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精神”与现代学校发展(修改版).doc_第1页
“人类学精神”与现代学校发展(修改版).doc_第2页
“人类学精神”与现代学校发展(修改版).doc_第3页
“人类学精神”与现代学校发展(修改版).doc_第4页
“人类学精神”与现代学校发展(修改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学精神”与现代学校发展 石 军 (广东省广州市新穗学校,510315)摘要 现代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关系到现代学校的未来发展。本文简单阐述了“人类学精神”的内涵,并提出了现代学校发展需要“人类学的精神”的观点,“人类学精神”即现代教育的发展要在教育的希望的“田野”里不断耕耘,精心地培育教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探索教育本质与规律的精神。“人类学精神”注重学校的精细化发展、专业化发展、文化性发展、注重教育的行动力和本质化探索,这种精神是现代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必然趋势。关键词: 现代学校 学校发展 人类学精神一、“人类学精神”的内涵 什么是“人类学精神”?人类学家认为,要认识人文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观察具体的人的生活。而要进行这种观察,人类学要求运用实地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在实地调查中,人类学坚持身体力行身心交融地在“田野”中追寻研究对象的文化与性格,通过大量的考察,从众多的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社会生活的基本过程,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中了解他们的社会关系、交换活动、地方政治和宗教仪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众多的现象中看出本质的思维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学注重精细化的考察、注重专业性、注重文化型的发展之路,强调身体力行的执行力,注重对事物的本质化的考量。这种精神对我们现代学校发展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对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德育发展,学校教育研究等领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二、现代学校发展需要“人类学精神”(一)学校发展需要注重精细化走节约型发展之路人类学的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细的精神”。精细的精神主要集中表现在对考察对象的观察与关注需要达到一种“精细”的境界。精细化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强调“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学校管理模式。精细化的“精”是主要是指精心、精益和精通;“细”是指细致、细化、细心,使得具体的工作、落实到细处,从而做到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现代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发展需要注重对学校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每个过程的考量,以达到一种“精细”的境界,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角落、每一颗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点缀他们、用诗意去装饰他们、用童心去布置他们,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就是“精细化精神”的形象表达。为此,现代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要专注使得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这与人类学中注重细节的考察是相通的,一致的。现代学校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抛弃过去的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之路,从粗放型发展之路转变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未来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二)学校发展需要注重专业化走专业型成长之路人类学的精神其次是一种“专业的精神”。人类学在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专业性,在人类学家从事“田野研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专业化的修炼,从专业社会化来看,田野工作在人类学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成为人类学家的前期必备训练。人们也普遍认为,真正的人类学知识均源自于田野调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田野训练”造就了“真正的人类学家”。现代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如人,学校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一样必须要走专业化的成长道路。学校发展的专业化主要是指校长办学的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化。校长是学校的首席教师,是学校发展的领航人,校长的专业化决定未来学校发展的方向,为此,校长的专业化必然要求和倡导教育家来办学;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主体,学校教师发展的专业化,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为此,学校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支充满教育理想,拥有教育激情的专业化、文化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学校走专业化的发展路线,才会有内涵式的发展,才能提高现代学校办学品质,创办出一流的高品位的优质教育。(3) 学校发展学院注重文化性走文化型发展之路 人类学的精神还是一种“文化的精神”。人类学一开始就将人置于“文化的世界”(或“语境”)中来观察和阐述人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性格。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学是一门关于文化的科学”。后功能主义人类学的代表马林洛夫斯基也认为:“人类学,研究文化的特殊科学” 美马林洛夫斯基: 文化论 ,费孝通等译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1业;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威廉斯指出“文化的问题,完全属于人类学的领域” 美威廉斯:新国际百科全书 ,参见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页;我过著名人类学家林惠祥指出“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6页这些都印证了人类学以”文化“为中心的学科性质,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以“人”为对象的学科,主义是基于“文化”的立场来研究“人”。现代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书育人,更多依赖的是对文化的濡染和内化,其必然要求学校以“文化”为中心来教育人,培养人。文化立校,文化治校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共识。这就要求了现代学校的未来发展必须走文化型的发展道路,文化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离开文化发展的学校主动是走不远的,优质学校的文化共性是由文化型的校长带领文化型教师,培养和濡染一批文化型学生,这将是现代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4) 学校发展需要注重行动力身体力行的执行力 人类学的精神也是一种“行动的精神”。人类学是一门注重行动的学科,人类学注重身体力行,身心交融地在“田野”中追寻事物的“文化性格”。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与其说是在于研究的主题,还不如说是在于人类学家所使用的独特方法论,即基于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决定某项研究是否属于人类学范畴的惟一重要标准,实际上就是看研究者做了多少田野” 美古塔 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洛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P2 人类学不是停留在书本和黑板上的,它是需要身体力行的行动力,人类学只能通过远足他乡进入田野才能体验文化的差异性” 美古塔 弗格森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M洛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P10,当我们试图成为一位人类学家时,我们必须走入真正的“田野”。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必须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提倡“行动的精神”,展示一种全新的行动哲学。马克思说过,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只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现代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行动,关键在于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又在于透过学校的先进文化来影响教职工的行为,每个教职工都能在“只有行动,就有收获”的行动哲学教导中受益,需要身心交融地融入学校现实,身体力行,反身体验,安身立命,并追求“道成肉身”的至高境界。 李庆明,种豆南山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2007年版105页因此学校管理者的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现代学校的执行力文化,为此,笔者认为现代学校的发展不仅仅需要“行动的力量”,更需要“行动的精神”。(5) 学校发展需要注重本质化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人类学的精神更是一种注重“本质化的精神”。对事物本质的追寻一直是人类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人类学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对事物本质的追寻,人类学者需要通过大量的考察,从众多的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从众多的现象中探索出事物的真实本质。这个过程需要人类学家在贫瘠的、崎岖的“田野”中不断耕耘,追寻真知的探索精神。 在现代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这些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基础,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把握学校的内在本质,我们的教育就会走向歧途。当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一个“人”时,“人”必须有一个真正意思上的“德行”,这与现代学校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德行”也是一致的。所以,现代学校的发展需要人类学的这种对本质不断追寻的精神,只有追寻了这种教育的精神,我们才能真正意义的把握教育的本质与本真,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得现代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原点。参考文献1. 石军,工读学校校园文化建构初探 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042. 仪平策,论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 民俗研究2004.033. 约瑟夫弗莱彻著:境遇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19页4. 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演讲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5、李政涛,论“教育田野”研究的特质兼论田野工作中人类学立场和教育学立场的差异,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石军:男,安徽含山人,1983,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和中山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师从全国著名教育学家冯增俊教授。广东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理事,入职2年来在青年探索 、当代青年研究 青少年研究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教育导刊 、 中国德育 、思想理论教育 、教师月刊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中国基础教育 、中国工读教育 、基础教育研究 、江西教育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教育研究与评论 、心理咨询师 、新德育 、中小学德育 、中小学德育研究 、广东中小学德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报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青年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