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文解字注 作者:段玉裁 类型:字典成书时间:清嘉庆二十年(1815 年)说文解字注阐发了蕴藏于说文解字内的体例,使简奥的原本呈现出清晰的脉络,有利于后人学习、研究。在考求字义时,注重形、音、义的互相推求,综合分析,于许慎析义的基础上,大加扩展,旁征博引,所引之书达226 种之多。所以本书在语言学、文字学、词汇学、词义学等方面的成就是卓著的。凡典籍训诂与说文解字有异同者,无不采集考订,故本书考辨精当之处。段玉裁注说文,多所创见,考辨精当,较之说文解字当然要详赡得多。这部书当然也有缺点,除一般的封建观点外,段氏之病在于盲目尊许和过于自信。由于盲目尊许,则在个别地方略有微词外,全书中几找不出一处真正批评许慎,指摘其错误的话。甚者,凡许氏错解字形,误释字义者,段往往旁征博引,详为之注又如“也”字,本与“它”同字,许据小篆释为“女阴”,纯系无稽之说。段氏则强调说“此篆女阴是本义,假借为语词”,“许在当时必有所受之”,为之开脱。又由于自信过甚,也就难免主观武断,且信等后出之书胜于信,以致增删篆文,改易说解,而多有不当处。 广雅疏证作者:王念孙 清朝 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宪音释。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富。二是实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尽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著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于前,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则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引及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 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证明“可”即“何”,释词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把“焉”字解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本字 在汉字发展中,本字与假借字可发生转换。有两种转换,一种是假借义通行,本义另造字。如“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另一种是假借义另造字。如“祭”本义指祭祀,假借指地名,后造地名字“”,“”是后起本字。“祭”和“”处于不同的时间层次上,它们是古字与后起字的关系。假借 分两类,一种是本无其字,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 一种是本有其字,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使用,而找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 早晚的早 写做 蚤 礼记 乐记 发扬蹈厉之已蚤通假 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例如“生”,:“象艸木生出土上。”:“生,出也。”这是生的基本意义,也可以说是“生”的本义。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 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陈述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句式。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 加上填空题的解释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5、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7、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8、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10、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使动: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一、动词使动用法。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怀:使归顺。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泣:使悲泣。二、名词使动用法。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三、形容词使动用法。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意动: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