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doc_第1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doc_第2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doc_第3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doc_第4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话:神话即是关于神灵的故事。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其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它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远古时代的产物。2风、雅、颂: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其区别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有诗题,不在305之数。4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5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以记事为主,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6、尚书: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定,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2000千年历史文献。7、国语(03年4月考)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8、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9、战国策(05年4月考)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10、“楚辞”(05年7月考)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11、离骚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的代表作。(浪漫主义)表现了屈原“美政”理想,深沉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12、屈宋指战国后期的屈原和宋玉。屈原楚国贵族,他开创了楚词这样一种新诗体。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生活困窘。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13、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其内容,在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在艺术上也形成奇特瑰丽的独特的艺术风格。14、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15、天问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16、九辩1、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17、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书,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儒、道、法、阴阳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加以说明,形象生动,意味盎然。18、散体大赋汉代兴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19、辞赋: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汉代的辞赋作品,依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一般称为“辞”或“骚”,亦即骚体赋;二是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扬雄的甘泉赋、班固的两都赋等,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但到东汉后期,又出现了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铺叙摹绘减少、抒情成分大增的赋作,一般称为“抒情小赋”。“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但只有到了汉代,辞赋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成自身的特质。20、抒情小赋: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似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21、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22、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23、赋: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咏物寓意,篇幅短小。24、七发(浙江02年7月考)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七发,这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质体现着大赋文体的基本特点: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2、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3、遣词造句趋向繁难、华丽。4、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25、互见法(02年4月考)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26、建安风骨(浙江省2002年7月考)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27、建安七子:(东汉建安时期)(04年4月考)建安七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每人在不同文体方面的优长也不尽相同,但都在诗、文方面有较高的成就,都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yang)、刘桢。28、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如屈原的离骚中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东晋以郭璞为代表,是游仙诗的高峰期。游仙诗内容向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如曹植的游仙诗。郭璞的游仙诗兼具上述两种内容。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与东晋辞意夷泰的诗风殊非同道。其感慨深广,溢于言表。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之玄言诗风大异其趣。29、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30、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31、玄言诗(浙江省2002年7月考)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32、左思风力:指左思诗歌的风格特色。左思的诗继承了建安风骨,具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和对当时门阀制度及黑暗政局的悲愤不平之气,尤其是他的咏史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并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感情激烈深切、刚健有力,与西晋诗坛的主潮太康诗风大异其趣,故钟嵘誉之谓“左思风力”。33、太康诗风: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生活在比较优裕安适的环境中,加之司马炎提倡名教和拉拢名士以求支持,所以造成了“士无特操”的局面,此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爱财、奢侈、清淡、纵欲。表面看他们风流潇洒,但内心却世俗平庸。醉心于物欲无任何理想色彩。发之于诗,多为写实的内容,建安诗歌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胸怀气概,正始诗歌的忧生之嗟和对政治恐怖的激愤均已消失,转而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方面下功夫,形成“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重摹拟,重形式技巧的特点,即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史,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34、吴歌”: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35、元嘉诗歌:晋末宋初的诗歌创作。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共三十年,但元嘉诗歌却不仅限于此。它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秦始之交的鲍照。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理回归到感情。在艺术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重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等,其中以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鲍照的乐府诗成就最高。36、元嘉三大家:指元嘉诗坛的三位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他们都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其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各不相同:谢灵运追求的是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的是典丽华赡之美,而鲍照则追求热烈明畅的浓艳之美,各有其突出的艺术个性。37、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38、永明声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他们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将四声之说应用于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39、宫体诗:是指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的丽靡轻艳的诗风。宫体诗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多写妇女、男女之情、咏物、游戏,同时对写实技巧刻意追求。它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文学思潮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的表现。40、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41、用典:亦称用事、隶事。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据史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42、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43、志怪小说(02年4月考)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44、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是在品藻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45、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46、陶谢 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47、元嘉三大家 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谢灵运: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意境幽深、明丽、孤峭,词句别致、精美,刻画细致、巧妙。 颜延之:语艰深,喜铺排,好用典,重藻饰,多对仗;风格繁密凝重、华美典雅。鲍照:华艳、浅俗、雄放。 元嘉诗歌创作新特点一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谢灵运的山水是最突出的代表。 二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三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 四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48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主要取法齐梁诗人:(1)诸如对偶、用典、诗体之类形式上的追求;(2)对自然物色的刻划;(3)思想上渐受玄学之影响。 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49、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郦道元引书四百多种,加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注水经,叙述了许多河流两岸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对后代山水游记文学有很大影响。50、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51、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2、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53、吴中四士:指初唐诗人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四人并称为“吴中四士”54、沈宋:初唐诗人沈诠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都以律诗名世。55、上官体:指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称谓上官体。56、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严密得名,成熟于唐代。八句,四韵或五韵,分五言律、七言律两体,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57、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诗律和诗意的研究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58、文章四友:初唐诗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四人齐名。59、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后被人并称“高岑”。60、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61、李杜: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并称。二人以不同风格的优秀诗歌及巨大成就将盛唐诗歌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62、竹溪六逸:指唐代诗人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山东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63、拗体:律、绝诗不依常格加以变换的为拗体,两联都拗的为拗句格,整首全拗的为拗律。64、排律:律诗的一种,每首至少十句,除首末两联,其余上下句都应对仗。它是律诗加以铺排延长,因名排律。65、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过渡的一种诗歌风格。这时期诗歌大多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和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写民生疾苦,但气骨已衰,渐露中唐面目66、大历十才子:唐大历时期十个诗人的并称。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炜、夏假审,大历初年他们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后被合称“大历十才子”67、长庆体:指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的诗风,元稹有元氏长庆集,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其作品于长庆年间编集,因而称为长庆体。68、元和体:元和是唐宪宗年号。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以及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摹仿他们作品的诗,当时也视为元和体。也指唐代后期摹拟元和作家的作品。69、元白:唐代诗人元稹 、白居易的并称。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又极相近,是当时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70、韩孟:唐代文学家韩愈、孟郊的并称。两人友善,又诗风相近,故人并称之为“韩孟”。71、长吉体:李贺字长吉,故“长吉体”即指李贺诗歌的风格特色。其诗感情浓烈,刻意追求创新出奇。构思奇特,想象诡奇怪诞,诗中多主观梦幻色彩的意象,造语奇丽,生新拗折,笔触形象而暧昧,带有神秘色彩,在中唐和整个诗歌史上都有突出的地位。72、小李杜: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是晚唐最有成就的诗人,登上晚唐诗歌创作的艺术最高峰。杜牧是力求摆脱当时诗歌影响、能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的优秀诗人。之所以在“李杜”之前冠之以“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