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道德理想兼论21世纪德育的改革与创新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断,为开创我国21世纪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任务。 一、德育要努力张扬人追求崇高的天性 追求崇高,是人的天性;而崇尚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则是人类道德理想与审美理想的最完美统一。因此,德育应从张扬人追求崇高的天性出发,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道德理想是人们行为的最高标准的集中体现,也就是道德上的理想人格,即一定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人格化。它是指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是一定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集中地体现在一定的具体的人的身上,这种人也称之为理想人物。道德理想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概括与结晶,或者是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结合与融合;另一方面,是指由于这种概括与结晶或者结合与融合,往往体现在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理想人物身上,体现在这种人物的高尚道德品质中,因此,人们又往往把这种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或道德品质的样板看作是道德理想。道德理想的这两个方面的涵义是统一的。因为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总是最好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行为的结晶,并表现为完美的道德品质;而道德上的完美典型或道德品质的样板,又一定是这种理想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集中表现。在任何社会中,都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使一定的社会成员达到或者接近某一阶级或某一社会的道德理想。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体现人们关于至善至美的生活和至善至美的人的观念的那种完整的、具体感性的形象。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在社会主义社会,关于审美理想的观念,同培养新人?精神丰富、道德纯洁和身体健美的人是不可分的。审美价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社会历史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可以振奋人心,激励人的崇高感情,扩大人处世态度的境界。由此可见,审美和伦理都体现着人与现实的相互关系:伦理以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等的道德评价的形式来表现一个人、一群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行动;审美是客观社会关系(包括对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的掌握)的某些方面的实体的感性的体现,这些社会关系方面促进或者妨碍着个体的和谐发展,促进或妨碍着个体为创造美、实现崇高和英雄行为、同丑恶和卑鄙作斗争的自由的创造性活动。 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提升人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这话很有道理。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报告LEARNING TO BE: 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中曾指出:“如果人类心理有什么固定特点的话,那么最突出的特点也许就是:人要排除令人苦恼的矛盾;他不能容忍过度的紧张;他努力追求理智上的融贯性;他所寻求的快乐不是机械地满足欲望,而是具体地实现他的潜能和认为他自己和他的命运是协调一致的想法?总之,把自己视为一个完善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3页)事实上,人类对于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最完美统一的渴望,正是人追求崇高、向往完善的天性使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呈送该报告的函中指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完善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3页)因而,德育要努力张扬人追求崇高的天性?这正是新世纪德育乃至整个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人性基础。 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这一理想境界的道路,为人类追求和实现崇高的理想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因为实现人类崇高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既是人类所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原则的社会形式。21世纪我们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地创造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地提升人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道德教育要塑造人至善至美的品格 鉴于人具有追求崇高的天性,德育应当把塑造人至善至美的品格规定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准、思维方式、创新才能、道德情操、价值追求、思想水平、精神气质、交往能力、身体状态和心理素质等。“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5页)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其实,这种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完全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到它的滥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理想和审美理想是统一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追求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作为道德哲学,它所追求的是“立人极”,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探究怎样通过敦品立德而成为“至善”的“圣人”。儒家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至善”,即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事实上,儒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和王阳明的“致良知”理论,就是建立在人有求美、向善的天性之上的。 儒家学说的经典作品之一的大学,在其开篇中所确立的修身的纲领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至善”的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则是“中庸”,它是儒家提出的修身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就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以“中庸”为至德,这使其成了后世修身的普遍原则。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典型,则是那种能够“止于至善”、“择乎中庸”的“圣人”。同为儒家经典之一的中庸,曾经以一种无限崇拜的口吻赞叹道:“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这里所讲的洋洋之大道和威仪三千之大礼,需“待其人而后行”。很显然,这个所待之人就是能行“大道”和“大礼”的、超越了“小我”的圣人。正如中庸中所指出的:“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可见,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那些至善至诚、名昭日月、德配天地的最圣明的人。正如明代学者王夫之所说:“圣者,极乎善之谓。”美籍学者杜维明先生也曾经指出,儒家的圣人象征着最可信、最真实、最诚实的人。中庸所阐发的“至诚”、“尽性”以及“至诚如神”和“赞天地之化育”的思想在汉代的董仲舒哪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引申,使“天人合一”的精神更为发扬光大,成为贯穿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成为古代中国人所普遍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无独有偶,西方的一些伦理学家也曾提出过类似的道德理想,即求“完全”、行“中庸”的道德理想。“完全论”也称为“至善论”。它主张不言快乐,不计功利,而以人格得到完全的发展或个人的德性和能力的完成作为人生的目的和道德标准,以使个人在道德方面达到圆满的境地,成为完人,并以此为人生的最高幸福。古希腊“完全论”的主要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一切事物的目的不外乎使其各自具备的性能完全发挥出来,人也是如此。奋勉精进,努力向上,实现人所具有的一切德性和能力,尤其是实现理性,就是幸福和至善。他认为,人既是“政治的动物”,又是理性的动物。根据前者的要求,人在社会中的行动标准是“行为之德”(简称“行德”),行德的表现即“中庸”(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指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亚里士多德把中庸作为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即所谓“道德乃是一种中庸之道”。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恶的行为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道德的标准。根据后者的要求,人必须发展理性,实现“知识之德”(简称“知德”),才能趋于至善。基督教伦理学也倡导“完全论”。神学家认为,道德完善是基督教徒的生活的目标。圣经的马太福音记载,耶稣就要求他的追随者“你们必须像上天的父那样完善”,耶稣本人就是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至圣至善的道德上完美的“人”。基督教的“完全论”有三个特点:(1)至善的典范是作为上帝化身的基督;(2)至善的本质是爱;(3)至善的规范是教义规定的共同义务。只有爱上帝、信仰上帝、忠诚履行教义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不过,这种道德理想不是把理想人物看成是为改造生活而奋斗的积极战士,而是说成以自己的苦难去赎偿人类罪孽的伟大殉道者,因而是虚幻的,不现实的。以后的伦理学家虽然也都注重道德理想,但他们往往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理想人格。他们把理想人格看成是内在“情理意志”和外在“音容举止”的综合,看成是抽象的“人性”的体现和神秘的“善”的化身。这种理想人格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抹杀了理想人格的社会基础,把道德理想看成是超越现实的“绝对善”,十全十美的“完全”,超脱众人的“真佛”,人生之外的“天地境界”,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秘幻想的偶像。因而是不科学的。 实践证明,科学的道德理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尚追求,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自我完善的结果,也不是禁欲主义的自我否定的结果,而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自觉认识当时历史进程和社会关系的产物。因此,它来之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它是崇高的、伟大的,又是普通的、平凡的。因而只要通过正确的道德教育和自觉的道德修身,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和“途之人可以为禹”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与他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所以,人类未来社会的发展必然采取通过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这一最有效的发展形式。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及其对历史过程的深刻论述,为我们具体指出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这一理论不仅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现实指导。现代科学指出,人在生理上尚未完成,这一点对我们认识人,是有独特贡献的。我们可以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而这种“未完成的人”必须从他所处的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知识和技能,这正是教育存在的必要前提。事实上,人总是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使他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成为实现他自己潜能的主人。同样,这也可以帮助他通过现实去寻求他走向完人理想的道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第193页)。因此可以说,我们今天的德育,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内涵和素质的全面要求,教育青年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真正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志存高远,胸怀宽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而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就成为新世纪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内容和任务。 三、德育要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理想服务 学校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基地,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宣传者和引导者,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提升者和塑造者。因而学校德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服务。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精神文明和人的现代化更为迫切。而且,当人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人们必然要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就将成为必然的趋势。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愚昧与野蛮的生存状况,决定了人生价值处在一个极低的文化层面上,人的畸形和片面的存在与发展,决定了人生价值亦是畸形的、片面的;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则意味着人生有着至高无尚的生存价值。那么,人怎样才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呢?那就是要实现主体的人格完善,即通过教育来提高人的修养、学养和素养。这就是说,人格完善的价值,就在于它能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杜维明先生在谈到儒学的成圣之道时曾经指出:从儒家的观点看来,成圣的最终基础和实际力量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因此成圣的道路就是一个以此时此地的人的存在状态为出发点的持续不断的自我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渐包容的过程,是寻求自我结构与人的自然结构最终与宇宙的结构合为一体的过程。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这个合一的过程相应地也就是一个证明的过程。当自我最终与宇宙或这个伟大的自我达到合一的时侯,自我就成为自身的最初结构的真实者(参见美?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P.80.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这个过程就是建立人格理想的过程。由于中国儒家的传统思想是以人与道德原则合一为人的最高价值所在,所以,主体的修身就成了保证道德完善和个人道德圆满的前提,因而也是个人达到其最高价值的必要条件。儒家的价值观认为,一个现实的人若能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达到不仅与家族、社会、国家融为一体,而且与主体化的世界浑不可分,就达到了一种主体与客体的交融和无差别的境界。人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最高价值的实现。所以,儒家价值观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与宇宙合一,即中国古代儒学贤哲们所喜谈的“天人合一”,希望实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理想人格。 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想追求具有自己独特的方面。如果说,西方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小我”或“自我”的理想人格的话,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大我”或“为他”的理想人格。庄子在齐物论中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了作为个体的我与整个世界是一体的。在他看来,一个人要突破个体的界限,就必须要抛弃“小我”,达到“吾丧我”的境界,即自己把自己忘掉的境界。因为只有这样,作为个体的我才能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自由的精神境界;而“大我”的人格就是在这里通过对自由精神的追求来实现的。这种“大我”的理想人格在儒家学说中有着更充分更明显的表现。 关于如何超越“小我”而实现“大我”,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理想人格,我们可以从中庸的以下论述中看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段话所论述的,不仅是圣人之道的宏大发展过程,而且也是对“小我”的超越过程。在这里,“大我”人格的出发点在于“至诚”之心,而其表现却在“与天地参”。显然,这与庄子通过消极的“吾丧我”来实现自我超越而达到自由精神不同,它是通过积极的“经纶天下”来实现自我超越而达到“止于至善”的伦理精神的。杜维明先生认为,这段话包含着这样的主张,即认为绝对诚实的人就是那种通过内在的自我转化而完全实现自身的人。而德育正是推动和促进这种自我转化的重要动力。一般说来,这种完全实现自身的人具有把自我实现的任务延伸到宇宙中去的力量,因为绝对的诚实(可信、真实、诚实)具有实现、完成和完善人的真实本性的能力。 儒家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电动观光船旅游航线旅游市场拓展策略报告
- 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合作协议细节
- 品牌形象代言合作协议条款及内容
- 养殖业产业资源整合合同书
- 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合作协议
- 建筑劳务外包合同标准范本
- 农业机械租赁及技术指导合同
- 劳动合同范本及法律风险解析
- 鹤岗XX眼科器械制造厂2023年度ESG社会责任报告:监管政策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估
- 木工组承包施工合同3篇
- 简介肾移植课件
- 控压钻井技术及实践培训讲义工艺课件
- 发展社会学课件
- 【完整版】锁骨骨折护理查房课件
- 浅谈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特点及保护对策
- 厚度仪点检表
-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教学课件
-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课件
- 有机化学实验课件PPT
- 中国饮食文化完整教案73777
-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践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