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代朱元璋对孔孟之道的几点认识.doc_第1页
历史上明代朱元璋对孔孟之道的几点认识.doc_第2页
历史上明代朱元璋对孔孟之道的几点认识.doc_第3页
历史上明代朱元璋对孔孟之道的几点认识.doc_第4页
历史上明代朱元璋对孔孟之道的几点认识.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上明代朱元璋对孔孟之道的几点认识精品荟萃 2010-08-17 16:58 一 朱元璋命令臣下将孟子中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反动文字尽皆删去,共砍掉原文八十五条,只剩下一百多条,还编了一本孟子节文,又专门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其实,在删孟子以前,朱元璋还做过一些让臣下不太好理解的事,如在推翻元朝之际,中原汉人皆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强烈要求朱元璋彻底清算元朝统治者的罪恶。可是朱元璋却没有这样做。在进军大都之时,他要求军队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对俘获的元朝贵族一概予以尊礼,并封给他们很高的爵位,让汉族人继续对他们行礼如仪。 甚至在推翻元朝之后,大臣们纷纷献上捷奏之章,批判元代皇帝的无道,颂扬洪武皇帝的雄武,也让朱元璋很不满意,因为奏章里面有贬低元朝君主的词语。朱元璋对宰相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亟改之。 对于中原汉人来说,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是拨开云雾,重见青天,大多数汉人都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正统地位,但朱元璋却承认蒙古人的统治是正统,并从各个角度,竭尽全力为元朝的正统性辩护。 在即位告天文中,朱元璋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也就是说,元朝的统治是受命于天,光明正大,理所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但将元灭南宋后的几十年视为正统,而且将元、宋并存的十几年亦视为元的正统。不只从天理的角度承认元朝的合法性,他还从个人感情的角度,表达对元朝统治的感恩戴德之情: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 这似乎就更不好理解了。在大元帝国的统治之下,他父亲朱元四四处迁徙,还是落得饥饿而死,他自己也没过过一天好日子。按理说,朱元璋应该对大元怀有刻骨仇恨才对,怎么居然歌功颂德、感激涕零起来?二批判孟子和歌颂蒙古人,这两件事贯穿着一个意图:让大明政权千秋万代永远不倒。 朱元璋登上皇位之时,内心有点儿没底。因为中国人向来重视门第,讲究出身。自古以来,岂有乞丐而为天子?所以,许多人虽然畏服于他的刀剑,对于他这个人却相当瞧不起。 所以,朱元璋大力提倡天命论,即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朱元璋的天命观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成王败寇。只要一个人得了天下,那就证明他拥有天命,别管什么出身,什么手段。 天下那么多富贵人、读书人、有根脚人,谁也没当上皇帝,偏偏他一个乞丐当上了,这不正说明他有天命的帮助吗?所以说,天命总是习惯于出人意料。 基于这一理论,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蒙古人统治的合乎天命,因为他们曾经拥有过天下。 他在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民人檄中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意思是说,天命就是这么不可捉摸。小小的马上民族蒙古,人数既少,文化又落后,按理说不应该统治广大中国地区,但他们居然入主中原,而且统治汉人长达百余年,这只能说明他们有天命,否则怎么解释? 基于这一理论,朱元璋必须视元朝为正统。因为这是上天的意旨。所以他承认元朝直接受命于天,接续了三皇五帝的正统,正名定统,肇自三皇,继以五帝,曰三皇曰两汉曰唐宋曰元,受命代兴,或禅或继,功相比,德相侔。三与天命观相配合的是恩德论。 在快要登上帝位之际,朱元璋遇到了一个理论难题:怎么看待农民起义? 肯定农民起义吗?似乎当然应该肯定,因为他和他的追随者都是起义者。他们用起义推翻了万恶的旧王朝,建立了光明的新社会。他们的合法性来源于这个朴素的真理:天下无道,就应该有人揭竿而起,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但是,如果肯定起义无罪,再有后来者效仿他起兵怎么办?事实上,在新王朝还没正式建立之时,他就已经开始忙着四处镇压自己根据地内的农民起义了。 在推翻旧王朝的时候,他当然可以大喊造反有理,起义无罪,但成了新王朝的统治者,他就必须让老百姓认识到,不许造反,更不能起义。 这个弯子可不太好转。所以,他要大力打造朱氏恩德论。 在朱元璋以前,中国人认为有德者有天命,可以拥有天下。而无德者就失去了天命。天下无道,人民就可以起来推翻它。而朱元璋要打造的朱氏恩德论是:因为你身处的王朝对你有恩,所以不管它有道无道,你都不应该带头起来背叛它。 朱元璋说,一个人有了天命,也就从上天那获得了天下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全部中国领土的产权都归他一人,其他人都是寄居者。所以,开国皇帝对天下百姓来说,有两大恩德:一是开创了太平,使天下人不再相互残杀,可以保全性命;二是既然天下土地都是皇帝家的,那么,所有的粮食都是在皇帝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下人都是皇帝一个人养活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皇帝感恩戴德。 不要以为是在开玩笑,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真实想法,只不过朱元璋表达得最透彻。 从这个理论出发,朱元璋认为,元朝皇帝虽然统治低能,毕竟也建立了一套法律,安设了几名官员,比天下大乱还是要好。所以朱元璋说:元祖宗功德在人。在给元世祖的祭文中,他更这样颂扬元朝的统治:惟神昔自朔土来主中国,治安之盛,生养之繁,功被人民者矣。 他朱元璋虽然生不逢时,没赶上元朝统治秩序良好的时候,几十年吃不饱穿不暖,但毕竟也算是吃了人家蒙古皇帝的,喝了人家大元天子的,怎么能忘恩负义,不予承认?更何况,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元朝毕竟是吃过饱饭的: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元虽夷狄入主中国,百年之内,生齿浩繁,家给人足。朕之祖、父,亦预享其太平!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所以,洪武四年,朱元璋命人在北平给元世祖盖了庙。洪武六年,他又在南京建了历代帝王庙,把元世祖和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都供在一起,还把元朝开国功臣木华黎等四人的牌位也供在边上,并且亲自恭恭敬敬前去行跪拜大礼。 在内心深处,朱元璋对元朝当然是充满愤怒的,毕竟他一家人差点儿因为元朝的野蛮统治死绝。但对于他这样级别的政治家来说,考虑问题不能从个人恩怨,而要从天下大局出发。进一步说,不能从正义与否角度,而是要从实用与否角度。他如此敬礼元朝,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天下百姓做个示范,让他们也敬礼新朝。 既然承认皇帝是天下所有人的大恩人,那么即使一时统治得不好,偶有雷霆雨露,那也都是天恩,大家永远不能起叛逆之心。这就是朱元璋建立天命恩德论的最终落脚点。在他朱家政权的治下,天下再无道,人们也都要老老实实当顺民。任何情况下,起义都有罪,造反都无理。 四理论构建到这儿,朱元璋发现他遇到了一点难题:他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王朝,这怎么解释? 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忽至,误入其中。(洪武实录)在皇陵碑中,他又振振有词: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那些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他宁肯侮辱自己,也不能给臣民做坏的榜样。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拯万民于水火。他取天下,是从群雄之手,而不是元朝之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 在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就是说,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他认为,带头作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列举大量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有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的,尽管他可能不成功,但是其发难之功是不容否定的。没有流血,怎么会推翻无道的旧王朝,又哪来的新王朝?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 费尽脑汁,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为了生存,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还继续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 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迢天灾,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 朱元璋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并没有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之外,其泛常,非军即氏,须听命而役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他又从概率论上分析说,参加起义和叛乱,获得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相反,给人家当炮灰的可能性却几乎是百分之百。 通过这种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理论,朱元璋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五至此,我们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讨厌孟子了。 他要删掉有恒产者有恒心理论。朱元璋的理论是,有恒产当然有恒心,但无恒产也必须有恒心。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统治下,你既使沦为赤贫,走投无路,也不得起造反之心。 他删掉帝王必须仁慈。也就是说,对帝王不得有任何要求,什么样的帝王,百姓都应该服从。 他不许批评商纣王并不是喜欢商纣王,而是因为他主张即使皇帝如同商纣王一样荒淫无道,臣下也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推翻。 历代皇帝中可能也有人和朱元璋一样读了孟子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