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 语 哲 理 选 择 题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 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 唯物主义 B 本位主义 C 经验主义 D 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 画家的创作灵感 B 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 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 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 B C D 6、“望梅止渴”说明了( )望梅确实能解渴 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 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 B C D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 物质的作用 B 意识的作用 C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因为( )A 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 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 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 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意识决定于物质A B C D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 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 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 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1114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 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 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 B C D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 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 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 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 实践决定认识 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 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 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 凭主观经验办事 D 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 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 )A 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 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 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 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 改造和利用规律 B 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 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 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 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 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 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 B C D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 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 )A 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 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 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思想( )A 正确,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 错误,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 不科学,它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D 正确,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 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 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 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 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 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 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 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 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 B C D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 物质决定意识 B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 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 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 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 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抱薪救火 沧海桑田 唇亡齿寒 覆巢无完 画饼充饥 挥汗如雨A B C D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 B C D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滴水穿石物极必反刻舟求剑断章取义墨守成规浅尝辄止统筹兼顾 固步自封A B C D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承认物质,否认运动 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 B C D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否认了物质的存在 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静止地看问题A B C D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 B C D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7、“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 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 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量变和质变关系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 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 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 C 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 D 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A 世界的物质性 B 矛盾的普遍性 C 矛盾特殊性 D 运动绝对性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 A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 B C D 43、“怨天尤人”错在( )A 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 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 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 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 B C D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 B C D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 B C D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 B C D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守株待兔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物极必反 墨守成规 吃一堑长一智 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失败为成功之母 断章取义 统筹兼顾A B C D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 B C D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 B C D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 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 B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C 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D 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A B C D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C 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A B C D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本质A B C D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C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 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 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 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C 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 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C 普遍联系的观点 D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A B C D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 积劳成疾 B 声东击西 C 因材施教 D 居安思危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 满招损,谦受益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 )的辩证关系A 内因和外因 B 量变和质变 C 认识和实践 D 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 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 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C 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 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 实事求是的态度 B 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D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A B C D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 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C 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 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 )A 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 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 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名 言 哲 理 选 择 题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 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 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 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 B C D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 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 实践第一的观点C 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 对事情要有所耳闻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 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 B C D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 是不可抗拒的 B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 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 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 一切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B 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C 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 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A B C D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 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 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 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 )关系A 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 金钱和人生价值 C 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 个人与他人、社会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A B C D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 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 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C 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 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 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 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C 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 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 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C 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 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 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C 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 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A B C D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 双方是根本对立的C 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 矛盾是无法解决的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说明( )A 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 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 要坚持适度原则 D 要重视量的积累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 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 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 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A B C D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 物质决定意识 B 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C 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 )A 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 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C 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 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C 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 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 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 B C D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 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 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C 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 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A B C D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 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C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 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 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A B C D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 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 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C 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D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哲理是( )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A B C D 32.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B 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C 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D 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 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 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C 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 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A B C D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C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 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C 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 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C 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A B C D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 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B 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C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D 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 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 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 )的回答A 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 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C 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 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 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 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C 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D 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 世界的本质是火 B 世界上没有神 C 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A B C D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 朴素唯物主义 B 机械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唯心主义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 )的观点看问题。 A 片面 B 形而上学 C 孤立 D 联系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 )的观点。 A 发展变化 B 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 对立统一 D 物质离不开运动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 A 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 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 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A 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 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 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 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 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D 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 A 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 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 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 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 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 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C 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 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B 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C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D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 )A 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C 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 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 B C D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 B C D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 ) A 理想源于现实 B 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 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 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 A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 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 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 A 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 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 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 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 A 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 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 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 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 B C D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 准备走曲折的路 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不怕走笔直的路 A B C D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 A 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 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 A 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 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 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认识来源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 B C D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 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 B C D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 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A B C D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 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 B C D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 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 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 ) 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 B C D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有不畏 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 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C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 B C D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77王安石在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产险知识精要
- 离婚房产分割协议中关于未成年子女权益保障细则范本
- 离婚房屋产权转移协议书范本三则
- 通信设备知识产权补充协议含多款通信专利
- 班组管理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达州公安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第04章 常用体外诊断仪器的功能模块
- 催收质检培训员工
- 《范爱农》课件大纲
- 文旅企业IP创新开发策略与2025年市场拓展分析报告
- JGJ46-2024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标准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钢轨钻孔作业
- 《酶切连接与转化》课件
- 中药处方点评培训
- 危险固体废物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西点制作工艺-第二版教材全套课件教学教程整本书电子教案全书教案课件
- 酸枣仁介绍课件
-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与指导课件(第二课时)
- 软硬结合板的设计制作与品质要求
- 乡镇报灾系统培训课件
- 如何辅导初中数学差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