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图解表格类》 .ppt_第1页
学案《图解表格类》 .ppt_第2页
学案《图解表格类》 .ppt_第3页
学案《图解表格类》 .ppt_第4页
学案《图解表格类》 .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 图解表格类,题型剖析 此类试题是用图表、图解、图示等作为命题形式来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内容,具有情景新,文字阅读量小、信息量大,直观明了,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对于题中的已知条件一般隐含在文字叙述、各种图形中、表格中的数字中,题目一般巧妙地将信息隐藏在图表中而不会太明显。此类信息具体分为模式图、示意图、流程图、实验装置图等不同类型。,突破策略 要通读全题,研读文字信息搜索关键 词,辨识、思考和比较题干中图或表,多方面挖掘 题干信息,并进一步做好有机整合和浓缩,寻找解 题线索和突破口。在梳理出答题必备的知识要点基 础上,对题中各个选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或根 据题中各个提问,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典例1 图1是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3表示图2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1细胞中,“能量通货”atp产生的场所有 。肺炎双球菌细胞的结构与图1细胞相比,在细胞核方面应没有核仁、染色质及 ,在其细胞质中应只有 一种细胞器。(以上均填标号) (2)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a细胞的名称是 。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2中的 细胞所处的时期。,和,c和d,次级精母细胞,d,(3)若图1示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 会发生图2中 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 (4)图3中a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 ,对应于图 2中的 细胞,由变化为的原因是 。,c,b,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解析 本题信息是通过三种图示方式呈现,即结构模 式图、分裂示意图和柱状图。图1是高等动物细胞亚 显微结构模式图,其atp产生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 ()和线粒体(),肺炎球菌细胞属于原核细 胞,与图1细胞相比在细胞核方面应没有核仁、染色 质及核膜(),在其细胞质中应只有核糖体一种 细胞器。图2是某一生物体中不同细胞的分裂示意图,,b,a一定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无同源染色体(因为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子染色体移向两极并且细胞质均等分裂);b细胞也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无同源染色体(因为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细胞一定是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因为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d细胞一定是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为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并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d细胞所处的时期。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属于正常体细胞,所以只能发生c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图3表示图2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其中存在没有染色单体的时期,通过这一点可以判断图中b为染色单体变化,根据变化规律判a为染色体,c为dna。的特点是染色体减半,dna和染色单体相对数是a的两倍,所以判断对应于图2中的b细胞,由变化为(对应图2中的a细胞)的原因是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备考链接 1.如何阅读生物图:把握整体、细观局部(由大到小、 从外向内)、弄清问题、准确作答。首先分清是什么 图:结构图、概念图、过程图、坐标图、折线图(柱 型图)、流程图、循环图、示意图、遗传系谱图。 2.细胞分裂图像的判断大致可分为四步:第一步判断 特殊图像(联会、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着 丝点排列赤道板的两侧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 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第二步判断时 期(主要根据染色体的行为特征:染色体散乱分布 前期;着丝点排列赤道板上中期;着丝点分裂后 期);第三步判断细胞分裂方式(根据有无同源染色 体);第四步判断细胞名称(细胞质分裂方式)。,3.模式图往往是源于教材中生物的局部形态结构的典型图,是相关生理过程或结构的直观表现,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各种图形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变式,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1)熟记课本所有模式图,包括模式图所有的结构名称及图形特征。 (2)熟记各结构的化学组成。 (3)熟记各结构的功能。 (4)正确理解结构与功能、数目与功能、行为与功能的统一性。 (5)正确区分辨别模式图与具体结构的区别。,能力迁移 1.(08海南卷改编)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的名称是 。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 。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 。,突触,突触后膜,感觉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膜外电位 的变化是 。 (4)在图2中和的间隙中的液体为 ,兴奋通 过图2的传递过程中,信号的变化情况是 ,传递方向的特点是 。原因是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只写膜外电位,变化),组织液,电信号,化学,单向传递,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 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解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过程及相关模式图,难度较小,神经元之间联系的结构就是突触d,也就是图2所示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感受器就是指神经纤维的末梢,感受器可以感受外界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引起反射活动的发生,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任何感觉的产生都是在大脑皮层。神经纤维在接受刺激后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突触间隙中充满液体是组织液,突触所完成的信号转换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典例2 (09烟台诊断)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蕃茄植株,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图中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过程的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越高 b.过程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植株a为单倍体,高度不育 d.图中筛选过程不改变抗病基因频率,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中的应用,考查了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过程。过程的自交,自交代数越多,纯合高蔓抗病植株的比例就越高,故a对。是减数分裂,此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故b对。植株a是单倍体,表现出个体矮小,高度不育的特点,故c对。图中的筛选过程属于人工选择,人工选择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d不对。 答案 d,备考链接 本题属于过程流程图类,“流程图”反映了事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在高中生物知识中,“流程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如:细胞代谢过程、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细胞分裂过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过程等都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流程图”的典型特征是图中有“”号、逻辑性强,是“文图”的综合(即亦文亦图)。要解答好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求考生扎实掌握好教材中的原理、过程和方法并能转化成简图直观掌握;另一方面要求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剖析方法,从局部到整体,把大块分成小块,看清图中每一个过程,识别准每个部分的名称,严谨设问,有针对性的从图中提取有关信息,并结合教材中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寻找突破口。,能力迁移 2.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植物体中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图为其简单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是、,代表细胞呼吸的 是、 b.若突然中断co2的供应,短时间内,x物质的量 减少,y物质的量基本不变 c.在干旱初期,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是过程受阻,d.图中、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内,、过程发 生在线粒体内 解析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及细胞呼吸中的物质变 化、发生场所、影响因素。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故a对。中断二氧化碳的供应,x物质三碳化合物的量会减少,y物质的量基本不变,故b对。干旱初期,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原因是气孔关闭,二氧化碳无法通过气孔进入叶肉细胞,二氧化碳固定受阻,故c对。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发生在线粒体基质。 答案 d,典例3 为检测某种植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光合作用速率,进行了以下实验操作:将一株经过饥饿处理的该种植物和3个容量为200 ml的透明瓶(每瓶气体约200 ml,其他体积忽略不计),组成如图所示的密封装置。,在恒温条件下,按以下叙述进行操作,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关闭a,打开b,装置在黑暗中1小时,检测丙瓶内气体,发现氧气浓度下降了3%,则丙瓶内气体体积 (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 (2)再给予1小时一定强度的光照,检测丙瓶内气体,发现氧气浓度上升了7%。假如植物合成的有机物全部为葡萄糖,问这1小时内,植物光合作用共产生氧气 ml。 (3)打开a,从甲瓶的“取样品活塞”处抽取气体,直到将整个装置中的全部气体抽尽,问得到的气体与实验前相比大约相差 ml。,基本不变,40,52,解析 (1)关闭a,打开b,黑暗下1 h,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o2量与生成co2量相等,总体积不变。 (2)黑暗1 h,氧浓度下降3%,光照1 h,氧浓度比原浓度上升7%,则光合作用实际使氧浓度上升10%,丙和乙相通,气体含量一起改变,故光合作用净产生氧气=(200+200)10%=40 ml。 (3)乙丙两个容器中二氧化碳总共为(200+200)20%=80 ml,前一个小时黑暗中共消耗氧气3%(200+200)=12 ml,生成二氧化碳12 ml,装置内共有二氧化碳80+12=92 ml。1小时光照,光合作用共消耗二氧化碳40 ml,生成氧气也为40 ml,装置还剩下二氧化碳92-40=52 ml。打开a,二氧化碳全部被koh吸收,所以气体总量相差52 ml。,备考链接 1.本题属于实验装置图试题,实验装置图可以体现出实验方法、原理、固定条件、材料,此类试题多属理科综合实验题,不仅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还考查学生对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地体现考纲中“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这一能力要求。常见的有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装置的连接和实验装置的设计等几种基本题型。,2.此类试题破解基本方法是: (1)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图中包含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材料用具、实验变量、反应变量、观察指标等; (2)用已掌握的常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要领,结合图(表)作答; (3)比较分析表中数据,结合实验原理等,分析得出结论。,能力迁移 3.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 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 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 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装置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采集到土壤动物可以保存在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典例4 (09潍坊质检)科学家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获得下表数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从第营养级到第营养级的能量传 递效率为11.28%,b.第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863.9 kj/(m2y) c.营养级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 d.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 生演替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群落演替。第营养级与第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1.28%,故a对;第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为501.2+141.0+221.7-(141.0-79.1)-(15.9-13.2)-(0.9-0.5)=798.9 kj/(m2y),故b错;群落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的,故c对;该生态系统遭受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故d对。 答案 b,备考链接 1.此题为数据表格分析类,表格中常是呈现了量化生命现象的各种指标的数据信息,若突破此类试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审准题意:一方面要确定准表格设置的目的;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单位以及围绕表格所作的各种文字说明,特别是表下面的备注性说明。另一方面看清问题是什么。(2)信息整合转换:围绕问题重新审阅表格信息,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将表格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并联系相关知识点,最终回扣设问。(3)组织答案:依据以上分析使用规范语言准确表达,语言的选择时学会借用教材中的经典语句,使用相关的生物学专业术语,切忌出现口语化语言和错别字。,2.常见表格除了数据表格,还有一种材料(过程)表格,是以材料(处理过程)作为主体记录的表格。常用“有、无、多、少”等词表述不同对象的材料(或处理过程)差异,读取表格信息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表格中数据或现象间差异形成的原因。(2)注意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总和等,表格中出现“0”等特殊值的地方要特别小心,弄清原因。(3)要看清数据变化的规律,比如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稳定,并分析原因。,能力迁移 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质量的变化,得到如下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7 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 c.2729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30的实际光合速率为2 mg/h 解析 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代表呼吸消耗,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代表经过2 h的处理有机物的积累量,所以实际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量+2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量。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为29。净光合速率=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量+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量。 答案 b,一、选择题 1.(09烟台期末)下图为人体神经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含有dna的膜性细胞器是线粒体 b.该图中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c.该图中为突触,共有5个 d.构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解析 为突触小体。线粒体是含dna的膜性细胞器。为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为细胞膜,其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 答案 c,2.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两图均为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b.做质壁分离的实验应选择甲为材料,图中结构1 起重要作用;做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应选择乙为 材料,主要观察结构2的有关变化 c.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2、4、 5;标号6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d.甲细胞中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乙细胞中 的细胞核dna既转录又复制 解析 甲细胞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因细胞不分裂,所以细胞中的dna不复制,但能转录。乙细胞为根尖生长点细胞,能连续分裂,细胞分裂时有dna的复制和转录。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核膜具有双层膜,但细胞核不是细胞器,两图均为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亚显微结构。 答案 c,3.(09滨州模拟)下图是某生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图甲中的2和6表示两条y染色体,则此图可以 表示次级精母细胞 b.图乙中上某位点有基因b,则上相应位点的 基因可能是b c.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数量分别 为2、0、4,d.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16条 解析 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及图像识别。据图甲,1、4和5、8分别表示两对同源染色体,如果2、6表示y染色体,则3、7表示x染色体,该图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表示次级精母细胞,a错;图乙中染色单体数为4,c错;据图甲可判断该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条,最多时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为8条,d错;图乙中上的基因可能因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而变成b,b对。 答案 b,4.(09泰安模拟)下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解析 该题以图解的形式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结构及功能。内环境是由c血浆、a组织液和b淋巴构成的。水肿是因为组织液中水分增多引起的,所以a错;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内环境排除,所以d细胞内液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故c对;在生态系统的组成中,a生产者是整个系统的基石,a生产者和b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d无机环境的纽带,所以b错误;b分解者所处地位不属于营养级,所以c描述错误。 答案 c,5.(09福州质检)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特点,制作了下图实验装置。甲、乙中加入等量经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并加等量的酵母菌,乙内用液体石蜡隔绝空气。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将以有无co2的产生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 作用类型 b.实验预期: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甲内都无酒精的 产生,c.乙和甲的比较,说明酵母菌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d.乙为甲的空白对照实验,以排除无关因素对酵母菌呼吸作用的影响 解析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均可产生二氧 化碳,二氧化碳的产生不能作为判断呼吸类型的依 据。甲瓶内由于上方的空气中存在氧气,短时间内 不会进行无氧呼吸,但是当氧气被消耗完时就可以 进行无氧呼吸了。甲乙实验是条件对照实验,不是 空白对照实验。实验的结果可以说明酵母菌在不同 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呼吸作用类型。 答案 c,6.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据此推断他们的孩子性状表现是 ( ),a.1/4为rh阴性 b.1/2为椭圆形红细胞 c.1/8不能产生淀粉酶且rh 阳性 d.3/8为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 解析 这对夫妇的后代基因型有:eeddaa、eedd aa、eeddaa、eeddaa四种。故他们的表现型有:1/2为椭圆形红细胞,无rh阴性,3/4能产生淀粉酶,1/2为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1/4不能产生淀粉酶且rh阳性。 答案 b,7.下列据图所作的推测,错误的是 ( ) a.基因型如甲图所示的两个亲本杂交产生aabb后 代的概率为1/4 b.若乙图表示某生物的次级卵母细胞,则在通常情 况下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8个 c.丙图中5号女儿患单基因遗传病,那么3、4号异 卵双生兄弟的基因型相同 d.丁图中中的碱基不完全相同;约有20种,解析 由丙图中5号女儿患单基因遗传病,可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的,3、4号异卵双生兄弟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一个为显性纯合,一个为显性杂合),由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难看出a是正确的。若乙图表示某生物的次级卵母细胞,则正常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其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最多为8条,丁图中的碱基有a、t、g、c,中的碱基有a、u、c、g,为氨基酸约有20种。 答案 c,二、非选择题 8.(09广东4月)下图是某生物细胞(局部)和细胞中某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乙中a所示的这类物质在细胞膜上可能具有的功能是(多选) ( ) a.作为载体蛋白,起物质运输作用 b.作为酶,催化发生在膜上的化学反应 c.作为受体,接受膜表面的化学信息,d.作为细胞表面的标志,被其他细胞识别 答案 abcd (2)若用吡罗红和甲基绿混合染液对图甲细胞染色,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现象是 。 (3)若图甲细胞的分泌物是抗体,则图甲表示人体的 细胞,其来源于什么细胞? 。 (4)若图甲所示的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图甲中哪些结构会发生什么变化? 。,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被染成红色,浆(效应b),b细胞,或记忆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细胞膜通透性改变,(5)简述a过程与c过程的主要区别: 。,耗atp(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而c过程不需要消 耗atp(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a过程是将物质从 低浓度往高浓度运输,而c过程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 浓度运输,解析 (1)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有多种作用, 可以作为载体蛋白控制物质的进出,也可以作为酶 催化生物化学反应,或作为受体和糖蛋白进行细胞 间的识别。(2)吡罗红可以把rna染成红色,甲基 绿把dna染成绿色。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