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十年来六朝城市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摘要六十年来六朝城市史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49至1978年是六朝城市研究的停滞期;1978年至20世纪末是六朝城市研究的活跃期;进入新世纪以来是六朝城市史研究的继续发展期。本文主要通过对建国六十年以来的六朝城市史研究各个时期主要成果的回顾和简介,总结六朝城市史研究的值得吸收的经验和借鉴的经验,并对六十年来六朝城市史研究中所需要加强的地方做出的自己的认识。关键词六朝,城市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研究是历史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以城市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式为主的外在结构形态研究,和城市功能与社会生活为主的内部机能研究。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的差异,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地域,城市的外在形态和内部机能,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现有的城市史专题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探讨这些城市发展的地域特征。这既是城市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也是城市史研究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辛德勇:中日古代城市研究前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关于城市史研究的重点,皮明庥教授有精辟的概括:“第一,城市的生成和盛衰荣枯,发展链条和区段;第二,城市社会形态和结构(地理空间结构和功能演变,行政及市政结构、经济结构、人口和阶层结构等);第三,城市性质和功能演变,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重功能,并从辐射和死后的双方对流中加以展示;第四,城市文化性质,包括城市风貌、风尚、市民气质和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流派乃至风味食品等。”皮明庥:城市史研究略论,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本文所回顾的六朝城市史研究在上述定义的基础上,对建国六十年来的六朝城市进行系统评述。六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林立,由此出现了新的都城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最主要表现在个体城市除以往的黄河流域政治经济中心长安、洛阳以外,又相继出现了邺城、成都、建业(后称建康)、平城等政治中心,一些政权间争夺区域的城市也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这些都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研究客体。值得注意的是,六朝时期政权林立,出现了不少新的都城,而关于都城研究,由于资料相对丰富,一直是城市研究的中心和重点,而与北方政权频频被改朝换代相比,南方则相对安定,表现在都城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都相继在建康建都(东吴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为求称呼一致,本文下统称建康),这就使得关于建康研究成为六朝城市研究当仁不让的重中之重。本文的论述主要是以城市研究的定义为准绳,在对建国六十年来六朝时期城市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回顾评述的同时,先将城市研究各个方面从魏晋南北朝整个时代来分析和回顾,进而介绍重点城市尤其是建康城的研究情况,力求完整全面的分析六十年来六朝城市史的研究情况。六朝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阶段关于六朝建康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朱偰的金陵古迹图考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为发端,该书已经对六朝建康城址和庙宇展开了分析,并认为宫城有三重城墙,为六朝城市史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俱兴。但是,共和国成立后,很快进入多事之秋。但六朝城市史仍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63年,南京大学历史系蒋赞初教授出版了南京史话一书,后于1980年、1995年一再增订出版,至今仍被视为是研究南京历史的经断性著作 该书初版于中华书局,后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南京出版社出版增订版。此书共分十八章,其中第四章“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东吴的首都建业”、第五章“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的首都建康”、第六章“南朝建康都城的衰落”、第七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建康时期佛教的盛行”等几个章节对六朝都城建康进行了全面系统和教委翔实的介绍,并重点介绍了建康城六朝时期的佛教。但与此同时的其他六朝城市研究则相对滞后。1978年以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繁荣阶段。1984年,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在四川成立,北朝史学会相继成立。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等单位还设立了专门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室(所)。而具体到六朝史方面,在江苏省境内,以六朝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先后成立了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南京师范大学六朝文化研究中心和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会,这些都为六朝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这一时期的城市研究则全面繁荣,综合性成果大批出现,一些重要的地区城市得到了重视,以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布局、城市建筑及城市制度、城市人口及管理、城市经济、城市社会生活、城市历史地理、城市风俗与文化等为侧重点的城市史研究成果丰硕,揭示了这一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特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研究则再则在上世纪演技全面繁荣的基础上,尤其是一些基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最新的考古成果和新的城市研究的史观,加大了吸收和借鉴域外成果的步伐,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趋势,这都成为城市史研究发展的新的方向。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二三个阶段的六朝城市史研究,以期对六朝城市史研究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析,缺漏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下面笔者就结合对于城市研究的定义对六朝城市进行回顾。六十年来城市史研究的具体表现综合性成果概述以魏晋南北朝城市为专题的著作是任重、陈仪所著的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共分七章,在阐述魏晋南北朝造成运动和城市的时代特色的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管理机制、治安管理、城市居民管理与城市编户社会、市场管理、市政管理、城市的粮食管理与社会保障等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架构了古代城市管理研究的初步的学术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见解。而对六朝都城建康,国内还出版了两本关于六朝都城建康的专著问世。一本是郭黎安六朝建康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版。,该书共八章,分别为“建业的兴起”、“从建业到建康”、“水陆交通的发展”、“繁荣的经济”、“居民生活”、“南中国的文化中心”、“气候、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建康与重要军镇的关系”,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和生态学的角度对建康城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宫城“非三重说”,鼎盛时期人口“70万80万之间说”、经济发展“外来资财支援说”等新观点。与此同时,卢海鸣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出版的六朝都城一书共十二章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分别是“建康定都的条件”、“建康的规划、营建与布局”、“建康宫城、都城和外郭”、“建康的城堡和军垒和郡县治所”、“建康的礼制建筑”、“建康的市政建设”、“建康的市场”、“建康德里坊”、“建康的园林”、“建康的佛寺、道观和神庙”、“建康的历史地位”,作者采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健康城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建康定都“风水说”、台城“东南移说”、石头城山上、山下“连营说”鼎盛时期人口“50万说”、寺庙“500700所说”等诸多新观点。这两本书尽管选题相同、但在论述的方法,侧重点上各不相同,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当代学者研究同一课题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贺云翱独辟蹊径,依据六朝瓦当阐明与六朝都城的关系的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 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尽管该书自述“本书不是对六朝都城的全面研究”,但他能独辟蹊径,以六朝瓦当的发现,据此“对六朝都城做复原性研究”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六朝瓦当不如秦汉瓦当和北朝及唐代瓦当那样受人重视。近年来随着南京城市迅速开发与建设,大量瓦当出土,且有地层依据,因此逐渐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开六朝瓦当系统研究的先河。本书对六朝都城复原性研究,除用瓦当为主要依据外,还以“人工河流的因素”,突出其对六朝都城规划的影响;同时除对都城和宫城本身的阐述和考证外,还以较多篇幅阐述都城内的主要礼制建筑、太学及六朝都城规制中的若干特点,又考证了附属于都城四周的其他重要建筑“空间”。本书对六朝古都南京出土瓦当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对云纹、人面纹、兽面纹和莲花纹四类瓦当分类型、时代、比较进行介绍和论列,还对六朝都城的建筑方面进行了探讨。全书分上、下两篇,并配有大量的插图。有关六朝建康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有台湾学者刘淑芬六朝时代的建康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82年,未刊稿。,管玉春六朝繁华帝王都 南京史志1983年第1期,1984年第1、2期。、黄锡之六朝的都城建康 收入六朝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刘淑芬建康与六朝历史的发展和六朝建康城的兴盛与衰落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郭湖生六朝建康 建筑师1993年第54期。、罗宗真城市遗址 六朝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李蔚然六朝都城建康发展概述 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2。、许辉六朝建康:政治中心和文化重镇收入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罗宗真六朝时期南京的文物、古迹研究南京六朝史的重要依据罗宗真:探索历史的真相江苏地区考古、历史研究文集2002年版。、陆海鸣、朱明六朝都城建康的若干问题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等。还有一些综合性成果是在介绍整个中国古史都城和考古学著作,分别开辟了专章讨论六朝建康的,这些成果有:郭黎安试论六朝时期的建业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罗宗真对南京六朝都城的一些看法中国古都学会编中国古都研究第二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陈桥驿南京六朝时代南中国的首都建业与建康陈桥驿:中国六大古都,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叶骁军群星拱月的建康叶骁军:中国都城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杨宽东吴都城建业和东晋南朝都城建康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赵永复南京六朝古都赵永复:十大古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以及马伯伦、刘晓梵六朝京都等, 马伯伦主编南京建置志,海天出版社1994年版。这些成果,或依据历史文献资料,或结合考古发掘资料,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六朝建康的概况。对于其他区域城市的综合性研究。学者们多认为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城市的发展既有自身特色,又不乏时代烙印。张南对六朝政权下的江北和江南城市都作了研究。认为六朝政权的江北城市,尤其是其中的重镇,成为南北冲突中北方防线的中坚力量,其经济功能最弱,是本地区低水平的经济中心和部分官方互市和私人越境贸易的场所 张南:战争冲突中的六朝江北城市,安徽史学,1991年第2期。对于六朝江南城市,张南认为它们大多时间虽是在和平环境下向前发展,但六朝内战、抵制北方南伐的战争及农民起义等打断了其正常发展的进程 张南:战争频仍中的六朝江南城市,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及增刊。对于六朝时期广西和岭南地区城市发展较快的情况,黄金铸认为其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封建王朝政治、军事势力的拓展适应了当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与广西、岭南地区的人口、交通和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分不开的分别见黄金铸:从六朝广西政区城市发展看区域开发,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 年第6期及六朝岭南政区城市发展与区域开发,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对于诸夷、蛮城市的发展,任重认为不管是在都城方面,还是在一般城市方面,从根本上说都受到汉族城市的影响任重:魏晋南北朝夷蛮城市史的几个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布局研究相比较于其他时代而言,六朝时期战乱频仍。所以城市的防御功能相比前代有所加强,这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学界也对此作了相应的研究,尤其是突出了六朝城市空间规划和布局的政治作用,尤其是军事防御因素。朱大渭对修筑或重建于六朝时期(包括北朝)的33 座城邑的内外套城形制及城邑的修筑时间详加考述,认为套城出现较多,从一个侧面说明城市政治和军事特征显著增强,而经济和文化两方面则相对地减弱,指出这与当时战乱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之一 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套城,齐鲁学刊,1987年第4期。张自成则从这一时期都城城址根据时局变化和形势需要先后都有变更,出现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新城市布和江南地区的城市具有滨江城池等新特点,在布局上突出城市的军事防御作用 张自成:浅谈三国都城城址的变迁与特点,中国文物报,1993年11月7日。任重则强调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上承秦汉的制度并有所发展,特别在官廨营造上,国家统一制订建筑规范,这实际上是在城市规划方面维护等级秩序的表现 任重、陈仪:魏晋南北朝城市规划与建筑管理,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在个案方面,六朝时期的建康无疑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对运用考古和文献资料对六朝时期建康的都城位置进行复原研究,这方面的成果有:罗宗真江苏六朝城市的考古探索 中国考古学会主编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郭湖生台城辩文物,1999年第5期。、王志高六朝都城建康遗迹 收入罗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等。日本学者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中村圭尔六朝古都建康都城位置新探刊南京史志,1991年第6期。,秋山日出雄南朝都城“建康”的复原序说论集,橿原考古学研究所编,(七)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新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卢海鸣、朱明对历来关于台城中心和建康城中轴线今天的位置、的一些传统说法提出了新的意见 卢海鸣、朱明:六朝都城建康的若干问题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张学锋则在综合20世纪以来的关于六朝建康的文献朱偰金陵古迹图考、罗宗真六朝考古、郭黎安六朝建康、中村圭尔建康都城、郭湖生六朝建康、马伯伦、刘晓梵等南京建置志、卢海鸣六朝都城、外村中六朝建康都城宫城考等既往成果,以及最新的考古成果,提出了建康城的复原新思路,他认为建康都城是南北向呈长方形倾斜,基本范围是:西南角基本上在中山路九条巷口曾公祠(南京三中初中部)附近,西北角基本上在珍珠桥附近,东北角在龙蟠中路东侧军区大院西门内。 张学锋: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新思路,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从地理、政治等方面进行考察,阐述六朝重要军镇的分布对保卫京都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建康周围的石头城、东府城、新亭等卫星城举足轻重之势论述建康防卫政策的连续性,与建康防御息息相关,自然也是学界的关注点。这方面的研究文章有:叔平孙权所建石头城位置初探江苏地方志,1987年第1期。、罗宗真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和六朝时期的防御政策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增刊。、王少华建康何处“东府城”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贺云翱六朝“西州城”史迹考南京史志,1991年第3期。、袁晓国六朝军事重镇新亭故址考南京社联学刊,1988年第2期。、卢海鸣湮没的城堡新亭江苏地方志,2000年第3期。、六朝建都与军事重镇的分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日本学者盐泽裕仁六朝建康的城市防卫体系试探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等。上引卢海鸣、朱明文章还对石头城上下“连营说”提出了新看法。其他城市如夏口也有学者涉及 吴成国:论六朝时期夏口城市军事功能的提升,江汉论坛2003年第11期。六朝时期,国家分裂,这就导致同一时期内,会出现不同的政治中心。不同政权间城市规划与布局的前后和同时段比较分析研究,也就有了可能。这方面的文章有:吴刚从北方的曹魏邺城着手,认为曹魏营建邺城为城市经济、商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进而影响了以后的中国城市格局、城市建设乃至城市生活,使其发生了重大变动。在此基础上他还分析了魏晋时期新的南北城市布局,即经济型城市群、政治型城市群,认为这种格局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 吴刚:城市发展的质变:曹魏的邺城和南朝的城市群,史林,1995年第3期。刘淑芬则通过对建康城与北魏洛阳城的比较,认为二者在地理环境、都城规划,尤其宫城的独立与北移、城区设计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指出洛阳的营建在几个规划的大原则上借鉴了建康城,并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建康城的翻版 刘淑芬:六朝建康与北魏洛阳之比较,最初发表于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1983 年第2卷第1期,后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版。雍际春也认为随着经济功能的增强,六朝都城的市场规划也逐渐突破传统规制,这些特点都为隋唐长安城所继承。另外,六朝都城规划建设中各具地域和民族风格的优点和长处,体现在北魏洛都规划建设中,为隋唐长安的规划建设突破创新而达到新的高度奠定良好基础 雍际春:隋唐都城建设与六朝都城的关系,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这些成果还有罗宗真江苏六朝城市的考古探索 收入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1985年,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方亚光六朝隋唐时期的金陵与广陵收入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编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和张驭寰三国建邺城与东晋建康城等张驭寰:中国城池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城市建筑及人口数量及城市制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朝时期都城建康的研究上。建筑方面尤其是建筑方面,上引任重、陈仪对魏晋南北朝的官廨、私第的营建法规进行了探讨。卢海鸣六朝建康礼制建筑考略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六朝建康礼制建筑的地位、作用和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并对最近发现的钟山六朝祭坛的性质进行了论证卢海鸣:六朝建康礼制建筑考略,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其他还有傅熹年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傅熹年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王志高六朝他建康都城遗迹钟山大型石构建筑台基收入罗宗真、王志高著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等。对于城市人口方面的研究较前有所加强,集中在对六朝时期建康人口数量的分析上。李蔚然认为六朝时期建康的人口数到萧梁时一度高达“二十八万户”。主要来源有孙吴时徙来的荆襄人口,东晋时随同南渡的琅琊王氏、临沂颜氏等近百支世家大族,以及大批流亡而来的广大群众李蔚然:六朝时期建康人口来源,收入氏著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上引郭黎安六朝建康中提出建康人口鼎盛时期达 “70万80万之间说”,而卢海鸣采用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提出鼎盛时期人口“50万说”。初以六朝建康人口数量小考为题,收入秦淮夜谈编辑室秦淮夜谈第17辑,2002年。都城制度方面,有中古都城坊制初探认为中古城市出现大规模的城坊,是其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其目的是用于安置大量迁徙至都城的人民和军队及加强对都城内居民的控制见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有关里坊制度,这是唐代长安研究的热点之一,对里坊制度,学者们结合文献对此在魏晋六朝时期做了上延性探索和研究,这集中在对北魏都城洛阳里坊制度的研究 如赵福如:魏洛阳里坊制度浅识,洛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张剑:关于北魏洛阳城里坊的几个问题,收入洛阳考古四十年1992 年洛阳考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而六朝时期的建康,卢海鸣认为六朝建康自东晋时确实实施过里坊制度,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其并未能真正起到中原里坊所起的作用。建康里坊的不健全和不成熟,客观上为六朝建康的繁荣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隋唐时经济重心南移创造了条件 卢海鸣:六朝建康里坊制度辨析,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庞骏、张杰从晋宋建康城市形制为套城制的认识出发,从晋宋建康的行车分道制度、宫城六门与行马制度、宫城出入管理制度来分析建康城的空间管理制度 庞骏、张杰:晋宋建康城市空间管理制度,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及上引杨宽东吴都城建业和东晋南朝都城建康也是在讨论中国古代整个都城制度的基础上对六朝建康进行讨论的。里坊制度实际上与城市的治安管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刘淑芬六朝时代的建康市廛民居与治安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见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任重认为里坊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形成,而且从规模到治安管理都有了新的发展任重、陈仪:魏晋南北朝城市居民管理刍议,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诸山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治安管理制度日臻成熟。魏晋南北朝的历朝政府对于城市治安高度重视,因时制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令法规,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治安管理制度。 诸山:魏晋南北朝城市治安管理论略,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园林方面,有日本学者村上嘉实六朝庭园载六朝思想史研究,京都平乐寺书店,1974年。、刘淑芬六朝建康的园宅 收入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吴功正六朝园林 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卢海鸣对此贡献尤著,先后发表六朝建康皇家苑囿综述 南京史志,1992年1、2期合刊。、六朝建康的私家园林 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和六朝时期南京(建康)的绿化等文章 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第2期。及张纵从园林的初始形态谈六朝建康的园林 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及从园林起源谈六朝时期的皇家宫苑及其它园林形式 东南文化2003年第3期。等。关于城市经济研究关于城市经济的研究,在城市研究的分类中,关于六朝研究成就最大的是对城市经济史的研究。但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罗宗真、刘淑芬等学者发表过相关的文章 分别为有罗宗真:六朝时期建康都城的商业繁荣,收入南京史志,1987年第5期,指出建康城商品经济繁荣,商人成分的重要特点是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体、和刘淑芬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收入六朝的城市与社会。进入90年代以来城市经济开始为学者所广泛关注,多数学者认为六朝时期社会战乱频仍,形势动荡,但城市经济还是在秦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出六朝时期各区域间明显的不平衡性并带有地区特色。主要表现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陆续出现本区主要商业中心和主要城市市场设置增多。主要商业中心的研究。六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已经出现,南方经济的发展,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城市兴起与城市经济繁荣的局面,在汉书地理志将现有南方划分为吴地、楚地、粤地和蜀地四块区域的基础上,六朝时期,四块区域分别形成建康、江陵、成都、广州四大都会城市及其各自城市群,基本上是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发展扩大。对此,傅兆君认为主要是得力于政治中心的南渐、适应于军事战争之需要,并认为探索这些城市群经济发展情况,有助于深化对南方经济开发史的认识 傅兆君:六朝城市经济的特点及其在新经济区发展中的作用,学术月刊,1992年第11期。朱和平也指出由于生产力提高、北方人口南迁、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等因素影响,六朝时期形成了政治性城市、商业性城市两种类型,导致以建康为中心的扬州地区,以江陵为中心的荆楚地区,以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以寿春为中心的淮南地区和以番禺为中心的岭南地区这五个经济区内城市群的兴起,并指出江南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上也表现出不平衡性 朱和平.:试论六朝南方城市大量涌现的原因、表现及城市经济的特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具体到个别区域城市,方如金对六朝时期浙江地区地城市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六期时期,随着政治地理的不断开拓,浙江地区在全国封建统治中的政治地位逻步提高, 这一变化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城市由于便利的水陆交通突破了原来区城经贫的狭隘性,经济市场辐射面不断扩大, 逐步形成了以山阴、乌程等地为代表的区城性甚至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商贸中心。而浙中、浙南也于此时走上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道路方如金:六朝时期浙江地区城市经济散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王鑫义则选取淮河流域城市为研究对象,指出在战争频繁,使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的淮河流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在战争的间歇阶段,尤其自进入南北朝时期以后,随着南北政权统治区内商业不同程度的恢复、南北双方间边境互市和聘访换货贸易的实行,淮河流域城市的经济成分明显增长,出现了一批以军事、政治成分重于经济为突出特点的城市。为适应政治、军事的需要, 城市建设有较快的发展王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的商业和城市,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何德章对六朝时期政治中心建康对六朝江南经济发展的作用作了阐述何德章:建康与六朝江南经济区域的变迁,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2。关于市的专论。六朝时期市的研究能提供探究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线索,同时也是唐代长安等城市市发展的历史发展结果,因而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蒋福亚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确实出现过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萎缩的时段和地区,但主要分布在北方战乱时期,将北魏中期以后的北方、东晋南朝的南方和两汉相比差距并不大,甚至还略有发展蒋福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 年第3期。魏向东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在六朝时期商品经济局部畸形发展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相对安定的南方城市中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市场体系,也出现了各有分工的专业市场,并初步建立起一套市场管理体制魏向东: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盛宪之通过对动荡中发展的集市贸易研究,指出南方集市贸易发展步伐加快,草市的出现使集市贸易进入新阶段,都城集市呈畸形发展之势盛宪之:魏晋南北朝集市贸易论略,邵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1期。六朝时期市的问题,因材料保存较全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对于建康研究上,也包括其他南方城市。卢海鸣通过分析六朝建康专业集市散置在都城各处,得出建康市廛是在交换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结论卢海鸣:六朝建康的上市,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施光明认为由于传统坊市制度的数量限制与空间限制已经逐步被打破,建康市场的经济特征也日渐明显施光明:六朝建康的市场经济及其社会影响,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2。邱敏认为六朝在商业都会的分布和市场体制上都产生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特点,如京师市场“面朝后市”传统格局被打破、市坊混杂等,并指出本时期市场体制的发展还导致城市性质发生了转化邱敏:六朝的商业都会与市场体制,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刘淑芬考察了六朝建康作为全国最大商业中心的财富来源,认为主要有吴会贡赋、官僚地主的庄园收入、官员还资、海外贸易收入,从而使建康成为物资充裕的城市刘淑芬:六朝建康的经济基础,食货月刊(复刊)第十二卷第十、十一期。后收入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六朝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继两汉时沉寂后重新崛起,赵庆伟认为这是由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及由此引起全国外贸市场的变迁、珠江三角洲社会政治环境较安定及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等因素促成的,并指出港市繁荣不仅给政府带来丰厚收入,并有助于加强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赵庆伟:六朝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的崛起与港市的繁荣,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 年第2期。笔者按:对北方地区市的状况,学界也有研究,如:王珍:北魏洛阳工商业的繁荣和发展,商品流通论坛,1986年第2期、侯旭东:北朝的“市”:制度、行为与观念兼论研究中国古史的方法,收入刘淑芬: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台湾学生书局,1992年、张振玉:北魏首都洛阳城市经济,华夏文化,1997年第4期、薛瑞泽:西周至隋唐洛阳市场的变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以及日本学者前田正名德平城的商业贸易,收入平城历史地理学研究,: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等。对于六朝时期的京口港的经济学界也有所涉及石受禄:六朝时期京口港和商业都会的形成,收入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三秦出版社1989年。对于南北政权间的互市,朱雷通过对东晋十六国时期姑臧、长安、襄阳的“互市”研究,认为互市是南北经济交流的特殊形式,也是思想、文化交流的窗口朱雷:东晋十六国时期姑臧、长安、襄阳的“互市”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宇青认为互市使南方经济获得发展,同时对南北政权间和平交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宇青:六朝时期南北互市与海外贸易,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对六朝时期建康的手工业也较早有学者涉及于翠云:六朝建康地区的手工业,南京史志1989年第5期。而任重认为,本时期巨大的社会动荡,使得传统的乡里秩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模式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一体化的趋势。城市农业在此基础之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进而形成魏晋南北朝农业经济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屯田的位置、“城下”的居民和城市的田与庄稼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推测和分析 任重:魏晋南北朝的城市与农业,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还有一些学者根据考古发现,对六朝的铜铁器、尤其是钱币、钱范做了探究,这方面的成果在建国前就已出现如:商承祚:记南京出土之粮五铢泥范,金陵学报第5卷第2期、朱希族:南京新出土梁普通四年五铢钱范考,制言半月刊第37、38期合刊,1937年。,有李蔚然南京出土铜铁器来源收入李蔚然: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吴大林刘宋二铢钱考 南京史志,1993年第4期。、范卫红南京出土的萧梁钱范、铁钱 中国钱币,2002年第2期。、邵磊和范卫红元嘉四铢钱范探究 中国钱币2002年第2期。、南京出土萨珊卑路斯银币考略 中国钱币2004年第1期。等。城市社会文化相关研究这个主要体现在宗教方面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关于宗教方面建国前即有学者对此展开研究 如向达:摄山佛教石刻小记,东方杂志第23卷第8号,1926年和摄山佛教石刻补记东方杂志第26卷第6号,1929年。,进入20世纪80年代,有宿白南朝龛像遗迹研究 考古1989年第4期。、蒋赞初南京六处佛寺遗址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三辑。和关于金陵长干寺与禅众寺之舍利 中国文物报,1992年3月29日。、林蔚栖霞山千佛崖第13窟的新发现 文物,1996年第4期。、卢海鸣六朝建康的佛寺新探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韩品峥刘勰与定林寺考 东南文化2001年第1期。、邵磊南京栖霞山千佛崖释迦、多宝并坐像析 收入邵磊:冶山存稿,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许辉从南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长江下游的经济中心和国际交往的中心来定义建康六朝建康的历史地位,从儒释道兼容的思想文化、对原有学术文化的继承与开拓、史学著作的丰富多采、六朝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科技文化的新成果、体现江南水乡特色的山水文学、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创新等角度阐释建康形成的“六朝文化”,指出六朝文化承上启下、孕育隋唐制度渊源的历史影响与地位,详细分析了六朝建康与六朝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许辉:六朝建康与“六朝文化”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2。而卢海鸣六朝时期南京语言的演变 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于云瀚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风俗探论 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5期。、台湾学者郑毓瑜东晋建康论述名市与都城的相互定义 中国文哲专刊,2002年。、任重等魏晋南北朝的城市文学以宋齐梁陈为例 任重、李进、 陈仪:魏晋南北朝的城市文学以宋齐梁陈为例,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城市与城市文化生态 刘全、陈仪、任重:魏晋南北朝的城市与城市文化生态,作家杂志,2008年第8期。、朱艳艳试从“吴声”和“西曲”看六朝城市商业的繁荣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也从不同角度阐释六朝文化。城市历史地理相关研究地理环境与城市的兴废关系较为密切。王维屏通过对历史上有关朝代都城位置的分析,认为统一朝代的都城在北部,偏安之局的都城都在南方。并认为中国历史上建都南京的政权历时较久,主要是受交通、经济、地理形势及当时政治与军事形势等因素影响所致王维屏:略论建都南京的政治与地理因素,江海学刊,1983年第6期。郭黎安也认为由于建业(康) 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在六朝特殊政治形势下,其首都地位始终不可夺郭黎安:试论六朝时期的建业,中国古都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邹劲风认为,南京地区的地貌状况在六朝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此前, 今南京市区曾长期为水面覆盖,不具备形成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六朝初期,今南京市区范围内新的土地已经成形,这时我国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开始出现,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日益明显,成为全国性的大都城 邹劲风:从地理形势变迁论六朝初期南京城市兴起的原因,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卢海鸣则探讨建康城的风水格局,认为“金陵王气”说对于都城选址和兴废起了一定的作用 卢海鸣:试论六朝定都建康的风水因素,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关于六朝城市的交通,郭黎安贡献尤著,她的六朝建康水道概述 南京史志,1984年第4期。、六朝建康城门考 江海学刊,1995年第2期。和试论六朝建康的水陆交通 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石尚群、潘凤英、缪本正古代南京河道的变迁 历史地理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卢海鸣、朱明六朝建康朱雀桥考收入贺云翱主编长江文化论丛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等。气候、环境问题也日益为学者所关注,竺可桢在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就已分析气候以寒冷为主 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他所分析的覆舟山建立冰房的史实所对应的史料可见于宋书卷十五礼志二,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11页。,郭黎安、胡阿祥认同竺可桢的基本观点 郭黎安:关于六朝建康气候、自然灾害和生态,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8期、胡阿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生态环境,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但也有学者对此认为当时的气温并不比现代低 牟重行: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气象出版社1996年版。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气温的变化有一个波动的过程 秦冬梅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气候异常与农业生产,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当然后两者的研究已基本超出城市史研究的范畴。进入新世纪以来,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六朝都城建康的生态环境研究对六朝建康的气候、水文、灾害、生态建设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诸方面作了讨论 徐丽娟:六朝都城建康的生态环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未刊稿。论文索取号:X171.1/10.415,指导老师:李天石。关于城市史文献的研究流传至今的唐代许嵩建康实录二十卷和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十四卷,是六朝时期都城建康的重要原始文献。建康实录经过张忱石和孟昭庚、许辉点校后,分别由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六朝事迹编类历叙六朝时建康的兴衰故实,经过王进珊和张忱石点校,也分别由南京出版社1989年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这两种有关六朝建康文献的出版,为当代学者研究六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安徽凌家滩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拟聘用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河南周口市西华县人民医院校园招聘3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宁德霞浦县国资与金融服务中心公开招聘6人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厦门市思明区嘉莲街道办事处招聘非在编工作人员2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幼儿园招聘合同制教师3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安徽宿州萧县云水水务社会招聘9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广东南粤银行揭阳分行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洛阳市考古研究院引进急需短缺专业人才4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湖南怀化市中共芷江侗族自治县委党校公开选调教师3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工行信贷管理办法
- 钠的氧化物说课课件
- 角膜穿通伤的护理课件
- 关于租赁提成管理办法
- 行政司机商务接待礼仪培训
- 2025至2030中国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装置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GB/T 2820.5-2025往复式内燃机驱动的交流发电机组第5部分:发电机组
- 10.5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第1课时加速)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 《旅游线路设计》课程标准
- 紫外线吸收剂市场分析报告
- TOE框架下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路径研究-基于49个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