾,故只有A正确42012年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记录再创新高,成功实现下潜7 km深度设潜水器在下潜或上升过程中只受重力、海水浮力和海水阻力作用,其中,海水浮力F始终不变,所受海水阻力仅与潜水器速度有关已知当潜水器的总质量为M时恰好匀速下降,若使潜水器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需要从潜水器储水箱向外排出水的质量为(重力加速度为g)()图2315A2 BMC2M D2M解析:选A.由于以同样速率匀速上升,则所受的阻力相等设减少的质量为m,运动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为Ff.在匀速下降过程中:FFfMg;在上升过程中:F(Mm)gFf.联立两式解得m2,A选项正确5.图2316(2012高考广东卷)如图2316所示,两根等长的轻绳将日光灯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都为45,日光灯保持水平,所受重力为G,左右两绳的拉力大小分别为()AG和G B.G和GC.G和G D.G和G解析:选B.由对称性可知两根绳的拉力大小相等,设为FT,则对日光灯在竖直方向上有:2FTcos45G,可得FTG,即B正确6(2012高考浙江卷)如图2317所示,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取g9.8 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317A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B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方向沿斜面向上C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竖直向上D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上解析:选A.物体重力在斜面方向上的分力:Gxmgsin304.9 N,由此可推断Ff0,即A正确,B错误物体重力在垂直斜面方向上的分力:Gymgcos304.9 N,方向垂直斜面向下,故C、D均错误7.图2318(2013亳州模拟)如图2318所示,不计重力的轻杆OP能以O点为圆心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P端用轻绳PB挂一重物,而另一根轻绳通过滑轮系住P端在力F的作用下,当杆OP和竖直方向的夹角(0)缓慢增大时,力F的大小应()A恒定不变 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 D先增大后减小解析:选B.由三角形相似得:,Fmg,逐渐增大,即PQ增大,由上式知F逐渐增大,B正确8半圆柱体P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其右端有固定放置的竖直挡板MN.在P和MN之间放有一个光滑均匀的小圆柱体Q,整个装置处于静止如图2319所示是这个装置的纵截面图若用外力使MN保持竖直,缓慢地向右移动,在Q落到地面以前,发现P始终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319AMN对Q的弹力逐渐减小B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CP、Q间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DQ所受的合力逐渐增大解析:选B.取Q为研究对象,Q受到mg、FMN、FP三个力的作用,若MN缓慢向右移动,则FMN方向不变,FP与竖直方向夹角增大,动态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可以判断FMN、FP都变大,选项A、C错误由于Q受力平衡,合力始终为零,选项D错误取P、Q整体为研究对象,地面对P的摩擦力应与FMN平衡,所以地面对P的摩擦力逐渐增大,选项B正确9.图2320(2013山西四校联考)如图2320,在水平板的左端有一固定挡板,挡板上连接一轻质弹簧紧贴弹簧放一质量为m的滑块,此时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已知滑块与板的动摩擦因数为,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现将板的右端缓慢抬起(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直到板竖直,此过程中弹簧弹力的大小F随夹角的变化关系可能是()图2321解析:选C.当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增大到一定值时,滑块沿挡板斜向下的重力分力大小等于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即mgsinmgcos,解得tan,故.可见,在0之间时,滑块位置不变,弹簧的弹力为零,故A、B错误;当时,滑块在挡板上所在的位置发生改变,弹簧缩短,若,弹簧的弹力F弹mgsinmgcosmg,对比选项C和D可以看出,C正确,D错误二、非选择题10(2013江苏启东中学质检)如图2322所示,用绳AC和BC吊起一重物,绳与竖直方向夹角分别为30和60,A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50 N,而BC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求物体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多少?图2322解析:对结点C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重物静止有:FTBCsin60FTAC sin300FTAC cos30FTBC cos60G0由式可知FTACFTBC,当FTBC100 N时,FTAC173.2 N,AC将断而当FTAC150 N时,FTBC86.6 N100 N将FTAC150 N,FTBC86.6 N,代入式解得G173.2 N,所以重物的最大重力不能超过173.2 N.答案:173.2 N11.图2323如图2323所示,重为G的均匀链条挂在等高的两钩上,链条悬挂处与水平方向成角,试求:(1)链条两端的张力大小;(2)链条最低处的张力大小解析:(1)在求链条两端的张力时,可把链条当做一个质点处理,两边受力具有对称性使两端点的张力F大小相等,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取链条整体为研究对象,由平衡条件得竖直方向2FsinG,所以链条两端的张力为F.(2)在求链条最低处张力时,可将链条一分为二,取一半链条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由平衡条件得水平方向所受力为FFcoscoscot.答案:(1)(2)12.图2324如图2324所示,AC和BC两轻绳共同悬挂一质量为m的物体,若保持AC绳的方向不变,AC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60,改变BC绳的方向,试求:(1)物体能达到平衡时,BC绳与竖直方向之间所夹角的取值范围;(2)在090的范围内,求BC绳上拉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析:(1)改变BC绳的方向时,AC绳的拉力FTA方向不变,两绳拉力的合力F与物体的重力平衡,重力大小和方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西宁市城北区教育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编外聘用人员考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市光谷第三十二小学教师招聘若干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四川乐山高新区管委会招聘劳务派遣人员17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舟山岱山县岱东镇人民政府公开招聘编外人员1人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规则优化策略方案
- 四川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2025年公开考核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科专业毕业论文架构
- 2025福建漳州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权属企业福建金信商业保理有限公司选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毕业论文在里查重
- 电子系毕业论文结论
- 涉密项目保密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 JJG(京) 47-2013 出租汽车计价器(行车测距法)检定规程
- 收益法资产评估评估程序表(适用于非整年)
-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2024)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
- 男方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自愿离婚协议书(2篇)
- 化工厂拆除施工方案
- 资产并购咨询合同模板
- 食品物流学:食品保管与储存
- 字画作品买卖合同模板
- 高中数学导数满分通关专题35 双变量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概述(原卷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