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重“修身”的践行,重“德性之知”(北宋张载正蒙大心:“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认为这是人生而固有的,无须接触外界事物,只要通过内心修养就可以把它发挥出来,并认为它高于“见闻之知”。后为宋明理学家所利用和发挥),不注重概念的逻辑推理;由内(“尊德性”)而外(“道问学”) 的认识探索世界的路径;积极入世的精神:儒家内圣外王;君子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道家和光同尘;君子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佛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佛法,犹如求兔角; 舍己为人,普度众生; 佛家思想一、佛法的基本特征以普度众生为终极目的;以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为特质;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因果报应理论为基础;以禅定为基础的实证精神;以中道为原则的方法论;二、佛法的基本理论1、四圣谛 2、 “缘起说”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指产生事物的主要、直接而内在的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次要、间接而外在的原因。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缘起论表现为四点:(1)、无造物主、 一切事物的生成,都是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条件决定的,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而不是靠造物主。(2)、无我、 指包括我在内的万物和宇宙世界没有主宰。(3)、无常、 指任何事物都不存在永恒的固定的状态。(4)、 因果相续、指因缘而产生的一切事和物,譬如流水一般,是永不间断的,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法则井然,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其具体的运用实例则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认为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包括十二环,即由“无明”缘“行”,由“行”缘“识”,由“识”缘“名色”,由“名色”缘“六入”,由“六入”缘“触”,由“受”缘“爱”,由“爱”缘“取”,由“取”缘“有”,由“有”缘“生”,由“生”缘“老死”。四缘一切法莫非缘生,共分四种:第一、因缘:从产生的结果来说,亲生是因,疏助是缘。因缘就是起主要作用的因,通常把引生结果之主要条件叫作“因”,次要条件叫作”缘”。唯识家也把“因”叫作种子,把“果”叫作“现行”,“种子”能生“现行”叫作“种生现”,如树之种子能生树,“现行”亦能变更“种子”,叫作“现生种”,如现在之树能生新种,因为水土日光空气等条件的变化,或茂盛或不茂盛,其所生新种或优或劣,必与旧种有所不同,这说明种子受了现行的熏习而发生变化,故名“现熏种”。又如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有个想法,根据这个想法(因或种子)发生一种行为(果或现行)这也是种子生现行或因生果,随后在行为的过程中,又接触了些新的事物,得了些新的经验,于是改变了以前的想法,这便是“现熏种”或是果又成因,另生新果。第二、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等无间缘”只在精神现象中存在。所谓“等”便是“同等”或是“一样”,所谓“无间”,便是“毫无间断”的意思,人心前念为后念生起之原因,如无“前念”,必无“后念”。”前念”既灭,“后念”继生,二念体用同等,而且二念之间无有间断,有如呼吸相继,一呼一吸,生生不已,念念不停。佛教认为主观思维的开展,前前后后是相互关联着的,前行的思维大体规定了后起思维的种类,前后思维中间如无其他障碍,那末前者引导着后者就鱼贯而下,不致中断。如此前念心直接为后念心的生缘,称为等无间缘。又前念心导引后念心产生,所以又称次第缘。佛教强调主观思维的无间断的开展,会逐渐发生对客观的反作用。第三、所缘缘: “所缘”的“缘”字是“攀缘”的意思,如心里相信一件事,则心为“能缘”,事为“所缘”。又如欣赏荷花,则眼识为“能缘”,荷花为“所缘”,故“所缘”“即是“心识”的“对境”,能引起“心识”能缘的作用。“所缘境”即是“能缘心”的“所缘缘”,如无“所缘境”这个条件,则“心识”起不了能缘的作用。“所缘缘”又有亲疏之分。“亲所缘缘”与“能缘心”相伴而起,不能相离,例如“眼识”对“色境”,能见之能力(见分)与所见之影像(相分)二者不能相离,“相分”即为“见分”之“亲所缘缘”,而影像必有实在物体为其本质,此本质与见分相离即为“见分”之“疏所缘缘”。故“所缘缘”亦系专就心法而说。心因境起,为佛教因果论中之一原则,故佛教在基本上不属于主观唯心论的范畴。 第四、增上缘:指任何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的影响和作用。分为两类: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有助令生长的作用;二、一种事物对于其他一切事物阻碍之不令生起之作用。于其他事物能助令生长者,如阳光、空气、雨水、肥料、人工、农具等对于农作物来说,都是“有力增上缘”。于其它事物,虽不直接助令生长而亦不障碍其生长者为“无力增上缘”。“有力及无力增上缘”皆属“顺增上缘”。于其他事物障碍之不令生起或已生起而令之破灭者,如冰雹之于花草,枪炮之于人物,是为“逆增上缘”。此缘范围最广,凡世界上任何一事物皆为其他一切事物的“增上缘”,即前三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亦属“增上缘”。佛教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无不具有增上缘的功能,只是不能影响自己,也就是不能作为自身的增上缘。3、大乘六度布施:指把自身所拥有或所知道的施予他人。除了财物的布施 (财布施) 外,还包括佛法的传扬 (法布施) 和信心的给予 (无畏布施)。布施能除去贪悭。 持戒:恪守戒律 (如五戒,十戒) 等。另外舍己为人的精神也算是持戒。持戒能除去恶业。 忍辱:不把任何对自己或教义的侮辱或攻击放在心上、坦然面对苦难,以及培养耐性。忍辱能除去瞋恚。 精进:就是勤劳地修行。精进能除去懈怠。 禅定:心无杂念,不为俗物迷惑颠倒。禅定能除去散乱。 般若:增进对佛法的了解、增长智慧。般若能除去愚痴。 4、唯识学“八识与四分”理论(1)八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依感官,了别境界。 第六识意识 ,分五俱意识、独头意识(梦中、定中、散位、狂乱)。第七识末那识 ,执“我”,烦恼根源。第八识阿赖耶识,“藏识”,含藏一切习气种子 ,与“现行”相互薰 染。 “八个兄弟共一胎 , 一个伶俐一个呆, 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把帐开 ”“八个兄弟本一胎”,所谓八个识,不过是对如幻心理作用的不同功能进行方便划分罢了;“一个机灵”是指老六,它作用广大,聪明伶俐,能于一切境界周遍计度,到处分别执取,可以统率所有“心所”仆从;“一个呆”是指老七,这个呆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管老八感召成什么粗劣生命体,它都死死抓住这种生命体以为是自己;“五个门前做买卖”是指前五识,不会主动出门搞营销,只在五根门头随缘各做各的买卖;“一个后院把账开”是指老八,高深莫测,深居浅出,广大无边,兼容并蓄,所有往来账目统统记录在案,绝不遗漏一丝一毫。第八识是海水,大的波浪就好比心所起的作用,叫第七识(末那识),大浪上面的波纹变化就是意(第六意识),而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蕴就是大浪上面的浪花,很细,叫做五识。 (2)四分,即指心、心所的四部分作用 相分宇宙万法,皆内识之所变现。相分即客观现象。 “一物四境” :人见的清水,天人视为琉璃,饿鬼视为浓血,鱼虾视为窟宅.所以,现象界很虚假,从而说明 相分也是虚妄不实的. 见分心识的缘虑作用,即主观的认识主体。见分与其所缘的相分,都是识体所变现,摄物归心,故成其唯识。 自证分对认识自觉加以证知的作用。见分有缘虑、了别相分的作用,但不能自知其所见有无谬误,故必须另有一证知其作用者。自证分即识之自体,故又名自体分。 证自证分对自证分再度证知的一种作用。为证知自证分有无谬误,于是识体更起一种证自证分的作用,证自证分不能证知见分(故与自证分不同)。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可以互缘互证,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传递与反传递关系。 相分如镜像,见分如镜光,故名心之外相,非谓在心外也。自证分如镜面,证自证分如镜背。 当今德国现象学家与唯识学研究者耿宁把这个四分结构翻译成了现象学的用语:见分客观化行为、相分客观现象、自证分自身意识和证自证分自身意识的意识。 三、禅宗的基本特征 1、宗旨:禅宗的目的转识成智 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化身(用);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化身(用); 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报身(相); 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法身(体); 2、禅宗的教化方法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心性的特征:无相无不相 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僧那禅师 汝欲明本心者。当审谛推察。遇色遇声。未起觉观时。心何所之。是无耶。是有耶。既不堕有无处所。则心珠独朗。常照世间。而无一尘许间隔。未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3、参禅方法:反观内省 不拘文字、知解 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徒为后学障先佛之智眼。病在依他作解,塞自悟门。资口舌则可胜浅闻,廓神机则难极妙证。故于行解,多致参差,而日用见闻,尤增隐昧也。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4、禅宗修行的原则:无门为法门,直指人心为宗灵默禅师初谒马祖,次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阇黎。师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于人当下的语言行为表现之际,让人反观那个能显现为语言行为作用的本体自心自性,它就是人上至成佛,下至轮回的总根源。能自在运用它就是佛,不能自在运用它,被它所转就轮回六道。) 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蹋枝。手不攀枝。树下忽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他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用种种方法截断人的思维活动,让人当下体悟自心无相无为,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 道家思想司马谈认为道家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在哲学上以虚无无形的道作为世界的根本,以柔弱因循作为道的作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一、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1、终极的价值目的:解脱自在(真人); 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j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让王)“逍遥游”庄子发展老子“见素抱朴”的思想,认为人性是自然的、纯真的、朴实的,情欲和仁义都不是性,主张性不为外物所动。“任其性命之情”保全本性,并且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戕超越的境界。 庄子认为,人不自由的原因, 一是“有待”,即外在物质条件的束缚;他说:大鹏飞翔,要靠大风和长翅膀;走远路的人要带许多干粮。列子“御风而行”,这都是“有待”,不算真正自由二是“有已”,即自由肉体及精神的束缚。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或“殉利”或“殉名”,其结果是“人为物役”,失去了独立自主的个体人格和精神自由。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庄子提出要达到“无待”、“无已”,根本办法是“心斋”和“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之变以游无穷,彼且恶乎待哉”。 2、道法自然,因势利导; 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3、功成身退,鄙薄功利(山林文化);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4、崇尚天道“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平等精神;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 和光同尘,常善救人而不弃人,常善救物而不弃物;“齐物论” 齐万物,认为从超越时空绝对存在的“道”的角度看来,万物的存在都是暂时的,万物之间的性质差别都是相对的、微不足道的。万事万物“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他举例说: “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gu憰ju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草茎与屋柱,丑妇与美女,宽大、狡诈、奇怪、妖异,从道的角度都可通而为一。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是非 “毛嫱qing 、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5、有为与无为相辅相成(为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6、道家对于战争的态度: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180-2025管内电缆导体(CICC)型超导磁体电气绝缘性能测试方法
- 化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农业农村基本知识课件
- 冒雪还书课件
- 冉云帆培训课件
- 劳务合同样本格式9篇
- 会员服务短信营销方案(3篇)
- 化学实验安全管理培训课件
- 先秦时期的政治课件
- 化学品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一检)泉州市2026届高三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数学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福建省榕圣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矿山设备检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2030数据安全合规审计服务市场爆发及等保测评机构并购价值评估
- 2025年中国华电集团招聘面试题解析及备考建议手册
- 涨停战法研究精华总结(经常复读-多有收获)
- 现代汉语全套课件
- 智慧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 二十四山开门放水作灶真诀
- 生物基础电子教案分享
- 小学六年级体育教案(全册48课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